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环境治理
① 我国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十三五”阶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方法
“十三五”阶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方法如下:
(一)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和民众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必须对其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这就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是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公众也有权利和义务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汇聚各种力量,产生最大合力。
(二)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
排污许可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建议》明确要求,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加快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制度,将排污者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切实落实企业责任。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石。《建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就要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统一规划建设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评价,客观、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和生态状况。开展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为日常监管提供支撑。
(四)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这是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重点督察党中央、国务院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环境保护计划、规划、重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实施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打击偷排偷放、伪造监测数据和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等违法行为,让环境守法成为新常态。
(五)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这是对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将基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的管理职能统一到省级环保部门,独立进行监管执法和环境监测。结合加强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探索建立跨地区的环保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治理。
(六)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主动发布环境质量、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突发环境事件等信息。实行阳光审批,坚持环保审批依据、流程、结果全部公开。推行阳光执法,公开环境行政处罚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推动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把政府和企业都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监督,推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② 十三五规划有哪些内容对水污染控制有影响
:一是抓紧制定研究建立全国及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组建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要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努力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细化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尽快制定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同时要因地制宜细化《水十条》各项任务措施和部门分工,明确同级相关部门、下级政府、排污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治污责任。
三是统筹考虑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划分地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科学确定水质目标,大力推行排污许可管理,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确保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质量变化情况,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治理效果。四是综合施策,严格监管。加强前瞻技术研发,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收费和税收政策,推行绿色信贷和实施跨界补偿措施,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五是编制规划,做好储备。抓紧启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要求、任务措施、完成期限,并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积极协同有关部门,针对流域控制单元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中心任务,组织、论证、储备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
③ 十三五阶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方法有哪些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专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属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1)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2)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5)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6)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④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什么和环境污染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生态盈余增长期)和环境污染治理相持期,环境保护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⑤ 十三五期间土壤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复十三五”生态制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从2015年的70.6%提高到90%左右,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规划》中的土壤环境保护任务和措施与《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基本一致,但亦有新增内容。如形成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成套技术,支持土壤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生态环境突发事故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研发等,或将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有所体现,从法律层面更有直接有力地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修复先进技术、产品的研发,提升土壤修复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支撑能力。
⑥ 十三五规划中环境保护篇章的内容律
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目标之一首次提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根据“纲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四大主要指标,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5个具体指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3%,单位GDP能源消耗较2015年降低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降低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比重要达到15%。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较2015年下降18%。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0%,劣Ⅴ类水体比例小于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减少10%、10%、15%、15%。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纲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绿色发展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纲要”长达6.6万字,共分为20篇,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纲要”指出要围绕环境治理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在构建发展新体制方面,“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开征环境保护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纲要”提出,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篇章中,“纲要”提出要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在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方面,提出要支持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中,提出要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在“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篇章中,“纲要”提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能源安全涉及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纲要”提出通过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也同样体现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纲要”提出在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如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绿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纲要”提出,科学规划村镇建设等空间布局,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建设新型城镇和美丽宜居乡村,需要有重大工程来支撑。“纲要”列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开展的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了建设绿色、森林城市和海绵城市。在建设绿色、森林城市方面,提出要推广绿色建筑,普及绿色交通,推广分布式能源等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电动化,开展绿色新生活行动,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提出要对13万个行政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绿色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纲要”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除了“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之外,还明确提出要“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针对不同区域,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不尽相同,如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方面,“纲要”提出,要“依托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地区,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比重。加强水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在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纲要”提出,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面,“纲要”提出,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并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汉江、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在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方面,“纲要”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并要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走在前列。“纲要”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而“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还是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都离不开京津冀三地的全面合作。“纲要”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部署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纲要”对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实施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海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浓墨重彩阐述“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纲要”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纲要”专门列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篇进行阐述,这一篇章篇幅近6000字,占整个“纲要”全文字数的近1/10,可谓是浓墨重彩。“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围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纲要”分别从“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7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方面,“纲要”提出,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纲要”提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方面,“纲要”提出,要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纲要”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纲要”提出,要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在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方面,“纲要”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在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方面,“纲要”提出,要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环境治理保护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纲要”规划了一批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