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泌水河治理

泌水河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05 07:45:47

『壹』 混凝土泌水严重用什么可以调节

混凝土在运输、振捣、泵送的过程中出现粗骨料下沉,水分上浮的现象称为混凝土泌水。泌水是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描述混凝土泌水特性的指标有泌水量(即混凝土拌和物单位面积的平均泌水量)和泌水率(即泌水量对混凝土拌和物之比含水量之比)。

泌水会引起某些不良的后果,如会引起麻面、塑性开裂、表层混凝土强度降低等问题。泌水以后会使混凝土不均匀,并且泌水本身在混凝土中是不均匀的,肯定对混凝土是不利的。泌水部位的混凝土中会产生缺陷,泌水部位水灰比下降的同时,在该部位留下缺陷,导致该部位强度降。泌水还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渗透能力、抗服饰能力和抗冻融能力。

要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沁水”现象,首先混凝土本身要具有较好的保水性,防止严重的泌水导致混凝土表层水灰比过大。从配合比及组成材料的选择出发,要注意控制水灰比不宜过大、外加剂不要过掺,以及凝结时间要适宜。砂、石集料要符合国家质量要求,尤其要注意砂中0.315mm以下的颗粒含量。水泥的凝结时间不易过长,比表面积不宜过小,颗粒级配不宜过分集中;其次,施工过程要防止振捣过度造成混凝土严重的离析与泌水;再次,施工后要注意及时养护,既要防止混凝土表面硬化之前被雨水冲刷造成混凝土表面水灰比过大,又要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在表层建立起强度之前散失,尤其是掺有粉煤灰或矿渣的混凝土,由于其早期强度较低,表层没有足够多的水化产物来封堵表层大的毛细孔,若不注意早期充分的湿养护,混凝土表层水分散失较快较多,表层水泥得不到充分的水化,亦会导致表层混凝土强度偏低,结构松散。通常,在混凝土接近终凝时,要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抹面(或压面),使混凝土表层结构更加致密。

『贰』 混凝土泌水量问题

影响泌水与浮浆较厚问题几个方面因素。
1、配合比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参数:砂率、单位用水量、水灰比,对混凝土的泌水浮浆有很大影响。

2、砂率及砂的级配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率。混合料中,砂用来填充石子的空隙。在水泥浆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若砂率过大,则骨料的总表面积及空隙率增大,混凝土混合物就显得干稠,流动性小,如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则要多加水泥浆,增大单位用水量;若砂率过小,砂浆量不足,不能在粗骨料的周围形成足够的砂浆层起润滑和填充作用,也会降低混合物的流动性,使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保水性变差,使混凝土混合物显得粗涩,粗骨料离析,水泥浆流失。砂率的变动,会使骨料的总表面积有显著改变,从而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有较大影响。由此可见砂率是影响泵送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因素。取样测定,在橡胶坝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实际拌和中砂率为30%,因此砂率过小是产生泌水的一个因素。在施工中我们使用的砂是从河道中直接采取的,砂子偏粗且偏多,造成级配偏差较大,级配不合理性也大大增强混凝土泌水。从下图可以看出:如果用同样粒径的砂,空隙率最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空隙率就减小;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率就更小。因此,要减小砂粒间的空隙,就必须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合理搭配。级配不良,细颗粒空隙增大,自由水上升,易引起混凝土泌水。

3、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对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在施工中发生过一次混凝土堵管现象,操作工人调节了上水设备的自动上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增加了泵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灰比,实验证明水灰比中单位用水量偏大的混凝土易泌水。

4、水灰比对混凝土泌水、浮浆的影响

根据现场测定的坍落度值超过180mm,可以看出水灰比失调。水灰比决定水泥浆的稠度。在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水灰比会使拌和物的流动性加大。水灰比过大,造成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而产生流浆、离析现象,因此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泌水、浮浆的一个主要因素。

5、施工对泵送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6、粉煤灰含水量对泵送混凝土泌水的影响
在现代混凝土浇筑中,粉煤灰己成为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分。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达到节约部分水泥的效果,尤其在泵送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可以抑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减少混凝土的需水量、减少混凝土离析泌水现像。施工时我们采用湿作法掺加粉煤灰,将配制好的粉煤灰直接加入混凝土进行拌和,未将粉煤灰的含水量从混凝土拌和水中扣除,造成掺加粉煤灰后实际混凝土中水的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混凝土的泌水性。

7、润滑输送管道的稀砂浆打入仓内对混凝土泌水性影响
在正式泵送混凝土之前,一般先打入一部分稀砂浆以润滑输送管道,也可检验管路是否通畅,但一般情况下,施工时操作工人将打入的前期这部分稀砂浆直接送入基槽内,在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底层水上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灰比,增加了泌水性。

8、布料方法对混凝土泌水性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时,操作人员在一个浇筑仓内布料时长度超过6m,混凝土出管后自流摊铺较大,布料不均匀,使混凝土较低处表层出现大量泌水。

9、混凝土振捣对混凝土泌水、浮浆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影响混凝土泌水、浮浆的主要因素是振捣。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拌和物处于液化状态,此时其中的自由水在压力作用下,很容易在拌和物中形成通道泌出。特别是振捣时间掌握不好造成过振,使混凝土表层产生离析,易产生泌水。

解决混凝土表层泌水、浮浆的措施

通过几次浇筑试验,混凝土的表层泌水和浮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浮浆由原来的30~50mm控制到50mm左右。解决泵送大体积混凝土表层泌水和浮浆措施介绍如下。

1、严把原材料关
水泥、石砂、混凝土形成的三大主材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楼自动化控制计量设备,混凝土搅拌、配料系统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确保配合比和计量准确无误;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水灰比宜为0.4~0.6,当水灰比小于0.4时,混凝土的泵送阻力急剧增大,大于0.6时,混凝土则易泌水、分层、离析,也影响泵送;泵送混凝土砂率要比普通混凝土增大,但是砂率过大,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能增大收缩和裂缝,泵送混凝土砂率宜为35%~45%;特别注意单位用水量的控制,不得评经验随意更改;泵机卸料前,必须保证混凝土已充分搅拌,加入粉煤灰等外加材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s;每盘混凝土搅拌后应检测坍落度,c25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2~18cm,达标后才可泵送。

2、控制好添加粉煤灰后混凝土的水灰比
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的方式,可采用干掺或湿掺。掺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干掺时,干粉煤灰单独计量,与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规定次序加入搅拌机进行搅拌;湿掺时,先将粉煤灰配制成由粉煤灰与水及外加剂组成的悬浮浆液,与砂、石等材料按规定次序加入搅拌机进行搅拌。使用干态或湿态粉煤灰应以重量计量,称量误差不得超过±2%。粉煤灰中的含水量应在拌和水中扣除,否则增加泌水性。人工添加外加剂及粉煤灰时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和培训,务必添加准确,误差不大于0.5%。

3、规范泵送混凝土浇筑关健工序及严格布料长度
一般情况下泵机泵送混凝土前,先用1∶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泵送混凝土管道弃水及砂浆润滑开始阶段的稀砂浆必须打出仓外,严禁打入仓内。混凝土开仓前,仓内积水必须清理干净,严禁带水浇筑混凝土。对于有渗漏点的仓内必须在仓外周边范围内设立集水坑,用排水设备排水,以保证混凝土在无水的情况下浇筑。仓内布料必须均衡,浇捣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垂直于模板,并在输送管出口安装橡胶软管,在布料时,人工左右拉动,以达到均衡布料的效果。

4、控制好混凝土振捣质量
采用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并不再下沉为止。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应“快插慢拔”,且上下略为抽动;其移动间距:普通混凝土不应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泵送混凝土一般为400mm;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能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水电管线、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表面振捣器在每一位置上应连续振动一定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少于30s);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捣实部分的边缘30~50mm,防止漏振。对泵送混凝土,应在20~30min后对其进行复振。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密集的部位或节点,应预先制定好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混凝土浇捣层的厚度:插入式振捣为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表面振动为200mm。当板厚超过120mm且为双层双向钢筋时,应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再用表面振捣器振捣。泵送混凝土分层厚度,一般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坡度分层浇捣,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

『叁』 武则天的功与过都有哪几方面

武则天的功与过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淫荡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著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其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姑妈,正是在这位姑妈的荐举下,王氏在成为晋王纪后,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宫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新唐书·燕王忠传》中写道:“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特殊字)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特殊字)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25岁,并不是迫切要求册立太跋子,这只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确立了,王皇后胜利了,萧淑妃失败了。武则天回宫以后生了儿子又夺宠,对王皇后构成新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武则天朝中,官员和侍卫有不少风流倜傥之人,他们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荐、或自荐、或有武后召幸,从而成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废立皇后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总是以长辈身份、先朝旧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朝政事务,摆脱旧臣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在皇权更替时期最为明显。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肃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几代皇权交替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武则天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东宫旧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旧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太子舍人李义府。起初,他们都未能进入内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他们始终站在皇帝一边,帮助唐高宗、武则天战胜对手。斗争中,褚遂良与皇帝对抗,被贬为谭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贬为遂州刺史。随后又在几年的时间内,把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贬出京城。国舅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以朋党案件被贬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清除干净,唐高宗与武则天配合的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有作为的时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将军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武则天的无字碑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肆』 浇筑时出现泌水现象怎么补救

混凝土泌水 ,从理论上讲就是混凝土的水离析。产生混凝土水离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泵送工艺是造成水离析的主要因素。 另外,过振也是产生水离析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一处振捣时间过长是不利的 ,它将引起材料的离析 ,特别是单位用水量大的混凝土更为明显。 为防止水离析 ,要从配比、运输、浇灌、模板等各方面研究。从上述泵送混凝土的分析来看 ,为避免水离析 ,要减少用水量 ,混凝土的坍落度会受到一定限制 ,这就要从增强水泥浆的粘聚性和混凝土的和易性入手 ,掺入粉煤灰就能很好地改善混凝土的这些特性。用Ⅱ级粉煤灰 ,取代水泥用量的 1 5%,并掺加具有大流动性、低引气性和高保塑性的MNF- 2泵送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质。泵送剂的主要成分是缓凝减水剂 ,粉煤灰与缓凝减水剂复合使用 ,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 ,并且从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来看 ,粉煤灰与减水剂同时使用 ,可视为与基准混凝土相同。掺入粉煤灰使混凝土的坍落度有一定损失。从预防泌水的角度看 ,减小混凝土坍落度 ,有利于防止水离析。掺入粉煤灰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 ,使混凝土在输送泵中的流动性得到改善。添加具有低引气性和高保塑性的泵送剂 ,同样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水离析 ,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小 ,有利于集中搅拌和长距离运输 ,并能显著提高硬化混凝土抗冻融和耐久性。 采取以上的综合治理措施 ,解决了采用泵送工艺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泌水问题。采取掺入适量粉煤灰与选用合适的外加剂 ,并合理改善施工工艺 ,是解决泵送大体积混凝土泌水问题的既经济又适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推广价值。

『伍』 沁河的河流治理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济源五龙口镇是沁河出太行后冲出的第一块肥沃地带,自秦代起,沁河两岸人民在这里“隔山取水”,修筑了第一条水渠——枋口堰。千年以来,当地百姓比照枋口堰的原理,又在沁河上开凿出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水渠,这些水渠有的是在废渠的基础上重修的,有的是修建的。到明朝时期,沁河下游已有小渠十几条、大渠五条。五条大渠犹如五条横亘在豫北大地的卧龙,五龙口地名也由此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3次复堤,完成土方1258万立方米。第一次从1949~1953年,两岸大堤培修标准为:堤顶高出1933年2500立方米/秒洪水位1米,顶宽5米,险工堤段6米。北岸丹河口以上因有天然滞洪区不加培修。南岸堤顶宽4米,临河边坡为1:2,背河边坡1:3。共完成土方382万立方米。1954年沁河小董站发生305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该堤经受了考验。此后,明确两岸堤防以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为标准,南岸堤顶超出洪水位1米,北岸1.5米,堤顶宽度北岸险工7米,平工5米;南岸险工6米,平工5米。新修堤段坡度南北岸临河为1:2,背河为1:3。新修堤戗顶宽均为2米,临河与设计水位平,背河应低于设计水位1米,坡度仍为临河1:2,背河1:3。1963年沁河堤防北岸超高又增至2米,平工堤段堤顶宽增至6米,险工堤段增至8米,南岸超高不变,沁阳马坡至沁阳东王召长约7公里堤段超高改为1.5米。1967年沁河绝大部分培堤堤段修够标准。1954~1972年修堤土方共358万立方米。1974~1983年,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进行第三次复堤。防御洪水的任务仍为保证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不决口,对超标准洪水,仍采取丹河口以上保南不保北,丹河口以下保北不保南的原则。复堤长度1082公里,加高0.3~1.5米,计划土方577万立方米。截至1987年完成土方567万立方米,占计划数98.3%。
沁河河道,武陟县木栾店段,位于入黄河口以上8公里处,堤距宽仅330米,是一卡口,左堤临背悬差大,防洪标准不足,大河顶冲急湾,加之双曲拱桥,壅水严重,威胁堤防安全。为解决这一险点,1981~1984年进行人工改道,从杨庄起将原3.5公里长河道内卡口河段于背河向右开辟一段新河道,展宽为800米,老左堤作为第二道防线。老河床高7米,宽200~900米,作为新左堤后戗平台,减少临背悬差7米左右,使设防标准水位降低1.8米左右,消除了壅水。该项工程新修左堤长3195米,右堤长2417米,工程全部按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设计,左岸堤防超高3.6米,顶宽15米,右岸堤防超高1.0米,顶宽10米,边坡1:3。计做土方3116万立方米(包括16座土坝基)。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沁河从此决口。1933年黄河涨大水,倒灌至木栾店。1968年在木栾店卡口处又修建一座双曲拱桥,阻水面积达11%。为解决木栾店卡口河段,保证沁堤安全,1980年决定于卡口上首右岸杨庄进行人工改道。
改道工程在杨庄至莲花池长约3.5公里地段内进行。在场庄处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长,将老河道封起来作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与原河道主槽能够上下衔接,防止河流发生新摆动,在新左堤上布设险工护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险工来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区出口处的左岸滩沿上修一护滩工程,防止可能冲刷而出现的不利河势。并在新河道内另建新桥一座。
杨庄改道范围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迁人口4675人,房屋4899间,占、挖、踏土地3800亩(永久占地6787亩)。改道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间,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发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这是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当地群众10万人上堤抢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应有作用。 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
沁北自然滞洪区,位于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汇的夹角地区,东、南分别有丹河和沁河,西、北两面为太行山麓,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陡。主要利用龙泉、杨华两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减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响范围包括沁阳县的北关、解庄、西尚3乡和紫陵乡的部分地区,此区有耕地8万亩,居民6万余人。
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黄、沁河汇流的夹角地带。该区南为黄河大堤,北、东为沁河堤防,地势低洼,1951年辟为滞洪区。当小董站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在五车口预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滞洪区,以保证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该滞洪区在102米(黄海)水位以下,淹没面积142.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18亿立方米。分洪时临时迁移安置居民,退水时从滞洪区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黄河。
1958年以前,沁南滞洪区有兼滞黄河部分洪水的任务。当黄河盛涨,郑州黄河铁路桥壅水严重,再遇伊、洛、沁河并涨,严重威胁黄河北堤安全时,于武陟解封破黄河堤分泄部分黄河洪水入沁南滞洪区,以策安全。1958年以后,沁南滞洪区未再安排分泄黄河洪水的任务。

『陆』 晋城市泌水县有什么游玩的好地方

沁水县有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名胜古迹。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7]
历山自然风景区
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 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
西峡景区距下川村1公里。全长5公里,最窄处3米许。舜王"刀劈一线天,高山湖泊变桑田"的传说即源于此。此外还有天石、楼坎、试刀石等景观。[8]
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赵树理故居5公里,背山临河。
沁水县
湘峪村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
“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9]
郭壁古镇
郭壁古镇距山西省沁水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县
沁水县
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隶属嘉峰镇。古代,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处滩涂戈壁,故名郭壁。
赵树理故居
赵树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遗物。[10]

『柒』 泌水河从哪里发源,又流向哪里

泌水,现常泛指河南省泌阳县境内的泌阳河。泌阳河,古称泌水,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版河东支唐河的支权流。古称比水、沘水及泌水,建国后(一说清代)改称泌阳河。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白云山东麓东部,流经泌阳县、唐河县,入唐河。是河南省内著名的倒流河,干流流向大致向西,因此有“泌水倒流”之说。全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

『捌』 泌阳县采取“生态立县”的科学发展观,“泌水倒流”是泌阳八景之一,使泌阳河污染的污染源有______、____

水污染有三个来源,分别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可从这三个方面找内到相关措施,如:“工业三废容”经处理后再排放;生活污水应先集中处理后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故答案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三废”经处理后再排放(生活污水应先集中处理后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玖』 泌水是什么意思

1、泌水:泌阳河的古称

2、泌水:山东境内维河支流汶河的支流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