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滇池污染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原因:1.人类的活动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回中最终汇聚到答滇池
2.滇池属于内陆湖 湖水的更新相对加长 由于蒸发作用水体不断浓缩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池就很难排出
治理 现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过: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体的排入 2.对滇池进行强化处理 借助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最近许多环保机构及公司正在对滇池进行治理 主要通过 可控性水葫芦种植进行水体净化
Ⅱ 求一篇关于滇池的污染与治理论文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介绍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现状和国外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 先进经验,提出了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只要政府重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措施得力,方 法对头,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滇池治理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治理;水环境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属金沙江水系,总容水量15.7×108m3,流域面积2 855 km2,接纳盘龙江、宝象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20多条河流,年来水量约7×108m3,最大水深8 m,平均水深5m。 改革开放20年来,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水环境质量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初期,人们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对经济快速发展给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虽有所认识,但限于资金短缺,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集中较大的力量对污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1990年以前,昆明市甚至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有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 就直接排放水体,有的虽有处理设施,但运转不正常,形同虚设。 昆明市西南的滇池位于城市下游地带,整个城市地形呈南高北低态势,城市污水和雨水 排入滇池后通过海口流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滇池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期,水质呈黄色、淡黄色,透明度约为1~1.5m。过去,昆明市受城市规模、工业生产、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限制,排放的污染负荷没有超过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滇池得以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迅猛增加,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这种生态平衡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滇池水质严重污染和恶化的根本原因。 1 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 近年来滇池水体中的氮、磷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油绿色的湖面上水葫芦横生,汇入滇池支流的水质已经发黑变臭,滇池已达Ⅴ类水体。目前,排入水体的总污染量还没有得 到根本控制,排放量大于治理量,滇池及其水系的生态平衡没有根本好转。要使滇池水体在 短期内恢复至Ⅱ类水质标准,难度相当大。滇池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湖泊,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的治理工作,已经投入50多亿元巨额资金,采取包括打通 西园隧洞及疏挖草海底泥、投药杀藻等一系列措施根治滇池。经过多年的努力,昆明市已建 成四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5×104m3/d,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 0%以上,滇池流域内的工业废水在1999年5月1日实现了达标排放,滇池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滇池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好转,水质得以变清,还需大量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 同时采取各种处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各项工作多管齐下,才能够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恢复滇池的生态平衡。 ①首先要截断污染滇池的根源。从滇池及其流域的生态和环境考虑,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物质成分非常复杂,难于用单一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必须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工艺处理。各种工业废水不能混合后再处理,污水应在出厂前进行达标处理后再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②加紧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昆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已达全市污水量的80%,这在全国是比较高的。但城市排水管渠的总长度数量有限,城市排水设施普及率还不高,许多污水经过化粪池的简单处理后就近排入河道。目前,昆明市城市排水管渠多数为合流制,雨季污水和雨水混为一体,污水处理厂难以将混合污水全部进行处理,造成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污染。为了保护水体,必须有计划地逐步将合流制改建为分流制,实现清污分流。因此,城市排水系统的 新建和现有排水系统的改进与扩建工作,以及污水厂的建设任务等都是极其繁重的。 ③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运行管理水平,始终保证污水厂满负荷运行,是当前做好滇池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重生产、轻环保, 许多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虽然已经建成投产,但多数运行不正常,废水处理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建立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将现在按污水厂设计规模拨付运行管理费用改为按实际处理污水量拨付经费,考核单位处理成本费用,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建立水质水量监测统计报告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都是保护滇池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④在保证滇池水体总量平稳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园隧洞工程的作用,及时将排入滇池草海的污水短路排放,减少对滇池的污染。 ⑤滇池湖面的蓝藻和漂浮污染物质可采用机械方法进行表面抽吸、排出,有利于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水中,加快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同时滇池湖面的外观也将有较大改善。 /'P ⑥为加快滇池恢复生态平衡的速度,可采用气浮工艺对滇池水进行循环处理,即将滇池水 提升到处理厂,投加混凝剂后,通过气浮工艺处理后,又排入滇池。处理厂设在滇池边,水泵 扬程短,常年运行费用较低。现阶段可利用昆明市自来水总公司三水厂现闲置的气浮设备 进行处理,只需对气浮池后的管道工艺和出水管道进行局部改造后就能运行,既现实又可行 。 g_$?:*"\`wfy*3=LO-t{b[5SToM= )5lk毕业论文范文XLZ#F]4 IZ '=N_7=yWq$C$H
Ⅲ 滇池污染的原因
这个我比较熟,在那做过一年的研究呢。
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
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迅速递增趋势,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流域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入湖河流成为纳污河道;(3)缺乏雨季行洪污水治理技术和措施;(4)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严重影响滇池水环境功能;(5)湖泊自净能力所剩无几,外海南北水质和水生态差异非常显著。
还有人说是工业污染,你了解滇池吗?昆明就是一旅游中转城市,工业少的可怜,滇池的污染最主要是生活污水,其次是农村面源污染,当然滇池是老龄化湖泊也是一个因素,工业源占的比例最小,服了。
Ⅳ 滇池治理
治理措施
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环湖截污工程包括分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及村庄截污、干渠(管)截污四个层次推进截污工作。在全力抓好以滇池北岸工程为核心的片区截污和以盘龙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河道截污的同时,着力推进环湖干渠(管)截污以及环湖公路项目建设,以形成环滇池截污的最后一道屏障,构筑环湖截污线107公里,将最大限度地截流片区点源、城市面源、农村面源污水,截留率分别达到90%、50%、30%,送至污水处理厂和雨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环湖湿地进入滇池,从而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环湖截污干渠投资估算54.55亿元,目前东岸截污干渠已经开工,南岸干渠截污已经完成工程初步设计,西岸和北岸干管截污完善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
实施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
滇池属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水体置换及循环周期长,自净能力极差。通过从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环的方式促进滇池水生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措施。经过深入研究论证,确定了从曲靖市牛栏江引水补充滇池生态用水的方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76.44亿元,施工工期为4年。目前,关键性工程—德泽水库已增加列入全国“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牛栏江为金沙江中游的一条支流,从昆明市嵩明县发源,流经曲靖、昭通进入金沙江,总长440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7亿立方米,水质年平均优于Ⅲ类。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一是增加滇池生态环境水量,使滇池水体置换周期缩短一半;二是增加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有效缓解昆明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外流域调水补给,增强水动力。
实施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开展29条主要入湖河道及90条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7条河道的全面整治,其余的正在开展综合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在生活居住区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规模畜禽养殖,已关闭养殖户3.46万户,迁出禁养畜禽520余万头,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实施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滇池环湖生态建设的范围为界桩后延100米以内的区域,约33.3平方公里,全面开展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程。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还林”,规划建设湖滨生态总面积为5万亩。截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退塘、退田”3.1万亩,建设湖滨生态2.8万亩,其中湿地1.7万亩,生态林1.1万亩,滇池沿湖各县(区)“退人退房”工作共完成退人1250余人,退房7.8万平方米,滇池湿地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实施生态清淤工程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治理“十五”计划》确定的项目,结转到“十一五”期间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底泥疏浚、底泥堆场建设、堆场余水处理、堆场复耕等。疏浚水域面积441万平方米,底泥疏浚工程量343万立方米。在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清淤,削减内污染源,在一期疏浚的基础上,已开工实施二期疏浚工程,共疏浚底泥近1000万立方米。目前已开展污染底泥处置工程,同时污染底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年5月底,滇池治理累计安排资金96.42亿元(中央资金21亿元,地方配套57.34亿元,其他方式18.08亿元)。其中,“十一五”前3年安排33.8亿元(中央资金8.1亿元,地方配套22.8亿元,国外贷款2.9亿元)。
据我了解 每年的投入量应该是2亿
Ⅳ 滇池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措施、经验教训
1988~1999年滇池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滇池水质在继续恶化,全湖水质超V类,富营养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滇池主体外海TP浓度增加了一倍多,叶绿素a增长了十几倍,营养水平由富营养发展到严重富营养,增加了两个级别,发展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P是近10年来滇池水体中增长最快的营养盐,水体中P浓度的持续增加是滇池富营养化加剧的基本原因.目前滇池的营养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流域的农业面源,面源是造成滇池外海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前段时期滇池的治理主要侧重于点源和草海内污染源的控制,而面源控制及湖内生态治理尚未实施,应在滇池富营养化控制下一阶段的治理中要加强面源治理、湖泊的生态修复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以遏制滇池富营养化的发展势头.
Ⅵ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是什么
环湖截污:以清污分流为重点,强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除磷工艺,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环湖生态:要在滇池沿湖开展退塘、退田、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的“三退三还”工作。 河道治理:以主要入滇河道——盘龙江全面治理为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4条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环境治理。 底泥疏浚:近期,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为重点。8月底完成污染底泥堆场用地的收储工作。年内启动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二期工程。 水源地保护:今年主要突出松华坝水源保护。年内开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减污示范工程。确保到2010年,流域内主要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 外流域引水: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满意请采纳
Ⅶ 滇池污染还能治好吗治好污染要花多少钱
滇池之所以富营养化与泛重金属化,是因为来自于生活有机物、工业废水入湖后的藻相显化。最明显的就是黄昏时眼见湖泊藻相为暗绿,再转为蓝色。此类藻相的色泽来自于湖底的氮、磷、硫所转出的非常态养源,它亦是水体中元素的衍化。
任何有机物入池,在不同的元素组合下会衍生出不同的单位蛋白。该蛋白养源会顺向或逆行于水中植物的忍受度来显化。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出现亡故与转变,可见滇池的蓝藻源自于水体中有机物在元素衍化后所转出单位蛋白。换句话说,就蓝藻而言,哪一种元素与pH值所衍生的食物链是固定的,哪一种食物链转出的生物链也是固定的,蓝藻来自于食物链与生物链,食物链来自于湖中元素与有机物的衍化。可见蓝藻的生存与成长需要元素供给食物链的养源,也就是说湖中元素是生成蓝藻的根本因素。
现有的蓝藻水华治理技术与存在的问题
滇池蓝藻污染治理技术,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物理机械法、养鱼法、种草法、生态修复法。这些方法在滇池中围栏小面积治理蓝藻是有效可行的,但也存在着只能去除水体中蓝藻,却不能去除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这就是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是“斩草”,未能“除根”。滇池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存在如下缺陷:一、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只是暂时去除了湖中的蓝藻,却不能去除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即是由湖中元素所转出的养源。只要湖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存在,它会卷土重来,再次造成蓝藻污染。
二、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未能去除,那么它会因风浪流动的特性重新带来养源,这样湖水也会因养源与元素再度结合重新衍化,形成蓝藻的二次污染,亦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会生一茬。
三、现有的蓝藻治理技术,只能在滇池局部小面积中实施,不能在全湖中实施治理。
四、滇池目前治理蓝藻污染的方法,只是取得了一些治理试验数据及治理试验阶段性的初步成果,却不能根治蓝藻污染,滇池蓝藻污染仍然严重。
物理的机构法是可以根治滇池蓝藻污染,但这种方法是要将滇池全湖淤泥全部挖走。可是这种方法又不能在滇池实施。如要实施,那么就需要上百亿元的巨额资金。此前,武汉东湖中的一个水果湖,面积只有0.14平方公里,挖走全部淤泥花费2000万元。由此可见,物理的机械法治污在滇池也是不能使用的方法。
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治理蓝藻污染
已知生成蓝藻的原因是基本养源,又知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元素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只要去除了蓝藻的基本养源,就能根治蓝藻污染。笔者在研究元素与藻相互动的形成机制中,破解了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迷。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东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污染,可是此后30年来,东湖再未发生蓝藻水华。未经治理蓝藻自然消失,成了一个不解之迷。生物科学研究者对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有许多议论及见解。有的说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可是在其它湖泊,如太湖、滇池、千岛湖、巢湖蓝藻水华照样在发生,并未中止。有的说是由于东湖富营养化加剧,水质肥得连蓝藻都不能形成水华,可是东湖水质数据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有人用鲢鳙鱼的大量放养来解释蓝藻水华消失,并认为大量放养鲢鳙鱼是蓝藻水华消失的决定性因素,可是太湖、滇池采用大量放养鲢鳙鱼,也只是去除了水体中部分蓝藻。原因何在呢?前述议论只是客观地诠释了蓝藻水华会消失的外因。大量放养鲢鳙鱼去除蓝藻,实验也只是去除了水体中蓝藻,而未能去除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要知道,生成蓝藻的养源未能去除,当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的根本养源还存在着,就会再度与湖中有机蛋白结合衍化后,重新造成蓝藻污染。由此可见,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不是气候变化,不是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不是用鲢鳙鱼的大量放养来食蓝藻。那么东湖蓝藻水华是怎样消失的呢?这就是大量有机物入湖与生化污染(当然不是生化武器污染),使该水域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元素消失,该水域自动转变食物链,再衍生另一品种生物,这才是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真正原因。
笔者从东湖蓝藻水华未经治理自然消失与对虾养殖即要先去除丝藻,又要使虾池衍生出新藻,才能获得养虾的成功中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是治理蓝藻污染的最佳有效的技术方法。这一技术才是根治滇池蓝藻污染的关键所在,它具有如下优势:
1.该技术不仅可去除水体中蓝藻,而且还能去除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根本)养源,治标又治本。
2.该技术不仅可在小范围操作,还能够在全湖(滇池)中实施治理,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又便于在全湖中实施操作。
3.该技术省工省钱,从成本上考虑比现有方法合算。
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治理蓝藻污染的原理
1.认知元素与生物互动。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物质都是由元素所组成的,元素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养源,水中植物的成长来自元素所演化的藻相,这就是说哪一种元素组成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哪一种元素组成哪一种藻相也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链与生物链是固定的。蓝藻来自于湖中食物链所演生的生物链群。所以,不同的元素当然就能抑制蓝藻的生长与分裂。
2.元素解原。元素解原就是借助生物科技找出蓝藻基因排列的DNA,然后将不同的元素入湖衍化再转换原湖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换句话说,就是将原湖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转换掉。如此一来,蓝藻就无法生存,这是因为元素促使蓝藻养源断层,元素改变了蓝藻分裂,蓝藻自然就不会生成,也就不会造成蓝藻的污染。
3.生态修复因子就是用生物科技的菌项入池衍化,将元素转换后的非常态养源进行分解与再转换。同时,它能消除湖中有机物所形成的NH4,能抑制或去除生成蓝藻基本养源的衍化。湖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被抑制或去除了,那么蓝藻生长与分裂所需的养源也就没有了。湖中有机蛋白与元素结合后所转化的单位蛋白就会转为常态养源,这样就恢复了湖水生态修复功能,使湖水转为常态。由此可见,湖中生态修复因子来自于元素与菌项入湖后的衍化。若没有元素与菌项的入湖衍化,湖泊是不可能恢复生态修复功能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Ⅷ 如何彻底根治滇池蓝藻污染
最明显的就是黄昏时眼见湖泊藻相为暗绿,再转为蓝色。此类藻相的色泽来自于湖底的氮、磷、硫所转出的非常态养源,它亦是水体中元素的衍化。 任何有机物入池,在不同的元素组合下会衍生出不同的单位蛋白。该蛋白养源会顺向或逆行于水中植物的忍受度来显化。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出现亡故与转变,可见滇池的蓝藻源自于水体中有机物在元素衍化后所转出单位蛋白。换句话说,就蓝藻而言,哪一种元素与pH值所衍生的食物链是固定的,哪一种食物链转出的生物链也是固定的,蓝藻来自于食物链与生物链,食物链来自于湖中元素与有机物的衍化。可见蓝藻的生存与成长需要元素供给食物链的养源,也就是说湖中元素是生成蓝藻的根本因素。 现有的蓝藻水华治理技术与存在的问题 滇池蓝藻污染治理技术,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物理机械法、养鱼法、种草法、生态修复法。这些方法在滇池中围栏小面积治理蓝藻是有效可行的,但也存在着只能去除水体中蓝藻,却不能去除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这就是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是“斩草”,未能“除根”。滇池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存在如下缺陷:一、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只是暂时去除了湖中的蓝藻,却不能去除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即是由湖中元素所转出的养源。只要湖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存在,它会卷土重来,再次造成蓝藻污染。 二、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未能去除,那么它会因风浪流动的特性重新带来养源,这样湖水也会因养源与元素再度结合重新衍化,形成蓝藻的二次污染,亦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会生一茬。 三、现有的蓝藻治理技术,只能在滇池局部小面积中实施,不能在全湖中实施治理。 四、滇池目前治理蓝藻污染的方法,只是取得了一些治理试验数据及治理试验阶段性的初步成果,却不能根治蓝藻污染,滇池蓝藻污染仍然严重。 物理的机构法是可以根治滇池蓝藻污染,但这种方法是要将滇池全湖淤泥全部挖走。可是这种方法又不能在滇池实施。如要实施,那么就需要上百亿元的巨额资金。此前,武汉东湖中的一个水果湖,面积只有0.14平方公里,挖走全部淤泥花费2000万元。由此可见,物理的机械法治污在滇池也是不能使用的方法。 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治理蓝藻污染 已知生成蓝藻的原因是基本养源,又知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元素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只要去除了蓝藻的基本养源,就能根治蓝藻污染。笔者在研究元素与藻相互动的形成机制中,破解了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迷。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东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污染,可是此后30年来,东湖再未发生蓝藻水华。未经治理蓝藻自然消失,成了一个不解之迷。生物科学研究者对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有许多议论及见解。有的说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可是在其它湖泊,如太湖、滇池、千岛湖、巢湖蓝藻水华照样在发生,并未中止。有的说是由于东湖富营养化加剧,水质肥得连蓝藻都不能形成水华,可是东湖水质数据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有人用鲢鳙鱼的大量放养来解释蓝藻水华消失,并认为大量放养鲢鳙鱼是蓝藻水华消失的决定性因素,可是太湖、滇池采用大量放养鲢鳙鱼,也只是去除了水体中部分蓝藻。原因何在呢?前述议论只是客观地诠释了蓝藻水华会消失的外因。大量放养鲢鳙鱼去除蓝藻,实验也只是去除了水体中蓝藻,而未能去除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要知道,生成蓝藻的养源未能去除,当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的根本养源还存在着,就会再度与湖中有机蛋白结合衍化后,重新造成蓝藻污染。由此可见,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不是气候变化,不是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不是用鲢鳙鱼的大量放养来食蓝藻。那么东湖蓝藻水华是怎样消失的呢?这就是大量有机物入湖与生化污染(当然不是生化武器污染),使该水域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元素消失,该水域自动转变食物链,再衍生另一品种生物,这才是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真正原因。 笔者从东湖蓝藻水华未经治理自然消失与对虾养殖即要先去除丝藻,又要使虾池衍生出新藻,才能获得养虾的成功中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是治理蓝藻污染的最佳有效的技术方法。这一技术才是根治滇池蓝藻污染的关键所在,它具有如下优势: 1.该技术不仅可去除水体中蓝藻,而且还能去除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根本)养源,治标又治本。 2.该技术不仅可在小范围操作,还能够在全湖(滇池)中实施治理,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又便于在全湖中实施操作。 3.该技术省工省钱,从成本上考虑比现有方法合算。 元素与生态修复因子互动治理蓝藻污染的原理 1.认知元素与生物互动。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物质都是由元素所组成的,元素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养源,水中植物的成长来自元素所演化的藻相,这就是说哪一种元素组成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哪一种元素组成哪一种藻相也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链与生物链是固定的。蓝藻来自于湖中食物链所演生的生物链群。所以,不同的元素当然就能抑制蓝藻的生长与分裂。 2.元素解原。元素解原就是借助生物科技找出蓝藻基因排列的DNA,然后将不同的元素入湖衍化再转换原湖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换句话说,就是将原湖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转换掉。如此一来,蓝藻就无法生存,这是因为元素促使蓝藻养源断层,元素改变了蓝藻分裂,蓝藻自然就不会生成,也就不会造成蓝藻的污染。 3.生态修复因子就是用生物科技的菌项入池衍化,将元素转换后的非常态养源进行分解与再转换。同时,它能消除湖中有机物所形成的NH4,能抑制或去除生成蓝藻基本养源的衍化。湖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被抑制或去除了,那么蓝藻生长与分裂所需的养源也就没有了。湖中有机蛋白与元素结合后所转化的单位蛋白就会转为常态养源,这样就恢复了湖水生态修复功能,使湖水转为常态。由此可见,湖中生态修复因子来自于元素与菌项入湖后的衍化。若没有元素与菌项的入湖衍化,湖泊是不可能恢复生态修复功能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Ⅸ 滇池环境污染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原因:1.人类的活动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中最终汇聚到滇池回
2.滇池属于内陆湖 湖水的更新相对加长 由于蒸发作用水体不断浓缩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答池就很难排出
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治理 现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过: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体的排入 2.对滇池进行强化处理 借助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最近许多环保机构及公司正在对滇池进行治理 主要通过 可控性水葫芦种植进行水体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