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居环境整改
『壹』 如何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近年来江苏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头戏."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约1万个规划保留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整治,占规划保留村庄总数的25%,整治工作进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使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各级环保部门正不断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 江苏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什么? 江苏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 统筹推进城乡环保规划编制,力争环保规划不留缝隙.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为带动,对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重点控制单元内的城镇,乡村污染治理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点源,面源的综合整治.编制全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划分12类,472块,约占全省国土面积22%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保护地进行重点保护,并与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进行衔接,大区域,大尺度地维护城乡生态安全.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环保建设布局不留空白.2005年7月,江苏省启动了以"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排放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省6000多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太湖流域实现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系统,苏南地区所有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县乡河道清淤,卫生户厕改造,"一池三改",规模化畜禽粪便处置,农村造林绿化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示范创建,力争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不留缺失."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加快生态市,县建设步伐,在县域,市域范围内开展城乡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目前,全省已形成"苏南全面开花,苏中重点突破,苏北大力推进"的创建格局.此外,根据国家生态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动已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县(市,区)的地区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生态环保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切入点,持续带动新农村建设,充分扩大环保公共服务的惠及面. 统筹推进城乡环保政策对接,力争环境管理不留空档.一是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研究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畜禽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法规规章制定.二是加强镇村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落实乡镇环保职责,推广乡镇环保分局,监察所和村环保监督员的设立.三是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十一五"期间,仅省级财政环保投入各类资金达到60亿元,其中太湖治理专项资金每年达到20亿元,太湖流域地区市县财政新增财力10%~20%都要用于水污染治理.同时,各地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力度,给予行政事业费减半,税费优惠等政策支持.四是加强资源整合.针对农村环保涉及面广,资源分散的状况,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带动其他涉农资金有效投入,至今共建成800多个省级示范村. 农村环保工作有哪些薄弱环节? 虽然近年来江苏全省上下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认识的,历史的,经济的及社会的原因,江苏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目前,全省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七大问题: 一是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相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多年来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研究不多,农村环境保护地位低,基础差,难推进,少数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适应.当前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基础上的,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四是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县以上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上,许多县环保局没有单独设立负责农村环保的职能科室,多数没有专门人员负责.五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在城市环保和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投入较大,但在农村环保方面投入十分有限.六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七是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农村环境保.....
『贰』 如何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7月9日报道,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还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调研进行了部署,提出各省(区、市)要建立台账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年度计划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明确时间、落实责任、层层推进。制定具体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明确可量化、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以县(市)为单位检查验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及有关部门将择期组织联合工作组开展督导调研。来源:央广网
『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如何
2018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日前,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以及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实施方案制定等情况,对第一批15个省(区、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了督导。
引导村容村貌建设、改善垃圾处理体系、规划污水治理系统
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环境整治工作
现阶段,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条件也不一样。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各地充分结合自身条件,突出重点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好做法好经验。
提升村容村貌。广东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基础环境整治,截至6月底,2277个省定贫困村17875个自然村已基本完成整治,占总数的94.1%。海南大力推广《海南国际旅游岛村庄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引》《海南省村镇居民建房推荐建筑设计方案图集》;福建编制并免费发放数万份农民建房标准图集,引导村庄建设显现出乡土田园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广西构建了“村收镇运县处理”、边远乡镇“村收镇运片区处理”、边远乡村“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及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河南配备19.3万名保洁人员,占农村人口的3.5‰,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安徽开展农村陈年垃圾集中清理行动,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突出问题。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庆重点推进乡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的污水集中处理,并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累计建成乡镇及村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417座,让700余万村民受益。有的地方则采取连片推进的方式治理生活污水,例如,贵州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广“渗、滞、蓄、净、用、排”海绵村庄生态建设理念,成片连村实施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治理。
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在农村改厕上,各地积极推广适应地域特点、农民能接受的改厕模式,并注重粪污同步处理。山东以标准化理念推进改厕建设、使用和管理,制定了厕具产品、施工验收、使用维护等地方标准,严格按照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四统一”工作流程,整村推进实施,并由县级组织逐户验收,把好质量关口。目前,全省已累计改厕931.5万户,到今年年底基本完成乡镇内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针对冬季寒冷漫长、建设成本高等困难,吉林省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采用三格化粪池室内水冲厕所改厕技术模式,2017年以来安排资金10亿元,改造农村厕所达25万户。
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黑龙江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翻埋、碎混、覆盖还田技术,运用青贮、黄贮、揉搓等方式实现秸秆饲料化,组织开展秸秆固化压块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培育秸秆产业化企业,延长秸秆利用链条。目前黑龙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重庆巴南区建立农药销售台账,开展农药销售网点回收农药包装瓶试点;垫江、梁平等区县引导个体经营者在村社田间开展巡回回收,在集镇建立网点定点回收,建立农膜回收长效机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美丽乡村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底色的扎实一步。要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