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环境整治和改造有何区别
1. 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改造有什么区别
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是当下民众关心的问题之一,旧改的模式是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主线的市场化行为,棚改的模式是以“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公共住房”为主线的改善公共利益行为。
"棚户区改造":特定煤矿企业居住区的改造。
"旧城改造":主要是以前都市村庄的整体商业开发,两者有本质区别。
“ 棚户区”通常是指那些用不合法用途(通常是住宅)占用属于自己或者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所有的建设没有规划、没有管理,多数情况都连下水道都没有,一般采用露天的阳沟排水和小化粪池。
“旧城”一般是指老城区,也需多年前或者是历史街区,但是毕竟是经过规划的和有管理的,只是历史原因,设备、配套不足,道路交通系统不足以满足现代的需求。
因此,棚户区的改造往往是完全拆除重建的,因为先天条件非常差;而旧改往往是修建性的,基于原有城市机理的基础之上,拓宽街道、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国内还比较流行对建筑立面的风貌改造等。2. 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改造有什么区别
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我国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约改造5000万平方米棚户区,近100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5年开始,我国在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
目前,我国包括棚户区在内有大约1.5亿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城市人民政府正在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划,我国将从2009年开始,对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棚户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核心对策:
1、政策优惠,阳光操作。妥善处理棚户区中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对已经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依法赔偿。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的承受能力,做好与各项住房政策的衔接,妥善安置被拆迁居民。实行产权调换或者货币补偿。
2、破解复杂问题,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活、用足政策;
3、加强棚户区居民安置用房的建设质量管理。尽可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单位参与建设,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回迁安置房屋的建设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引发矛盾纠纷。
4、要完善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服务功能
棚户区改造,是政府根据上面的精神,为老百姓做好事,因为,所谓的棚户区,是指居住环境相当危险恶劣。是一项民心工程,符合上面的精神,那样的话,肯定赔付会少一些。如果是政府统一改造,需要拆迁,那样的话,是政府行为,应该给老百姓赔付的相当多一些。如果政府让你们搬迁,是为了改造原来的棚户区,那样的话,你们可以给他们要你们的居住地属于棚户区的依据。如果他们拿不出依据来,应该是政府忽悠你们。你说呢?祝顺!
3. 棚户区改造与房屋拆迁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棚户区改造:是为惠民利民民心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2)房屋拆迁:是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整顿市容和环境保护等需要,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对现存建设用地上的房屋进行拆除,对房屋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迁移安置并视情况给予一定补偿的活动。
4. 企业污染环境而搬迁与棚户区改造的区别
企业污染搬迁是 因为污染了周围环境,需要搬迁后调查治理;
棚户区改造是因为影响了市容市貌了,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导致必须搬迁;
5. 旧城区改造与棚户区改造有什么区别
棚户区改造是复我国政府制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而旧城改造主要是对于旧城区进行重建、翻新、改造,以改变旧城区的面貌。两者有本质区别。
6. 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有何本质区别
主要是国家、政府主导以及政策优惠多。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要根据当地经济社回会答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各类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先改造成片棚户区、再改造其他棚户区。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棚户区改造政策性、公益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按照小户型、齐功能、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合理界定改造范围。对规划保留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维修加固、完善配套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要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
4.完善配套,同步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