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联盟
『壹』 丁志杰的主要学术成果
《美元趋势性升值的挑战与应对》,丁志杰、田园,《国际贸易》,2015年第2期
《美元过度特权、经济暗物质与全球治理变革》,丁志杰、谢峰,《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巨额外汇储备成为负担的表现与解决之策》,丁志杰、孙小娟,《国际贸易》,2014年第10期
《金融主导的全球化新趋势与我国应对》,丁志杰、李庆,《国际贸易》,2014年第2期
《中国需摆脱外汇储备重荷》,丁志杰,《经济导刊》,2013年第12期
《美联储QE3的溢出效应与应对》,丁志杰、谢峰,《国际贸易》,2012年第10期
《中国对外开放模式亟须转变》,丁志杰,《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中国应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丁志杰,《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
《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选择:去美元化》,丁志杰、郭凯,《国际贸易》,2010年第4期
《非均衡条件下人民币汇率预期性质研究》,丁志杰、郭凯、 闫瑞明,《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最新10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丁志杰、孙小娟,《国际贸易》,2009年第11期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丁志杰,《国际贸易》,2009年第1期
《境外汇款是热钱吗——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丁志杰、杨伟、黄昊,《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及其经济结构效应》,丁志杰,《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
《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与对策》,丁志杰,《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
《回顾与展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路》,丁志杰,《国际贸易》,2006年第4期
《退出钉住美元的时机与路径选择》,丁志杰,《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均衡与稳定的协调——转向钉住一篮子货币难胜其任》,丁志杰,《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
《东亚区域货币联盟实践、前景与对策》,丁志杰,《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1999-2003 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丁志杰,《金融研究》,2004 年第5期
《金融体系重组中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丁志杰、王秀山、白钦先,《国际金融研究》,2002 年第3期
《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丁志杰,《金融论坛》,2002 年第 4期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所面临的挑战》,丁志杰,《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丁志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月
《金融主导的全球化新特征与我国应对》,丁志杰,《成果要报》,2013年第87期
《以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为突破口 理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丁志杰,《成果要报》,2014年第42期
2010年以来发表内部研究报告20余篇
『贰』 (高分)金融危机下,全球化的未来之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叁』 G20峰会的意义是
G20杭州峰会的意义:
首先,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规划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杭州峰会的举行恰逢世界经济增长和二十国集团转型的关键节点。当前,世界经济虽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却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二十国集团面临进一步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从侧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长期政策并重转型。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引领世界经济尽快步入复苏快车道?世界聚焦杭州。
杭州峰会不负众望,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具体行动计划,决心从根本上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之道。蓝图第一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第一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峰会还制定了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另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后者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全球投资治理领域的空白。
第二,杭州峰会公报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公报凝聚着世界共识、汇集起全球力量,是中国作为主办国,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世界人民需求、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的结果。中国把杭州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是希望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4个重点领域达成有价值、有执行力的共识。正因为秉持合作共赢、共享包容的中国理念,杭州峰会才能紧扣时代脉搏,形成达济天下的会议公报,以实际行动传递“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的强烈信号。
第三,“杭州共识”的世界意义在于,将使二十国集团在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放眼长远、综合施策、扩大开放、包容发展”的杭州共识,其世界意义还在于,中国从边缘走向全球治理的舞台中心,世界迎来经济秩序重建新时代。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备受关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中,这是新时期中国对世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发展对接世界发展的伟大创举,充分展现了中国自信、大国风范。
『肆』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全球治理机制吗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代替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互相支援;(4)在教育、专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或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合作的途径。 东盟成员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 对话伙伴国:美国、日本、欧洲联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印度、中国和俄罗斯。观察员:巴布亚新几内亚。
『伍』 全球市民社会的概念
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的概念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的一个内较新的概念。而全球公民社会容的历史则要长得多,从19世纪建立的国际红十字会到本世纪的国际劳工联盟,都属于全球公民社会的范畴。但全球公民社会的数量、活动和影响的迅速增加,则是近20多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10多年来的新现象。新兴的全球公民社会在促进治理、善治和全球民主治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对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原因,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及其对国内和国际治理的影响,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制约因素和局限性等作一简要的分析。
『陆』 创建的全新全球治理机制包括哪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中国对来南盟为加强南亚各国的合作所作源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支持,希望该组织在促进南亚各国消除贫困共同发展、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与该组织成员在经济、贸易等不同领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南亚各国重视同中国的关系,大多希望中国同南盟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并促进南亚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