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治理地
㈠ 远古仙界和人界相通,为啥颛顼要绝地天通使得两界分离
仙,是我们华夏神话体系中,一种懂得各种仙术,能够长生不死的高级生命体。
为了得道成仙,凡间的修士除了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往往还需要莫大的机缘才有可能获得一丝渡劫飞升的机遇。
每每想到成仙之后可以长生不死,古人们明知过程有多艰辛,可他们修仙的热情却从未减退,诸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唐玄宗、李白、嘉靖等人都是狂热的修仙粉。
但热情归热情,这些人在看着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一无所获时,也难免会吐槽:在上古时代修仙那么容易,怎么轮到我就那么难了?
1、楚昭王:天地为何不相通?
《国语.楚语下》记载,春秋时期楚昭王问他的大夫观射父说:我看见《周书》上面说重、黎是使天和地不相通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么说来,难道上古时代的民众还可以自由来往于仙人两界吗?
【《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观射父回答说:其实以前天和地之间是相通的,只是后来上帝颛顼下令,让重和黎将天地分离开来,由重负责管理天、黎负责管理地,使天地之间不能轻易往来,这叫做绝地天通。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㈡ 神话故事中,天地分开之后,地是由( )负责治理的 A雷公 B共工 C高比 D颛顼
主要是 D颛顼负责治理 (五帝之一)
共工当时也是个部落首领,勉强也可以算是负责治理“地”的
㈢ 神话故事中,天地分开之后,地是由( )负责治理的 A雷公 B共工 C高比 D颛顼
神话故事中,天地分抄开之后,地是由颛顼负责治理的。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3)颛顼治理地扩展阅读: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
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
㈣ 上古帝王颛顼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颛顼即位后,为平息“九黎(lì)之乱”,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宗教改革。
涿鹿之战被黄帝征服的蚩尤“九黎(lì)”族,一部分人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成为直接融于华夏族的“黎民”;一部分人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新的“三苗”部落联盟;另一部分被驱赶到西北边陲。蚩尤虽死,可是即便在已经融入到华夏之中的“九黎”人中,信奉巫教而废弃人事的习俗也没有改变,家家学巫术,事事用占卜,人们甚至不再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其实“九黎”信巫是有原因的。上古时候的天地虽然被盘古分开,但距离比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就是某些神山和“建木”大树。比如西方的“登葆山”,是一群巫师们来往于天上与人间的地方;中原华山、青水河的东面有“肇(zhào)山”,神人“柏子高”就从这里直达天庭,上下无阻;东海之外的天台山上,也有神仙“羽人”的登仙之台和登天之梯;还有后来被水神“共工”撞坏的昆仑“不周山”,山上有建木,也是天地来往之地。
这些“天梯”原为神人、巫师而设,人间有了冤苦之事,可以通过巫师、神人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当然,天神也可以通过“天梯”,随随便便的就到大荒凡界来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既然如此,人们当然指望巫师能从天界带回好运,这就是“九黎”敬“巫神”而不敬“天帝”的重要原因。
颛顼决定重新整顿天地秩序,命令自己两个孙子,把天地之间的通路截断。
颛顼的孙子一个叫“重(zhòng)”、一个叫“黎(lì)”。“黎”上古通“黧”,为黑色;“重”的本义是“人行千里”,转义为“双腿如同灌铅一般的沉,有下沉感、下坠感”。
“重”和“黎”都是“大力神”,运足了力气,“重”两手托天,“黎”双掌按地,吆喝一声,同时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于是天渐渐的往上升,地渐渐的向下沉,天地之间变为相隔十万里,遥不可及了,无论多高的山和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从此,凡人和神人不再混杂、相互干扰,天地间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次序,“九黎之乱”也得以平息。
之后,颛顼任命托天的“重”为“南正”官职,专门负责祭天,融洽上天神灵;任命按地的“黎”为“火正”官职,专门负责民政,抚慰大地万民。颛顼亲自洁净身心,祭祀鬼神,净心诚敬的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榜样。颛顼苦苦劝导百姓,遵循上天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止民间私自占卜、沟通天庭,进行巫术活动。
颛顼以黄帝之法管理天下,充分利用地力种植庄稼,驯化繁殖牲畜。为了不误农时,他还顺应自然,推算出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颛顼的历法得到后代子孙的不断完善,到战国时期、颛顼后代“秦献公”时,才算最后完成了“颛顼历”。此历法原为“秦”一国使用,中华统一之后,直至汉初,全国还在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颛顼制定礼义,教化万民,用各种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他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和男尊女卑。颛顼的时候,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就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这不知是否为中国北方“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的历史原因?
颛顼乘龙游至四海,视察过许多地方。颛顼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交阯”为今日越南,当时的大荒之地,远比今日华夏土地的范围要大得多。颛顼往西,到过昆仑神山下的“流沙”;往东,到过“蟠木”。“蟠木”在“汤谷”日出之地,是东海边上“度索”山中的一棵巨大的蟠桃树,弯曲环绕三千里。颛顼在视察过程中,看到了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所到之处,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凡是日月所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天下没有不归服的。
当然,也有不少是通过武力之后才归服的。
大荒之西,有一个水池,名叫“孟翼攻颛顼池”。肯定有一个叫“孟翼”的人,在这里与颛顼发生过战争。
另外,水神“共工”与颛顼的战争,打得惊天动地。共工惨败之后,让大荒自然界付出了巨额代价。
㈤ 天地分开之后地是由谁负责治理的
神话故事中,天来地分开之后自,地是由颛顼负责治理的。
据《史记》记载内,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容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
(5)颛顼治理地扩展阅读: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
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
㈥ 颛顼故里到底在哪
史载,颛顼帝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实居穷桑,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78年,寿98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帝喾是颛顼的族侄,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其在位期间严以律己,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颛顼故地在阜新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后裔们在中国的上古相当显赫,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但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艾荫范教授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旧籍作了反思性解读,认定这一文明起源于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并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我国的文明史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夏王朝之前,即所谓三皇五帝时代,属于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一般地说,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依据《史记》分别是黄帝、颛顼、喾、尧、舜,他们都属于黄帝一族,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是颛顼的族子,尧为喾子,而舜又是颛顼的六代孙。颛顼大帝本是 “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信奉颛顼的这支北方古族群对华夏文明极有贡献:它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它创造了玉文化和龙文化,它的一个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而且上古许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艾荫范教授认为,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正说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颛顼远处北方,这说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颛顼古族的成员,后来才前往南方的。艾荫范认为《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就是故地、遗址的意思。颛顼之墟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朝阳、阜新一带。《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这个山是什么山呢?艾荫范根据上古音读推断认为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因为医巫闾山在汉代又称作无虑,汉代的无虑县(在今北镇市附近),就是由医巫闾山得名的。这就证明了颛顼古族的故地就在今医巫闾山所处辽西的结论。许多古代记载 (如《史记》、《山海经》)都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颛顼。若水一直被认为是四川的雅砻江,蜀被认为是四川古国名,所以史家都认为颛顼乃至夏王朝都与四川有关。艾荫范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他认为,若水的“若”,是古阿尔泰语系语词,其对音可以写为“弱”“弱落”“合黎”“雅砻”等等,义为青、黑,因此若水就是黑水、黑河。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即将黑读作 “哈拉 ”,也就是“弱”“弱落”等的当代读音。而中国的几条大的河流,都在不同时期程度不同地与“黑”有关。黑龙江古称弱水或黑水;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古称淹水、泸水,也是黑水之意;澜沧江是黑水,怒江更是黑水,可见很多地方的河流都曾是若水,并不是只有雅砻江才是若水。一个民族的文化,山水名称、故事传说、风俗习惯,都会随着该民族的迁徙而迁徙,人类学家称做 “地名迁徙律”,常常据此探究民族活动的轨迹。所以凡是有颛顼子系民族的地方就都有同名的山和水。龙又是颛顼的象征,有龙的地方即意味着是该古族活动的地区。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据测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详细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为之题辞曰“玉龙故乡,文明发祥”,显见查海龙才是中华第一龙。艾荫范根据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代表颛顼象征的龙,认为完全可以推断这是属于颛顼古族的文化遗存,在“颛顼之墟”界域之内。同时颛顼之父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蜀”,艾荫范经过研究发现也并不是蜀国的蜀。甲骨文蜀字是没有底下的“虫”字的,它是个象形字,与出土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龙的形象一样,《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有多处提到了美玉,而玉文化本来就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艾荫范认为大量的已出土文物以铁的事实证明,远古的蜀山肯定在辽西、内蒙古东部或河北北部一带,后来才渐渐迁移,向西向南。并据此得出结论颛顼古族生活在以红山文化为背景的阜新,颛顼大帝来自阜新 最主要是这个若水有很多种说法:众说纷纭啊,连专门研究这个的不能肯定啊 ……
㈦ 颛顼简介
http://ke..com/view/13753.html?wtp=tt
颛顼: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人物简介】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生平简介】
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
颛顼是高阳氏。在高阳氏的部落里面还有八个有名的氏族。这八个有名的氏族是:苍舒、大临、庭坚、仲容、叔达等,其中庭坚这个部落一直存在,并且直至春秋时代仍同皋陶并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颛顼活动的地方在卫(今河南濮阳),后来因为受到蚩尤战败的影响南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不合理的事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颛顼和共工氏】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据史载,这首歌的名字为《承云》,其基本创作方法是: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特点,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用来在“万国诸侯”到国都开大会时“享上帝,朝诸侯”。
【颛顼遗都】
一.颛顼为黄帝之孙
史载,颛顼帝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实居穷桑,七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78年,寿98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帝喾是颛顼的族侄,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其在位期间严以律己,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二.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辖区非常大。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实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神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沈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颛顼历】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 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 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颛顼历》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视秦国,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 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神话中的颛顼】
神话中的颛顼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认为人神有别,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喜欢听猪笼婆敲肚皮,变命猪龙婆天天敲给他听。他还有几个儿子女儿,但都不是什么好人。
他也是从侧面上反映出暴君的下场,最后逃到河里,变成了鱼妇,半鱼半人
颛顼墓
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 颛顼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㈧ 上古黄帝之子颛顼是个怎样地人
1人物简介
颛顼(前2514~前2437)中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颛顼,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 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今旧城村,周围九里。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是继黄帝建都涿鹿之后的远古第二故都。相传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帝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
颛顼传说(3)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 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引。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 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㈨ 颛顼是一个怎样地人
颛顼(前2514~前2437)中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相传颛顼是黄帝的版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父亲是权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颛顼题跋像
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帝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㈩ 颛顼绝地天通的故事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辖区非常大。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实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神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沈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