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案例
㈠ 案例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广东省龙母农地整理是广东省 2005 年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农地整理规模为 226 公顷, 项 目 总 投 资 为 500 万 元 人 民 币。 整 理 区 位 于 粤 北 山 地 丘 陵 区 韩 江 段 上 游(东 经115°25′58′′~ 115°26′45′′,北纬 24°13′28′′~ 24°15′3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0.6℃ , 年降雨量 1667.3 毫米,全年≥ 10℃的活动积温 6748.2℃,年无霜期 320 天,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土地类型属丘陵盆地,地形相对平坦,局部稍有起伏。
(二)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有广东省龙母镇数字正射遥感影像图(2001 年)、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数据库(2003 年)、县级农用地分等数据库(2005 年),以及龙母农地整理规划图(2005)和相关统计数据资料。
(三)数据处理方法
将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图、所在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图、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龙母农地整理规划图扫描成 tiff 格式输入计算机,在 ArcGIS 9.0 环境下对输入的图件进行几何纠正和矢量化处理。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应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整理规划图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成果图进行叠加分析,套取土地整理区耕地的遥感影像信息、空间位置以及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信息,建立研究区土地整理空间数据库;然后应用农用地分等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指导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的比较,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别、经济等别的计算;最后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土地整理的效果。项目实施流程详见图 8-5。
图8-5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流程图
(五)结果与分析
1.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状况
对龙母土地整理项目所在地区的龙母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利用等别图、经济等别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提取整理区耕地的地理位置和等别,土地整理区域位于藕塘村、双华村和张堂村。土地整理实施后,耕地质量的等别计算方法沿用了农用地分等的指标因素体系、指标权值,以及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等参数。土地整理后,整理区耕地质量计算结果如表 8-7 所示。
表 8-7 龙母镇土地整理前后农用地质量比较表
由表 8-7 可知,龙母土地整理前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分别为2738、2359、2095,整理后农用地各等指数均提高了 25% 左右,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别提高了 4 等、3 等和 3 等,农用地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土地整理费用主要用于土方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建设等方面,用来改善耕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灌溉排水条件。在广东省县级农用地分等中普遍选择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耕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等 10 个指标因素加以衡量,并针对不同的耕作制度,有区别地建立与其相对应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龙母土地整理项目的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相对应的标准耕作制度有水田一年两熟制(早稻-晚稻)和旱地一年两熟制(春花生-秋甘薯),整理后耕作区地形和耕地的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 pH 值、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等因素得到了改善,其中灌溉水田的有效耕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pH 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这 5 个因素的变化最为明显,分值分别提高了 50%、60%、50%、50%、66.67%(表 8-8)。经过土地整理后,土壤耕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耕地自然质量等提高了 4 等,随后耕地的利用等、经济等必然也会增加,经过测算均提高了 3 个等别(表 8-7),成为龙川县甚至是广东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较高的地区(注: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中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最高等别分别是 18 等和 15 等)。
表 8-8 龙母土地整理前后农用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得分比较
续表
同时,通过对整理区的沟、塘、渠、路、埂的改造,以及对边角闲置土地和零星地块的开垦,整理后的耕地面积为 218 公顷,其中灌溉水田和旱地分别为 203 公顷和 15 公顷,灌溉水田新增了 41 公顷,增幅为 25%。龙母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整理区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提高了 4个等级,耕地面积增加了 18%,较好地体现了土地整理对整理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然而,土地整理项目经费来源一直是制约这项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农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农田道路建设、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从农用地分等的角度来看,其中对耕地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壤改良工程。龙母土地整理项目的经费投入和分配如表 8-9 所示。其中,土地平整工程建设费用 125 万元,占土地整理项目总费用的 25%,主要用来改善平整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状况,即农用地分等中地形、田面坡度和地下水位 3 个指标因素,灌溉水田在土地整理后各指标分值分别提高了 25%、11% 和 33%;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费用为 125 万元,占总费用的 25%,主要改善了耕地的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灌溉水田在土地整理后各指标分值分别提高了 50% 和 67%;同理,土壤改良费用 140 万元,占项目总费用的 28%,主要用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包括农用地分等中有效耕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和土壤 pH 值等 5 个因素,以及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灌溉水田在土地整理后各指标因素得分分别提高了50.00%、60.00%、28.57%、50.00% 和 50.00%。
表 8-9 龙母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经费分配表
土地整理后龙母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全县最高,耕地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加了。下面根据研究区农用地分等的调查数据和计算方法,计算龙母土地整理的纯收益。
(1)整理区整理前数据:灌溉水田 162.64 公顷,水稻平均年产量 10500 千克 / 公顷;望天田2.68 公顷,水稻平均年产量 7500 千克 / 公顷;旱地 19.2 公顷,指定作物春花生、秋甘薯产量比系数分别为 1.997 和 0.661(注:研究区基准作物为水稻),结合作物的年均产量计算旱地标准粮产量为 9000 千克 /(年 · 公顷)。
(2)整理区整理后数据:新增灌溉水田 40.60 公顷,水稻平均年产量达 15000 千克 / 公顷,稻谷价格 1.50 元 / 千克(近 3 年当地稻谷平均价格),其中望天田全部改造成灌溉水田,旱地改造灌溉水田 4.72 公顷;保留旱地面积 14.48 公顷,旱地标准粮产量达 13000 千克 /(年 · 公顷)。单位面积的灌溉水田和旱地投入土地整理费用分别为 15000 元 / 公顷、10000 元 / 公顷。
龙母农地整理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新增纯收入计算过程和结果如表 8-10 所示,年新增纯收益共 1482730 元,项目投资回收期 4 年(注:精确计算结果为 3.37 年)。4 年的投资回收期时间不长,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粮食价格的上涨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除去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增长,其后续回报将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土地整理工程可改善整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同时也为耕地占补平衡、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基本农田区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农地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用地流转、农地产权改革等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表 8-10 龙母土地整理年经济效益增量统计表
㈡ 沙漠治理事例!!!!!!!!!!!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关键词 水土资源 沙漠化综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水、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涝灾害,2002年秦岭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袭击;2000年以来的沙尘暴肆虐;1999~2001年连续3年北方地区的干旱,等等,一系列的灾害给全国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动而痛苦的教育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一、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于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造成了土地退化,丧失了生产能力,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沙化,南方地区表现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km2,增加到112万km2,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km2,增加到87万km2。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km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明显,上升了2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m3。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m3,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m3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m3,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m2,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
㈢ 中国地理和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一、在开篇语中,教材简要地指出了:(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即地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的多样性;(3)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即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进行国土的整治与开发,首先要弄清“国土”的含义。在导入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国土概念入手,让学生知道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二、第一个黑字标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土整治的基本概念、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全国范围内的国土整治重点工作。让学生从区域差异显著的事实出发,认识到我国开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教材首先给出了国土整治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反映国土整治的4个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国土整治这四个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是应该做到协调一致的,必须把开发、利用国土和治理、保护国土统一起来,把为当代人谋福利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国土整治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其依存的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接着,教材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土整治的大背景。第一、第二点主要是从自然条件来说明我国国土的基本状况,第三点是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国土整治的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自然资源总量大,但按人口平均的相对量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耕地、森林、草场等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可利用国土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很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因此,在国土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的局面,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治理保护之间的严重失调,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国土整治工作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因为研究任何国土整治问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区,因为任何国土资源的分布都是与地区联系在一起的。本书把全国范围的主要国土整治工作放在这一单元,而不同地区的国土整治工作采用案例式分单元依次介绍。
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全国性的几项国土整治工作。这几项整治工程涉及范围广,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观点。
四、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搞好国土整治一定要从区域发展的目的出发,要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区之间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联系,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承认区域差异,利用区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的发展。
教材首先指出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要向学生强调区域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确定每一项国土整治重大措施时,一定要坚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接着,教材点出了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教材还一一列举了本书所要讲述的区域整治与发展的案例。
教材最后一段是想让已是高三的学生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投身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国土整治这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由我们来承担和完成。目前同学们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国土整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为将来投身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好知识的准备。
㈣ 关于土地盐碱化治理的案例,1500呢大家谁有啊,谢谢了!
正好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土壤改良剂,最近也就是研究这些东西了~
乐陵市土壤盐碱化现状及改良方案
乐陵市地处德州市东北部,耕地面积8.1×10hm,占总面积的81.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土壤由于受地形、地貌、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潮土、盐碱土两大土类,其中以盐碱土为主,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面对人口的持续增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继续提高面临多重限制因子,化肥的投放对增产的作用已日趋减小,使得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对乐陵市占耕地面积4o%以上的盐碱土的开发利用成为必然。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盐碱土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今后的盐碱土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特性
乐陵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季风影响比较大,冬季盛行偏北风,降水稀少,寒冷干燥。春季交替出现西南风和偏北风,风日多而风速大,干旱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气温高而湿度大,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秋季是从夏季风向冬季风过度的时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秋高气爽。年平均降水量590.1mill,多集中在6~8月份。年水面蒸发量2046mln,是降水量的3.5倍。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由于地面蒸发作用,使含盐地下水随土壤毛细管作用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
为摸清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状况,特在盐碱地上进行了试验。本试验取了7个不同位置的土样,每个位置取500个试样。土壤的各盐分含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具有典型的盐碱特性。土壤中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类等易溶盐类及钠离子在土壤表层的含量已严重危害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其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同时这类土壤湿时粘重,土温较低,干时坚硬,物理性状极差。
2 盐碱地开发治理技术
根据乐陵市盐碱地成因、地形、气候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在试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下改良方案:
改良方案:
2 . 1 挖沟开渠
根据盐碱地的分布特点,进行划区分块,沟渠相间排布,相互连接,并与河流的主干线相连。利用夏季雨水季节的自然降水,以水带盐把盐分排出,淡化土层和地下水。这样可以降低土层的含盐量,达到植物正常生长许可的盐分浓度的要求。同时,在少雨季节可以引用河水进行灌溉,既可以用来压盐,又可以缓解旱情。
2 . 2 麦秸还田
盐碱地的土温较低,不适合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对越冬期的小麦。在冬小麦播种之前,麦秸通过晒干碾压后,均匀地撒到地表,经过翻耕,埋人土壤内。既可起到提高地温,保证种子的正常萌发,又可减少杂草和肥料损失。
2 . 3 种植耐盐的农作物
本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适合种植两季。秋季可以种植耐盐碱的冬小麦品种,如德抗961等,夏季种植大豆或者高粱。实践证明,豆科植物和高粱有较好的耐盐碱特性。豆科植物还具有固氮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有利于土壤的改良。
2 . 4 添加改良剂
试验证明,将磷石膏、糠醛渣、沼气肥等添加到盐碱土上,能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pH值,调节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养分有效率,使作物明显增产,同时也可起到保护周边环境不受污染的目的。试验同时验证了多种改良剂搭配使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改良剂。农民可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搭配改良剂,以达到更好的改良效果。
2 . 5 深耕。 平整土地
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压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 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
2 . 6 技术指导
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做好土地的治理规划和土壤盐碱性的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规范、指南,并派遣技术人员实时进行改良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并辅以相应的奖励措施。
3 小结
改良盐碱土是一项复杂、难度大、需时间长的工作。每一种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责任部门,做好监测和治理规划,出台行之有效的改良规范、指南,强化指导服务职能。法律、法规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条例,遏制滥用资源导致的盐碱化现象,促进盐碱地改良的稳步推进。
㈤ 关于土地整理书籍
这套书不错,是最新也是目前最权威的书!对干土地整理是有帮助的!
版本是有很多,有的都是皮面不一样,内容都是一样的,买那个5本的就行,的却没有配套光盘!
我觉得还是最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招标投标、预算清单、施工技术案例及相关政策研究工作指导手册这个更适合新手看!!
㈥ 求,国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实例
。Cunning2
ham[42 ]对利用各种技术治理一块4. 86 hm2铅污染
土地的成本进行了估测比较。其中挖掘填埋法为
1 200万美元,化学淋洗法为6 300 万美元,客土法
为60 万美元,植物萃取法为20 万美元,显示了植物
修复技术的优势。当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可富集10
000 mg/ kg 的重金属、产量达到25 t/ hm2 时,其每
年可使表层土壤( 20 cm) 中重金属浓度下降125
mg/ kg[23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㈦ 近年来中国自然资源破坏的例子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庆阳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6'~36037'之间,总土地面积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62
km2,占总面积的63.3%,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山、川、塬相间,子午岭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东北部为子午岭林区,海拔在1380~1682m之间,面积约为1640.8
km2,占总面积的55.8%。中北部部分区域为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海拔在1110~1450m之间,面积约为309
km2,占总面积为10.5%,西南部分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在979~1400m之间,面积约为99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气温7.4—9.1℃,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76.0~2491.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592mm,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7天。县内河流以子午岭为界,分泾河、洛河两大水系,马莲河、县川河、固城河为泾河支流,苗村河、葫芦河为洛河支流,年平均总径流量为0.595万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一)土壤侵蚀类型
合水县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土地面积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及风蚀三种类型。水蚀有面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造成我县水土流失的内因是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节理发育,见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蚀,其主要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仅在前塬乡镇的坡耕地和植被较差的干旱地上较为严重,重力侵蚀实际上是在水力推动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产生的。
(二)土壤侵蚀状况
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400t/km2·a,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10000
t/km2·a,主要分布于我县的中南部。其中:轻度侵蚀区面积449km2,占总面积的24.1%;中度侵蚀区面积620km2,占总面积的33.3%;强度侵蚀区面积313km2,占总面积的16.8%;极强度侵蚀区面积430km2,占总面积的23%;剧烈侵蚀区面积50km2,占总面积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响。合水县的地形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跌宕,沟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长影响,坡度、坡长大小,不仅影响水流速度,还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量,由于全县地形坡度大、坡长长,水力冲刷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土壤质地疏松。全县处在黄土高原多沙区,黄土疏松,土层深厚,颗粒多在0.02—0.002mm之间,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机质匮乏,孔隙度大,抗蚀性差,易被水力冲刷搬运。
(3)植被稀少。全县除子午岭林区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为人工林,植被较差,全县现有人工林仅为58122hm2,覆盖率为19.7%。由于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其截拦降水、减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过滤淤泥、涵养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发挥。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有较大影响,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县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历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间,降水量集中和高强度的降雨量是引发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为因素。我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其中乱垦乱伐、超载放牧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加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将成为长庆油田的主要开发区,油田建厂、修路、钻井、弃土、弃渣,必将大面积毁坏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将会造成更为严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现状
多年来,合水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植树种草、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期项目、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国内外水保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规模治理向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由单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由单纯治理向开发、保护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规手段为主的低层次治理向应用新技术为主要治理措施转变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45.74km2,治理程度达到61.5%;其中:兴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种草15545hm2,实施生态修复封禁治理7527hm2,修筑治沟骨干坝20座、中小淤地坝45座,实施各类小型蓄水工程4110处。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的遏制了全县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㈨ 求我国国土环境资源被浪费的3个事例
中国的环境
1、 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像破坏环境的事例在生活中很多,如夏天在校园里,有的同学把吃过的雪糕皮,饮料瓶都仍在干干净净的校院里,这样破坏拉校园的环境卫生。
在比如,农村,有的农村人把一些垃圾(如一些动物的粪便)就倒在马路上,这样不紧影响拉交通,还严重的影响拉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