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㈠ 如何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吸收借鉴外地冶水治土,预防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是对水土流失区防冶的一条捷径。就江西赣南而言,原来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近年来,10多个县、市、区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了预防、监督,林、果综合开发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水土保持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县市都设置水土保持局,无论机构改革怎样进行,水保局一直保留,级别不降,队伍不散,人员不减。抚州地区的广昌县从原赣州划过来后,一直沿用赣南的好传统,水保局始终保存。10多年来,广昌水土保持工作始终在抚州11个县(市)名列前茅,二是预防、治理、执法有经费,地方财政每年预算中安排了水保办公费,有执法交通工具、通讯用具、项目治理等专项费用,水土保持工作能正常开展。三是县、乡、村三级组建了一支水土保持监督队伍网络,村有监督员、乡有水保站、县有水保局,三点一线,一抓到底。四是水土保持治理有示范片,示范点敞到了县乡领导有水土流失治理示范片,水土保持机构本身有示范点,县直有关单位也有示范基地的多元榜样模式。在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带头、推动、群策群力。大抓治理水土流失的浪潮。
㈡ 如何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专.黄土高原属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㈢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有何不同
一个是针对开发建抄设项目所造成的袭水土流失所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开发建设内容不同所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会有不同,有的可能是一项水土保持措施,比如指定弃渣费料的场地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有的可能是几项水土保持措施, 有工程的,生物的等等;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则是根据人为的,自然的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全方位的治理,比如山水林田路的治理,工程的,生物的,农业耕作措施等多方面的治理。
㈣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有哪些,治理措施是什么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北纬38以北地区——风力侵蚀位置区 分布地区:新、青、甘肃、蒙侵蚀方式:吹 蚀 形态表现:沙化和沙漠、戈壁北纬38-35——风蚀水蚀类型区分布地区:甘肃、内蒙、陕西、山西侵蚀方式:风蚀为吹蚀,水蚀为面蚀和沟蚀形态表现:局部沙化和鳞片状沙堆,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l北纬35以南——水蚀类型区分布地区:淮河,长江、珠江流域一些省区和海南台湾侵蚀方式:面蚀为主,沟蚀次之一二级地形台阶区的高山及东北寒温带地区——融冻侵蚀类型区侵蚀方式:泥流蠕动重力侵蚀类型区
㈤ 请阐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如何运用工程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来要源措施包括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由于生物措施见效比较慢,工程措施往往更加重要。主要工程措施有:
(1)在沟谷修挡土坝,把泥沙拦在沟内,不要让大量泥沙流出沟谷进入河流。
(2)在缓坡地修梯田,减小地块坡度,把泥沙拦在田梗以内。一些丘陵地区挖鱼鳞坑跟修梯田的道理差不多。
(3)在坡地的坡脚修建护坡工程,防止坡脚地带被流水进一步侵蚀。
治理水土流失,这些工程措施要长久起作用,需要生物措施进行配合,需要植树种草,固定泥土,减轻流水对地面的侵蚀。同时要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增加收入。
㈥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什么
按照水土流失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㈦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措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措施
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措施体系
1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茸、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在一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在难以解决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措施。
2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7前,在黄土高原采用的规划方法有: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上述4种规划方法的规划手段虽有不同,但是其规划程序和步骤是人致相同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至今仍然是各种规划方法的基础。因为,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保证综合规划的实施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可发挥林术特有的牛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崩途的各个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上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坑lH等。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月{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人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综合效益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冶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盎,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㈧ 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什么要提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这样治理效果会更好
㈨ 水土流失需要综合治理吗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流失约50亿吨土壤,尤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过去对水土流失地区,往往强调单一措施,而广东省兴宁石马镇近年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成效。石马镇是韩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区内有27个自然村的耕地和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5.88平方千米;年侵蚀量达40万立方米,60多万平方米良田变成沙滩或沼泽地,部分河床高出地面2米,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5年以来,他们对水土流失区实施综合治理和连续治理的方针。一方面抓工程治理,对崩口采取上拦、下堵、中间导等措施;另一方面抓好生物治理的配套,做到工程治理一项,生物治理一项。主要采取针阔叶林间种,林果间种,林竹间种,林草间种的方法,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为巩固治理成果,他们强化行政手段,进行严重管理。可以割草的半封山区,建立定期开放、定点割草、护林员过目检查等制度,确保林木不遭破坏。通过这些措施,已使河床降低0.6米,恢复耕地40多万平方米,大大减少了灾害,确保了粮食和经济作物丰收。如今,石马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的经验,已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重视,并被评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