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1-30 16:23:41

A.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B.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怎么样了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1.5 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造成的危害

2.1 水土流失现状

2.1.1 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1.2 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5],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2.2.2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5],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2.2.3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4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据研究,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

2.2.5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怎样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简洁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回土流失的治理答进行比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E.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扩展阅读:

我国的黄土高原现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高原上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流失的土壤进入黄河,使之泥沙剧增。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并非今天的模样,几千年前,那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

此后,一方面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降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的开发,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因为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反过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又导致耕地或牧场的减少。

过度开发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的过度开荒和过度放牧现象是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再来谈治理黄内土高原的容主要措施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2)人为原因: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
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

G.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庆阳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6'~36037'之间,总土地面积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62
km2,占总面积的63.3%,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山、川、塬相间,子午岭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东北部为子午岭林区,海拔在1380~1682m之间,面积约为1640.8
km2,占总面积的55.8%。中北部部分区域为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海拔在1110~1450m之间,面积约为309
km2,占总面积为10.5%,西南部分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在979~1400m之间,面积约为99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气温7.4—9.1℃,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76.0~2491.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592mm,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7天。县内河流以子午岭为界,分泾河、洛河两大水系,马莲河、县川河、固城河为泾河支流,苗村河、葫芦河为洛河支流,年平均总径流量为0.595万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一)土壤侵蚀类型

合水县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土地面积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及风蚀三种类型。水蚀有面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造成我县水土流失的内因是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节理发育,见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蚀,其主要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仅在前塬乡镇的坡耕地和植被较差的干旱地上较为严重,重力侵蚀实际上是在水力推动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产生的。

(二)土壤侵蚀状况

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400t/km2·a,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10000
t/km2·a,主要分布于我县的中南部。其中:轻度侵蚀区面积449km2,占总面积的24.1%;中度侵蚀区面积620km2,占总面积的33.3%;强度侵蚀区面积313km2,占总面积的16.8%;极强度侵蚀区面积430km2,占总面积的23%;剧烈侵蚀区面积50km2,占总面积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响。合水县的地形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跌宕,沟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长影响,坡度、坡长大小,不仅影响水流速度,还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量,由于全县地形坡度大、坡长长,水力冲刷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土壤质地疏松。全县处在黄土高原多沙区,黄土疏松,土层深厚,颗粒多在0.02—0.002mm之间,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机质匮乏,孔隙度大,抗蚀性差,易被水力冲刷搬运。

(3)植被稀少。全县除子午岭林区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为人工林,植被较差,全县现有人工林仅为58122hm2,覆盖率为19.7%。由于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其截拦降水、减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过滤淤泥、涵养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发挥。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有较大影响,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县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历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间,降水量集中和高强度的降雨量是引发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为因素。我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其中乱垦乱伐、超载放牧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加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将成为长庆油田的主要开发区,油田建厂、修路、钻井、弃土、弃渣,必将大面积毁坏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将会造成更为严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现状

多年来,合水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植树种草、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期项目、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国内外水保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规模治理向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由单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由单纯治理向开发、保护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规手段为主的低层次治理向应用新技术为主要治理措施转变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45.74km2,治理程度达到61.5%;其中:兴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种草15545hm2,实施生态修复封禁治理7527hm2,修筑治沟骨干坝20座、中小淤地坝45座,实施各类小型蓄水工程4110处。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的遏制了全县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H.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哪些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