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宋初地方治理

宋初地方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1-30 13:30:26

『壹』 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分割地方官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派文官到地方,中央设置参知政事

『贰』 宋初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首先是“稍夺来其权”,即自削弱地方势力。其次是收归各地的财政大权,乾德二年(964),他发布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诏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应全部奉送到京城,不得无故占留。与此同时,又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

『叁』 秦汉以来地方治理的特点,求解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郡县制,在大秦帝国的版图之内严格遵守依法治国,只要内触犯了法律直接按容照法律办了你!
汉朝建立之初,实行了郡县制和封国并立的模式,汉武帝以前君王都崇尚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藏富于民。
但是中国封建历朝历代不论秦汉唐宋在地方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皇权不下乡,乡里一般都是族长士申一类人说了算的,遇到大事就是县长和他们商量着办啦。

『肆』 宋初分别通过哪些措施削弱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王将们的权利

地方:
设通抄判,与知州互相牵制,政令发布需两人联合署名方有效力。
转运司,通掌一路财政,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中央。
提点刑狱司,审查一路刑狱
军事方面:
更戍法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强干弱枝 分天下禁军,一半驻京城一半分各地。
杯酒释兵权 任用文臣领军,重文轻武
除此之外,宋代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兼有行政监察职能,宋代对地方的控制力是空前的

『伍』 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影响很重要。请认真回答。

行政方面:
中央:削减相权,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及台谏分掌政务、军事、财政及监察四权,由皇帝总其成。
地方:削减地方权力,每路设四监司分掌地方政务,由中央委派;各州设通判,规定地方政令须由通判副署。
乙. 军事方面:

借杯酒释军权,在杯酒谈之间,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兵宿将兵权,改由天子直辖。
召原日各州节度使留置中央,遥领其职,或调离辖地,改派京官出守各州,号为知军、州事。
掌军权之枢密使,及统兵作战之将帅,均由文臣出任。
选调地方精兵士卒,入卫京师,编为禁兵,以加强中央军事力量,老弱者则留驻地方,号为厢兵。
将中央禁兵分批按时调驻边防,为期三年,是为「更戌法」,以防将领拥兵作乱。
丙. 财政方面:

於各路设转运使,催督诸州将所收赋税,除必需外,全都解送京师。

宋太祖中央集权政策之利弊:
宋初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对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从积极及消极两方面分述如下:

积极方面:

太祖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消弭五代以来将士拥立君主之风气,巩固天子地位。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兵割据之弊,全国得以统一。
消极方面:

相权分割,政出多门,难有作为;谏官权重,大臣多受制肘,故政风因循。
2. 地方事事须听令中央,施政困难;且既无余财又乏军力,一旦遇事,无力应变。

3. 更戍法迁调频仍,耗费巨大,且兵将隔膜,难成劲旅;文人掌军,军队质素更差。

总言之,宋太祖针对时弊,推行中央集权,不失为救时良方,唯矫枉过正,至北宋中叶,统治者未能因时制宜,乃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

『陆』 宋朝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态下,宋太祖是怎样应对的

在治理地方治理军权上宋太祖是有一定手段,首先他采取的手段是杯酒释兵权,让那些曾经跟他打仗出生入死的武将告老还乡,赵匡胤只用一顿宴会就保持了当时政治的稳定,其实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这是一次较为和平的变革。

在政治方面设通判,通判享有知州部分的权利,它能够让通判和支洲之间的权力达到一个平衡,使得知州所掌握的地方权力没有太大,更好地归属于中央的统治,加大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度。

赵匡胤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中都较为有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柒』 宋代对地方治理的特点

首先削减州郡(府、州、军、监)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墙和护城河,绝大部分被毁填为平地,例如西川路共29个州郡,只留下益州(成都)、梓州(三台)、眉州(眉山)、遂州(遂宁)四座城隘.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分散,任期短暂,武力削弱,就不能与朝廷对抗.
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而且还把在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使、三司使的权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本来是“事无不统”的宰相,经过这番改革,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其三,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检点、副都检点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夺取了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后,三衙的将领则起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但就是对这些人,也是严加控制,处处防范,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以防止军队兵变和武人拥兵自立.
其四,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这批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奴仆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考试后,还必须通过殿试才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了.
其五,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重要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的贵族势力采取了被动的守势.

『捌』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利弊有哪些措施

一、行政方面来:
1.中源央:削减相权,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及台谏分掌政务、军事、财政及监察四
权,由皇帝总其成.
2.地方:削减地方权力,每路设四监司分掌地方政务,由中央委派;各州设通判,规定
地方政令须由通判副署.
二、军事方面:
1.借杯酒释军权,在杯酒谈之间,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兵宿将兵权,改由
天子直辖.
2.召原日各州节度使留置中央,遥领其职,或调离辖地,改派京官出守各州,号为知军、
州事.
3.掌军权之枢密使,及统兵作战之将帅,均由文臣出任.
4.选调地方精兵士卒,入卫京师,编为禁兵,以加强中央军事力量,老弱者则留驻地方,号
为厢兵.
5.将中央禁兵分批按时调驻边防,为期三年,是为「更戌法」,以防将领拥兵作乱.
三、财政方面:
於各路设转运使,催督诸州将所收赋税,除必需外,全都解送京师.
四、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制.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玖』 北宋初年为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

1.集中政权.应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1)三权分立,削弱相权.
宋初,宋太祖、宋太宗先后制定削弱相权的措施.宋沿唐制,中央设三省六部.但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无甚实权.另“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又称都堂,长官为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同议政事”,“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续通鉴长编》卷14),协助君主处理政事,成为实际的行政宰相,以掌管中书门下宰相应处理的大事.于是,将原三省六部长官排除于国家军政大事决策权之外.因而宰相的行政权被参知政事瓜分,没有皇帝的特别诏令,是不能执掌任何国家大事的.
宋代还把宰相的军权给枢密院、财政权给三司.枢密院是军政办公之地,长官为枢密使,掌管资料、军事情报和调动军队.枢密使是最高国防官,是军事宰相,但手中无兵,故宋人范祖禹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三个部门.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以及兵器制造;度支掌天下财政税收;户部掌户口,手工业收入以及军队的衣食.三司共置一个长官为三司使.朝廷称为“计相”,是财政宰相.
因此,北宋将“事无不统”的宰相之行政、军事、财政权三分,因而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当宋朝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时候,由于权力归粉分散,新的弊端又产生.当时人说:“今中书(政事堂)主民政,枢密议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用兵不已,中书视民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制国之用,职不在中书”.由于分割宰相权力,是非中央权力过分分散,各部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产生许多新大问题,是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大重要原因之一.
(2)地方事权分散
北宋在地方的政权为路、州、(军、监、府)、县三级[军设于军事要冲之地,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区,府设在大城市附近].路仿唐朝“道”而设,路是实际的权力机构,宋太宗淳化四年(993)为十路,[至道三年(997)为十五路,宋仁宗时为十八路,宋神宗时为二十三路,宋徽宗时为二十六路.]路的长官为“使”.下设四司,一为“漕司”长官为转运使,掌管该路财政大权,并能面谒皇帝报告地方情况.二为“宪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使,掌管该路诉讼司法工作,“及举刺官吏之事”(《宋史》卷167《职官志》7)具有监察职能.三为“帅司”,长官为安抚使,掌该路民政、军事,其长官不固定.四为“仓司”长官为提举常平使,主管地方常平仓、义仓及赈灾等事.四司长官各自向皇帝负责.另外,在路又设通判一职,“职掌倅(Cuì,副)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刺以闻”(《宋史》卷167《职官志》7)因而路使的财政、司法、军事、行政权力也被分散了.
路之下为州(府)、县,长官是“权知军州(府、县)事”,简称“知州”、“知府”、“知县”.削弱其权事的措施有二:其一,削去原节度使的支郡(州、府),使其“直属京师”,称为“强干弱枝之术”;其二,派文臣出任知州、知府、知县.另设各级通判,“事无大小,宜与通判或判官、录事同裁处之”(《 续通鉴长编》卷7)大大削弱和分散知州(府、县)的权力.
这样,地方事权的分散解决了唐末五代由于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集中而造成藩镇割据的弊端,但同时也产生新的消极影响.
(3)官、职与差遣的分离
这是北宋王朝集中权力,加强专制的措施之一,是其官制独有的特点和施行的统治术.即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官”名只表官位、秩级和俸禄的高低,无实际意义.宋代“官”的等级多达72级,每3年升一级,是宋统治者收买和吸引官吏为其卖命的诱饵.一些文官带有学士、直馆等头衔,称为“职”,通常不担任相应的馆阁职,仅是荣誉虚衔.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或工作岗位,称为“差遣”,也称“职事官”.通常在担任的“差遣”职事之前加“判、知、权、管勾、提举、提点”等名.正如《宋史.职官志》所言:“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以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今举一例:“刑部尚书[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差遣]、集贤殿大学士[职]兼枢密使[差遣]晏殊罢为工部尚书 [官]知颖州[差遣]”(《宋会要辑稿》卷106)这样,宋代官制中官、职与差遣的分离,其目的在于控制官吏的权限,使其不能固定掌管某一权利,以便让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卷161,《职官志》),不便于官员行使其职权,降低了行政效率.同时“官无定员,无定职”,又造成冗官的局面.
2. 收回军权
北宋统治者为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收军权于中央.措施如下:
(1)杯酒释兵权与取消一些禁军高级官职.
961年,宋太祖将禁军最高将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节度使,并取消殿前都点检一职,由赵匡胤亲掌禁军.接着,召集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举行酒会,宋太祖软硬兼施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涑水纪闻》卷1)于是,众人“皆罢军职”(《长编》卷2).殿前副点检一职也取消.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改组后禁军领导机构为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司设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简称“三衙”、“三帅”.他们分统禁军,互不统属.“三衙”主帅和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只对君主负责.
(2)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三衙三帅分掌京师禁军,有统兵权,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但它无统兵权,因此二者权力分离.而且,枢密院调发军队必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即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这样,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一则使军权集中于皇帝于皇帝之手,不致大权旁落,二则各方面相互牵制,可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
(3)采取“内外相维”(“内外相制”或“守内虚外”)的驻军原则.
宋的军队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有二十多万,宋太祖将十万禁军驻扎京城,另十万禁军分散各地驻扎.“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外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王明清《挥尘录余话》).这样使京城禁军能控制外地驻军,会合外地禁军又能控制京师禁军,达到内外军队互相制衡的目的.这被称为“内外相维”或“内外相制”.而京城禁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处驻军,这反映了宋太祖“守内虚外”的思想.这样,皇帝可牢牢控制全国军队.但我们应看到,各地和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弱小,造成北宋军队既不能有效地抵御辽、西夏等侵扰,又无法应付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这是造成宋代军队积弱的原因之一,为其驻军思想原则的失误,是值得深思和检讨的.
(4)“更戍法”与兵将分离.
宋统治者规定京城内外禁军都必须经常变换和调动屯驻地点.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戍守,而外地驻军也须到京城屯驻,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其目的是“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故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骄惰”(《文献通考》卷153)有战事时,将领由皇帝临时委派,士兵则是来自别的兵营.皇帝并亲自制定作战方略,指示将领,甚至授以阵图;兵事完毕,兵即归本兵营,而将还本镇.这样,就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长编》卷30),将与兵的分离,使将领不能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威信,也就无法使军队为将领所私有,因而无法与朝廷和君主对抗.但客观上又造成将领不能灵活地指挥军队,而军队又无法领会将领的作战意图,故在对敌作战中不能克敌制胜,是北宋军队积弱的又一个原因.
3. 收回财权.
在中央有三司使掌中央政府的财政大权.对地方财政的处理,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长编》卷5),即各地租税除留够公费开支外,其余全部有转运使运送京城,有三司的左藏库掌管.“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长编》卷6),造成“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于三司”(《长编》卷34),就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4. 完善和改革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间年一举或三年一举,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每次取进士多至三四百名,诸科八九百人,特别年份达数千甚至上万名.考试实行糊名考试法与誊录试卷法,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另外,实行殿试,使科举的录取之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都起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扩大科举名额,使官僚队伍膨胀,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和加重人民的负担.

5.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综上所述,北宋政府将行政、军事、财政、用人权收归中央,其积极作用是:(1)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都起了重要作用;(3)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
但是,北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有自身的许多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样,北宋国力不强,内外战争胜少败多,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由此可见,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对宋代历史的消极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拾』 宋初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①措施:
政治上:
第一,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内督;
第二,增设参知政事、容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经济上:
第一,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第二,宋代的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②影响:
第一,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第二,差役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
第三,造成日后的积贫积弱现象。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