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土高原的治理
A. 治理黄土高原
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是要保持水土回
分为三部分:保答塬,护坡,固沟。
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田林网,尽量采用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在主要的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营造防护林。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不能只靠植树造林来解决。要从多方面进行控制和解决。
以上为原创,希望采纳
B. 对于黄土高原,与环境即将变恶劣,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和牧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由于长期对土地掠夺性开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但在不少地区其效果却是事倍功半。世纪之交,为了加速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重大举措收到良好效果,凡认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群众思想观念,农、牧业生产方式开始改变,生态、经济开始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如陕西省的吴起县,通过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大力种植沙棘和苜蓿等,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草业、牧业、农业和沙棘等产业化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草为主的草地畜牧业还未走出几十年来陷入的困境。即使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国家的补偿政策仍重林轻草,还草和发展草业比退耕还林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影响着草地保护和建设。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是林地不可替代的主要植被类型,它既是保护土地免受侵蚀而退化的绿色屏障,又是该地区草地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些地区,草地一旦被开垦,不但农地生产力不稳,而且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成为沙尘暴之源。实践证明,在这类地区大面积发展乔木林是难以成功的,往往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很低的小老树林;而恢复适于放牧的草灌植被则比较稳定,且有利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早在1935年,美国土壤学家梭颇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之土壤”中就指出:“吾人分析以往黄土区农业失败之原因,知黄土高原大部实皆不应耕锄,而宜专种牧草,借以避免侵蚀之发生。”2000年,中国工程院任继周、山仑院士也先后提出:“草业、畜牧业应是整个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西部发展,草为先”的著名论断。但实际情况是,几十年间专家的呼吁和政府的号召并未产生相应的成效,草地的保护和建设至今仍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畜牧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最近进行了有关调研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著名专家杨文治和梁一民研究员。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畜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黄土高原从东南到西北因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差异,天然植被亦呈地带性分布,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年降水量550毫米以上)、森林草原带(年降水量450~550毫米)、干草原带(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和荒漠草原带(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人们常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大部分处于干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在这两个地带土壤水分生态条件恰处于水分补偿失调和土壤强烈干旱区,因此其天然植被只能是以旱生的草本、半灌木和灌木植物组成的荒漠草原和草原植被类型,植被盖度一般为0.3~0.5。尽管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一些小生境也能生长稀疏的乔木树种,主要是适宜散生的树种,但就大面积而言,已没有林地生长的水分条件,也没有适宜的成林树种,这是由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决定的。人们曾根据一些散生树种生长良好,就误认为适地适树,用于造林,结果并不如愿。相反,这些地区种植草和灌木,其稳定性和生态经济效益都更好。此外,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容易起沙的沙地,如有盖度0.3~0.4的草被覆盖地表,防治风蚀的效果比空间郁闭度0.3~0.4、而地表裸露的乔木林效果要好。但长期以来,在造林种草中,多存在重林轻草、重乔轻灌倾向。实际上,在这些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发展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草(灌)地都是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对草(灌)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护、不建设,甚至为了眼前微小的经济利益开荒种地、超载滥牧、乱挖药材等行为,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等加剧,破坏了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一旦遭到破坏,要恢复、重建是十分困难的。草地保护和建设不受重视,这是该地区草地畜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国家对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应有合理补偿 在适宜造林地区,国家对退耕还林采取了补偿措施,但退耕还草,特别是退牧还草得不到应有补偿。在草原、荒漠草原地区,以放牧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该地区群众生存的经济来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以促进植被恢复是十分必要的。但退耕还草和禁牧后,为维持群众生计,政府有必要给予合理补偿。按目前规定,退耕还林属生态林的,国家补偿8年,还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却只补助2年。这样,在本来适宜退耕还草的地区也大面积造林,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在不宜还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还草,特别是以生态效益为主,恢复自然草被的退耕地或退牧草地,国家亦应给予合理补偿,或补偿年限应适当延长,每亩补助粮食可按该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和平均土地生产力确定(如人均土地面积大,单位面积补助少)。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地带生态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政策时,须区别对待,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自然条件更加严酷,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更加困难,所以在补偿政策上应适当倾斜。 解决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钱学森院士倡导立草为业;不少学者也提出,西部开发草为先。但退耕还草、发展草业还仅限于倡导、号召,实际生产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群众无法大力实施。例如,陕北吴起县庙沟乡,一户在退耕坡地种了90多亩苜蓿,县里草业公司收购苜蓿干草时,这一农户在割草季节仅有50岁左右的老两口在收割,连续40多天只割完40多亩。因当地劳力少,雇劳力的成本较高,于是另外的40多亩就留在了地里,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碰上连阴雨天,割过的草一旦发霉,又卖不出去,造成经济损失。2005年该户卖草7000多元(苜蓿第3年产量最高),为此县上奖励手扶拖拉机一辆。农户说如果有割草机,90多亩草就可全部按时收割,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要真正立草为业,实现产业化,必须有相关部门实实在在解决各方面问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坡旱地是否适宜大面积种植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也是需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据研究,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每亩年产鲜草量可达5000公斤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指出,“美国西部,1方水投在草上的收益至少比投在小麦上要高3倍,所以灌溉地用来种饲料玉米和苜蓿,而不去浇水种小麦。在中国种苜蓿产值至少比种小麦高3倍,而且草在世界上是卖方市场,这种趋势若干年后也不会改变。”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旱地种植苜蓿,因水分不足,不仅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一般每亩年产鲜草1000~2000公斤,而且4~5年后,5~6米土层储水被消耗殆尽,形成难以恢复的利用型土壤干层,使草产量进一步下降,其后茬也无法继续种植深根性作物和牧草。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草都是以苜蓿为主,吴起县目前大约有10万亩退耕后的3~4年生苜蓿草地,大部分为山坡旱地,5~6年草地衰败后,将会出现新的问题。据此认为,在半干旱地区旱地(包括梯田)不宜作为永久草地种植高产牧草,应把种草纳入农田的草粮轮作系统;部分草地可用作牧草种子生产。实施草粮(包括饲料作物)轮作既可收草养畜,又可以草养地。这种草地农业系统,从种植区划上以解决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草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及整个大西北,草地畜牧业是区域性支柱产业;在农牧交错区,草地畜牧业也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摈弃将种草养畜视为副业的观点,使该地区草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杨文治和梁一民研究员强调还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草地的保护与建设。草地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为改变过去以户为主,掠夺性滥牧、过牧生产方式,一切草场(地)资源实行有价使用。这是改变滥牧、过牧,掠夺性利用草场资源的重要措施。首先通过禁牧恢复草场植被生产力,然后各地可根据草场数量、质量确定其价格,制订维持草场生产力及收费等使用办法,承包给个人或集体使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织实施草地改良措施,如补播优良灌、草种,实行水肥管理……以提高草场质量和生产力。在吴起县的研究表明,如果草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草地产量比滥牧情况下可提高3~5倍。 2.以草定畜,夏秋轮封轮牧,冬春舍饲催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地广人稀的荒漠草原区,天然草地是可永续利用的绿色资源。合理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更新和牧草生长;相反,只封不用不仅是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草地退化。目前,为了恢复林草植被,采取禁牧是非常必要的。但从长远看,大面积天然草地仍应以放牧利用为主,放牧饲养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饲养方式;适度放牧也是维持天然草地正常生长发育和保持较高生产力的需要。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舍饲育肥”的生产模式,是充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科学途径。以草定畜,以草地牧草平均产量的一半作为可利用部分,计算允许的最大载畜量。轮封轮牧,以草定畜后还必须实行轮封轮牧,使牧草得以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在牧草返青的春季,应禁牧;春末至冬季均可依据牧草生长情况进行轮牧。舍饲催肥,在放牧基础上,于冬、春应以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干草为主,辅以作物秸秆、精饲料实施舍饲催肥,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为提高草地畜牧业产量、产值,各地应该根据环境、资源条件,选用优良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商品转化率。连同草地生产力的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则有较大的提高潜力。 3.实现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无论是草业、牧业,从草地的科学管理、牧业生产的组织到商品的转化流通,必须建立完整产业链。有关部门须在条件、技术、政策、组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调。现代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黄土高原的草地畜牧业必须转变过去以户为主、自给自足,分散滥牧,只掠夺利用、不保护不建设草地等落后生产方式。大力探索“公司+协会+农户”及专业户联合等各种经营模式,使草地畜牧业真正作为区域支柱产业经营,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C.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4.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4.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4.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4.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4.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4.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D. 请写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专的措施有: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属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改天然放牧为圈养)近几十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地方已满目青翠,林茂粮丰,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局面.
故答案为: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
E. 黄土高原怎么治理
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是要保持水土
分为三部分:保塬,护坡,固沟。
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田林网,尽量采用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在主要的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营造防护林。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不能只靠植树造林来解决。要从多方面进行控制和解决。
以上为原创,希望采纳
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6)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扩展阅读:
我国的黄土高原现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高原上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流失的土壤进入黄河,使之泥沙剧增。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并非今天的模样,几千年前,那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
此后,一方面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降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的开发,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因为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反过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又导致耕地或牧场的减少。
过度开发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的过度开荒和过度放牧现象是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G. 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但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2、土质非地带性
在《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与黄土厚度的关系》一文中对此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1)黄土颗粒组成细,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2)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3)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树木的生长,自然植被为森林,墚峁、塬面及沟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草灌的生长,自然植被为草原。沟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趋势。
4、坡向非地带性
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因此,阳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较阴坡更耐干旱。沟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阴坡高于阳坡。
5、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黄土高原50年来的人工林草建设,没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续利用原则,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长量、高经济效益,结果多以失败告终。如20世纪50-70年代的“山顶戴帽子”,在墚峁顶上造林,树木初期生长尚好,但5至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者死亡。20世纪80年代初期,飞播沙打旺,人工种植红豆草,沙打旺、红豆草3年内长势喜人,5年后逐渐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对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工林草地出现了明显的土壤干层,土壤干化现象严重。洛川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面积发展的苹果园,也已普遍出现土壤干层。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 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记者初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只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山峁峁因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吴起县特别注重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舍饲养羊和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等农村后续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2771元。
1999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下,吴起县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重点研究领域是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它还肩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等任务。
这个试验站利用身处黄土高原的特有条件,3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课题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3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的各类奖项18项。这里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综合,外加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农业技术:节水技术和提高单产量的技术。重点在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压缩农业用地。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