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整治地名
❶ 请问西安现在有多少地名是按照古地名命名的
还有很多,只说一部分。
湘子庙街、粉巷、东木头市、东厅门、东县门、贡院门、东举专街院巷属、早慈巷、洒金桥、桥梓口、北马道巷、红埠街、教场门、竹笆市、五味什字、冰窖巷、大差市、端履门、下马陵、窦府巷、南广济街、三学街、马厂子、案板街、炭市街、后宰门、正学街、甜水井街、韩森寨、安居巷 、东仓门、索罗巷、景龙池、饮马池 、西华门、大小学习巷、骆驼巷、庙后街、老关庙、火药局巷、白鹭湾、南北火巷、南小巷、太白路、草场坡、咸宁路、金花路、迎祥观、北马道巷 、二府街、通济坊、香米园、火药局巷、等驾坡、马腾空等。
❷ 将长安改为西安,城市改名引起网友吐槽,历史上特别好听的地名还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好听的地名特别多,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有些地方被改成了其他的名字,遭到了网友的很多吐槽。但不得不说,历史上的有些地名的名字真的让人惊艳,比如说朝歌,金陵,徽州等等。
徽州是现在的黄山,也就是说黄山古称徽州,它是安徽的一个省份。如果说徽州的话,肯定能被大多数人联想到是在安徽内的,但是黄山却不能。有著名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这个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唯美,这个名字也给人一种非常安静舒服的感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在各个时期取得各种地名也是十分吸引人的,因为这些地名让不少的人记住了这个地方,而中国好听的地名实在太多太多。
❸ 我想知道西安地区的所有地方名称
按区/县级划分的话有:未央区,莲糊区,曲江新区,灞桥区
未央区,铲河综合开发区,新城区,碑林区,户县,周至县,
长安县,临潼区
❹ 西安地名的来历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回,大将军徐达进兵答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❺ 陕西都有哪些地名
截止2019年2月,陕西省个地级城市:
1、西安市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❻ 西安地名的来历
下马陵街
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内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容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安居巷
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
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索罗巷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❼ 西安有哪些有趣的地名请说说它的来历。
下马陵街
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
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
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索罗巷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景龙池
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
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
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古迹岭
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
柏树林
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
新城广场
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案板街
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品。1989年建门牌楼。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
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
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韩森寨
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浐水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
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
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
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古风犹存含“尚”路。
在西安城东北方向,有几条南北向并列的街道,自东往西,依次是尚爱路、尚勤路、尚俭路
、解放路(尚仁路)、尚德路和尚平路。这几条路都是以“尚”字打头,以 爱、勤、俭、仁、
德、平应之,古之风尚尽现眼前。此六条街道,均为清代满城南北大街或 居民区,1927年拓
宽街道时遂以此定名。
解放路在解放初期还数得上是西安比较宽一些的街道,那时也只有7米左右,加上一米多的
人行道,总共不过八九米,街道两侧商店的人可以很清楚地看清对方,闲着无聊时还可以进
行对话,并无半点妨碍。可想而知,那时的街道是什么样子。当时位于该段路上的西京招待
所算是比较阔气的了,也是比较高的建筑了,它也不过是三层楼。更多的则是假楼,即在平
房临街的一面用木条板等类东西再行加高,表面用水泥抹光,涂上与平房相宜或同样的颜色
,同时留几眼楼式窗户,街上瞧着像个楼房,实际上除了下面的平房,上面什么也没有,演
的是“空城计”,图的是个“体面”。街道两侧,西边设有“游艺市场”,这其中当然少不
了春楼妓院,调笑声时有可闻,迎来送往的,生意似乎不错。除此而外,卖大力丸的、打武
场的、耍战法的声音特别斩钉截铁,自然有人被“喊”了过去围观;还有说评书的、说相声
的、唱洛阳曲子和河南坠子的,跟前是否有人,他们都是要说要唱的。东边街上有民生市场 、
国民市场等,经营一些棉纱、布匹、鞋帽、百货之类的东西;民乐园市场则比较杂乱,有剧
院,也有农杂用品、炊事用具等摊点,还有骡马牲畜交易场,小百货、小五金也时可见到。
据“老西安”讲,这里当时还有所谓的“鸭子坑”,一些人迫于贫穷,只好利用简陋的草房
和地窖子卖淫,以维持生计。在这条街道上,恐怕最显眼的建筑就只有北端的火车站了。据
说当时是专门为了迎接蒋介石才日夜赶修的,怪不得此条街曾一度叫做中正街。当时的火车 站是
仿古式建筑,红砖绿瓦,飞檐翘角,还有那么一点“气派”。车站附近往往是比较喧嚣的地
方,而且比较杂乱,一般人大都不愿意在此住宿、用餐或多加逗留,现在的人恐怕多少也有
类似的感觉。从有车站以来,人们似乎觉得这类地方“刀客”(宰人钱者)多,“黑客”(蒙
、坑、拐、骗、偷、抽等)多,无辜的“过客”们只好匆匆而来,速速离去。过去为蒋先生
专修的火车站当不例外。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雄伟壮丽,现代化意味较浓,其站前广场宽畅整 洁,周围的软硬环境都比较宜人、比较怡人。
解放路上过去曾有一西京招待所,在当时的西安算是比较雅致的了。据说它是30
年代初杨虎城专为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而修建的。也正是在这里,1936年“西安事变”中,
随蒋介石来到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朱绍良、卫立煌、蒋鼎文、陈继承、陈调元、蒋
作宾、万耀煌、邵元冲、蒋百里等人,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宪兵营团团围住后,在此看管起
来,直到事变结束后,才把被扣的所有人员统一释放。其中邵元冲在事发当晚欲跳窗逃跑,
被枪击中弹,后不治而亡。张、杨抓的是蒋介石,并非邵元冲之流,何必恐慌至此,以致于 命断西京,让人不可思议。
尚
德路、尚勤路、尚俭路、尚爱路和尚平路也都是在1927年拓建路面时分别定名的。尚俭路
、尚勤路在解放初期仍是旧货购销处,主要有汽车零件、五金工具、陈旧家具、废书报刊、
烂棉破套,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据说当时这里也是偷窃之徒常常光顾的地方,
要不那些偷来的东西何以变成票子呢?现在的尚勤路南段多是汽车装潢装饰门面,显得有 些
冷清,关门的却极少,生意看来还是有得做的。尚俭路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狭窄的街道
两侧,南段多是烟酒副食、蔬菜干果等铺面货摊,一个挨一个,显得很拥挤;北段则是饮食
摊点,下午五六点光景,天刚擦黑,各摊点便同时点起了灯,红灯高挂,灯光照耀下的各色
小吃颇让人发馋。不过,尚俭路无论南北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生意都做到了路中间
,把摊位都摆在了天心地当中,似乎担心人们注意不到,要从这里经过, 得十分的留意。地面上乱是乱了点,摆摊的主人不在乎
这些,他们的目光总是在过往的行人脸上扫描,很富有热情,有时让人觉得凭着这股热情劲 ,至少也得光顾上一次。
以解放路为中轴分界线,路东由南至北有8条平行排列的街巷,称做东一路、东二路,直到
东八路,路西也有8条街与其相对,顺此称做西一路、西二路,直至西八路。如此称呼是195
0年开始的。解放前,这些街巷则是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前加“崇”字
,由南向北依次称名这8条路的。东西一路叫做崇孝路,东西二路称做崇悌路,顺次类推命
名。这些路名倒有点意思,如果说街里面都有些什么内容,值得一提的当是现在的东六路,
也即过去的崇义路。西安人大都知道,在西安有一个非常红火的书市一条街,甚至在全国都
很有名气。改革开放以后,出版事业得到大发展,有点眼光的人看准了这一点,便在东六路
早早撑起门面经营着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批发和零售业务。孰料“书”如东海,几年功夫下
来,东六路已成了全国有名的图书杂志批发零售市场,繁荣了出版事业的同时,一些书商很
快也发了不小的财。如果说哪里举行全国性的书市,提着密码箱,住着星级酒店,忙里偷闲
又要打几圈大麻将的人,多半是哪些“书吃”款爷们,即所谓的“二渠道”群体。他们的崛
起无疑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但其中因为有人喜欢上了“盗版”事业,使得出版行
业叫苦连天,也使得读书的老中青年和学生娃们受害匪浅。东六路也曾有过这样的“杰作”
。东六路过去曾叫做崇义路,从“义”这个角度讲,我想,我们的书商先生们也不应该做那
些见利忘义的事情。他们这个群体其实很可爱,其中一些人也很令人敬佩。东六路书市一条 街
已成为西安城内一道亮丽的特殊风景线,在古城西安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盛名之下,其“市
”方兴,其实当副。做正派人,销正版书,应该成为这条街崇尚的信条。
❽ 西安西郊三桥这个地方名字的由来
西安抄三桥这一地名是因该地在汉朝时,有一河(泬水)两渠(泬水支津和昆明渠)构成一三角形,三桥正处于这个三角形之中,一河两渠各有一座桥,所以叫三桥。泬水支津就是今日皂河,皂河桥现在还有,是西咸之间必经之桥。昆明渠是汉武帝从昆明池向汉长安城南城墙外的漕河补水而修的一条人工渠。昆明渠桥就位于西三环与陇海线交汇处,考古发现己保护。泬水就是八水绕长安的潏水。秦汉时泬水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其独自直流入渭河,决不是今日的潏河模样。其下游入渭段,就位于三桥老街西头,再向北,经建章宫西边入渭河。汉武帝从汉长安城西南角的章城门,端向西修了一条通往茂陵的大道,大道向西首先要跨过泬水。所以泬水这段地方一定有座桥。只是泬水天然河道已荡然无存,至今没有考古发现。
❾ 西安的地名,有特色的
骡马市:是因为以前那就是交易牲口的
鸡市拐:是因为本来该叫东稍门但是东稍门不好听才这么叫的。
金花路:好像和金花饭店有关
粉巷:不知道
竹笆市:是因为唐朝开国将领程咬金化装成卖竹笆的进来打探军情在那一带卖竹笆后来命名的:
五味十字:中药分为五味。五味十字以前是西安市集中卖药的,最大的药店藻露堂就在那,因此得名
广济街:因为城隍庙而得名,之前皇帝会在大型节日在这普济百姓
玉祥门:当年冯玉祥的军队就是从玉祥门进西安支援西安的,之后那个门就叫玉祥门了。
开元商城:开元商城那个地方曾经有个开元寺。
引镇:引镇原名“引驾回”,旧时皇帝外出狩猎之类的都是到那个地方调转回皇城的。
火车站周围的路当初是因为火车站修的 以当时的红色特色命名“勤、简、建国”所以就叫什么尚勤路、建国、解放路之类.........
西郊的路都命名为“丰”或“沣”是因为那的沣惠渠,之前是灌溉用的。叫这个名字有给予希望丰收的意思。
东郊的豁口、护国村(胡国)都是和刘邦有关。当初刘邦是一路从那边开始逃难往西安跑的。护国村
的护国槐刘邦当时躲在上面。
西安的很多地名都和古迹以及古代故事有关。像景龙池、八仙庵、湘子庙街都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在湘子庙那得道的,之后就叫大湘子庙街和小湘子庙街 现在统一叫湘子庙街了。对了洒金桥也和八仙有关,因为吕洞宾曾经在那洒金、呵呵。韩湘子也是在洒金桥碰见吕洞宾和铁拐李才受教化去修行的。
你要是有兴趣可以买一本西安市地方志来看。西安市地方志研究的地方在西大街。
剩下的什么大车家巷、大皮院、王家坟之类的地名都是和曾经居住在那个地方的名人有关。是姓那个的。
❿ 西安地名的来历是什么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10)西安整治地名扩展阅读: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后宰门,据《唐六典》记载,东都洛阳有个“厚载门”,元代出现了同音的“后宰门”,“厚载”应是从厚德载物而来,《西游记》《徐霞客游记》中也都有“后宰门”的记载。
西安的后宰门也许也是由“厚载门”同音演变而来。也有一说,古时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他们常从都城北门通过,所以称为北门就被称为“后宰门”。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三过村,位于户县中部,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家乡就在这里。《户县乡土志》引籍说:“禹治沣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一心为公,三过家门也没有回家看望临产和产后的妻子,后世将此传为千古美谈,便将村名改为三过村。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等驾坡,明代时,董姓人居于此地,得名董家坡,到了清初,村东聚居了许多别姓人家,取谐音名为东等驾坡,而董家坡便成了西董家坡。
清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也分别记载了西董家坡、东等驾坡两个村名,而村名改为现在的等驾坡是因为当时的街道办事处在东村,便随了村名。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院门,据清《咸宁县志》记载,此地在明代称为宣平坊,清代西大街以南为陕甘总督部院衙门,称南院,街北侧为巡抚部院衙门,称北院。
清光绪二十六(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携光绪帝逃奔西安,先住南院,后移北院,北院成为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各省进贡
的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进西安,有不少银号、店铺应运而生,南、北院门一带盛极一时。西安有一个地方叫鸡市拐。
据《东关旧事》里介绍,“明末清初,养鸡者集中在此卖鸡,唤作‘鸡儿市’”,后因为道路狭窄且朝东南方向拐弯,便叫作了鸡市拐,沿用至今。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粉巷,这里的“粉”可不是“脂粉”的粉,考诸方志,这条被赋予浪漫色彩的道巷,与脂粉、青楼并无关联,是因明清时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
据清康熙年间的《咸宁县志》记载,当时的粉巷是西安府城里的猪市所在,由此可知,粉巷是实实在在与“饮食”相关的。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湘子庙街,据元《类编长安志》载:“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杜祁公(杜佑)祠,欲呼为嵇康庙。”
史载称,杜相公庙,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街随庙名,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并为湘子庙街。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索罗巷,相传,唐天宝年间,此地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娑罗树,明代时此地称为娑罗巷。
《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谐音,清末改叫“索罗巷”。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玉祥门,也叫小西门。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
后来,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玉祥门。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端履门,明初在此处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
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广济街,1984年唐城考古队证实,此街北端即唐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内),宋代时修建广济渠引浐河水供府城饮用而得名广济街。
元《长安志图》载,此街称广济街,今南广济街称药市街。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