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滇池
❶ 保护滇池的相关资料
滇池,我们的母亲湖。保护滇池、治理滇池污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构内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容要求,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关系到全面提高现代新昆明的环境质量,关系到昆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云南省和昆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关心滇池污染治理工作。 今年以来,昆明市人大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点,从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视察。市人大主任、副主任带队,先后几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滇池污染治理情况。作为昆明市人大代表,笔者参加市人大视察组视察了几个污水处理厂和滇池治理重点工程之后,就当前滇池污染治理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和滇池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❷ 如何保护滇池
保护滇池的方法: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滇池流域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滇池水资源应当实行科学管理,在加强保护和治理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滇池的原则是:全面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执法,综合整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❸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是什么
环湖截污:以清污分流为重点,强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除磷工艺,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环湖生态:要在滇池沿湖开展退塘、退田、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的“三退三还”工作。 河道治理:以主要入滇河道——盘龙江全面治理为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4条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环境治理。 底泥疏浚:近期,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为重点。8月底完成污染底泥堆场用地的收储工作。年内启动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二期工程。 水源地保护:今年主要突出松华坝水源保护。年内开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减污示范工程。确保到2010年,流域内主要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 外流域引水: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满意请采纳
❹ 滇池治理
治理措施
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环湖截污工程包括分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及村庄截污、干渠(管)截污四个层次推进截污工作。在全力抓好以滇池北岸工程为核心的片区截污和以盘龙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河道截污的同时,着力推进环湖干渠(管)截污以及环湖公路项目建设,以形成环滇池截污的最后一道屏障,构筑环湖截污线107公里,将最大限度地截流片区点源、城市面源、农村面源污水,截留率分别达到90%、50%、30%,送至污水处理厂和雨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环湖湿地进入滇池,从而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环湖截污干渠投资估算54.55亿元,目前东岸截污干渠已经开工,南岸干渠截污已经完成工程初步设计,西岸和北岸干管截污完善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
实施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
滇池属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水体置换及循环周期长,自净能力极差。通过从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环的方式促进滇池水生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措施。经过深入研究论证,确定了从曲靖市牛栏江引水补充滇池生态用水的方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76.44亿元,施工工期为4年。目前,关键性工程—德泽水库已增加列入全国“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牛栏江为金沙江中游的一条支流,从昆明市嵩明县发源,流经曲靖、昭通进入金沙江,总长440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7亿立方米,水质年平均优于Ⅲ类。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一是增加滇池生态环境水量,使滇池水体置换周期缩短一半;二是增加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有效缓解昆明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外流域调水补给,增强水动力。
实施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开展29条主要入湖河道及90条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7条河道的全面整治,其余的正在开展综合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在生活居住区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规模畜禽养殖,已关闭养殖户3.46万户,迁出禁养畜禽520余万头,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实施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滇池环湖生态建设的范围为界桩后延100米以内的区域,约33.3平方公里,全面开展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程。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还林”,规划建设湖滨生态总面积为5万亩。截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退塘、退田”3.1万亩,建设湖滨生态2.8万亩,其中湿地1.7万亩,生态林1.1万亩,滇池沿湖各县(区)“退人退房”工作共完成退人1250余人,退房7.8万平方米,滇池湿地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实施生态清淤工程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治理“十五”计划》确定的项目,结转到“十一五”期间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底泥疏浚、底泥堆场建设、堆场余水处理、堆场复耕等。疏浚水域面积441万平方米,底泥疏浚工程量343万立方米。在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清淤,削减内污染源,在一期疏浚的基础上,已开工实施二期疏浚工程,共疏浚底泥近1000万立方米。目前已开展污染底泥处置工程,同时污染底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年5月底,滇池治理累计安排资金96.42亿元(中央资金21亿元,地方配套57.34亿元,其他方式18.08亿元)。其中,“十一五”前3年安排33.8亿元(中央资金8.1亿元,地方配套22.8亿元,国外贷款2.9亿元)。
据我了解 每年的投入量应该是2亿
❺ 滇池治理为什么没有成效
看到大理洱海没? 还有程海,河边有沙滩,可以有自我去污功能,得有个坡度,自然坡度!滇池。。。周围都是水泥围着,靠人工难喽。
当年围湖建地的时候就已经毁了滇池啦!!
❻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滇池的污染原因:滇池的污染加重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双重作用造成的。
自然原因:
(1)、滇池由落陷构造形成,距今已有340万年漫长演化历史了,按湖泊的发展规律,目前正处于湖底升高,湖盆变浅湖,面积变小的老年化阶段,老化速度很快目前的滇池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成半封闭的湖泊由于胡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能力有限,大量沉淀的污染物堆积于湖底间,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内污染。
(2)、滇池位于昆明城区的下游,是昆明城区的最低地带,从而不幸成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再有就是滇池流域的雨季集中在2—5月份,因为长下大雨或暴雨,一场大雨都将地面上的污水和污物全都带进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而滇池又是处在昆明的下游,几乎容纳量所有的废水。
人为原因:
(1)、由于人们对滇池流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滇池老化其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不仅水生植被面积大大缩小,且物种多样性亦显著下降。耐污染植物增加,浮游植物异常增殖,水华大面积发生,破坏了滇池的生态平衡,加剧了滇池的富营养化。
(2)、人口大幅度的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由于近年来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到此旅游的旅客大幅度增加,同时昆明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给滇池的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❼ 国家花了多少钱治滇池
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净化这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回当地ZF迄今已投入滇池答污染治理的经费突破了40亿元。这些来自中央、地方ZF的款项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有效地缓解了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
❽ 滇池的治理开发
元初赛典赤来云南时,滇池一方面湖面缩小,水位下降至1892米左右;另一方面又常常泛滥成灾。赛典赤考察昆明山川地貌和历次洪灾后得知:水患的主要原因是流入滇池的河道及出水口——海口与流出河道淤塞,导致水流不畅,江水及滇池水位升高造成的。为彻底解决灾患,赛典赤对流入滇池的盘龙江等六条河流作了疏浚,对滇池的出水口——海口与螳螂川河道进行疏通拓宽,以泄滇池之水,使出入水量保持相对平衡。又在昆明北部建松花坝水库以拦洪蓄水。还把盘龙江水分流入金汁河,既增强了泄洪作用也扩大了灌溉面积。治理滇池工程浩大,耗时3年,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始告结束。工程完工后一年,为昆明人造福的赛典赤因积劳成疾而病逝。赛典赤对滇池的治理,顺应了滇池流域的水循环要求,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护了中庆城,为昆明城随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明弘治十四年,官府无法再与滇池敷衍,只得组织“军民卒数万人挖滇池,遇石则焚而凿之,于是水落数丈,得池畔腴田数千顷,夷汉利之。”(《滇史·云南志》)这次疏浚河道,增加了千顷田地,又付出了缩小同等滇池水域的代价,这一时期的滇池面积已缩小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了治涝,先后疏挖海口河、盘龙江等河道10多次,其中以雍正九年即1731年工程最大,除加高了盘龙江等部分河堤外,还把梗塞在海口河中的牛舌滩、牛舌洲和老埂挖掉,使湖水得以直泄,滇池水位下降后又造田1万3千多公顷。乾隆在位的几十年间有黄士杰写下了《昆明海口图说》、《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徐蹈写了《晋宁水利论》等专著,提出新的治理滇池的理论和方案。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水利局曾组织修挖昆明河道27处,1940年又挖掘盘龙江淤泥,培土护岸。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在松花闸上游约7千米处建混凝土重力坝,名谷昌坝,对昆明地区防洪抗旱起了较大的作用,“免除干旱涝者二万二、三千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昆明的水患仍然未消除。1950年至1953年,政府先后动员市民义务劳动,疏浚盘龙江,筑成部分石堤。1957年9月两次暴雨,盘龙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淹田地万余亩(《昆明市志长编》)。经政府组织了10万军民堵塞决口,加固河堤,奋战3天,才排除险情。1958年至1959年又改建盘龙江上桥梁的桥孔,疏浚盘龙江河道。1959年又在松花闸原址加高了拦河坝,增大了水库面积,谷昌坝被淹没在松花坝水库里。
1966年至1967年又将盘龙江部分河道改直,加砌河堤和石护坡。在江上建机械闸门、排涝泵站。又在玉带河头设启闭闸,分流盘龙江洪水。经不断治理,到1988年之后盘龙江的水患终于得到彻底治理,盘龙江是流入滇池的主要江河,这使滇池的压力也大大获得缓解。
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国内一些省掀起了围湖造田的热潮。中国是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各地想增加几万亩良田,其主观愿望也无可指责,然而当时大部分人缺乏生态环保意识,昆明也步其后尘,跟着做了蠢事,发起了“以粮为纲”,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运动,广泛发动群众日夜奋战,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填去了草海约20平方公里水域。从此滇池调节昆明气侯的功能被打了折扣,后来发现这些新造的田并不适宜栽种,在这里办的农场连年亏损,1980年后这片新大陆部分退田还湖,其余另作他用。
海口闸,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自20世纪60年代改建使用至今,水闸已运行了50年。由于年代较久,各项设施均显老化,多数设备已远远超出使用年限,水闸安全运行存在严重隐患。对此,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要求开工重建海口闸,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海口闸工程在现有闸址上游约500米处,建设6孔、单孔净宽17.4米的水下闸门,闸上设检修桥,顺流左岸建管理房,拆除老闸,并对新老闸之间连接段进行护岸。其中,整个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完成顺流左岸4孔闸门以及管理房主体建设;第二阶段完成右岸2孔闸门以及老闸与新闸连接段护岸建设,老闸拆除。2014年6月16日,海口闸投入试运行。随后,海口闸附属工程也有序推进。目前,海口闸附属工程中管理区的绿化工程、防汛公路、老闸拆除工作已基本完成,老闸与新闸间连接段护岸建设,配电工程闸门的灯光亮化等附属工程也已基本完工。
民国时期开始用滇池水源发电,兴建工业,建立电力和机械抽水站,开通轮船航线,使滇池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湖电力排灌抽水站发展到400多座、装机600多台,灌溉农田23. 2万亩,加上1991年新建的盘龙江5级泵站,灌溉面积达到30多万亩,年农业抽水量1.8亿立方米,占昆明地区农业用水的1/4。1950年后工业迅速发展,印染、造纸、化工、电力、冶炼等耗水大的工业均建在环湖地区,加上供城市和近郊生产生活用水,年取滇池水量1.5亿立方米(不包括循环水量),滇池环湖与下游用水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滇池渔业由60年代前的单纯捕捞发展到自然繁殖与人工放养结合,年产量由解放前不到100吨,发展到8000~10000吨,为昆明全市水产品产量的80~90%。清以前滇池航道是昆明的主要运输线,由于陆上交通的发展,滇池航运日益衰退。旅游业日益发展,经济效益日益增长。
❾ 滇池的污染原因及治理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原因:1.人类的活动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回中最终汇聚到答滇池
2.滇池属于内陆湖 湖水的更新相对加长 由于蒸发作用水体不断浓缩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池就很难排出
治理 现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过: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体的排入 2.对滇池进行强化处理 借助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最近许多环保机构及公司正在对滇池进行治理 主要通过 可控性水葫芦种植进行水体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