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地方治理
①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治理
为取得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原王朝的信任,历代王朝就十分重视对派内往西南夷地区容官吏的选拔。
隋文帝时“盛行屯田”。唐代西南地区州(郡)县的增置呈现数量大,增置时间相对集中,新增州(郡)县的地域分布大体相同和增置方式各有侧重等特点。而安置移民之所需,社会经济发展之所求以及纳“化外”之区于“化内”则是州(郡)县增置的主要原因。州(郡)县的增置对安定社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扩大人力资源规模,为人口增长奠定基础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为商品的流通搭建平台等,均有重大意义。
在交通民生方面,继承秦汉时期的成果,发展西南少数民族的交通。全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便都包括在了一个整体而又统一的王朝版图中。唐代西南地区从贞观至天宝百余年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在文化教育方面,唐朝在成都设立郡学,许多少数民族子弟在此上学,并由唐王朝承担费用。
② 隋唐时期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在地方组织方面,隋唐时期有重大变化。西周初期,受封诸侯可谓周朝的地方长官,但其又不同于秦以后的地方长官,因为他可以在封国内仿照王室的官僚制度设置百官有司。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在边远或兼并之地设置郡、县,派官吏进行管理,开始产生真正的地方长官郡守和县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汉代地方长官也是郡守和县令两级,而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种官职,称为三辅,相当郡守。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为监察官性质。成帝时改称“牧”,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域。这种县令、郡守、州牧三级地方长官体制,一直通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隋文帝,改行州、县两级制,废去了郡的建置,并合并了不少州、县。经此调整,裁除了大批冗官,行政区划简明。在州、县属吏的任用方面,隋文帝又废除了秦汉以来地方官就地自聘僚属的旧制,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吏部任免,并每年进行考核,即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又规定州、县佐官要3年一换,不许重任,而且必须选用外地人,本地人不得就地为官。这些措施简化了地方的行政机构,把任免地方官属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破旧有的地域观念,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代又设道,犹如汉初设州,作为对诸州的监察区,道的长官为观察使。唐代还在边镇地区设都督府,长官为都督,后称节度使。唐中期节度使制度行于内地,节度使又兼州刺史之职,手握军、政大权,成为权势显赫的地方长官。李林甫为相时,专任蕃人为大将,这些人多不识文字,便可解除“出将入相”之忧了。但他没有想到,此后这却成为藩镇闹事的祸根。安禄山初为边将,后靠行贿送礼、献忠取媚得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尝以曩时不拜肃宗之嫌,虑玄宗年高,国中事变,遂包藏祸心,将生逆节。”此后节度使作乱遂为常事,唐也由最初的良策后因宰相的偏私而终遭祸乱,并由此酿成大势导致唐朝灭亡。
唐代前期对州、县长官设立是非常重视的,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初,还“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唐玄宗还贯彻并推行一项“出入常均”的措施,这里的一“出”一“人”,实即京城官与地方官的交流。许多京官被选为刺史外出掌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而地方上政绩卓著的官员被选为京官,皆能体察民情而使决策合理。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自选诸司长官出为刺史,并“饯于洛滨,供张甚盛”,作诗赐之。而玄宗前期任命的宰相如姚祟、宋璟、张嘉贞、源乾曜等,都是从地方官直接拜相的。唐玄宗励精图治,故有后人追慕的开元盛世。但至唐晚期,官僚腐败已成普遍现象。如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可见大势已颓,积重难返。唐代晚期之所以如此,关键是最高统治者已自乱方寸,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③ 隋唐的地方官制
隋初,地方分州、郡、县三级。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版大业权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郡设太守。设刺史的时候,属官有长史、司马及诸曹属。设郡守的时候,属官有赞务(后改丞)、通守。刺史典兵,太守不典兵,别置都尉领兵。河南、京兆俱称尹,炀帝时加置内史,位次于尹。县令下有丞、尉、功曹、主簿。隋朝地方官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聘僚佐的惯例,长官、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地方还有行台和总管府的设置。行台是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全称行台尚书省。设尚书令、左右仆射等。行台辖区广,事权重,以皇子或亲王任行台尚书令。后罢废。总管府,设总管,掌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权任亦重。炀帝时候,废除总管府。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统称县令。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
④ 秦汉隋唐宋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主要是为了中央集权,用了分权而治的办法
也就是,把地区的权利渐渐区分开。让单独的人没有特别大的权利
不过,因为没有参考,而且国家是灭了六国而统一,导致国家内部很不稳定
有一点是,秦国灭了其他六国,为了保护政权,不得不去扶持六国之前的世家阀门,虽然会压制那些国家,曾经的权贵。
可也代表,无法彻底消灭前国的政权。如此,秦灭也有此关系。同样的,即使你分化了权利,你也挡不住下面私自联络关系。
————————————————————
所以汉代吸取了秦国的教训
大量的封了同姓藩王亲属,结果也自然导致皇帝被亲戚架空。国家不断的被分割
不过,因为财阀、藩王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权。所以汉代军队比同时代的列国,强大太多。所以有“汉强而亡”的说法
汉代有些类似周朝,因为周朝“烽火戏诸侯”导致灭国,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十分失败,无法命令自己国家里的藩王、阀门
渐渐的“皇帝”被架空,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因为藩王之间也互相忌惮,谁也不服谁。所以在大义和名义,还是听从皇帝的
只有“皇室”当皇帝,才不会被所有人“集火”其他人都不行
——————————————————————
晋,和汉代差不多,体制没有太大变动,因为经历三国和反魏。晋的政权根底不是很稳定。中原等于经历了三次大劫。导致游牧民族做大,汉人一度险些灭族
所以晋,一直在寻求自保。没有在政治体制上费什么心思。
同样,为了保证政治体系的问题,拉拢世家和门阀,导致太多人才浪费。
最终灭亡也是理所应当
————————————
在之后隋唐,两代,政治是差不多的。可以说“承上启下”
特点都是“打击贵族财阀”
武则天是极端的典型,成功的把贵族阶级封闭体系冲垮
代价也是唐朝灭亡的伏笔。平心而论,武则天对国家治理真是毫无功劳
国家因她而混乱,政治动荡。其后代,买卖官位屡见不鲜,可见其祸
李世民打的底子,你就是把白痴放到皇位,也能经得起两代人保持平衡。
因为从民心到军心,李世民拉拢的太好了。财阀势力平衡的也恰到好处。
(科举,在隋唐时期,基本是卖萌的,科举制度就是卖萌的,因为需要把自己“推荐”给当朝的权贵,然后引荐当官。唐朝还好,皇室权利很大,互相监督与科举体系也有个基础的保证!可是隋朝,隋炀帝好大喜功,性情急暴不说。对贵族影响力也不如李世民的手段高强,完全不能阻止肆无忌惮的贵族。)
——————————————————
宋朝,说实话,和元朝打那么多年,真不容易。
甚至三番五次,能反杀。不过,让一群猪领导老虎,就是宋朝的下场
元朝是什么国家?宋朝能抵抗几十年。真没的说
宋朝特点,以文克武。就是用文人压制武夫,无论是贪官也好,奸臣也好。只要压制武夫就行,最后压到灭国
(那些“促进民族融合”的“伟人”我真想吐编写那些教材和带头的那些人一脸。中国北部被屠杀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这么屠杀,也是促进。呵呵,日本人也是促进全球融合,毛泽东是“汉奸”喽?同样的傻逼逻辑,不放毛主席身上说明什么?只能证明他们是傻逼)
————————————
明朝,说实话明朝挺强的
灭国可惜在,压制商旅封闭国土上。
八百门火炮偷工减料到残次品。上战场,灭的其实也不冤
明朝各方面,都比鞑子强一百倍
可惜,领导国家的也是一群猪。把猴子放上去当皇帝和那些位置,都比他们强
明朝没有能带头的,导致清朝一路屠杀的毫无压力啊。
怎么屠杀,都没有足够的反抗,所以一直杀下去,轻松愉快
————————————————
元实际上,就是类似,一直处于“战时经济”的国家
一直到元灭,也是对外攻击导致的隐患
元朝疆土其实也不断的被分裂。内部势力只有在不断的侵略下才能稳定
不断的去消耗汉人等国家民族的有生力量,以此来保证,人口不多的蒙古人对其他种族的压制力
元朝是停不下的骑士,哪怕面前的是风车也得冲上去。
————————————————
清朝,是明朝+元朝+汉代的组合体
对内部国家支柱级存在“汉人”不断的压迫,政治上也是诸多手段。
其目的就是减少汉人,人口数量。无论怎么喊“满汉一家”实际上,打击汉人毫不手软
国家内部的贪污不断,为什么不治本?因为怎么死,都是汉人死啊!
让汉人去贪污,然后害死的是汉人,满人出来当“天使”去“除暴安良”如此,汉人是恶人死也是活该,满人永远都是“英明神武”
同样,为了避免蒙古那种无法刹车而失败的情况。封国程度远超明朝!
而满人把汉人视为潜在敌人,以此让藩王有一个向心力。
大家不约而同的去欺压汉人,如此就等于有一个敌人。内部矛盾就减弱了很多
所以,政治很多地方类似汉代。
所以国家内部高层, 大多数毫无骨气,面对外国入侵,竟然把外国和汉人都看为敌人,宁可跪给欧洲列强,也要去继续“当皇帝”
这在中国明、宋、隋唐,都是不可能的。
宋朝,虽然也是迫害了大量忠良,可又一点,岳飞等人,死都是濒临停战时杀的。
也即是“外国退兵”就开始内斗
虽然,和清朝皇室一样,窝囊废,毫无骨气。可好歹还没有把内部子民当成“敌人”
⑤ 隋唐时期,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延续秦朝的郡县制
⑥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管理地方的措施
楼上回答的是中央官抄制。地方管理是郡县和藩镇制度并存。唐朝建立之初,沿袭了西魏、北周和隋朝以来的府兵制。简单的说,就是在全国设立折冲府,农民如果被选为府兵,可以免除徭役,但是农闲时节要参加训练,战时要自备武器、马匹和路上的口粮从军出征或者充任朝廷宿卫。军府可以训练府兵,但无权调动。调兵时必须持兵部下发的鱼符与折冲府合符后,才可以发兵。战斗结束后,将领回朝缴纳兵符,府兵随即解散,这样将帅就无法拥兵自重。
⑦ 隋唐时期中原政权是如何治理新疆地区的
作为藩属国,每年上贡就行,他们的领导者见到中原的皇帝称臣就行。
⑧ 隋唐地方监察设置什么官吏
隋唐时期,设置司隶台(隋)、察院(唐)掌巡察京城内外的地方官吏,并版制定有关监察范围的规权定。隋代司隶台、唐代察院分别由监察御史执掌。
隋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专执掌外出巡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在御史台之外又增设了司录台和谒者台。
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监察机构更趋完备。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 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
唐初贞观年间和唐中叶开元年间,地方监察制度逐步健全和定型。唐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为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对地方官吏的监察由察院负责,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六典》卷十三)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 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⑨ 唐朝地方行政组织是什么制度
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 10道,但道制仅有监察区划性质,不是一级行政区。隋唐州内、郡同级,在建都容之地设府,与州同级;在少数民族区设羁縻府州,具有地方自治性质,隋唐 州、郡、府、监—县唐朝加强京畿地区的治理,在长安设京兆府,以京兆尹为长官,地位高于外地各州刺史。地方设州、县两级,州置长官刺史,县置长官县令,下置各类官吏负责具体政务。县以下的基层机构,乡设乡正,里设里正,除协助官府完成各项行政任务外,还负责协助维持地方治安。
⑩ 唐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政策
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 10道,但道制仅有监察区划性质,不是一级行政区。隋唐州、回郡同级,在建都答之地设府,与州同级;在少数民族区设羁縻府州,具有地方自治性质,
隋唐 州、郡、府、监—县
唐朝加强京畿地区的治理,在长安设京兆府,以京兆尹为长官,地位高于外地各州刺史。地方设州、县两级,州置长官刺史,县置长官县令,下置各类官吏负责具体政务。县以下的基层机构,乡设乡正,里设里正,除协助官府完成各项行政任务外,还负责协助维持地方治安。
唐朝实行守外虚内的军事政策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