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焦作河道治理

焦作河道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02 00:19:41

Ⅰ 焦作市诚洁道路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焦作市诚来洁道路自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1月1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承揽等级道路、水利设施河道开挖、土石方施工(凭资质证经营)等。
法定代表人:张绪根
成立时间:2012-01-11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88300001589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干沟桥村

Ⅱ 焦作市有几条河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还有引沁渠、广利渠两大人工渠

Ⅲ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么

以焦作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历史文化,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权威的称谓,可是,在其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却有不同的称呼和说法,如“山阳文化说”、“覃怀文化”、“怀文化说”、“怀川文化说”、“河济文化”、“河内文化说”等。尽管众说纷纭,然而,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性、发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创性、辖域的一致性、史实的重大性、内容的丰富性、广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础性、影响的辐射性、延续的长期性等特性,彰显着文明辉煌,却不容置疑。下面,择要述之:

一、独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今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部父亲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脉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后者是东西走向)抵御着西北风的狂暴劲吹,是为“山阳大地”;南部是母亲似的大河----黄河和伟岸的邙山,故称“河阳之地”。

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盘古山”,《隋书地理志》谓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山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其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在河南省境内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自古为河南地区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内的太行山地区,在古代历来被视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直对北岸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伟人毛泽东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见,黄河之伟大,黄河在人们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黄河在焦作市境内流经孟州(最西端是西虢乡)、温县、武陟三县市,境内河道长98公里,现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内沁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经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四县市,在武陟方陵汇入黄河),境内河道长80公里。

太行山层峦叠嶂;母亲河渊源流长。焦作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壮丽。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气,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势。

《史记》中说,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带,即夏都河东、商都河内、周都河南,明确是指洛阳黄河段的南边、北边、西边,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晋两省交界一带。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而焦作正初于这个核心之中。

二、发展的根源性
树有根,水有源。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多有论争,但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犄角怀川,双阳大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得天独厚。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动,繁衍生息。汗牛充栋的史籍记载,考古调查及发掘的1092处文物点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证明: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焦作市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焦作历史文化连绵延续、发展不断。目前已经发现的沁阳邘邰祖先洞、博爱汉高城和六堆峪、济源王屋山4个地点的旧石器文化,说明距今5—3万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生息。据1960年《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孟州子昌、沁阳捏掌和紫赵、焦作九里山、济源长泉和邵原,不落后于全国同时期的考古文化,从遗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铲、石磨盘等。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更多的龙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水平于全国同时期的文化是齐头并进的。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博爱县金城龙山文化中期古城址,为全国独一无二;温县徐堡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内含之丰富、筑城技术之先进在全国少见。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城市等级制度和发展历史、史前城市形态、我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和形成、筑城技术、古气候、古环境、水利史(沁河和济水的变迁)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表明黄河和济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代里,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从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济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坛山地区(如黄帝祭天战蚩尤等),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和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地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带。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黄河水经过大禹治理,顺流入海后,济源、焦作的怀川大地逐渐干涸,人类先祖开始由山区到今华北平原活动、定居。原始社会末期,这里的“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区有新石器时期--汉的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时期的温国故城等等。这些考据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图画文字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大姓的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据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大姓有72个,而这其中起源于焦作的姓氏有46个。如:温、覃、苏、雍、鄂、于、樊、巩、苟、蒋、卜、安、程、晁、陆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来源于焦作,系汉献帝刘协的后代避难到日本后发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创性

焦作历史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开创作用。无论是远古神话、黄河水利文化,还是古老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学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人类始祖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鲧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起源并广为流传。

先民们用石器“刳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陆行载车,水行载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勋的第一座丰碑;焦作,有万里黄河千里长堤的第一个堤头;焦作,有黄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号子。黄河北岸,一马平川,草长莺飞,扬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朴风情,展现出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区与黄河南岸的郑州至洛阳一带,自古就是沟通大半个中国的水上运输中枢。黄河、洛河、沁河、丹河、卫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交汇于此,发达的水路漕运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谱写了无数华丽的篇章。

这里,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是以阴阳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焦作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四、辖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础和主观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时,为冀州覃怀之地。这里不仅为国都所在地,而且还以此为大本营,积极向外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殷商时期,覃怀地区为其畿内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温县一带。盘庚迁殷后,该地区仍为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来往和重要的田猎地,卜辞所记甚多,如“甲申卜:王其于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于覃无灾吉”。《尚书·禹贡》中说:“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意思是说,覃怀这个地方治理的范围,到横着的漳河那里。

西周时,这里为畿内地,是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东周时期称南阳,先为畿内,后为晋所得,当时的范围大概指今天的浚县以西至济源、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这里属魏、韩,置阳樊、温、攒茅、向、怀、州、盟、扈、宁、卷等县;秦实行郡县制,这里属三川郡,置怀、武德、波、山阳、州、温、河阳、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县;历代均有建制,且置县大同小异。自东周至隋代,这里均置有怀县;自唐至金,这里置怀州;元、明时,设怀孟路、怀庆路;清朝时,置怀庆府。从行政建制和历史沿革来看,焦作地区自夏建制以来,辖区内曾有诸多县制;“怀”由县制为州制、为路制、为府制。从空间地域来看,辖区范围逐渐扩大,超出了现代焦作地区的范围,但焦作地区是其核心地带。因此,焦作历史文化的主体区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东连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样的一个范围内。

五、史实的重大性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古代,焦作地区曾是洛阳王都辖区;当代,洛阳是焦作地区西南的紧邻。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这里经常烽火连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春秋末战国初,诸侯在这里会盟,留下温县盟书(沁阳盟书)。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新莽军的河阳大战。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山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阳战乱。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山,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制起义军向北发展……

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

六、内容的丰富性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焦作历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特性。

焦作历史文化里有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这里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家禽,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陶罐里储存的小麦,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井人在帝尧时代就开始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们迁居怀地邢邱一带,从事农耕生活,开创了灌溉农耕文化。殷商时期,焦作地区为商王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周时,覃怀地区为“邦内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税供给衣食之地。文献中还有“天子之甸”的记载。因此,覃怀地区乃是供给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经济支柱。焦作地区出土的西周铜犁头,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农业的发展水准。东周时期,该地区夏收小麦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过渡到了连种制,并且创始了轮作复种制。轮作复种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异常繁荣起来。焦作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柄铁剑和一些铜镜,映照出这里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旧郡志》说:“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揖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史记·货殖列传》说:“河济之间千树荻,坐以致富。”《盐铁论·通有》记载焦作:“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经成为洛阳向西北、东北联系山西、河北的地区性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带缔造了华夏文明。“三河”地带乃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其中的“河内”地区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国家的经济中心。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藏品显示的特点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馆,没有像焦作这样,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长”的。

七、广泛的包容性

通过经济交流、战争讨伐、人口迁徙、宗教传播等众多渠道,焦作历史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三代,洛阳以成为国家的都城、权力的中心,焦作地区成为联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华北平原的通道和门户,是拱卫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肠坂道上的天井关、白陉关、王屋山上轵关,黄河边上的孟津渡口成了军事要塞;黄河、济水、沁河、丹河(卫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险,这种独特地理环境的军事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过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积聚力量,再通过轵关和天井关进入晋南扩展地盘的;先商文化就是从太行山东路南下至新乡地区,商人看着奔流的黄河水(当时黄河未改道)无法通行,西折到沁河东岸长期定居下来,并在与夏人隔沁河对峙时建立了商军事重镇---府城。商人壮大实力后西渡沁河和济水,跨黄河孟津渡口南下进入伊洛盆地灭夏。

商周之际,武王伐纣,从孟津渡黄河,在焦作地区整军备战(修武),焦作人民箪食壶浆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区的许多地名都还见证着历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经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迁移,北边紧邻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数民族到达平原的第一站。汉朝时,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已传入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后,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作地区和白马寺隔黄河而望的东汉千载寺、北魏净影寺、月山寺、圆融寺、万善寺等等,都历经风雨,长期兴盛。

八、思想的基础性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温县东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后人承继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阐发的“仁”,汉魏以来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占4例),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玄学”等,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重大节气、民俗活动,如自夏历颁布形成的岁时节日、长期形成的婚丧嫁娶习俗等,都繁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例如: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云台山茱萸峰周边地域,后来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一名著名考古学家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

九、影响的辐射性

焦作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汉献帝、山阳公刘协的后代远渡日本,在那里产生了三个姓氏。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从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过往的不仅仅是客商行人和船只货物,还有思想文化和远征高丽的军队。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贬居潮州的时间仅7个多月,却因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积极作为,赢得当地士庶的永久怀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显,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韩愈,以韩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韩山”、“韩江”、“韩木”等,现今潮州市区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学等,它们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态,以韩愈的姓和号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对韩愈的怀念与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馆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额题着“昌黎旧治”、“岭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韩愈治潮而产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园内,涵碧楼后面山坡上,有一“景韩亭”,亭内正壁中有据说是韩愈所书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主持摹刻的《白鹦鹉赋》石碑。潮州北郊韩江北堤旁有“祭鳄台”,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迁至韩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视为潮州城的标志。韩愈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唐宋时期兴盛的瓷都当阳峪,聚集数万名工匠,因战火变乱,一些工匠避难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艺在当地逐渐流传。明清时期兴盛的“怀商”,足迹走到哪里,便把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展现在那里,给世人留下了“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怀川精

Ⅳ 卫河的主要支流

大沙河,位于县城北部,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该河自西向东,流经博爱县、焦作市、武陟县、修武县至新乡县(合河乡)西永康北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在本县境内长36.5公里,流域面积为450平方公里。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为30米,平均河深3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50毫米,是本县一条最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由于大沙河发源于山区,支流分散,呈梳状形汇入。因山坡陡,水流急,历史上灾害严重。据1892年、1929年、1939年诸年记载:或因山洪,或因沁河决口,部分地区平地水深超过一米,大水流经修武县、获嘉县直达新乡,平地可行舟船数里,洪水泛滥面积达60万亩以上。1959年春治理大沙河以来,最大可过流量650秒立米(包括行洪区)。过水基本流量为80秒立米,枯水期流量一般为1-2秒立米。因焦作市化工厂、焦作市造纸厂、修武县造纸厂废水大量注入大沙河,故造成河水污染,水色混浊,含碱性较大,有碍灌溉农田。河床上游为粉沙壤土,下游为黑色重粘土。大沙河右岸逐步进行了绿化,成为绿色的防护林带,中间成为交通要道。大沙河治理之后,可灌溉面积为3.8万亩。排除内涝、改善治理盐碱地面积10万余亩。
蒋沟,位于县城西南,全长28.6公里,河宽13米,河深8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博爱县留村,流经武陟县,到本县北高村北注入大沙河。在本县内的长度为8.5公里,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可过最大流量为100秒立米。一般流量为0.1-0.2秒立米,河床易被水冲刷而决口。因此,培堤、护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大狮涝河,在修武县城南3公里处,河宽15米,深3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手武陟县大樊,流经武陟、修武,到获嘉县的狮子营人大沙河,故称为大狮涝河。自西而东全长49公里。该河原无固定河槽,系沁河大樊处多次决口而形成。据历史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沁河决口于樊村,之后又多次决口,将大量的泥沙带入河道,大部分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们造成很大危害。1965年,本县动员民工新开河床,又经1981年治理,达到设计要求,该河宽20米,深3米,在本县境内长21.2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深110毫米,基本流量为0.5秒立米左右,防洪期过水流量为40-50秒立米,最大可过水流量为80秒立米,水质尚好。大狮涝河治理后,减免内涝灾害10万亩。
新河,位于修武县境中部,修(武)焦(作)边界处。全长20公里,河宽10米,河深2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修武县西的灵泉陂,自西向东到本县孔村东人大沙河,一般流量为0.5-1.0秒立米,流城面积为158平方公里。该河还担负着承受白马门河、阎河、瓮间河三条主要河道的山洪下泄任务。灌溉面积为0.8万亩,可减免内洪灾害2万亩。
陆村涝河,在修武县县城北,全长19公里,河宽10米,深2米。发源于焦作市大陆村西南地的巧妇泉和浊鹿泉,流量为0.6秒立米。历史上遗有故道。本县于1953年再次升挖,属排涝河道,1975年焦作矿务局于大陆村建九卫山煤矿,该矿投产后,将矿井水注入涝河,流量可达1秒立米,流经焦作市安阳城乡,到本县五里源乡朱营村入大沙河。遇旱两岸群众拦截提灌,遇涝洪水平槽而下,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1000亩。为充分利用陆村涝河的水利资源,1984年底,焦作市政府主持召开修武县、郊区、市水利局局长会议,决定新开挖河槽,引水至五里源乡,现大部工程竣工。
磨台营涝河,在修武县城西北,主要是排除磨台营村周围的涝水以及王母泉、柳树泉等泉的退水,全长8公里,河宽11米,河深2米。于1955年开挖,一般流量为1秒立米,枯水期仅有流量0.1-0,3秒立米,洪水期可过流量为10秒立米,该河由西北向东南至五里源乡大堤屯村入大沙河。两岸群众遇旱可提灌1000亩。
运粮河,于修武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可引大沙河水从关爷庙至城东养渔塘。宋、元时期,该河曾名豫河。后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称小丹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以漕运为主,故改称运粮河。河道流经县城南门外,又东北流数里,始折而东行入获嘉境。明万历十三年,知县朱政于东关外建桥河上,以通行旅。历史上的运河是修武的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除运送漕粮外,商客可运各种货物经销。每到春天到来之际,绿柳沿堤,风景优美,沿岸城镇商业兴隆,时闻舟上谈笑之声阵阵,热闹非凡。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张明远奏准,除航运外许民灌溉田亩。遇旱上游堵截,遇涝泄洪而下,水暴涨则有毁田伤家之患。民国时期,运河在本县长达17.5公里,流量4秒立米。1953年设立新乡运河管理局,对博爱、武陟、修武、获嘉四县境内的运河进行治理。过水流量30秒立米,本县的灌溉面积为2万亩,同时可排除两岸洪水。1959年冬,本县因搞引黄工程和开发大沙河工程,使历史上的千年运粮河失去了排灌能力。
清水河,在修武县县城东北30公里。对清水河的发源地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1983年8月查实,清水河主要发源于辉县待王庙东北15公里的横山脚下,流量为5秒立米,流经待王庙时与清水河的第二个发源地修武县白鹿山涧散水汇合东南而行。历史上河宽20余米,水深1米多,夏秋雨季不能行人。这条河称瑶河,"瑶"、"峪"音近,故又名为峪河,流经辉县、获嘉等地。河水清彻透明,故称为清水河,现清水河被修、辉两县利用。
峪河南支,引辉县峪河总干之水,从辉县老磨庄起,流经本县方庄乡赤庄村、申国、丁村等,全长13公里。该河为地下渠道,部分为浆砌,部分为土石渠床,宽窄不等,一般为1-3米,灌溉面积6,000余亩。
三道河,位于方庄乡东北8公里,发源于修武县岸上乡斗水村黑山脚下,原属于清河水的散水,常年基流量为0.2秒立米左右,为开发利用山泉水,1965年秋方庄公社受益大队出动民工600余人,大干一冬一春,全部浆砌渠道一条,全长10公里,渠宽0.8米,高0.6米,修截留坝一处,除解决2,000余口人的生活用水外,还可灌溉土地1,500亩。
山门河,位于县城西北,该河为山洪排泄河道,平时无水,平均河床宽度16米,在本县该河长36.5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纸坊沟河,位于城北30公里,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境内,在本县全长65公里,流经云台山景区,在辉县市注入清水河(峪河)。为天然河床,流域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枯水期仍有流量0.5秒立米。洪水时期流量不等。平时水量被马鞍石水库所拦,水库积满下泄。该水库位于纸坊沟境内,黑龙王庙处,库容水量1,035万立方米。
大沙河,是卫河的最大最上游支流,属天然河道,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北入共产主义渠。
百泉河,发源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村的百泉湖,湖北岸建有卫源庙,意谓卫河之源,曲折南流,注入卫河。全河均在辉县境内。
淇河,为卫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方脑岭,流入河南省后,经辉县、汤阴等县,在淇门镇西的小河口东流入卫河。全长在新村站以上为129.7公里,集水面积2118平方公里。贺家村以上,河行于丘陵山区,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庙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贺家庄以下,河道进入平原,比降骤减,两岸地势平缓,逐渐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区洪水漫溢。淇河为山区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观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涨水时,经常因卫河顶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8年的资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56年的16.46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79年的1.38亿立米。
安阳河(洹河),是卫河的较大支流之一,源于林县太行山麓的清泉寺,东流经林县及内黄西部,于赵庄西注入卫河。河道全长140余公里,流域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区的流域面积占70%。干流流出清泉寺,经善应、高平出山地。在善应以上无可靠水源,干旱时,经常干枯断流;善应以下,有大量泉水自两岸河床中涌出,过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游河道行于丘陵之中,岸坡较陡,河槽深约8米,宽达150米,呈槽状,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东麻水,左岸有“粉红江”河注入。据1952~1979年27年来的资料,安阳河(安阳站)的平均流量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54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7.62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仅为最小径流量4倍。该河由于泉水补给较多,不管是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比其他河流来的均匀。据历史记载,安阳河最大洪峰流量,1922年曾出现过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峰流量都超过1000立米/秒。安阳河在考民屯以下,两岸开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较大的年份,河槽远远不能容纳,洪水漫溢成灾时有发生。
峪河,是卫河上游左岸的一条山洪性支流,源于山西省陵川县人都陵,在辉县峪河口流出太行山后注入卫河上游,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58平方公里。上游切入太行山地内,水流湍急、多谷坎、瀑布,其中最大的黑龙潭瀑布,跌水60余米,蕴藏水力资源丰富,过去常年流量约3~5立米/秒,可保证供给下游的稳定用水。峪河口站年平均流量为4.0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28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56年的3.62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1979年的0.441亿立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63年8月8日的2240立米/秒。历史上曾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29年的3900立米/秒。干旱季节,河水干枯,1959、1961、1962等年都出现过断流。
汤河,也是卫河的支流之一,源于汤阴县西部牟山东麓,于西元村注入卫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150平方公里。上游流经丘陵区,河谷深8~10米,宽40~80米,坡降由1/400渐降至1/1000,有一定的水力资源。1956年的洪水流量估算为1630立米/秒,一般洪水不漫溢。下游平原区,坡降则为1/1500~1/3000,水流缓慢,虽有堤防,但遇到较大的洪水,有时也发生漫溢现象。
新河,源于山西陵川县,流入河南省后,经博爱到修武,向东流入卫河上游的运河,在修武水文站以上,河长84公里,流域面积1287平方公里。上游为山区,两岸陡峻,洪水无漫溢现象。出山以后,河槽宽浅,一般不到2米深,两岸虽有土堤束水,但排水能力低,遇到稍大的洪峰,就会漫溢成灾。近20多年的实测资料,新河在修武站年平均流量为4.0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27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1964年为3.14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60年的0.395亿立米,最大洪峰量不大,1964年7月8日仅有203立米/秒。每年到枯水季节,河水经常干枯而断流。
武家湾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正东边缘古郊乡的窄棱坡、横水乡和八犊岭一带。流域面积66.79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长50公里,陵川境内河床平均宽约40多米。流经陵川县横水河、马圪当乡,出境后流经河南省辉县市平田乡汇入卫河。
北召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和村、刘家庄等地。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0公里,河床平均宽50多米,流经陵川县平城镇,出境后,流经壶关县树掌、神郊、桥上等乡镇注入卫河。为季节性河流。
香磨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东部山区冶头乡黄松背、赵迪岭、棋子岭一带。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长30公里。河床平均宽30多米。流经陵川县冶头、六泉两个乡镇,经河南辉县三交口一带注入卫河。
另外,河南省境内,有两条引黄灌溉渠道,由于其排水入卫河,因此也视为卫河支流。
人民胜利渠,是在黄河下游兴建的大型引黄灌区,大部位于新乡市辖区内黄河冲积平原上。灌区于1951年兴建,南起黄河,北至卫河,西至共产主义渠,东至柳青河,总面积1422平方公里,辖豫北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和新乡市郊区。渠首建在黄河北岸秦厂大坝上,为五孔钢筋混凝土开敞式闸门,经过几次加固,正常引水流量已由原设计40立方米/秒扩大为55立方米/秒;加大可达到8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由原设计72万亩扩大到88.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3.3万亩。总干渠由渠首到卫河全长52.7公里。灌区排水入卫河。
共产主义渠,因冀、鲁、豫三省人民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共同修建而得名,原为引黄济津和引黄灌溉工程。该渠从焦作市武陟县秦厂起至浚县王庄乡老关嘴入卫河,全长156.5公里(另:172.7公里 )。
郊沟河,是淇河的一级支流,属淇河支流淅河的上源,在山西省境内为独立水系。郊沟河发源于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岭后底村西,河流先向东北流过常行、崔家庄,而后朝东经大坪、大会、磨掌、芳岱、西柏板、土谷堆、盘底、桥上、大河、杨家池、东川底、南坡等村,在南坡村东流出山西省境,进入河南省林州市称为淅河,在流过林州市合涧镇后,转向东南,在林州市河口村南注入淇河。郊沟河全长88千米,其中在长治市境内河长55千米,流域面积584 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发源于平顺县东南部杏城乡东坡上村的石河沐河,流域面积125.35平方千米。郊沟河流域各流小沟内多处泉水出露,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桥后沟又称"八道水",发源于平顺县杏城乡西安里,是郊沟河山西省境内清水流量最大的支流,清水流量0.38立方米/秒左右,郊沟河清水流量0.5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为45.2万吨。流域内有小(1)型水库1座(磨掌),旱井18147眼,旱池265个,以及七里栈供水工程等4个提水站等水利工程。磨掌水库位于郊沟河上游树掌镇磨掌村,1960年7月竣工,属小(1)型的,总库容53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2平方千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1米,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达300年一遇。七里栈供水工程将流域内的七里栈泉水提引到壶关西部浊漳河流域的缺水区域,解决约13万人饮水困难及部分工业用水,提水流量0.106立方米/秒,是壶关县较大的供水工程之一。
桑延河发源于壶关县鹅屋乡洞上村,经鹅屋、黄崖底村由北向南流入河南辉州市,境内河长11.3 千米,流域面积52平方千米。

Ⅳ 谁知道河务局是干什么的啊

主要是治理防护黄河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初步建成了由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滞洪区等四大部分组成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1、干支流水库。

黄河干流水库有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支流有伊河陆浑水库和洛河故县水库,除了灌溉和发电效益外,主要是拦蓄洪水,发挥防洪作用。充分利用四座水库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调水调沙,可以达到排沙、冲刷河道的目的。

2、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是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洪屏障。现有堤防大部分是在历代旧堤或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修形成的,堤身多是砂性土,抗冲能力差,遇大洪水,一般容易出现堤坡坍塌、渗水、管涌、滑坡、漫溢 等险情。

3、河道工程。

河道工程是为了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大河主流沿设计流路下泄而修建的丁坝群,按照位置和功能不同,分为控导工程和险工工程

4、北金堤滞洪区。

黄河北金堤滞洪区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牺牲局部、保全大局、处理黄河特大洪水的工程防洪设施。

(5)焦作河道治理扩展阅读

新的世纪,水利部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黄总体目标,黄委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加快了“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建设步伐。

河南黄河段主要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滩区安全建设、引黄涵闸远程监控、调水调沙和“二级悬河”治理等防洪基本建设,将全面完成了郑州至开封159公里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北岸标准化堤防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快开工建设。

Ⅵ 黄河的资料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Ⅶ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来!断云泽为您解答:
这里是自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希望您满意!来自团队 新兰史海

Ⅷ 河南焦作市武陟县是不是有个嘉应观影区啊,那里怎么样

嘉应观 在武陟县东13公里的二铺营东。南距黄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以黄、沁安澜奉敕建。有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下为独角兽碑座,侧刻龙纹。相传修堤时,雍正驾临,扳石填基,故观前的黄河堤坝,至今仍称御坝。观内现存殿宇100余间,皆采用清代宫式建筑形制规模雄巨,结构谨严。观前山门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应观"。门周石雕五条奔龙和海水、云气等,技巧颇精。门左右有掖门,山门内两侧为重檐歇山式钟鼓楼。轴线建筑有御碑亭、天王殿、大王殿和禹王殿。天王殿和大王殿两测,有配殿四座,光彩夺目,雄伟壮观。山门外青石座基上的一对铁狮,铸造尚精,更使庙观增辉。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 现占地140亩,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前楼、更衣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纯满风格,堪称一绝.殿内正中立"钦赐润毓"金牌,经考证"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于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应观首任住持。 治河功臣殿分东西两个大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人们都知道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张民簇气节,他又怎么会当上了河龙王呢?原来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新疆。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林则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险65幅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壁,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禹王阁雕栏楼阁,典雅华贵,颇具南方风格。阁前有一碑为水清碑,也叫灵石碑。轻轻一击,灵石碑声若铜磬,蔚蔚动听。 嘉应观 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现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2001年6月,嘉应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 内的“三绝”实在令人神往。 钟绝 嘉庆观 钟楼上的钟为铜铸,钟头上铸着二龙戏珠,钟沿着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用棒击,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钢琴,能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违章格外清越、悠扬。在邙山公园游览就可听到它的声音。文管所老冯说,据说此钟是雍正治理黄河,使黄河变清,感动了天宫里的乐仙翁,他请求玉皇大帝,把天宫后花园里供仙女们玩耍击乐的铜钟赏赐给了雍正皇帝,雍正亲自把它挂在了钟楼上。因为它是天赐,人们来嘉应观游览,都想摸一摸,击一击,沾沾仙气。 碑绝 嘉应观 有个御碑亭,亭里立着一座高达4.3米的铜碑,碑身下面额上,铸着“御制”二字,中间是雍正皇帝亲笔收发室的11行431个字的碑文。碑文记载了黄河的地理面貌、流域历史、水患与治理情况,强调黄河与人民、黄河与朝廷的利害关系,对黄河的治理和建造嘉应观的缘由加以说明。碑文周围尽为千姿百态的龙雕,有飞龙、盘龙、卧龙、游龙、降龙、升龙等,栩栩如生。碑下压着一个铜铸的独角怪兽,龙头、牛身、兔尾、鹰爪、全身肌肉丰满,健壮有力,呈跃 跃欲立之势。毋庸置疑,这铜碑在全国是罕见的。文管所老冯告诉我:“据说这碑刚建造时,碑文周围的龙上蹿下跳,摇头摆尾,互相嬉戏。”我好奇地问:“那么,现在为什么成死的了?”他说:“传说雍正五年,皇帝带着皇后、妃子、文武大臣来观里祭神,一个胆小的妃子看到碑上的活龙‘啊’地惨叫一声就被吓死了。雍正皇帝就下诏把它们钉死了。”独角兽头上有个小洞,我问是怎么回事?老冯说:“有个地主,拦住它非叫给自己耕地不可。它挣脱不了,一气之下,一头朝地主抵支,那只角扎进地主肠肚里给折断了。”我想:别看此兽样子同凶恶异猛,心地倒珲正直善良。老冯说:“此兽很有灵性,谁若从小洞里投进一枚硬币,它就会发出一阵铃声,那意思是收到了。它就会保你大吉大利,大富大贵,万事如意。不少善男信女都在此一试,我也不甘落后,投进了一枚。 图绝 大王殿的天棚上是65副满清彩绘龙凤图。构图古朴典雅,色彩鲜艳明快,意蕴深沉幽远,充分体现了满清民放的独特文化氛围。我游览过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东陵等表代建筑群,没有发现一家有此图案的。据说圆明园有,可惜被当年入侵的作国联军烧了。因而它成了我国又一绝唱。我叹服它保存的完善无缺。老冯又说:“其实也是经过急流险滩的。据说,民国初年,有人来盗它,金龙四大天王被激怒了,他们一人一口白雾,在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是,使盗者到不了跟前。盗贼只好所长而去;日本入侵时,他们想获此宝,来到门口,问守门老道:“这是什么观?”老道见日本兵打着太阳旗,灵机一动,答:“落阳观!”他们也不敢进,便转身走了;前几年,托天花板的大梁变形,国家拨60万元专款朝廷了加固。看来,这65幅满绘龙凤图真是无价之宝啊! 说实话都是人文景观。

Ⅸ 焦作市的河流有哪些

丹河 有些河就是干的

Ⅹ 哪里能够得到焦作河南环境污染的资料,提供一些资料也可以

污染的多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