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区域地貌整治

区域地貌整治

发布时间: 2021-02-09 23:45:41

1. 读图,完成1~3题。 小题1:.该区域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小题1: C
小题2: A
小题3: D

2. 防治地貌过程引起环境退化及灾害

如上所述,地貌及其过程对环境的形成演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在干旱荒漠环境中,由于受地貌条件与区域水源总量的影响,绿洲形成发展在一定的地貌部位,据地貌过程变化规律,保护地貌环境,对绿洲进行建设与荒漠化防治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针对区域地貌及其过程特点,宜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山区植被保护与恢复,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

切实保护盆地周围山地植被,防止草场过牧森林过伐;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地貌部位植树种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实行草场轮牧制度,防止流水侵蚀过程加剧增加河流含沙量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开展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地貌危险度评价(徐刚,1995),工程建设尽可能避开地貌灾害危险区;山区采矿筑路注意边坡稳定与松散物质保存及植被恢复,以免重力作用过程加剧和矿山泥石流灾害发生,保障交通畅通与山麓地带绿洲城镇及工农业生产安全。

二、平原区适度垦荒,保障生态用水,防止风沙危害发生

山麓冲-洪积平原是人工地貌过程最活跃的地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垦荒规模逐年扩大,致使生态用水减少,环境严重退化。必须以水定地,做好水土平衡,科学开发整理土地(翟有龙,2004),切勿盲目开垦,以免耕地因缺水弃耕沙漠化,同时注意灌排配套,节约用水,防治土地盐渍化发生荒漠化;耕地实行定额用水,灌排配套,或打井抽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治次生沼泽化与盐渍化危害,保护耕地,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调整农业结构,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型农业,城镇工矿也应节约用水,为河流下游河段提供更多生态用水,恢复植物生长,以阻止风力过程加剧引起绿洲沙漠化和沙尘暴对绿洲的危害;加强绿洲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以防治风沙吞食农田和危害居民点。风沙危害与自然因素有关,更受人为因素影响,应大力种草植树,发展薪炭林,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禁止乱樵固沙红柳,保护固沙植物生长。同时对重点风沙危害地区,采取生物与工程防治措施,防治风沙危害,确保农、工、牧业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

三、发展平原农区畜牧业,防治草场退化及土地沙化

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天山南坡和昆仑山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以荒漠草场为主,草场载畜量明显超载,草场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沙化、石质化明显,特别是如策勒县的丘陵和山前平原区草场被大片沙丘覆盖,草场沙漠化十分严重。宜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适当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一年内粮食与饲草两季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农区饲草产量,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以草定畜,发展人工草场,严格控制天然草场的载畜量,退牧还草,防治草场退化及土地沙漠化。

四、加强环境退化严重区的治理,减弱风沙地貌过程

塔里木盆地南缘莎车、叶城、皮山、和田、于田、民丰、且末与准噶尔盆地精河、吉木乃等县市风沙灾害严重,且严格控制耕地面积,注重生态建设,特别要加强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阻止风力过程加剧,才能确保绿洲安全。

塔里木河中游(哈达墩—卡拉)河流改道,流水与风沙作用过程时空变化大,宜开展河床泥沙沉积模拟实验,摸清泥沙沉积规律,科学整治河道,稳定河床,建立饲草基地,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弱风沙作用强度,阻止沙漠化面积扩大及生态恶化。

增加塔里木河、玛纳斯河下游水量,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生态用水量,供给断流河段水源,恢复绿色走廊植物生长,减弱风沙地貌过程。保障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用水,维持胡杨等植物正常生长,对流沙已爬上218国道路段,在上风口地段采取如草方格、挡沙墙等工程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以防治流沙阻碍公路交通畅通。

摸清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储量,在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带打井抽水,利用地下水库水源加强人工绿洲建设,减弱风沙地貌过程,防治绿洲沙漠化。随着区内土地开发与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及地下水位降低,致使如策勒沙漠边缘的有些芦苇等植物枯死。宜加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确定维持沙漠边缘芦苇生长的合理地下水位,控制打井抽水发展农业的数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沙漠边缘地带植物枯死,与风沙地貌过程加剧引起土地沙漠化。

五、划分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区,防治地貌过程加剧引起环境退化

新疆大多数河流的上游地区以冰蚀冰积、冻融、流水侵蚀及重力作用等为主,中游地区以干燥作用及流水侵蚀为主,下游地区以流水堆积、风蚀风积和人工地貌过程为主。在土地利用类型上,上游山区大多分布有冰川积雪、高寒草原、森林或荒漠草原等;中游丘陵区可见荒漠草场及河谷绿洲等;下游冲-洪积平原及荒漠区,为农田、城镇、戈壁、沙漠及盐碱地等。因此,根据流域地貌过程与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功能分区,以防止土地利用不当引起环境退化。例如,对昆仑山策勒河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功能分区:①北部绿洲-沙漠过渡带防风固沙区。该区为生态用地区,要改变砍伐胡杨红柳为保护胡杨红柳及草场资源,与绿洲上风口地带改变开荒为发展防风固沙的人工林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沙漠与人工绿洲之间形成一道灌草生态屏障和防风滤沙带,使之成为绿洲农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区。加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确定维持沙漠边缘芦苇、骆驼刺等植物生长的合理地下水位,控制打井抽水发展农业的数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沙漠边缘地带植物枯死与风沙地貌过程加剧及沙漠南移和风沙危害加重。②中部平原绿洲农业高效生产区。该区要改变耕作粗放为精耕细作、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扩大农区畜牧业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高效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增加苜蓿、玉米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支援南部山区减少草场载畜量的压力及防治草场退化;发展节水型农业,增加绿洲边缘地带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用水量,防治植物枯死与风沙地貌过程加剧。③南部山区草原牧业适度发展区。该区草场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沙化、石质化明显,草场被大片沙丘覆盖,草场沙化十分严重,要改变过度放牧为适度放牧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必须以草定畜,适度发展畜牧业,减少骆驼、山羊等对草场土壤破坏严重的牲畜比重,严格控制草场的载畜量,防治草场退化与风沙地貌发育及水土流失加剧。

六、进行地貌环境动态变化监测

利用“3S”技术进行地貌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主要掌握:①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山区冰川面积缩小;②区域草场退化、土地和矿山开发、城镇发展、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③道路滑坡、崩塌及山洪泥石流和风沙危害分布;④河流改道,湖泊水库变化;⑤沙漠面积扩大;⑥矿山开发,道路建设引起环境退化等。据监测资料,分析地貌环境时空变化趋势,提出防治地貌过程加剧引起环境退化的措施。对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特别要防止绿洲外围生态屏障地带耕地种植面积的过度增长与生态用水减少及胡杨林枯死,以避免风沙地貌过程加剧引起环境退化,减少风沙危害对绿洲造成的损失,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1)地层:由老至新介绍各时代沉积岩的地区分布、产状、岩性、结构等特征,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各层间的接触关系和所含的化石。介绍各时期侵入及喷出岩体的分布、岩性、结构特征及与围岩间的关系,变质岩的分布、时代、岩性结构及变质程度等。

凡第四系发育区,应单列“第四纪地质”部分,着重介绍其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分布、厚度、时代及沉积特征等内容。

阐述岩层时,要注意分析它们的原始空隙及成岩裂隙情况、胶结和风化程度,为确定含水层提供依据。应附典型剖面、柱状图、照片、素描等。

(2)构造:应分别介绍褶皱、断裂、节理型裂隙等。

褶皱构造:是一个地区的主导构造,它既决定了含水层的空间状态,还控制了地下水的形成、运移、富集和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应对褶皱的类型、形态、分布、组成地层、形成时间及其分级等进行介绍。还应探讨不同构造体系褶皱带的特点和它们的复合关系。

断裂构造:是控制区内地下水的重要构造,对大型断裂带,应介绍其分布、产状、两盘地层、断层类型、断距、形成时代、活动次数和规模、断层带间充填胶结、破碎等情况。对中、小型断裂带,由于其在供水或疏干中有重要意义,故应做重点介绍,除介绍大型断裂带中所要求的项目外,要求对断裂的力学性质、破碎岩石的结构、断面上的现象等进行系统地讨论。还要注意分析新、老断裂彼此间的关系,断裂与褶皱间的关系。

节理型裂隙:主要指各种构造节理,这对某些含水层(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要求阐明各种节理型裂隙的形成条件、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胶结及后期破坏、力学性质及形成时代等问题,应分析各种构造体系的节理特点、彼此交接关系,尤其应注意对最新期未胶结节理的介绍。

如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则应单列“新构造运动”部分,予以详细介绍。

(3)岩溶发育规律:在讨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区内岩溶形成规律。如区内可溶岩分布广泛,编写勘探报告时,这部分亦可独立编写。要阐述区内可溶岩的层组、时代及其分布特征,岩溶发育层位,岩溶形态及地貌特征,岩溶发育因素和发育规律,发育阶段和发育强度等问题。

(4)地貌:概述区内地貌的形态、成因、年代及其分区特征。注意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气候及地下水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区域地貌结构及其特征

一、地质-地貌背景

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莫过于从青藏高原向东地势逐渐降低而显示出的三大地貌阶梯。其中,位于中部的北北东-北东向的太行山-雪峰山,构成了中国三大地貌阶梯中第二与第三阶梯间的东部边界。该边界东、西两侧平均地势相差数百米乃至上千米,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地貌差异,造就了沿该边界带发育出多种独特的地貌景观。武陵源风景区即处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中第二与第三阶梯间的过渡地带,是呈北东走向的武陵山脉东北部分,可谓与西南部的雪峰山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两大地貌阶梯之间的地形边界带(图4-1,图4-2)。在流域上,该风景区位于洞庭湖支流澧水的一级支流———溇水河主要支流索溪峪流域的上游地区,其中的砂岩峰林景观则多分布于索溪峪上游各支流的溯源侵蚀区域内。

区域上武陵源风景区处于扬子地台中江南台背斜与洞庭湖台向斜交界带上的三官寺向斜中。该区内主要出露4~5套近水平的古生代沉积地层,从下到上分别为志留纪的中薄层粉砂岩夹泥岩地层(小溪峪组)、泥盆系的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云台观组,最厚达500 m左右)、顶部厚数十米的铁质砂岩夹铁矿层(黄家磴组)以及二叠系的中厚层灰岩(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上述地层在景区构成了一个圆穹状的宽缓向斜构造,其中,产状平缓的中泥盆系厚500 m左右的云台观组厚层石英砂岩及其顶部的上泥盆统铁质砂岩及含铁石英砂岩构成了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之主体。下伏的志留系厚近千米的黄绿—暗绿色粉砂质页岩夹泥岩构成了张家界地貌之基底,上覆的二叠系厚数百米的中厚层灰岩构成了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之顶盖。虽然研究区所在的地貌部位及其岩性与构造背景为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及条件,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与出现与该区新生代期间的地貌演化过程关系密不可分。

图4-1研究区位置及其遥感影像特征影像引自google-earth

图4-2湘西北地区横跨第二和第三地貌阶梯的地形剖面图

二、地貌结构与特征

通过对武陵源及其周缘相关水系———澧水及其支流溇水和索溪峪等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后可以发现,武陵源景区的地貌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层和纵向分段性特征(图4-3~图4-7,图4-8~图4-17)。在垂向上,地貌的分层结构表现为层状地貌面和谷中谷,由上向下分别由夷平面、剥蚀山脊面(剥夷面)、宽谷面、峡谷以及嵌入其中的多级阶地面等构成(图4-3~图4-8)。其中,沿张家界的主要干流———澧水的中游地段,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高、低两个显著的层状地貌面:最高的地貌面为顶部大致齐平的山顶面或构成的海拔在1000 m以上的夷平面,即前人所谓的湘西期夷平面。该夷平面在张家界天台山附近比较显著,表现为海拔1200~1400 m左右、低缓起伏的山顶面,其上可见灰岩溶蚀面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溶沟、溶槽和石芽等现象(图4-9~图4-10)。低一级的地貌面为切入夷平面、海拔仅300 m左右、高出河床150~200 m左右的宽谷面。由于该宽谷面在张家界地区的大部分流域内都广泛存在,且地貌形态典型,这里称其为张家界期宽谷面。嵌入张家界期宽谷面之下的是多级河流阶地,在澧水河谷中至少可以识别出6级河流阶地。其中T1和T2大都是由灰白色、灰黄色砾石层构成的堆积阶地,T3为灰黄色—棕黄色砾石层构成的堆积或基座阶地,T4以上主要是以各种基岩为基座的基座阶地或侵蚀阶地。

图4-3澧水河谷横剖面(显示拔河上千米的湘西期夷平面和高120~150 m的张家界期宽谷面)

沿澧水的一级支流———溇水河谷,可以观察到与澧水河谷类似的地貌结构(图4-4)。其中湘西期夷平面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顶附近,夷平面之下是海拔向河谷方向逐渐降低的剥蚀山脊面和深切幅度达700~800 m左右的谷地,该谷地在武陵源景区的索溪峪河谷中最为显著,呈现为深600~800 m不等的嶂谷或峡谷地貌(图4-8)。因此,将这里称为索溪峪期深切谷地,所对应的地貌切割期命名为索溪峪期切割。在索溪峪期切割谷地的下部是个拔河约150~180 m低缓起伏的开阔宽谷面,即张家界期宽谷面。在切割宽谷面的河谷中可以发现7~8级河流阶地,其中T1,T2多为平坦开阔的堆积阶地,T3,T4常为基座阶地,而T4以上多为侵蚀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在阶地面上常见灰岩岩溶现象。

图4-4 溇水河谷横剖面

图4-5索溪峪中游河谷横剖面

沿索溪峪河谷所观察到的地貌结构与澧水、溇水河谷类似,充分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貌发育过程。其中,在索溪峪中游地段(图4-5),湘西期夷平面处于河谷两侧高近千米的山顶面附近,之下的索溪峪期深切谷地深达600 m左右,下部是低缓起伏、拔河约120~180 m的张家界期宽谷面(图4-11)。在该宽谷面上可以观察到古河道及相关砾石层和古岩溶作用所形成的落水洞、石芽和溶蚀沟等形象(图4-12~图4-13),指示早期河流经历过较长时期的侧蚀夷平过程中。在切割宽谷面的河谷中可观察到较为宽阔的U形峡谷和多级河流阶地(图4-13~图4-14)。其中至少可鉴别出5级阶地,T1与T2一般为由灰白色砾石层构成的堆积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而T3~T5多为基座阶地,局部为侵蚀阶地,阶地上常见典型的冲积相红土砾石层(图4-15)。

图4-6武陵源景区的索溪峪河谷上游横剖面

图4-7索溪峪中游河谷横剖面揭示的张家界期宽谷面和澧水期深切U形峡谷

索溪峪上游横穿了武陵源景区所在的穹状平缓向斜,独特的岩层构造背景使得该区的地貌结构与其他河谷地段既有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其特殊之处(图4-6)。在该向斜核部的二叠系灰岩顶部是海拔1200 m左右、起伏平缓的湘西期夷平面(图4-6,图4-8)。但在切割了夷平面的索溪峪期深切沟谷中部,发育了一个开阔平坦地貌面。该地貌面顶部平坦,并在区域上恰好与所谓的泥盆纪顶部产状平缓的、厚数十米的铁帽层相对应。这显然是河流在其下切过程中受到强硬的铁帽层的阻挡,而不得不在其顶部长期侧蚀摆动所至。由于此地貌面发育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缺少区域对比性,因此,这里称其为武陵源土砾石层。

图4-8武陵源景区内和缓起伏的湘西夷平面(顶部)、平坦的武陵源期剥夷面(中上部)和深切的索溪峪期嶂谷(中下部)期剥夷面。在此剥夷面之下是深切幅度在250~300 m左右的索溪峪期峡谷或嶂谷(图4-8)。在索溪峪期深谷的中下部,见一期拔河120~200 m左右的宽谷肩,可对应于张家界期宽谷面。在该宽谷面之下,局部保留有较窄的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面,其上有时可见红

图4-9张家界天台山顶部的湘西期夷平面

图4-10湘西期夷平面上的灰岩溶蚀现象

图4-11索溪峪河谷两侧拔河120~160 m左右、低缓起伏的张家界期宽谷面和切入其中的澧水期U形峡谷

图4-12张家界期宽谷面上的古河道地貌

图4-13张家界期宽谷面上的古岩溶石芽

图4-14索溪峪河谷中的多级河流阶地

图4-15索溪峪高河流阶地上的红土砾石层

综合分析各流域的河谷地貌结构后不难发现,张家界地区的河谷地貌结构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山顶面向现今河床方向,依次为大致对应于区域上最高峰顶面的湘西期夷平面,其现今海拔在1000 m以上,拔河800~1000 m左右。它一般在河间分水岭地段的山顶附近保存较好,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多是经历了后期侵蚀切割或剥蚀破坏后的残余峰顶面。根据张家界天台山顶部保存较好的夷平面,可以想象当时的准平原状高原景观无疑属于典型的老年期地貌形态。切割了湘西期夷平面的索溪峪期谷地的下切幅度达600~800 m左右,是区域上最为显著的地貌景观。在武陵源景区,众多高耸、险峻的砂岩峰林大多分布于该期沟谷之中。其后在河谷中形成了张家界期宽谷面,它在武陵源—喻家嘴一带的索溪峪河谷段最为显著(图4-7,图4-11),一般拔河150 m左右,最高可达约200 m,最低处可能只有100~120 m。该宽谷面的海拔从河流下游向上游方向是逐渐升高的,到索溪峪上游海拔在600 m左右,一般表现为较宽的谷肩形态。但在索溪峪中游,它呈现为宽阔的、低缓起伏的盘状宽谷面或山原面(图4-7)。这期地貌面属于所谓的壮年期地貌形态。在张家界期宽谷面之下为一期切割幅度100~200 m不等的峡谷或宽谷地貌,其中峡谷地貌沿索溪峪河谷最为常见,它代表了澧水流域最近一期显著的河流下切阶段,并在区域上具有普遍性。因此,这里将该期河谷称之为澧水期峡谷,对应的河流切割阶段命名为澧水期切割。该期峡谷地貌是最新地形切割的产物,属于青幼年期地貌形态。发育在澧水期河谷中的5~8级河流阶地代表了澧水期切割过程中的多次停顿。由于研究程度有限,加之对于探讨武陵源地区砂岩峰林地貌演化过程并无大碍,这里对澧水切割过程中的多次侵蚀堆积过程不再细分。

图4-16索溪峪中游的宽U形谷

图4-17索溪峪上游的V形峡谷

在河流纵向上,区域地貌常显示出宽U形谷与V形峡谷或嶂谷地形相间出现的特征。这沿索溪峪河谷表现最为突出(图4-16~图4-17)。在索溪峪上游的武陵源景区内,河流穿切厚层的坚硬石英砂岩层,形成了狭窄的V形峡谷和嶂谷地貌(图4-17)。当河流在中游地段流入三官寺向斜核部的缓倾斜灰岩地层中后,形成了宽阔的U形河谷地貌(图4-16)。沿河谷进行追索可以发现,河谷中的宽谷与峡谷地貌交替出现主要受所处部位岩性构造的控制。每当河流流经平缓的厚层石英砂岩地层或陡倾斜的灰岩、砂岩层中时,便多形成狭窄的峡谷地貌景观,呈现出典型的幼年期地貌特点,典型的如武陵源西南的百丈峡。而当河流穿过缓倾斜的灰岩地层区或较软弱的砂泥岩层分布区时,便常形成宽的U形谷地景观,表现出壮年或青壮期地貌形态特点,典型的如武陵源-喻家嘴段索溪峪河谷段(图4-11,图4-16)。因此,在地貌演化中,除了通常根据地貌面的发育时间长短而划分出的老年、壮年和青壮年期地貌形态外,受岩石地层和构造的影响,即使是发育时间相同,沿河流纵向上也会呈现出青壮年期与幼年期地貌形态交替出现的现象。

5. 试述中国主要地貌特征及主要区域地貌类型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颠,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伏和缓,牧草丛生,有的荒漠广布,沙丘累累;有的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吕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城镇、村落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经济区。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在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东,还有一列北北东走向的山脉——长白山、千山、鲁中山地,以及浙闽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戴云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间,虽然绝对高度不大,但从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峦,也颇为巍峨。在海岸线以东,为宽阔的大陆架浅海,是大陆向海洋平缓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宽400—600千米,为重要渔场,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大陆架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台湾岛和海南岛最有名。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是我国地貌总轮廓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主要有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脉之间夹峙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显著的平行岭谷地貌。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极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等,仅台湾玉山主峰和秦岭太白山海拔超过3500米。 ②东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一列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到淮阳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岭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③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大娄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外营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部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齐全,发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均属于构造断陷区域。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走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冈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 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地势垂直起伏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引起的外营力的地区差别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我国西部地势高耸,并有多条高逾雪线以上的极高山,现代冰川在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龙山,东自川西松潘的雪宝顶,西到帕米尔之间的山巅广为分布,总面积达58523平方千米,使我国成为全球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达的国家。现代冰川分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基本类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见,规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质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又可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现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墙等千姿百态的冰晶景观。冰川的消长进退还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终碛、侧碛、底碛、冰碛阶地等冰蚀、冰碛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冻风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缘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积比较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内蒙古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3%。贺兰山乌鞘岭以西,沙漠面积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在大沙漠的边缘和外围,有带状或环状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缘,大致西起昆仑山,东到长白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淮阳山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着大片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及山西最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风化物是黄土物质的直接来源,在黄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黄土覆盖厚度约100—200米,形成独特的黄土源、梁、峁地貌。由于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常被沟壑分割显得特别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极大。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层发育完整,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占这些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裂隙和节理,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馆,也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游胜地。 江南一带,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层地貌。 我国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锥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锥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国的火山群除昆仑山西段和中段4处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东部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地区。 阴山山脉东段南北两侧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于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对高度数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广布于1400平方千米的长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为我国第二大火山群。东北区第一高峰白云峰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喷发,山顶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湾、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长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长江南北两岸与云南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西缘的腾冲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国东南部滨临海洋,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大陆岸线长达18000千米,岛屿岸线长约14000千米,海岸线分别属于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类,岛屿也有基岩岛、冲积岛和珊瑚岛之别,使海岸地貌和岛屿复杂多样。

6. 地貌对地理环境有什么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

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自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记录山川形势、游历探索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以后,亚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土、水、火和气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一体。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气候带。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这一时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现象资料,为17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建立了基础。

德国瓦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18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整个地球表面都有人类作用的烙印。这些都为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公元前13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公元前11~前6世纪作于周代的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对比。《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大类20多个小类,并记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书的《山经》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作了综合性记述。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完成《水经注》,对中国1252条河流水道的源流、脉络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作了详细的注释。11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了海陆变迁的事实,从河流沉积作用解释华北平原的成因,从流水侵蚀作用论述了雁荡诸峰的形成,还详细记载了物候现象。

17世纪上半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纵横剖面发育、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详细,其中关于溶蚀洼地分类、钟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类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等的论述是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纪初期德国洪堡德和李特尔创建近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这时起,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等迅速发展起来。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应用经验的和归纳的比较法,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相互联系。他根据大量实地考察资料,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创立植物地理学;还首创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洪堡德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佩舍尔提倡用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为自然地理学确立了地理学中分支学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创立了关于自然现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论题引向地志学,即阐明特定地区内务种事物相互因果关系。地志学的概念受到赫特纳支持并加以详细论述,他的思想对德国自然地理学进展有深远影响,其重要结果是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人类及其周围自然界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彭克探讨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创用“地表形态学” 一词。他还将阿尔卑斯山的第四纪冰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对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初,施吕特尔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索文化景观从原始(或自然)景观演化的现象和过程。他把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类居住地。20世纪30年代末期,特罗尔创建景观生态学,对德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同样有着深刻影响。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在西部大勘测时代,戴维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侵蚀轮回学说,并提倡用“地形的解释性描述”来阐述地貌发育过程,对地貌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后,德国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19世纪后期,在德国地理学思想影响下,俄国沃耶伊科夫从事地球热量与水分子衡研究,主张重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俄国自然地理学创始人道库恰耶夫在论述土壤形成时提出自然综合体概念,并建立了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他还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识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个主要变动力量。

20世纪前半期。贝尔格、格里戈里耶夫等发展了自然地带学说和景观学说,为发展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与欧美不同,苏联地理学家非常重视自然地理学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学内部分化明显,在自然区划、景观制图、地球化学景观、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学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张相文编著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书《地文学》,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教育。从20年代起,竺可桢对气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地理学者对中国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进行广泛的考察研究,从50年代起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黄淮海平原和海岸带,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等进行了系统考察,自然区域研究迅速发展。

从60年代开始,地理学出现了重大变革,建立了地理系统学说,从学科分化走向新的综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加强了定量分析研究。

这时期的自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并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主要是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遥感技术,观测自然地理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形式、动态过程,获取范围广和连续的各种自然地理信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模拟实验建立系统结构模式和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注意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地理系统进行研究,注重人类对环境作用的后果,并由此而发展了生态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

加强了应用研究。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参与解决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由此而发展了应用气候学、应用地貌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应用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

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

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

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

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

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7. 地貌对于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回泛而答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比如我国的地貌组合对降水量布局的影响;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