治理风沙带头人
⑴ 库布其沙漠为何被称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样本”
“从记事起,村里村外全是沙,房前屋后全是沙,晚上睡觉还得顶门。”80岁的高林树一直生活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北缘――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
作为官井村治沙第一人,高林树通过多年的坚持,种活了近千亩树苗,通过林下种草养羊,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这事发生在1986年。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查理・坎贝尔认为,世界上中国人口最多,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库布其的经验弥足珍贵。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得到成功复制,同时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中国各大沙区也成功落地。
⑵ 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风沙灾害改变了兰考贫穷的面貌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焦裕禄
⑶ 河南省兰考县曾是焦裕禄带领人们治理风沙和盐碱地的地方,在盐碱地未治理之前,种的庄稼很难生长,其根本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溶液里面所含的盐分过高影响到作物的正版常生长.
当植权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因此植物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故选:D
⑷ 华北地区风沙的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风沙的治理措施:
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回来。
恢复植被,加答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⑸ 库布其创造治沙奇迹的秘诀是什么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历经30年的探索和努力,终于取得“人进沙退”的胜利,并形成了库布其模式,这一战胜“地球癌症”的良方为全球涉及10多亿人口的荒漠化地区和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信心与希望。
库布其创造治沙奇迹的秘诀是什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亿利在库布其30年治沙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是中国治沙经验的成功典型。他将库布其精神和库布其经验作出如下概括:责任担当、科学治沙、注重效益、回报人民。“库布其治沙有政府的支持、老百姓的参与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关心,是我们创造的中国经验。库布其经验和情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实推动中国治沙事业的发展。”
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了亿利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实践经验。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治沙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发展,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核心是就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引领,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
30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下,亿利集团在库布其坚守治沙30年,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公益资金30多亿元,治理沙漠910多万亩,带动库布其及周边群众10多万人脱贫致富,探索、总结、创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1+6”的生态产业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⑹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经验是什么
美国5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萨克拉门托、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千米、长1440千米、宽400千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2/3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千米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5招”:
招数1:“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2: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黏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1~2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3: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要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4: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5: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前苏联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1/5,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317毫米,并集中在5~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 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1)严格实行轮牧。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3)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2)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年来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地就是一块黄金。
(3)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5国的跨国工程。
(4)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⑺ 怎样治理城市风沙过多的问题
想要治理城市风沙过多,肯定就是要多增加一些绿色植被了,比如可以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多种植一些树木或者是一些绿色植被,因为树木和绿色植被对防沙治沙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
⑻ 治理风沙的方法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8)治理风沙带头人扩展阅读:
风沙能埋没农作物、污染作物叶片、侵蚀土壤、降低土壤肥力、淤塞水库和水井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据研究,由于作物的叶形差异,风沙对禾本科作物产量的影响大于阔叶的大豆。高粱、冬小麦和大豆出苗后7~14d以内,风沙害使作物干物质损失最严重。
因为出苗7d以内的小苗,主要依靠子叶或胚乳的养分发育,而长大以后的植株,叶片数增多,叶片彼此间有一定保护作用,受风沙害影响较小。风沙还可以延迟作物生长发育期,观测表明风沙延迟冬小麦抽穗3~7d,延迟大豆初花期7~14d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风沙
网络-风沙害
⑼ 人们在治理风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怎么治理的
可能遇到问题:气候极其干旱导致难以恢复植被,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治理。
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防护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提高科技水平。
⑽ 对于风沙的治理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方法写出两个并说明理由
你好 ! 1。风沙的治理还是以种树为主,在起沙点控制,同时沙化严重的源头禁止放牧。2取土。3因为沙漠地区干旱降雨量非常少,地下水资源不足或者没有,建议种杨树最好,叶片小的品种速生的品种。
因为叶片小自然数的挥发量就少。速生的杨树生长周期短,前期5到6年保证给水,树苗生长起来后,慢慢自己形成生态链。 4养护好,比如考虑树苗的给水可以用20斤水袋根部滴灌,每株树一个水袋,同时也好加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病虫害的防治,可以直接定期喷洒农药,或者长期挥发式药品防虫。5保护好树苗的人为破坏,6经济链的循环,当绿化防风带初步成效可以同时在树空种植农作物,例如土豆,黄豆等杂粮,以保持
地面的水分。 对土地的改良起到相关作用。
7。扩大再生产,前期投入的资金,用于培育树苗和养护管理,后期经济作物的收入,用于生产在循环,虽然收入短期不会见成效,但是后期收入非常可观。(10到20年)如种植葡萄,适合沙地生产的水果蔬菜,在当地都会有个好的价格,因为例如二连浩特地区所有的果蔬都是外地汽车运输。
8。这个沙漠化治理不适合个人运作,因为前期投入的资金可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都未见得会有回报。因为沙漠地区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曾经有过在二连浩特育绿化树苗的经验,一场7到8级大风,路上飞沙走石,大棚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