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安徽省44专项整治

安徽省44专项整治

发布时间: 2021-02-02 03:31:51

⑴ 安徽环保计划表公布情况是怎样的

今年内,淘汰全部黄标车、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并公布整治情况……昨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召开,审议《关于2016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记者了解到,对于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地区,将公开约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

大气:启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

今年,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安徽将紧盯可吸入颗粒物不放松,持续抓好各类扬尘治理。根据细颗粒物达标新要求,启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

到今年底前,我省将全部淘汰黄标车,并全面执行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在治理扬尘的同时,发展清洁能源。到2017年底,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6%以上。实施火电等行业大气污染排污许可制度,持续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政策:起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方案

今年,我省将深入推进环保领域改革,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据悉,我省还将全面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成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平台,起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并开展论证,逐步构建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机制。

环保领域立法也将有新进展,今年,安徽将起草《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修订草案);开展《安徽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调研论证工作。

重点打击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以及污染源在线监控、防治污染设施运营维护等领域的弄虚作假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地区,将公开约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

⑵ 安徽省介绍

安徽,简称“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安徽界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河南、湖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

安徽省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2)安徽省44专项整治扩展阅读:

安徽省的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全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

2、动物资源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截至2012年,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全国种数的14.1%。

3、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徽

⑶ 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纪元。30年来,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资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改变江淮大地落后面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基本确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投资体制已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项目报批上,由过去按限额进行分级审批转变为在国家限额以下谁投资谁审批;在投资主体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2002年以来,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资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项目审批的传统方式,通过编制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调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五是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不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透明和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加强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78年全省投资总量仅13.1亿元,1995年突破5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7年达5093.7亿元,1979~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2.28万亿元,年均增长22.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现已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1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投资建设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阶段,投资需求份额变化复杂,投资规模有扩有收,投资增幅剧烈波动,先后于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长高峰和低谷,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42.8亿元,年均增长2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经济逐渐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过渡,投资需求扩张明显,投资增长起落分明,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省与全国一样兴起了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并与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资增速回落到6%左右,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399.4亿元,年均增长2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

(三)“十五”时期,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于2003年12月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521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超过了1979~2000年全社会投资的总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摆脱了历次宏观调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复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环,实现了逆势而上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亿元,增长43.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和18.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2007年我省投资总量居全国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占全国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使资金投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资主体为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国有、集体、城乡个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1、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增强了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安徽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项目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营造良好、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民间投资发生了质的飞跃,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间投资达2676.3亿元,比1980年增长5946.2倍,年均增长38%,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14.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凭借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的科教资源及低廉的生产成本等一系列优势,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全方位展开。从1984年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8.3亿美元,年均增长40.7%,在皖投资的客商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我省,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德尔福、沃尔玛等等,目前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皖从业人员已超过32万人。

3、东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我省就敏锐地抓住机遇,提出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又推出“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 2005年,进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于次年将其作为六大战略之一正式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东向战略”是我省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的战略。随着近些年东向发展的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2~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累计已突破5000亿元,引进的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在皖的浙商达40多万,投资额上千亿元。上海在皖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上海华谊、浙江浙能、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如上海电力集团和浙江浙能集团分别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田集电厂和凤台电厂各4×60万千瓦机组,所发电量被纳入上海市和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建设煤化工基地,投资总额将达300亿元。农业开发也颇受青睐,有100多家长三角农业企业在皖投资办农业。坚持东向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第三产业投资加快,所占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前,我省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以上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9∶66.1∶3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达2713.3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2∶44.6∶53.2。投资的结构演变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04年开始,我省积极实施“861”行动计划,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涉及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启动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四年来“861”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151.6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4%;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46个,竣工投产项目461个。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始终制约了我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保证重点建设和缓解“瓶颈”制约的方针,我省有计划地组织建设了一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项目,相继建成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来,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85.8亿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长23.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5.8%提高到29.2%。这对改善投资环境,广纳海内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林水利业建设成就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淮河干流整治和长江水患的防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1979~2007年,全省累计农林水利业建设投资744.3亿元,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淮河干流整治、淮北灌溉农业项目、长江干堤除险加固、临淮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干工程陆续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二)工业建设成绩辉煌。改革开放前,受封闭式产品经济的禁锢,我省工业生产和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十五”以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79~2007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7995.6亿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5%。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不仅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11家,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占全省比重计算,工业集中度达到80.4%。机械、冶金、轻工3个行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汽车产量达到65.9万辆,位列全国第7。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10户,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拥有10家;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安徽拥有13家。江汽的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马钢的高速线材、车轮轮箍居国内先进水平;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产量已连续14年居全国水泥行业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均居全国前三位;彩色电视机产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能源建设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发展,扩大能源生产总量,促进能源供求平衡,巩固华东能源供应基地地位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9112万吨,居全国第9位;安徽电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跨省联合电网——华东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以火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 500kv输电线路为骨干, 220kv线路为网架、分层分区结构完整的全省统一电网,500千伏中、东通道输电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西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基本满足目前皖电东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2007年全省发电量847.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6位,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1919万千瓦。

(三)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大飞跃。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改革开放后,我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30年来,我省交通运输投资1816.2亿元。如今的安徽已成为东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 “黄金走廊”。

公路建设方面,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30年。从1995年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车,全省已经构成了“三纵六横”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四通八达,实现了南北六小时、东西三小时过境,每个县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个小时。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8372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06公里,挺进全国前10位。农村公路越织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已有2.87万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铁路建设方面,以前历史“欠账”多,全省甚至没有没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六五”至 “七五”时期,相继建成了皖赣线、阜淮线、界阜线,“八五”至 “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线、商阜复线、阜淮复线、阜九线、青芦线。 “十五”以来,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了合西铁路、宣杭复线、铜九线、合宁高铁,合武高速铁路也将于2008年底贯通,这标志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即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全线开工,构建现代化铁路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运输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现有合肥、黄山、安庆、阜阳等民用机场,其中合肥、黄山两个机场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航空运输线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直接连接。2007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5万人,货运吞吐量3.3万吨, “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40亿元建设一个年旅客吞吐量上千万人次的现代化空港—新桥国际机场,对外空中联系由此将发生质的飞跃。

港口建设方面,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水路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港口设施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1000万吨, 2007年达2.5亿吨,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5596公里,发达的水运,为工业强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四)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邮电通讯业累计投资599.1亿元,按照“全面规划、超前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信网络。1984年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开展国际、省际、省内长话等通信业务,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进万门程控长、市话交换设备竣工投产。1992年全省实现了地市电话程控化和县城电话自动化的目标,同年以合肥为中心的900兆赫移动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电话网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换、模拟技术向自动交换、数字技术的快速过渡,乡镇均已开通电话,凤台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县。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于2003年作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重大决策,把“数字安徽”作为构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改善发展环境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邮电通信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控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移动通信网等相结合的现代化主体通讯网,“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电话用户149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1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7.5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5.9万户。

(五)社会事业建设大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累计投资788.8亿元,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不断加大对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馆建设工程、安徽省杂技团排练中心建设工程、合肥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安徽大剧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图书馆扩建工程、马鞍山图书馆工程、淮北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保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城镇农村公用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外延快速扩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仅为0.3亿元,2007年已达292亿元,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处理率91.4%,燃气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67标台。

(七)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庭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几年,购置新房、进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又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投资消费的新热点,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实施“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来,全省各地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依托房地产综合开发,对大批棚户区进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改造。大规模普通住宅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圆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梦。1999-2007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014亿元,年均增长35.5%,占全社会投资的16.4%。住宅开发投资快速增长,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资2143.1亿元,年均增长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万平方米,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理念,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扩大工业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来源,充实全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有效接续,投资必将在加速安徽崛起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⑷ 安徽省土地整治相关法律法规

是落实国家规划管理规定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专发展阶段,属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格保护资源,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国土空间利用方式转变,必须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原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于2017年废止了43号令,出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72号令),因此,必需对原有的管理制度作相应修改。二是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2017年,我省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作为建设用地审批、规划计划审查、土地执法监管等各项土地管理业务的依据。原来基于纸质规划成果的管理制度,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条件和审查重点、数据库应用和维护以及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等未作规定,不能适应全面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三是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本轮规划将到期末,在实施中遇到的规划确定的规模空间不足问题,脱贫攻坚支持政策与规划执行之间的矛盾问题,国家下放审批权限等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问题等,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等等。

⑸ 安徽省都有哪些市

截至2018年9月1日,安徽现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巢湖市、桐城市、潜山市 、界首市、明光市、宁国市、天长市) 、54个县、44个市辖区。

具体的行政区划地图如下所示:

(5)安徽省44专项整治扩展阅读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它位于中国中东部,是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组成部分。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区位优越,地理地貌融合中国南北差异,是美丽中国的缩影。

⑹ 安徽省有多少个地级市

安徽省共有17个地级市。

地级市分为:1.合肥市 2马鞍山市. 3.淮北市 4.宿州市 5.阜阳市 6.蚌埠市 7.淮南市 8.滁州市 9.六安市

10.巢湖市 11.芜湖市 12.亳州市 13.安庆市 14.池州市 15.铜陵市 16.宣城市 17.黄山市

(6)安徽省44专项整治扩展阅读: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下辖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等16个地级市(截止2016年)。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⑺ 安徽省 全部 地名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

16个地级市:合肥(省会)、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

县级以上行政区(包含县):

合肥: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

芜湖: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

蚌埠: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

淮南: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

马鞍山: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

淮北 :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铜陵 :铜官区,郊区,义安区,枞阳县。

安庆: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潜山市,怀宁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黄山: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阜阳: 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颍上县,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太和县。

宿州 :埇桥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

滁州 : 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定远县。

六安 :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

宣城: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池州: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

亳州: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

(7)安徽省44专项整治扩展阅读: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