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隐患治理
Ⅰ 隐患治理“五定”原则出自哪里
隐患整改“五定”原则
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标准、定措施的“五定”原则,
即:如下
1.定整改及验收人员:由谁去整改、谁来验收;
2.定整改及验收时间:整改多长时间,何时来验收;
3.定责任及责任人:谁负责整改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
4.定整改标准:整改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
5.定整改措施:怎样来整改,经验收达不到要求对责任人(单位)怎
样进行处罚
Ⅱ 什么是隐患治理闭环管理
隐患治理闭环管理是指企业内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统计、分析、治理工作,逐步掌握隐患发生规律,建立的安全隐患编码分析防控闭环体系。
隐患治理闭环管理包含以下十个环节:
1.隐患排查环节:各类安全检查、安监人员日常安全督查、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督查、其他从业人员发现或提供的信息。
2.填单登记环节:作业现场隐患确认登记、隐患整改通知单录入登记、安全信息站汇报信息登记。
3.签字确认环节:检查单位和被检查单位责任人对存在的隐患及整改措施签字、确认。本环节包含作出处罚决定。
4.收集整理环节:将隐患信息收集后,进行筛选、分类、建档。
5.下达通知环节:按整改责任区划、责任范围向责任人送达整改通知单。
6.整改实施环节:按整改要求,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消除事故隐患。
7.监控督查环节:在整改限期时间内,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复查验收环节:接到整改完成报告后,进行整改情况检查、验收。
9.信息反馈环节:收集整改信息,对完成情况进行登记、报告。
10.销号登录环节:完成整改项目,销号登记;未完成项目,处罚责任单位、责任人,再下达整改通知,落实整改,直至完成整改、销号。
Ⅲ 如何提高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二、隐患排查 无微不至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进行风险防控最基本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效机制、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设的基石,是否能够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必须通过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将人员、设备、物资、环境、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充分发掘、暴露出来,并不断改进提高,才能实现“人员无伤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风险可控制、人机环境和谐统一”的隐患排查治理目标。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企业各级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分管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主要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建立健全所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安全资金的投入,根据企业生产现场的隐患特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企业全年各个时段的隐患排查工作,并组织解决排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隐患排查工作在体制上得到可靠的保障。
在隐患排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站在检查者的高度,也要考虑作业人员的不确定因素,做到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只要存在一丝滋生隐患的可能,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全面关注。华能公司长期以来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极端重视,形成了“三个不能过高”的安全视角线和“五个绝对不允许”的基本安全原则,既“不能过高估计安全生产形势,不能过高估计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能过高估计安全管理的水平”和“绝对不允许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绝对不允许发生重大伤亡、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绝对不允许在重要时间和重要地点发生重大事故,绝对不允许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绝对不允许因为燃料供应问题而影响安全生产”,始终把“抓安全”作为公司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工作,高度重视各个环节的潜在危险因素分析,牢固树立起了“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生产力”的安全准则。
三、整改治理 脚踏实地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这句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警示语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对待安全生产不能有一刻的思想松弛、不能有一丝的漂浮懈怠、不能有一时的麻痹大意,对于安全规章制度和隐患治理信息,我们都要脚踏实地的认真执行,绝对不能为了应付检查,搞形式主义,“重排查,轻治理”、“排查做面子,治理走形式”等等不务实的作风,都将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埋下祸根。
对排查阶段发现的所有隐患,我们都要制定出一一对应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要求和时限以及要达到的面貌和效果等等,按照“五确认,一兑现”(即确认目标、问题、措施、效果和责任,兑现奖惩)的要求,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整改措施,限定整改完成时间,并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汇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存档备案,进行闭环管理。如果是重大的事故隐患在治理前还应该讨论是否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和制定反事故应急预案,以确保对隐患的可控和在控状态。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隐患治理过程应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问题能够按期高效完成,隐患治理期限结束后,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根据治理情况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奖惩考核。对于隐患发现者和治理高效的部门和个人,对于促进安全生产排查治理工作有积极推动和示范作用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治理不及时或防控措施和预案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而导致发生异常、障碍、事故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罚并再次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重新治理。
对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治理过程,其本质就是质量管理的“戴明环”PDCA循环模式,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行动)这样的顺序进行安全质量管理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隐患、制定方案、治理实施、总结提高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循环过程,通过对生产环节的隐患进行不断的排查和治理,对成功的安全生产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并逐渐标准化,对不足的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整改、总结和提高,通过周而复始的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阶梯式上升的循环管理模式,从而最终达到本质安全的管理目标。
四、创新提高 不断进取
俗话说“宁可事前花钱买安全,不可事后花钱买教训”,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坚持不懈地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把生产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最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之路。只有坚持企业的安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之路;只有构建了社会的安全发展,才能构建出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之道,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中心下移,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主体化的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从源头上防范隐患和遏制事故,牢牢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把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变成每位员工思想上、行动上的自觉行为,不断深化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企业走上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之路。
个人之安,则举家欢颜;家之安,则户纳千祥;国之安,则国运昌盛;宇之安,则万物和谐。根据国家的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只有切实把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把规范生产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坚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安全保障和安全发展能力,才能确保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逐步实现。
Ⅳ 隐患治理指的是什么
隐患排查治理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项法定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4)深化隐患治理扩展阅读
隐患治理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隐患治理台账,落实隐患的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和临时防范措施、整改资金、验收标准及验收人,俗称“五定”,隐患治理台账也称“五定”表。
2、整改责任人按照整改措施完成整改(如需临时防范措施,还应在整改期间落实临时防范措施)并上报验收人。
3、验收人按验收标准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同意隐患闭环,评估不合格要重新进行整改。
4、每季度及每年要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例如可以分析不同类型隐患占比,也可以按不同月度季度等不同周期对比分析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隐患排查治理
参考资料来源:贡嘎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Ⅳ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哪五个方面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重点行业和领域危险品生产危险品调查和管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隐患治理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二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三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资金。
四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时限。
五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预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安全生产隐患调查管理专项行动,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安全监督,监督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必要根据地区,行业和实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界定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要认真落实政府行政主管责任制和企业法定代表制。各地区应采取措施,制定本通知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指导意见和区域安排,并落实到各生产经营单位和重点行业的其他有关单位,不得走死路。
(二)突出重点,强化督导。调查和管理隐患的特别行动应突出重点行业和高风险行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预防能力。
(三)广泛发动,群防群治。要充分依靠和动员广大员工参与隐患的调查和管理。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知情权,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全面组织员工,认真查找各种隐患,积极参与隐患管理。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各地区应以此隐患调查和管理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和事故危害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要有效消除重大威胁的隐患。要安全生产,还要落实根本原因。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五)广泛宣传,舆论监督。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宣传这一隐患的调查和管理专项行动,加强对舆论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揭露经过调查和管理的单位。
(5)深化隐患治理扩展阅读:
隐患排查的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
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隐患排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对象和范围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
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企业;渔业、农机、水利等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和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的情况。
Ⅵ 如何加强和改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这个题目可以写很多篇论文了。
简单来说
隐患排查的方式比较多,比较常用的就是安全检查,其他的有访谈、会议、讨论等等。围绕这几个方面多做些工作就好。举一个例子就是建立多级化的安全监管机制,划分责任进行检查。发动全员是硬道理,其实本来隐患排查就是自己对自己管辖范围进行,反而检查除了岗位自查以外还基本是上对下。
隐患治理还是常说的闭环管理。谁负责谁组织整改,谁具体实施整改谁在整改人一栏中签字,谁使用谁验收(没谁管就找上一级人员来签字,总有人使用),谁检查的谁复查。基本就闭环了。
Ⅶ 隐患治理五到位是什么
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要对事故隐患整改工作负全面责任,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
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要强化责任追究,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7)深化隐患治理扩展阅读:
隐患治理的措施:
加强对生产企业、建筑施工现场、冰雪旅游景区、食品安全领域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销等行业的隐患排查,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要抓好交通隐患排查,重点打击超载、超速、超限、非法营运、疲劳驾驶、携带危险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尤其要严格抓好学生校车、大客车安全。
还要抓好消防隐患排查,对学校、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粮食仓库等易燃易爆单位,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全方位排查,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责令停业、限期整改。
Ⅷ 如何理解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十六字”原则
双体系是一套很系统的体系建设。主要用于风险隐患的动态实施,受体为企业。先对版作业活动权和设备设施采用JHA。SCL分析。对每个可能涉及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对分级的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再根据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制定各个检查表。原理上很简单。但实际工作起来。工作量很大。我有相应的资料。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