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河道治理体系

河道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 2021-02-04 13:01:01

治理黄河的方案(内容详细)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我的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感。渐渐地,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五千年来,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她积淀着文明印记和语言文化珍宝。随这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历史。从历史中我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冲击的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 从地理中,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以她英雄的体魄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国第二条长河,流经九个省市……,你也可以投稿 语文课本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气。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坦荡。 而现在呢?黄河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遭受严重破坏。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天哪!这是我心中的黄河吗? 行动起来吧,拯救黄河!如果你是炎黄子孙,那么,请你投入到拯救黄河的运动中去吧,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焕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时代,无愧于后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什么是河道管理机制

是指建立长效的《河道长效管理实施办法》。
对河道保洁、绿化养护和设施养护三个方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定目标责任与考核制度,明确管理职能,保洁工作下沉式管理、绿化养护与设施养护作业市场化,进一步打造良好的水环境。
比如:
1.河道保洁管理下沉式
马陆镇河道保洁工作原来是为解决四五十年代出生人员的工作需求而组建的,由镇河道保洁社负责,保洁人员100多名。2014年年初,通过马陆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调查研究,最终决定将全镇庞大的保洁队伍分解下沉到了19个村、社区,根据每个村、社区河道数量配备相应数量人员,由原来的一支队伍化整为零,变成了19支保洁队伍。河道保洁员的日常保洁工作,直接由村、社区安排一名副主任管理与考核,镇农委、镇水务所、镇河道保洁社则定期对各村的河道养护质量进行抽查、打分。每月将河道保洁的打分情况统一全镇通报,打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年终对村委会、社区的考核。通过下沉式管理,村民、村委与保洁人员的短线联动,保洁人员工作内容更加明确,提高了河道保洁问题的反应时效,加强了村级河道长效管理。而镇河道保洁社则可将工作重心落在监督检查、编制保洁计划,制定保洁标准等公共管理职能层面上,逐步形成精简高效、管理与作业分离、分级管理、规范有序的保洁管理模式。通过一年来的磨合,我镇的河道保洁状况取得了明显的改观,河面比原来更加整洁。通过由管人到管事的管理模式转变,减轻了河道保洁社的工作量,增强了各村委会的责任心,强化了保洁队伍的管理,提高了河道保洁质量与效率。
2.河道管理分工责任制
镇水务所、镇城建办、镇河道保洁社,作为中小河道养护的责任主体,分工不分家。镇水务所负责全镇河道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镇河道保洁社负责河道水面以及岸坡的保洁管理工作;镇城建办负责全镇中小河道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三家单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分工不分家。在年初,由镇水务所牵头,制定整体的河道养护年度目标与计划;年中各单位按照保洁、绿化、设施三方面分头开展实施工作,同时每月上报进度情况,起到协调与监督作用,在河道养护过程中,每年集中三方力量建立星级河道与文明示范村,通过建立样板河段,提升养护综合水平;在年中与年末都会由区水务局按照《嘉定区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工作,形成了有实效定量考核制度,做到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
3.河道资金管理系统化
马陆镇严格按照专款专用原则使用中小河道养护资金。科学合理地申报预算,以预算规范后期资金使用额度,让河道养护费用有计划地节约使用;严格地执行“集中支付”的网上拨付流程,使资金拨付平台化,减少资金流转流程,让资金使用透明、规范;对已使用资金做好资料汇总,按照工程项目将账册、发票等组织成册,做到每笔钱都有帐可查、有底可寻。
对河道养护工程,马陆镇建立了一套预先报系统,主要针对未来两三年的中小河道整治工程,通过上平台预先报送,让镇政府与区水务局能以宏观的角度安排工程的开展。对急需解决的关乎市民日常生活的河道问题,如护坡抢修、河岸垃圾清运等工程,提交优先申请,优先解决。这样镇政府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近几年的养护资金使用。
4.河道养护作业市场化
马陆镇积极推进河道养护市场化,实行竞标竞价方式,由专业养护公司承包进行日常养护管理,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新城核心区的河道绿化中,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由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三级资质的专业绿化养护公司对龚家浜、赵泾、黄龙港、石岗门塘等6条河道进行绿化养护,养护面积达98100平方米。同时由镇城建办制定相应的绿化考核办法,明确河道养护工作中养护范围、养护原则、养护流程等,规范河道绿化养护行为。在设施维修与河道疏浚中,也采用招投标方式开展水利工程,由镇水务所派专业人员在工程施工中进行工程的指导与监督,让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地做好养护工程。在今后的实践中马陆镇将加大养护市场化的力度,利用市场机制,引入专业养护公司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确保河道的“面清、岸洁”。
5.河道违法事件规范处理
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水务违法事件,核实情况后,会同区水务稽查支队,联合村委、社区,发挥多部门的协调作用,以劝导与宣传为主,依法、规范地处理水务违法事件,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马陆镇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
6.多渠道公众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河道整治一直被认为是政府行为,没有形成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市民们随意在河边种菜搭棚,小朋友们暑期在河道中野泳,企业乱倾倒堆土入河、填河等事件时有发生。
为加强中小河道养护工作,保障我镇河道管理健全发展,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通过树立宣传版、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走农村、走社区、走学校、走企业,与市民互动,加大对河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市民意识到应该避免的违法行为。同时以报刊、广播、微博、微信等宣传渠道,让市民阶段性地了解河道养护工作内容,向市民发倡议等,营造公众自觉参与河道整治的良好氛围。并聘请市民河道巡查员,赋予群众监督权利,鼓励市民对各种污染行为进行投诉,建立全社会监督的网络体系。
7.河道突发情况预案制
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及河道水生植物大规模爆发等特殊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由马陆镇水务所以水务行业的专业视角编制应对特殊情况的紧急预案,确定防控范围、工作原则,明确职责分、具体工作流程及联系人,做到遇到突发事件快速有效地应对。
8.结语
中小河道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普惠民生的工作,马陆镇在不断健全养护管理制度中,摸索着中小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通过整治与管理同行,标本兼治,将让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持久稳定、深入有效地开展,以明确养护单位的职责,市场化的养护队伍,切实的考核管理模式,落实中小河道养护长效管理工作,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整洁优美的河道环境。

㈢ 如何做好城市河道治理 31

.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城市河道作为整个城市微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及环境载体,其整体质量差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城市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正在不断向高标准迈进,以便于城市河道可以充分发挥出休闲、娱乐、景观以及生态等功能。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由于没有城市河道予以足够的重视与了解,导致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挤占河道现象,这不仅会导致整个城市河道空间规模不断缩小,同时也导致一些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再者,部分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提高城市空间内土地资源的规模,出现了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的现象,导致很多地区城市河道水面面积不断缩小。部分城市在发展中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导致其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地区发展要求,这也意味着这部分城市要将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这也是造成部分城市河道水质迅速恶化的根本原因。最后,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人为干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一些城市中天然河道在其规划中不断丧失,同时也会严重破坏城市河道中生物多样性的条件,最终导致整个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2.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具体措施
(1)河道断面规划。城市河道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以及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所以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根据其所具备的功能来合理选择河道断面形式。设计人员一般要根据河道过流能力的需求来进行断面设计,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河道槽蓄能力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为广大城市居民设计出内容丰富、占地空间合理的河道断面。再者,本文认为,设计人员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阶段应坚持生态水利的理念,不仅要确定其行洪排涝与引水灌溉能力可以满足区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河道断面设计来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绿色景观,所以防洪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城市河道断面规划中的关键原则。
(2)生态护岸工程。设计人员在生态护岸工程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因素,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能否满足城市河道生态多样性的需求。所以本文提出,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固土植物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工程技术以保护生态。本文所提出的集中生态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在实施阶段强调植物和生态材料的应用,在植物选择上一般会以刺槐林、沙棘林以及金银花等根系发达的植物为主要选择,尤其是土壤整体固化护岸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工期短、施工灵活、土壤稳定、抵抗水利剪切等优势性能,应用该种护岸技术不仅可以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也可以对城市河道土质河岸坡面侵蚀等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所以设计人员一般要结合城市河道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护岸技术以保障河道畅通。
3.利用生物技术恢复水质
现代城市发展中一些人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毫无节制地排放至城市河道中,进而导致大部分城市河道中都存在水体严重污染的现象,甚至造成部分城市河道开始出现发黑发臭的现象。该种情况下选择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进行治理,不仅治理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同时也会导致整个城市河道出现二次污染。因此,本文认为,各地区应广泛应用生物技术来对其水质进行恢复治理。现阶段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特点来选择使用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相结合的净化方法:前者是利用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及自然生长规律,通过建立漂浮、浮叶、沉水植物以及根系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来对水质进行净化;在具体应用微生物净化方法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然降解功能,从而使整个城市河道水体通过应用该种技术。从而具备较强的自净能力,可以对其水体内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污染及规划不合理对于城市微生态环境来说有着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工程参与各方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构建出一套实用性极强的工程技术体系,以确保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品质。

㈣ 有哪些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

黑臭水体来的治理,可以源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建立以流域环境容量为基准

以实现流域生态平衡为目标的一河一策综合治理体系,实现流域内的水质达标、生态修复,主要应用的核心技术包括水域生态构建技术、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微生物绿色复合生物净水技术、底质改良技术、水质调控技术。

2、高效绿色复合生物净水技术

在室外温度18℃以上的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包括轻度污染和重度黑臭水体),复配菌种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菌种采用直投式,无需曝氧装置,专业针对大面积景观水体、城市自然河道、因水体退化引发黑臭河道的水质治理。投入菌种后,大量微生物把水中有机物当作食物吃掉,从而降解了水中的污染物,强化了水体自净力,抑制藻类繁殖,如同在水体内建造了一个隐形的净化水工厂,短时间内水质即可变清、去臭,全面提升了水质;同时结合生态植物体系加强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后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城市自然水体零排放的新常态发展,打造节约型、可持续性城市健康水体。

越宝生物科技治理案例如图:

信阳霸王湖治理后

以上方法和案例供各位参考!

㈤ 如何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工作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开发力度日益变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关于河流管理的问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们在开发过程中,既要发挥河流发电、航运、水利、浇灌、旅游等传统功能,又要保证河流系统的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标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资源,又要做到对河道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往的护坡工程由于要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更要兼顾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采用硬质的不透水的结构材料作为设计主材料,这种方式对河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视力度远远不够,所以河道的渠道化问题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来说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对河道治理和生态的修复是保证河道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观点,文章以河道健康发展的观念为基点,对河道的治理及生态修复问题进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
2.1 河道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在河道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态环境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水体污染、水资源的紧缺、偶尔发生的洪涝灾害等都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改变原来河流生态系统的问题。河水逐渐干涸、日益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持续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断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现所在。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为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河道的治理和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河道的自然环境的好坏对生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结构形态对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长都是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由于河道自身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过多的人力干预,如进行人为的河道改造和修复,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过多的人为改造势必会造成水质、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河道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对河流依附性很强的生物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被迫迁徙、死亡甚至灭绝。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势必会改变河道原本的形态,如经常应用于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断、挖深、束窄、加宽、弯曲、拉直等手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体面积和硬化范围缩小,同时造成河床的不透水体积增加,导致城市的供水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导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为蜿蜒盘旋类型,可以起到储蓄调洪的作用,减小洪水的冲击力度,但是现代河道由于人为的改造,对河道进行了钢筋水洗修筑,导致河道水流流动性的严重减弱,水体不能进行自由交换,严重地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对城市的防洪防涝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自然河流的周边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河道周围的植被环境造成破坏,河流沿岸的自然风光也会大打折扣,这对以河流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旅游业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对城市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这一问题在治理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围环境的保存率,将会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则
河道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河道的治理要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为两栖以及水生动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样既保护了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又会对河流的自净能力有利。从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多方面考虑河道的整体治理,不仅要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也要具备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在平原河道的治理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达到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能保证河道的自然恢复能力不被破坏。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正常行洪、岸坡稳定、材质自然、成本经济、表面异质以及内外透水性等多原则进行治理,既能保证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样不仅对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环境外观以及冲淤平衡的影响达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围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最大保护。
2.2.2 山区河道治理原则。治理山区河道,要对整个山区河道进行细致的勘察,做到对河流上下游以及整个流域之间相互关系的统筹把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保护水土资源,对流域内的水土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尽量减少泥沙进入河流。同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筑一定的大坝,以阻挡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导河道,保持河道的畅通无阻。对河道周围的生态平衡问题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尽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发生改变,以起到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处理及水质改善
河道的水质改善措施是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水质改善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严格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水进入河流,以此来保证河流水质改善的成功进行,保证取得良好的成效。
对水质污染严重的河道必须进行源头治理,控制点、面源污染,通过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洁净,对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采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来达到减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对各个河段进行实时的监测,严格控制必须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即对河流采取深度处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质,且此物质易积累,则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有毒物质进入河道。在治理过程中,根据河道的自净特点,制定合理的排污计划,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等内容,并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水体的环境容量进行合理利用,从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2.4 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探究
为了保护河道的自然环境不被破坏,根据河道治理的原则,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意见,以达到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目的。对一些废旧的拦河堰、拦河坝进行拆除处理,通过缓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来控制河床的变化,达到使河道供水连续性得到恢复的目的;向河道内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为制造河流内部的沟壑和浅滩,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动得到恢复;对河水的流动空间进行改造,尽量增加其流动空间,从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涝能力得到提升。
3 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孕育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为水的重要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为了得到高速的发展而忽视了河道这一重要资源,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从而导致河道问题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河道的治理和对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性,然而对河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深入探索更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开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㈥ 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都有哪些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生物复合酶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

机理:

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特点1——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

生物复合酶可快速削减水体内污染物质,使水体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标迅速改善。同时,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应效率,减少溶解氧消耗,促进溶解氧恢复,使水体微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特点2——标本兼治

调水人生态环境的生物技术治理河湖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特点3——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调水人生态环境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标本兼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特点4——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浮萍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

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6)河道治理体系扩展阅读

治理方法

正确思考

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水文水质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标、不同阶段,综合采用不同技术。

综合治理法

“七字法”统筹化综合治理法

何为“七字法”统筹化综合治理法 ”截、引、净、减、调、养、测”。

截:

切断点源污染产生的污水;

引:

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产生的污水通过对应手段引入湿地或生态岸带等功能体;

净:

通过湿地、生态岸带、以及其他净化功能体处理污染水体与降水,径流;

减:

将水体中的有机质成分降低,淤泥减量;

调入新水体补入水道、湖体等;

整治内源污染,通过微生物复合菌进行水体营养结构恢复,稳定或重建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

数据检测与水体实时监测,应对突发状况,保证水体治理的数据精准。

三位一体治理

无论是从大气沉降、还是直接排放的污水,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最终都汇聚到水体中进行积累与富集,从而导致水体水质恶劣变化。水体治理是一个立体治理,从避免有害物质在通过水体循环重新污染环境。

㈦ 大江大河的防洪体系有哪些方面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

2009年04月13日 16: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和“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初步形成了江河干支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河道堤防工程、蓄滞洪区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流域: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治理方略,上游干流进行了梯级开发,配合堤防工程,兰州和宁蒙河段已分别能够防御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下游通过四次临黄大堤的加高加固,可保证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艾山通过1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行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对黄河干流和伊洛河洪水进行了有效控制。开辟了东平湖和北金堤滞洪区,以及济南和利津附近干流南北岸展宽工程,处理超标准洪水。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运用下,黄河下游可以防御20世纪内发生过的1933年和1958年两次实测最大洪水,防洪标准达到1000年一遇。自1946年人民接管黄河以来,开创了半个世纪汛期安澜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黄河历史上3年两决口的历史。
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干流3600公里干流江堤和3万多公里支民堤得到了全面整修和加高加固;兴建了荆江分洪区、洪湖分洪区,汉江杜家台、洞庭湖重点垸、鄱阳湖圩垸等分洪工程,规划安排了约700亿立方米分洪容量的分蓄洪区,为处理超标准洪水准备了条件;结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修建各类水库工程45000多座,总库容1932亿立方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洪水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湖区堤防的防洪标准可达到10~20年一遇,运用蓄滞洪区后,加强防守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确保干堤和重要城市安全。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淮河流域:截至2006年底,淮河流域修建各类水库8538座,总库容360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51座,总库容234亿立方米;大中型防洪控制闸600座;修建行蓄洪区20多处,滞洪容量280多亿立方米;全面整修加固干支流堤防64497公里;扩大排洪出路,开挖入江水道,开辟茨淮新河、淮洪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新沭河等排洪河道,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由不到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从1949年前的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2000立方米每秒。上述工程使淮河中游干流可防御1954年洪水,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下游里下河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经过治理,淮河流域改变了以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局面。
海河流域:采取“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蓄”的防洪方针,尽量按水系开辟入海水道,扩大入海排洪能力。截至2006年底,共修建各类水库1868座,总库容31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00多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约85%;开辟分滞洪区26处,蓄滞洪容量170亿立方米;开挖疏浚行洪河道50多条,排洪入海的总流量由1949年前后的242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4680立方米每秒。海河防洪辅以运用蓄滞洪区,北系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防洪标准均相当50年一遇。
松花江流域:全面整修了松花江干流、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平原河段的堤防,连接成比较完整的防洪体系,重点加强了哈尔滨、佳木斯和齐齐哈尔等城市的堤防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流域修建堤防19799公里,建成大中型水库179座,总库容421亿立方米。现在,哈尔滨、佳木斯和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可以达到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的能力;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的整体防洪标准约为20年一遇。
辽河流域:在各支流上续建、新建水库,在中下游整修加固堤防和整治河道,初步形成以水库、堤防为主的防洪体系。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各类水库1218座,总库容467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2座,库容416亿立方米,各主要支流的洪水基本得到控制;整修加固堤防长度23340公里,修建各类水闸1532座,其中大型水闸26座。辽河干流与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道堤防现有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珠江流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圩区联圩修闸,全面加强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江河和沿海堤防。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利防洪工程建设也突飞猛进。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江海堤防21841公里,水闸9009座,修建各种类型水库14112座,总库容860亿立方米。保护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江大堤的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与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珠江三角洲万亩以上围堤一般可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