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从容村貌
❶ 村书记从容儿子欠钱不还怎么办
1、只能起诉,要求他儿子赔偿。
2、你不能因为他儿子的民事纠纷,就到人家回父亲家里面撒答野。一人作事一人当。
3、如果他儿子没有钱,那就打水漂了,赢了官司也没有用。法律没有规定父亲要替儿子还债。
说实在,你明知道他没有任何财产还借那么多钱给他,连个担保人都没有,真的是太不谨慎了。
❷ 关于乐观,从容的名人事例或精彩文段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分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钩不挂鱼 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 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 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 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 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 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 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 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 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 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 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
❸ 平心静气息万变,落日黄昏照天涯。轻歌如风从容伫,烟云归处雪寒霜。这句话什么意思
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夕阳落下时候的黄昏,还有一缕余光照专着远处的天空属。自己唱着欢快的歌,非常从容自在的站着,房子上冒出的烟和天上的云朵都被寒冷的天气凝结,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雪
表示自己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美,这种美能够让人的心情变得兴奋而又高兴,想要一直留在这种美景中不愿意离去,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能够欣赏大自然的风采,本身就是幸运,就是文明的表现。一年有四季,唯独寒冬能够带给人震撼,能够感受寒风刮过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痛,能够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雪地里玩耍,能够在冰面上溜冰,这就是寒冷的冬天带给人的魅力,让我们回味无穷为之动容。 一天,张先生对李先生说,大自然有什么美。李先生指了指天上的夕阳说,你看天边快要落下的太阳,这种光芒是一种非常出彩又好看的,会不会让人想要停下来关注呢。你可以时时留意大自然的面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莫大触动,自己会越来越爱上大自然各种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管是陡峭的岩壁还是广袤的草原,又或是深不见底的大海,还是湛蓝的天空,都能让我们为之留恋和陶醉
❹ 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的成语
温文尔雅
wēnwéněǎ
[释义]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语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正音] 雅;不能读作“yā”。
[辨形] 尔;不能写作“而”。
[近义] 温良恭俭 温柔敦厚
[反义] 凶神恶煞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彬彬有礼
bīnbīnyǒulǐ
[释义]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语出]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正音] 彬;不能读作“shān”。
[辨形] 彬;不能写作“杉”。
[近义] 温文尔雅 落落大方 文质彬彬
[反义] 丑态百出 出言不逊 蛮横无理
[用法] 形容人有礼貌。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落落大方
luòluòdàfāng
[释义] 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语出]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九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更兼她天生得落落大方。”
[正音] 落;不能读作“là”。
[辨形] 方;不能写作“芳”。
[近义] 雍容典雅
[反义] 缩手缩脚 局促不安 扭扭捏捏
[用法] 用于褒义。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开阔;言谈举止潇洒自然。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❺ 从容,庄重大方,美丽漂亮的成语或者古诗文有哪些
仪态万千 [yí tài wàn qiān]
仪态万千,成语,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基本解释:形容容貌、姿态、神回态各方面都很美答。
出自汉·张衡《同声赋》:“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中文名
仪态万千
读音
yí tài wàn qiān
基本解释
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用法
作谓语、定语
成语解释
【解释】: 仪态:姿态,容貌。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成语典故
汉·张衡《同声赋》:“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❻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 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
鲜衣:色彩鲜艳的衣服
怒马:高大威武的骏马
少年时:少年的时版候
且:一边权……一边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少年时身穿色彩鲜艳的衣服,穿着高大威武的骏马,一边骑着马,一边唱着歌,姿态神情从容。“
这句诗是形容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少年得志的情形。
拓展资料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出处不可考,应为现代作者所作。
在古代文学中,相似的句子可以找到。例如,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就有“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的句子。这句的意思是描述作者在新婚之夜,心情舒畅,饮酒唱曲的情景。
❼ 从容怎么造句
1.他很从复容的丢下一张一百元,头也不制回的走了.
2.今天他回答问题表现的很从容,不再是昨天那么紧张了.
3.演出开始了,她从容地走上舞台唱起了她最拿手的歌.
4.靠,今天的考试简直不是人做的,但一看旁边的同学都是从容应对,我也就静下心来做了.
5.面对着强手,他还是从容应对,毫不畏惧.
❽ 从容庙廊,冠冕佩9文言文翻译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下面这个文言文阅读题目,仅供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贾 谊
[明]李 贽①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选自《焚书》卷五)
【注】①李贽,字卓吾,别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明代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赞曰 赞:称赞
B. 以移风俗 移:改变
C.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措:办到
D.三表五饵,非疏匪拙 疏:浅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虽世殊事异
B.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以勇气闻于诸侯
C. 而欲明灾异者何也/而母立于兹
D.痛班氏之溺于闻见/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欺世盗名的“穿窬之人”的行径的一组是( )
①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
②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
③董氏特腐耳,非诈也
④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
⑤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
⑥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贾谊通晓国家治理之道,如果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痛惜。
B.李卓吾认为,班固的文章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
C. 作者认为董仲舒的言行自相矛盾,是寻章摘句的儒生。
D.文章论点明确,赞美了贾谊,也兼评了董仲舒,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认为他不及班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3分)
译文:
⑵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3分)
译文:
⑶从容庙廊,冠冕佩玦。(2分)
译文:
答案:
9.A (赞,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
10.D(A项 虽然/即使 B项 因为 / 凭借 C项 但是 /你的 D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①表明弄清灾祸与异常之事,就是想要趋利避害的道理。③说明董仲舒与那些欺世盗名的人还不同)
12.D(作者对班固和刘向均有褒有贬)
四、(21分)
13.(8分)⑴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关键词:真实,正义明道,乌……耶)3分,关键词每处1分。
⑵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得分点:特,判断句,穿窬之盗)3分,每处1分。
⑶(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得分点:省略句,“冠”名词动用)2分,每处1分。
【参考译文】
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以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收录在《传》里。”
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历史,不应该自己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
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想明察灾民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国家大事,(并且他的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二人孰高孰下呢)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岂不可笑。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达国体,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
❾ :“解释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炊:炊烟。累:游动的尘埃。
从容自如顺应自然而万事万物都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我又何须分出心思去治理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