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域治理
① 《区域治理》这个刊物是国家级的吗
这本刊抄属于省级刊物,如果想发表论文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小编(度娘:论文一点通)
区域治理
Regional Governance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4595
CN:14-1394/D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22-670
创刊时间:2017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名称: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出版文献量:2818 篇
总下载次数:85726 次
总被引次数:36 次
② 唐朝是如何对区域进行治理的
1、设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2、合理安置西域原统治者
保留了西域各部及中亚诸国原来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原来的酉长或国王担任都督、州剌史等实职,授与中郎将、大将军、公、王等爵衔称号。各部落及诸国须定期朝贡和遣子入侍,其国王、可汗、酋长嗣位或有更迭,须经唐政府册封和承认,他们作为唐政府任命的官吏行使职权,其中有的部落首领,还由唐政府发给固定俸禄。
3、加强货币管控
在货币制度方面,西域各地遵唐钱法形制铸钱流通,伊塞克湖北岸曾出土铸有突厥文、汉文合璧的西突厥货币。
4、加强军事配置
为巩固和加强西域地区的统治,在军事设施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机构,在安西、北庭辖境内各重要地区和交通要道,设有军、镇、守捉、烽、戌等军事单位,分布于天山南北各地,“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戌逻卒,万里相继” ,“边烽互相望”,负责守卫边疆及稽查行旅。各族人民往来交通,必须持有府、州所颁发的“过所”(即通行证)。
③ 治理区域性污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急啊(¬_¬)
1、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域污染排放量必须小于区域环境自净能力;
2、污染治理应该循序渐进版,由易到难,具备技权术经济可行性;
3、关注污染空间分布与环境容量空间分布的差异;
4、关注污染排放的时间分布与环境自净作用时间分布的差异;
5、关注重要点位的环境需求(比如取水口、居民区等);
……
④ 土壤沙化的明确责任目标,分区治理突破
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到2003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从2011-203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送审稿提出,通过治理,近期目标,即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继续扩展的趋势。中长期目标,即到2030年,要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形成初具规模的生态体系;到2050年,要在沙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科学合理利用沙区资源,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要达到此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要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省、地、县,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加以考核,同时,工作指导上要先易后难,抓不同的示范点,抓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分阶段确定治理目标,抓阶段性的成果,并进一步加强对沙化的监测与考核,给予地方政府领导权力、责任与压力。
根据有关治沙专家对我国沙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区的实际,布局5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治理,形成全国防沙治沙格局。
--干旱的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贺兰山以西,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以北,分布着七大沙漠,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沙漠、戈壁、绿洲相间分布。
--半干旱及半湿润地类型区。贺兰山以东、长城以北及东北西部,分布着四大沙地,年降雨量200-400毫米,干旱多风,植被稀疏,水源较为丰富。
--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带,海拔3000米以上,降水量100-300以上,植被稀疏,生态脆弱。
--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地类型区。黄河故道等冲积平原,水热较好,年降雨量500-800毫米。
--南方湿润沙地类型区。南方沿江、河、海零星分布沙地,年降雨量600-1200毫米以上,气温较高,沙地缺肥。
不同的类型区存在气候、地理条件、水肥土地现状及特点不同,主攻方向及治理对策不同,布局国家级或区域级重点工程分区治理,可取得明显效果。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以第二类型区的大部分作为治理重点,十年规划治理面积45.8万平方公里,工程范围包括5省区市75个县,总投资568亿元。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以第一、二、三类型区为治理重点,十年规划治理面积400万平方公里,工程范围包括14省区市590县,总投资354亿元。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和新疆和田地区治沙生态建设项目。属于第三、一类型区,沙化严重,不加大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西藏治沙项目规划,工程范围包括28县,总投资13.18亿元。新疆和田生态建设项目治理规划面积2.5万平方公里,工程范围包括11县(团、场),总投资19.1亿元。
--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规划治理面积7.65万平方公里,建设范围包括3省85县,总投资16亿元。
--南方湿润沙化治理示范项目。试点示范建设范围14省232县。
⑤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治理的五大区域
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一)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思路
按照我区生态建设指导思想,在“十一五”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划分,构建以“两线七区”为主体的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两线”:大兴安岭生态防线。加强天然林保护,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林草产业。阴山北麓生态防线积极退耕退牧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盐碱化。
“七区”: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以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划区轮牧,禁止开垦、樵采和超载放牧等为重点,防治草场退化沙化。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以恢复沙地草场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以草定畜,增强防风固沙功能。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积扩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治理。
(二)区域划分及综合治理建设内容
1.草原、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草原牧区、西鄂尔多斯草原牧区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边缘地区;以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草原牧区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核心,坚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实现草原退化沙化趋势有效缓解并向良性循环发展。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采取退牧还草、长期禁牧、阶段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建立草原保护区、建设农区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转移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草产业,扩大人工草地和饲料地面积。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及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健全草原监督管理体系。
沙地及沙漠边缘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围栏封育、舍饲休牧、划区轮牧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草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在浑善达克沙地建设沙地榆基地,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毛乌素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库布齐沙漠边缘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区主要通过封沙育林(草),复壮更新严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风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展,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
2.林灌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兴安岭生态防线、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公益林补偿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区生态移民、林场撤并、“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国有林场资源,实现效益增加和职工致富双赢。结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林下采集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周边、主要铁路和公路两侧以及机场周边,大力营造防护林、护路林。
3.低山丘陵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东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阴山南麓、西辽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西辽河上游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和生态修复区的保护,努力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以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加强和规范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监督执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重点小流域治理、淤地坝修建、禁垦、退耕还林还草、封育保护、禁牧轮牧、水土保持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大力推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黄土高原地区着力抓好淤地坝系建设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实减少入黄泥沙。东北黑土区主要采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水保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新突破。
4.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松辽平原、大兴安岭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为重点,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林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林网配套建设。在农田主干道、机耕路上营造宽林带、大网格的高标准防护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发展渠道堰道果树,逐步提高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建设水平。对陡坡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和经济林等。积极引进优良速生品种,通过科学造林、集约经营,建设不同类型的速生丰产用材示范基地,引导全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快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和农牧业。
5.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区
该区域包括以额尔古纳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泽为主的东北湿地区,以及黄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湿地和西部盐沼湿地。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加强已建各类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大湿地恢复力度。实施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农业灌溉间隙水等湿地,恢复和扩大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调蓄水资源和抗旱能力。实施湿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浊清分治原则,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就近排放到湿地区,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体,为工农业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实施退耕还滩、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增加植被盖度,恢复湿地水域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
各类自然保护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限制各类开发活动,保持区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开展全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动态数据库,构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护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对特别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实施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