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背街整治
㈠ 北京市书记“故地重游”有什么意义
日前,市委书记蔡奇利用一整天时间到东城、西城调研检查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精治共治法治,坚持不懈抓下去,更加注重整治与提升同步推进,更加注重共建共治共享,更加注重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广泛动员群众,发挥各类志愿者作用,吸收更多专业力量加入,把责任规划师作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专业顾问团队,让群众监督评判。巩固整治成果,关键要抓好“最后一公里”。要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主责部门着重抓好顶层设计、制定标准、督促检查,该由地方管的事情交给区里,用好街巷长、小巷管家。驻区企事业单位要主动参与门前三包。东城、西城两区要统一规划管理要求,加强工作协同,注重解决道牙现象。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㈡ 为何说背街小巷“焕新”要按准民生痛点
日前,市委书记蔡奇走街串巷一整天,调研检查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他边走边看,不时向居民询问菜价贵不贵、品种多不多等身边问题。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进一步为整治提升工作把脉,其中特别提到,要补充早餐点、菜场、便利店等便民设施。
寻常巷陌,百姓门前,关乎民心向背。但越是这样的关键之处,事务越是纷繁复杂,很多议题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困局自不会少,但时刻关注民意风向,在有效沟通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定能求得最优解。
㈢ 北京市菜市场今后为何不建新不拆旧
“菜市场今后不建就不拆”“1141条背街小巷都将建出自己的‘性格’”“某些地区开墙打洞反弹达17%,将及时监控整治”……7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系列直播访谈节目,就今年北京市的疏整促工作,与两位政协委员和众多网友沟通对话,直面北京疏解和提升工作,并对市场关注的话题做出回应。
1141条背街小巷将有各自的“颜值”
做客访谈间的另一位市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刘琦,则关注背街小巷的治理,“有什么样的计划或者考虑,怎么样进行整治?”
谈绪祥回应称,今年全市已确立了1141条背街小巷作为治理的工作目标。除了总的任务量之外,今年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还将“增加每条胡同的特色和颜值”。
“实际上每条胡同有它的性格,都是跟生活在里面的人紧密相关的。”谈绪祥进一步解释说,今年将聘请责任规划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精心打磨每一条街巷,历史文化内涵和老百姓的需求,都将在规划设计中去充分考虑。
来源:北京青年报
㈣ 北京故宫周边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是怎么回事
根据报道,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正式启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并率先对故宫周边的景山前街、五四大街(红楼段)、北河沿大街进行专项环境整治,计划用一周时间对这三条大街上的违规牌匾进行整改,并拆除38处违法建设,共2331平方米。
未来一年内,东华门街道将以“十无”为标准,对22条主要大街、87条背街小巷进行集中治理,全面完成“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㈤ 北京明确今年疏解整治成重点任务了吗
今年北京将拆除违法抄建设4000万平方米,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无违法建设,疏解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整治提升核心区615条背街小巷,完成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等。
北京市提出,要更加注重疏解整治与提升同步推进,更加注重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因地制宜补建菜场、便民商业网点,建设休闲绿地、口袋公园、养老驿站,加装电梯,增设停车设施等,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改善人居环境。市场疏解涉及群众生活的,要优先补位提升。
㈥ 大栅栏老街区城市管理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
据报道,北京大栅栏1.26平方公里的地界内,大大小小的胡同街巷114条,作回为“全国首个中华答老字号集聚区”和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历史遗存多、老字号多,是最让人骄傲的古都“金名片”之一,但是城市管理难题和民生难题相互交织,也是其多年来治不了病根儿。
大栅栏街道工委负责人表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街道对整治后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在坚决做减法的同时,我们也在谨慎做加法,图书馆、文博馆,还有展示地区残疾人手工艺作品的“民艺坊”,对于胡同里的老街坊来说,家门口变清净了,还多了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希望大栅栏可以成为城市难题解决的范例!
㈦ 北京东城区如何治理共享停车
近日资讯,老城区空间有限,停车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去年东城区王府井、东直门、东花市等地区的不少公共建筑、写字楼纷纷与周边街道、社区结对子,拿出一部分停车位与居民共享。截至去年底,全区实现共享车位6500个。
目前该理念计划在西城的什刹海地区、白塔寺地区和天桥地区选址试点。
㈧ 北京东城将改造千条胡同有何意义
一条条街巷胡同,一头连着数百年历史,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2017年4月,东城区开展了“百街千巷”环境提升工作,计划在三年内全面完成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环境提升。截至目前,已完成134条大街、496条背街小巷环境提升任务……如何既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城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举措?
携手百姓解难题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如何兼顾,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要么开发商主导,商业化严重,“乡愁”消失;要么居民主导,建设无序,风貌杂乱。
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成为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提升行动破解难题的新路径。
㈨ 北京老胡同应该如何修复
近日在东城区三眼井胡同东口,7位手拿图纸的工作人员沿着胡同边走边比比划划地议论着什么。其中一位是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康新宇,他用手摸着三眼井胡同91号新铺装的青砖切片外立面,对施工方说:“现在上面还有一点浆,将来擦干净了效果一定很好。”
东城规划分局局长邵培表示,从今年6月份开始,东城区便以街道为单位,向专业社会机构聘任胡同责任规划师,目前,东城区17个街道都已配齐。今年,东城区134条主要大街、512条背街小巷,都将通过整治刷新“颜值”,同时通过业态调整,为老胡同创造新生活。
保留历史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㈩ 北京朝阳近期已清理2万辆“僵尸自行车”是什么情况
今天上午,在北京东二环外的朝阳区吉庆里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物业单位开展“清净家园、清理僵尸自行车行动”,100多人清理了近300辆废旧自行车。
据朝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背街小巷、居民楼下存在的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据人行道等现象,社区居民议事厅也找到处理的办法,志愿者会引导骑车人码放好共享单车,街道也在地铁站、写字楼周边划设了63个共享单车停放区,让居民停放、使用共享单车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