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北流河治理

北流河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03 05:20:24

1. 买楼盘在玉林买还是在北流买好

我是北流人,我喜爱我们的北流城,但就买房就事而论,我个人觉得,版玉林比北流好,玉林权有几个大型批发市场,汇集各县市经商营商的人流,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比北流多得多,投资置业的话,玉林的房产升值空间应该比北流大,作为出租房产也应该比北流市场更广,而房价方面,北流的房价却不比玉林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到环境质量吧,北流现在的瓷厂治理的治理,搬迁的搬迁了,大气质量相对早几年应该是稍微有所改善的了,但北流作为玉林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空气质量要真说得有多好的话,那得到乡镇去就有比较新鲜的空气,玉林的空气呢主要应该是汽车尾气和城市基建尘烟,空气质量都差不多吧,至于水质,北流就稍微比玉林好一点,北流有一条圭江河,源头在北流的平政镇,水库也比较多,而玉林的南流江的源头却是起源于大容山流经北流后再流入玉林,南流江水质肯定比不上圭江河,我懂的就这么多,就我个人而言,就房价和投资价值,升值空间而论,我觉得玉林买房比北流好,但我个人是在北流买房的,因为我喜欢我们的金北流,我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在北流。

2. 流经北流的河叫什么江

圭江河
从南部六麻上里流下来
差不多十五年前左右圭江河的河水都还是很清很干净的
可是到了后来排污问题把这条江给污染
直到现在都还没治理完毕

3. 母亲河瓯江的水为什么这样浑浊

瓯江水黄是因为江水中的泥土胶体遇到海水中的盐产生沉淀,不可治理!
原来瓯江水黄到瓯江大桥,即梅岙一带,后因丽水建了紧水滩水库,导致瓯江水黄到双潮乡一带.
还有一个原因:
现在瓯江水浑浊,很重要的原因是青田一带挖沙造成的,瓯江上游挖沙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以前,瓯江上游还是非常漂亮的,现在日夜的挖沙,青田瓯江大溪和小溪两岸原始生态被严重破坏,真实非常的新心痛,另人揪心啊?严重后果是下游水流缓的地方开始淤积,比如自从60年代驿头栋(堤坝)被冲毁后,西洲岛的北流开始淤积,现在西洲岛落潮死基本上和永嘉桥头几乎是连在一起了,而这样的严重后果是,大水时,南流的水流将严重危及金温铁路和330国道的安全.
江面宽阔,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了西洲岛、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四个江中沙洲.
温州人以前用的自来水就是瓯江上游的水,现在有了珊溪水库,自来水水质大大改善
一、探访温州瓯江的缘由:
早在两个月前,关于“温州地域环境对地方经济影响”的调研主题在我们心里折腾着,2012年7月19日,我和一位同仁搭乘长沙至温州的航班,计划到温州展开该主题的公益调研工作。在飞机上,偶遇人民日报主办的国际金融报的三位记者,交谈中,得知他们此次温州之行的目的,主要是实地采访关于温州瓯江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瓯江也正是我们所要调研的课题即温州地域经济调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兴趣大增,决定随人民日报国际金融报的三位记者到实地看个究竟。
2012年7月20日上午9点,我们和人民日报的记者一同到了温州青田县温溪镇温溪村老年协会,听老年协会的一些老人诉说瓯江被污染的情况。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字字真切,对瓯江的污染痛心疾首!据老人们介绍,10年前的瓯江清澈见底,鱼类丰富,鸥窎群欢。那时候的江水可以直饮,甜美纯清。青山绿水养一方人,长寿老人处处可见,瓯江确使温州儿女引以为豪。而今天的瓯江变得混浊不堪、水流暗黑,河水透出一股股令人掩鼻的腥臭味,沿江的居民见江心惧、见江心忧。污染的河水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罹患癌症和其他疑难杂症者比过去大幅增多,至于直饮瓯江水在年轻居民看来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上午10点左右,中国法治调研中心两位同志和人民日报的两位记者,直接走访了污染源比较严重的亚太皮革有限公司,在一个小时的专访中,厂方人员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他们排放的水如何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等等,但我们经多方了解,实际情形与厂方的介绍明显不符。
二、温州模式的奇迹起因于五宝:一山、二水、三庙、四海、五戏
我们在温州虽然只逗留短暂的几天,但是心中自有罗盘,这里的奇山异水培育了优秀的温州儿女。
山:此坡遥望对门岭,没有勤劳敢折松。多山的温州折射出人们起伏、波折、多难和勤劳的生活。勤劳的温州人在顽强、努力和拼搏中,不但培育了有如山松坡樟的精神气质,也在这本不属宜居之地的环境里构建了宜居的人文环境。
水:温州虽然内涵三大水系(瓯江、飞云江、鳌江),唯有瓯江展雄姿。瓯江之水乃温州金、经、精三宝,有这宽阔的水路,才有智者神鹿迁徙和守居瓯陆,才会打通族民脉络,才有今天温州的精气神。瓯江优美的水质便孕育了这里的瓯海文化。
庙:这里的庙堂和祠堂很多,证明这里的温州人就是东方中国的犹太人之说。庙堂使这里的人有敬畏心、真诚心、感恩心和团结心。祠堂使这里的人有爱心、孝心、亲情和乡情。他们潜意识的经咒、祈祷给了温州人智慧,也使温州人持恒守志。
海:孕育了温州人的海洋性格,让温州人飘洋出海变成平常事。
戏:南戏几时哼唱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南戏培育了温州精神,南戏也是温州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南戏还是激发温州创造力的重要精神资源。
三、而今“母亲”已病,儿女远行不知何时归?
如今,瓯江水质变差了、鱼虾不见了、鸥鹭不来了,连最喜欢亲水的小孩也躲避得远远的了!江水“死亡”,山、戏、庙、海也都少了往昔的精神气。虽然,温溪老年协会的投诉,看似丽水青田上流原因,实乃金华丽水养温州啊!据说古时候有一星宿神仙落脚于大微山,给这里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神奇般的山有了神奇般的水,鸥江滋养了鹿城——今天的温州。
根据2008年丽水关于瓯江污染的调研报告得知:在丽水段统计的每度瓯江的污染情况:
工业废水排放量:6323万吨;氨氮排放量:7221万吨;生活污染625万吨。
我们特意驱车沿丽水到瓯江出海口走了一趟,行进中注意到在青田温溪和永嘉的桥头,正好是瓯江污染清晰可辨的分水区,青田往上游走水质渐渐清澈,往下游走则越来越混浊和腥臭。我们徘徊在温溪镇,看到有亚太皮革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意尔康等大型污染源企业的排污情况。特别是亚太皮革有限公司附近,气味特别浓,江边水质特别差,肉眼可辨水色为暗黄,无法形容恶水袭人的感觉。据举报,这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厂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看”。根据青田上下游的清澈度来看,水清程度大约是一比三的比例关系,年度污染为上游的三倍有余,即下游年度污染大约是:
工业废水排放量:18000万吨;氨氮排放量:21000万吨;生活污染1800万吨。瓯江污染情况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瓯江是温州、丽水的母亲河,“母亲”病了,但温州儿女还在远游!一条臭河难道就让温州世界各地的游子忘记了故土吗,一些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因慢慢变老如今想落叶归根的游子、一些在外打拼有了积累想携带资金反哺家乡的游子,只因母亲河的污染使得心中有了无限的纠结……
四、瓯江难道真的没被污染吗?当地政府真的没能力治理瓯江吗?官方真的不知道瓯江被严重污染吗?
瓯江沿途的工业废水、化学物质、生活垃圾,直接造成了瓯江水的污染,而挖沙动基、大兴土木造成水土流失,也助长和加快了瓯江的污染。这其中,瓯江流域数十家皮革厂、水泥厂、电镀厂化工厂等带来的“三废”,是造成瓯江水污染的最大罪魁祸首。地方政府为了搞活经济、追求政绩,引来了一批污染企业,而落地的企业不顾良心谴责,逆天而行,只管捞钱,不考虑居民的死活。工业污染破了温州的风水,断了温州的龙脉,使温州昔日美好的瓯江时代成为一种回忆。这,成为了温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瓯江的污染有目共睹,人人皆知。每一个有污染源的企业家和每一个政府官员心底里都很清楚,特别是当地的老百姓心如明镜-------
在瓯江的“身”边,伴她而行的是一条奇特而大气的高速公路——温丽高速,高速路基本上由十多座高架桥和几十个隧道组成,据说,这条高速路的造价,是平原高速路的5倍以上!我们不明白的是,当地政府有能力修一条如此高水平的高速路,为何没有能力治理母亲河——瓯江?
五、细品温州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8个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中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试点城市之一。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90多万。瓯江(Ou River)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处浙江省东南部,古名为“慎江”,也曾称“永嘉江”或“温江”。发源于浙江省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浙闽边境洞宫山西北),东北流至丽水城郊附近折向东南,流经龙泉市、云和县、莲都区、青田县、永嘉县、鹿城区、龙湾区,从温州市流入东海。全长388公里,总落差1080米,流域面积1.79万平方公里。上下游落差1300米,平均年流量202亿立方米。
“东瓯名城”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沿海九个港口之一,公元323年,著名学者郭璞选址始建温州城。相传建城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故又名“鹿城”。 “东瓯山水甲江南”,温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峰险洞幽的百丈漈三个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有以“东方夏威夷”著称的南麂山列岛和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温州还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前沿城市,商业经济相当发达。温州人几乎家家户户经商,专业市场遍地开花。一方面,外资大量涌入温州,使其迅速发展成为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商贸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温州人开办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温州模式”、“温州速度”、“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民祥地。曾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为“温州模式”,也有叫“温州经济格局”、“温州发展路子”。经过20多年的演变,温州经济格局不断得到创新,更加凸现出自己的特色。
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走南闯北的温州人,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这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它不仅促进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温州人的贡献。
温州追求:
——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包括交通枢纽港、商贸港、金融港、信息港,使温州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使温州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
——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使温州成为机制活、商机多、投资回报率高的创新之城、活力之市;
——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实现温州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同时搞好生态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使温州成为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地方。
素称"鱼米之乡"的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郡,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说明这里一直保持着宜居的环境。温州追求中“把建设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同时搞好生态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使温州成为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地方”放在决策的主要位置。然而,瓯江的污染状况与决策极不符合!
六、中国法治调研中心关于瓯江治理的初步意见
1、我们中国法治调研中心将委派莫主任在瓯江流域继续收集一手资料。
2、进一步组织相关学者、环保机构和相关媒体进行深度调研,将调研的报告呈送国家有关部委、省市各职能机构。
3、曝光污染源特别严重的企业和单位,形成人人监督的态势,让污染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4、调动社会各级力量,坚决打击和阻止企业恶性排污行为,该整改的整改,该关闭的关闭。环境重于一切利益!
5、组织各地的温州商会、媒体和学术机构参与“瓯江治理”论证会,以此调整温州的风水,疏通温州的龙脉。同时,将国内外治理内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荐到温州和丽水,用温州人治理温州和治理天下的勇气来治理瓯江!

4. 八水绕长安是哪八水

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具体如下:

1、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2、泾河。

是渭河一级支流,也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黄河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于高陵县陈家滩注入渭河。

3、沣河。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沣峪,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 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

4、涝河。

发源于秦岭梁的静峪脑,源出涝峪,河长43.8公里,集水面积346平方公里,(一说全长75.8公里,流域面积441平方公里 )年总径流12786万立米,最大流量904(1957年7月16日)秒立米,最小流量0.37秒立米。

5、潏河。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

6、滈河。

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西安之南。

7、浐河。

发源于蓝田县汤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经西安灞桥区广太庙附近注入灞河,全长70公里。浐河绕西安之东。

8、灞河。

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

(4)北流河治理扩展阅读:

“八水绕长安”盛景回归:

沣渭生态区的建设,便是以打造百年安澜的水利工程和柔性治水的示范工程为目标,将河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目前,该生态区已建成生态湿地景观6500亩,水面4000亩,形成以城为主体、水为纽带、田为点缀具有大地景观、郊野风貌、田园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廊道。

在规划设计时,注意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形态,随湾就湾,增加了滩面面积,在滩地内布设儿童、健身活动广场、人行步道等设施,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演绎到极致。

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部部长程德介绍说:“夏天的时候,河滩上种植了水稻和油菜,景色很美。”如今的沣渭生态区,环境和谐,景色优美,已成为市民经常光顾的旅游景区。

5. 唐河的河流治理

1972年,山西省灵丘县水利部门组织实施治理唐河的工程。设计坝高2.5米,回水深2米,基答础砌深2米,背水边坡1:1,迎水边坡1:0.25。此年7月县、乡(流经乡)成立了根治唐河指挥部,村成立了指挥组。6个乡镇农忙时出劳力30%,计2650人;农闲时出劳力80%,计7050人,至1973年4月共修石坝54210米。
河北省的唐河泛区无堤埝约束,河道变化无常,北流侵占清水河道,顶托清水河及府河洪水下泄,淹没大片良田。1946年夏,冀中行署工务局唐河办事处,修筑上起温仁,经北邓村至东闾长约12公里的唐河右堤。1960年修筑温仁以下唐河固槽,并筑两堤。1965年从东石桥改道入府河,从连环闸向东北,穿漕河堤入藻杂淀。1966年春,开辟唐河新道,从东石桥村东南、保沧公路大桥向东北,穿四门堤,在安新县同口村北入马棚淀。
唐河及其支流通天河、三会河、逆流河诸水汇集于西大洋水库。西大洋水库在唐县西雹水村北一公里处,控制唐河流域面积的88.7%,库容10.7亿立方米,保定市四大水库中仅次于王快水库,对保定市的工农业生产、防洪、生活用水有重要作用。

6. 印度河的流向是自北向南还是自南向北

印度河主流向是由北向南,流入印度洋。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6)北流河治理扩展阅读:

印度河治理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灌溉。印度河灌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两岸狭小的地带就已发展引洪灌溉。

到公元五、六世纪发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条永久性灌溉渠,渠长80公里.将拉维河水送到拉合尔以西约40公里的谢胡布尔(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维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

1870年又修建了从萨特莱杰河引水的色尔汉德渠。1887年在拉维河上修建了马拉拉闸,进入丁有坝引水阶段。1905-1915年修建厂第一项跨流域引水工程,开挖了上杰赫勒姆河引水渠(运河)和上杰纳布河引水渠(运河),将杰赫勒姆河的水调入杰纳布河,又将杰纳布河的水调入拉维河。

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规模已经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拦河闸,每个闸上游有若干条引水渠或相邻河道之间的联接渠(运河),在河间地内发展大片的灌溉区。

7. 西门豹治理的漳河是哪条河

河北漳河
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最早记载于:《山海经》。
安徽漳河
安徽漳河跨南陵、芜湖、繁昌三县。东邻青弋江流域,西界荻港河水系,南依丘陵,北滨长江。主源澄清河,源出南陵县绿岭荷花塘,东南流,至新会店折东流,在孔村右纳一小支流;折东北至河南村,左纳峨岭河来水,其下始称漳河。基本北流,经观音庵、柯家村,至南陵县城北,左纳西港河来水,以下进入平原,至文家村南,右岸有一水道(资福河),东与青弋江串通。漳河续北流,经黄墓渡至三埠管,右岸有一水道(上潮河),向东与青弋江串通。漳河续北流,至石?折西南流,至浮山折西北流,至峨桥左纳峨溪河折东北流,至高埠又西北流,至大房村折东北流,至麻浦桥再西北流,于港镇西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35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508平方公里,丘陵区401平方公里,圩区45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115公里,其中南陵以下75公里。下游河槽上口宽261米,底宽约170米,底高-4.2~5.4米,洪水深度7.0米左右。南陵狮子山站历史最大流量为142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时河干(1958年7月25日),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5日),最枯水位9.21米(1967年9月1日)。
南漳漳河
源出南漳三景庄,向东经板桥、巡检、肖堰、东巩等地,折向东南,于傅家畈出界,与沮水汇于当阳县境。南漳县境干、支流长593.7公里,其中干流长91公里;流域面积1150平方公里,其中干流流域面积322.13平方公里。漳河横贯南漳西南山区,主要支流北岸有西林河、东林河,南岸有杨家河、小漳河。河源三景庄海拔1220.5米,出界傅家畈海拔118米。河床沙泥结构,平均比降为8‰,平均宽30米。三景庄至幸家河段,群山夹峙,两岸有杂林植被,到小漳河河道渐宽。小漳河以下河道曲折,水流较缓,两岸植被较好。打鼓台水文站记载,汛期平均水位为249米,最高水位250.63米,最大流量见于1963年8月1日为33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975年5月8日为零。多年平均径流量6.5亿立方米,相应径流深为505毫米。漳河水系建有小水库31座,拦控面积为99.8平方公里,拦控率为8.8%。水库有效库容660万立方米,灌田1.1万亩。

8. 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具有多灾性。建国以来,虽经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自然条件也在演进变化。现状中行蓄(滞)洪与人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灾与利皆源于水。面对这些变化,21世纪治淮规划应在历年治理原则基础上加以新的调整。

关键词:21世纪 淮河流域 治理规划 对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道、控制枢纽、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状况。初步分析,累计减免洪涝造成的灾害面积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2000余亿元,为总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绩虽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时也要以牺牲行蓄洪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干旱较为频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1 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南泛夺淮近700年之久,使颖河以东的干流淤塞破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洪涝旱灾十分频繁,且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 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洪为界,分为淮河与沂沐泗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淮源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降万分之五。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比降为百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和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流域跨豫、鄂、皖、苏、鲁5省39市(地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亿人(1997年统计数),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达700人/km2以上),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为鞘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kg,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700亿t,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现有火电装机2000万kw,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7条铁路通过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多年平均降雨88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丰水年的雨量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灾害
据史志记载,建国前400年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为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特大洪水。1991年属淮河流域的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情都很惨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倾盆,致使鱼游城关,舟行树梢,“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1931年运河堤溃决,从淮阴至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荡然无存。受灾5.13×106ha,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受灾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灾面积达2.00×106ha,倒房300万间,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洪水为历史罕见,造成我国第一次2座大型水库垮坝,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灾耕地5.52×106ha,倒房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损失粮食66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公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度中断。
淮河流域干旱成灾与洪涝灾害相近。据统计80年间,全流域旱灾的面积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灾成灾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的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
1.3 主要特点
流域地处过渡地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环绕广阔平原,中下游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黄河夺淮影响大,人工河道多。人口众多,人与水争地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洪灾还是旱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治理任务艰巨,防洪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历次规划及实施工程的基础上,根据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务院治淮治太决定,修订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论证和落实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干工程有19项: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怀洪新河续建;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复建板桥、石漫滩等防洪水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浍河初步治理;涡河、奎濉河、洪汝河、沙颖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仅完成4项,12项在建,任务完成不足一半。必须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御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级洪水,沂沭泗河能防御1957年(大于50年一遇)洪水,这是淮河流域21世纪首要的治理任务。
2.2 行蓄洪区启用与生产发展矛盾突出
20世纪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洼地修建了28处行蓄(滞)洪区,总面积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万人。这些行蓄(滞)洪区,历史上是洪水滞蓄和回旋的自然场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一定标准洪水时开启使用,成为河道的一部分参与行洪、蓄洪,削减洪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每遇行蓄洪,先保后弃,被迫扒口、炸堤,延误了时机,行蓄洪效果差,结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区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线防汛紧张局面,对社会影响极大,对政府的压力更大。虽经近10年治理,防洪标准仍然仅有2~15年一遇。从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条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条件来分析,今后防洪标准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一个时期以来,为解决行蓄洪区的问题,修建了庄台近500万㎡,避洪楼3.3万㎡,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还修筑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设备。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为目标,加上区内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有增无减,远不能适应当前防洪抗灾和区内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常性地牺牲上百万人的利益来维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标准,会越来越困难。21世纪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严重不畅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km,河槽宽自上而下分别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坝至正阳关为1000m3/s,正阳关至涡河2500m3/s,涡河口以下3000m3/s。过窄的河槽使洪水极易上滩,水位压速上涨,且居高不下。中游窑河口至洪泽湖(长223km)的河底低于洪泽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积难下,形成“关门淹”,又顶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滩、加固堤防。排水问题虽稍有改善,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游的问题,尤其是“关门淹”的问题。
2.4 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防洪矛盾突出
洪泽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设计水位16.0m时,库容134亿m3,面积3700km2;校核水位17.0m时,库容169亿m3,面积约4300km2(含洪泽湖周边圩区面积)。周边圩区总数380个,总面积2064km2,有人口110多万人,耕地14.47×104ha,当洪泽湖蒋坝水位14.5m时破圩滞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几个县城被淹;圩区人口多,安全设施少,撤退困难,加上圩区堤防无计划地加高,破圩滞洪的措施难以落实。如圩区不启用,防洪库容将减少40~50亿m3,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湖底高程高于部分淮河干流河底,中游河道渲泄不畅。
2.5 各类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不够,难以适应当前防洪抗旱形势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经兴建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将建设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闸枢纽已于1962年建成。目前,这些工程的调度主要是以洪水调度为主,较少考虑水量分配、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客观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御方案是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的,在历次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91年展开的治淮建设,工程、社会经济和其他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仍按此调度,难免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开展修订工作。一旦出现特大洪水,很难保证不出现重大险情。
2.6 旱灾呈增长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泽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现断流或干枯,且有增加趋势,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淮河21世纪面临的重点问题。[next] 3 重点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各类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进展比较缓慢。需要针对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98长江大水对准河治理的启示、国家治水的大政方针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对策,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3.1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还需投入250~300亿元,花费10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治淮的投入。此外,还应尽可能地缩短审查审批周期。建议制定分级审查审批办法,以利于加快决策过程。投入的问题不彻底解决,治淮的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更谈不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水利的性质属社会公益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以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也可以制定政策社会统筹解决,或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2 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问题比较复杂,极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淮河河道演变和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来虽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指导规划和治理。淮河上、中、下游河道特性差别很大,河湖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泥沙来量较少,含沙量较小,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值得花大气力对河道进行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淮河治理规划是否要考虑黄河再次侵淮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黄河和淮河之间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原,一旦黄河南堤决口,黄河夺淮的历史就会重演。黄河南堤能否确保万无一失?恐怕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淮河应有措施应付方是上策。建议作为准河的重大问题重点加以研究。
3.3 加强重点堤防的建设
淮河流域的Ⅰ级堤防约1725km,Ⅱ级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质量参差不齐,极易出现险情。一旦出险,后果十分严重,以淮北大堤为例,其长654km,保护人口887万人,耕地0.92×106ha,区内有众多铁路、国道、煤矿及电厂等,必须确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众多隐患;砂基堤段多,渗漏严重;从明清以来逐渐修筑的堤身质量差,难以确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后不出现重大险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级堤防不出现重大险情,近7000万人,约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转移到重点堤防工程上,从战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严峻,旱灾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在时空上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数年连旱,地表水补给不足和长年“超支”开采,防大旱防长旱的思想准备不足,抗旱设施投入也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干流出现过多次断流,断流时间、长度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洪泽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经常位于死水位以下,水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城市、环境用水及地区间水量分配更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建议首先着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办法,初步协调好各地区、各行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预报精度的基础上,研究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调蓄湖泊更应重点研究。淮河中游也应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闸枢纽开展水资源配置的联合调度优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滞)洪区必须调整治理思路
当前,行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蓄(滞)洪不及时,不通畅;二是行蓄洪机遇频繁,群众生活困难,生产难以发展;三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安全设施越来越不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镇虽是好办法,但以当前的国力,要全面启动,恐有较大困难。因此,必须对行蓄(滞)洪区进行调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则,分类进行治理。
1)对人口较少,面积小,标准低,行洪作用不明显的行洪区,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等行洪区予以废弃。
2)对人口多,面积大,但防洪标准较低,进洪机遇频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区改建为蓄洪区;大部分人口在区内建高标准保庄圩予以解决,少部分迁移至岗边安置。建进、退水闸,实行计划蓄洪,确保居民及财产安全。
3)在行洪区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励外迁,限制迁人。改变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补偿与救助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区。
4)具备条件的行蓄洪区应尽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楼。庄台既投入大又难以发展。实际情况是建设时够标准,过几年人口增加了又向洼地发展住房,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避洪楼多建于低洼处,行洪时四面环水,仍需救助,且造价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节省投资,即使损失点库容也应大力推广。
5)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4200km2来水面积),自建成以来末能发挥蓄洪削峰作用,应予取消,以利区内生产发展。
3.6 疏浚河道和兴建泵站,解决中游排水不畅和“关门淹”
淮河中游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洪水比降过缓,致使排水不畅。由于中游河床较稳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正阳关以下河段应尽快实施“百船工程”计划,疏浚以扩大河槽断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设大型泵站,重点解决“关门淹”,确保汛后耕地及时。
将洪泽湖设计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从17.0m降低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时开挖冯铁营引河,缩短洪水入洪泽湖的路程,开展淮河和洪泽湖的“河湖分离”方案研究,将小于或等于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缩短洪水路径又增加洪水比降,减轻中游防洪压力。此外,也可考虑修建三河越闸,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泽湖12.5~15.0m水位时的泄量,延缓洪水上涨速度,也利于洪泽湖正常蓄水位的进一步抬高。
对洪泽湖周边圩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分级滞洪计划,确保及时滞洪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重新修订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9. 石头河水库的石头河治理

石头河南出斜峪关,北流15公里,流经落星、安乐、五丈原三个乡镇,汇入渭河。河床平均宽度300米。历史上河水湍急,河床宽浅,河滩密布,顶冲严重,改造频繁,遇洪决堤毁坝,淹没农田,冲毁村庄,对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威胁很大 。
建国后,50年代对老河岸进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开展河道治理,东西两岸修筑堤防13.5公里。斜峪关口至郑家磨河道长2.7公里,河道顺直、较深、弯道节点稳定。郑家磨至西宝公路大桥,河道长9.6公里,属弯曲型淤荡性河型,河床不时变迁,河道拓宽至1000米,仍威胁村庄农田安全。大桥至入渭处,河槽基本稳定。石头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稳定,洪水冲开七道河岔,从1963年开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稳定了河道主流,治理滩地400亩。
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提出“治河造田为人民”的口号,制定了石头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决定“以四年时间对石头河自斜峪关至入渭处15公里川道河段进行一次全线大浚治,截弯取直,顺直河流,束窄河身,稳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发展。”治河工程于1973年12月15日开工,由落星、曹家、安乐、五丈原4个公社组织民工施工。1975年3月,为加快工程进度又从马江、麦禾营、枣林、城关、孝子陵、大营、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庄、京当13个社镇,抽调2000名劳力紧急支援。日上劳4000~5000人,最多达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国家投资83.19万元,完成投资82万元,修筑成东堤顶宽4米,西堤顶宽7米的干堆石浆砌护面堤坝22公里。临水坡为1:1.25,背水坡为1:1。护堤丁坝52座,中心河床初步疏通。共移动土方145万立方米,完成主体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头河骤发洪水,洪峰流量达700立方米/秒,冲毁已成堤坝58处,4.519公里,毁齿墙斜坡1.52公里,冲毁丁坝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淤平,损失材料费仅水泥一项计14万多元,受灾庄稼3700亩,冲毁房屋21间。多年费工,毁于一旦。洪水过后,县委对此次治河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以防为主,重点浚治,停止统一施工,由社镇分段治理。在强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时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随着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复和陕西省斜峪关石头河水库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县水电工作队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石头河空塔寺索桥。

10. 明代大运河问题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 360里的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经沛县、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侧,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船的载重量为400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漕运量约400万石。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因战乱而未付诸实施。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