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整治拦门沙

整治拦门沙

发布时间: 2021-01-26 18:33:31

⑴ 拦门沙的治理对港口建设有何意义

防浪堤,防波堤的建设对于敞开式码头防止泥沙回淤,降低靠泊区水深意义重大,对于挖入式港池,口门处的防波堤直接缓解了海浪对船舶的袭扰,使得小型船舶可以与码头护玄冲撞力减小。也减少了水流扰动造成港池回淤。

⑵ 黄河变清后泥沙去哪里了

近日,媒体报道从内蒙古包头出发,沿黄河至山东利津入海口采访,看到了一条与往昔完全不一样的黄河。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这意味着,连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自1919年黄河有水文记录以来,黄河实测最高含沙量达每立方米911公斤,年度最大输沙量达39.1亿吨。

据了解,近十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城镇化提速,在基建和房地产拉动下,出现了“采沙热”。初步估算,以上减沙因素大致每年减少入黄泥沙7.6亿多吨。至于近期气候变化对入黄泥沙增减的影响,争议巨大,没有明晰的成果。


专家指出,除生态建设工程外,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锐减的重要原因。

⑶ 黄河干流或者支流等治理成功的案列,什么时候的都可以

黄河小北干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由于泥沙问题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响,使河道萎缩,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滩槽高差减小,过洪能力降低,河势游荡加剧,洪水漫滩机率增加,临背差加大,滩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潼关高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现小水大险,灾害严重。在高含沙洪水时,还会引发特有的“揭河底”冲刷现象。因此,关键在于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协调水沙关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流域一体化综合管理,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采取“保、节、拦、排、调、放、挖”等综合措施,统筹协调水沙。强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建立完善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及干支流水沙调控体系,大力实行开源节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尽快实施引水济渭工程,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引洪放淤,相机进行调水调沙,充分利用水库死库容拦沙,合理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尽快降低潼关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黄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进一步控制理顺河势,塑造相对窄深河槽,提高河道综合功能。同时,可实行群库联合调度,在潼关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冲刷,以有效降低潼关高程,保持三门峡库区长治久安,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2泥沙组成及变化特点
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主要是暴雨产流产沙,全年泥沙的80%以上来自汛期,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57年至2000年,龙门站平均悬沙粒径小于0.025mm的占45.7%,其中7至10月占45.1%,小于0.05mm的占71.7%,其中7至10月占71.3%,大于0.05mm的占28.3%,其中7至10月占28.3%。潼关站平均悬沙粒径小于0.025mm的占52.4%,其中7至10月占54.2%,小于0.05mm的占79%,其中7至10月占81.3%,大于0.05mm的占21%,其中7至10月占18.7%。1986年以来,其泥沙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游干流汛期来沙量及各分组泥沙量都大量减少。河口镇、龙门、潼关三个站1986年后年均沙量比1968年前分别减少80%、50%、46%(见表3)。二是粗泥沙比例相对减少,细泥沙比例却相对增加。1986年后河口镇细泥沙(d<0.025mm)、中泥沙(0.025mm<D<0.05MM)、粗泥沙的年均沙量分别比1968年前减少75~85%;龙门各分组沙量减幅分别为38%、57%、72%;潼关减幅为40%、51%和60%,因而粗泥沙减少最多,中泥沙次之,细泥沙最少,三是中游干、支流各站中值粒径D50均有所减小。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来沙细化十分显著。四是泥沙组成规律也发生了变化。沙量越大,粗泥沙比例越高,沙量越小,细沙比例越高,7~8月份的泥沙相对9~10月份细一些。
3.2黄河小北干流泥沙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由于泥沙问题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响,使河道萎缩,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滩槽高差减小,过洪能力降低,河势游荡加剧,洪水漫滩机率增加,临背差加大,滩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较差,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在高含沙洪水时,还会引发特有的“揭河底”冲刷现象。严重影响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现小水大险,灾害严重。
3.2.1泥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冲淤变化剧烈,是典型的堆积性河道。据统计,1919年至2000年,黄河龙门站年平均输沙量为8.97亿t,其中汛期7至10月占87.5%,年最大输沙量达24.6亿t(1964年)。黄河潼关站年平均输沙量为11.87亿t,其中汛期7至10月占82.5%,年最大输沙量达27亿t(1959年)。三门峡建库前,该河段的淤积量一般变化在0.5~1.5亿t之间;三门峡水库建库后,1960年9月至2003年10月,该河段共淤积泥沙25.134亿m3,年均淤积约0.59亿m3(见表4),且淤积还在不断发展。三门峡水库建库后的1960年9月~1973年10月,受水库淤积上延的影响,该河段大量淤积,共淤积泥沙18.543亿m3,淤积主要集中在黄淤45~50断面,其淤积量占整个河段淤积量的36.3%;1973年10月~1986年10月,由于三门峡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和有利的来水来沙条件,该河段仅淤积泥沙0.093亿m3,冲淤基本平衡;1986年10月至2003年10月,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共淤积泥沙6.499亿m3,年平均淤积量为0.38亿m3。淤积主要集中在黄淤59~68断面,其淤积量占整个河段淤积量的48.1%。与1973年以前对比,淤积部位发生了调整,淤积形式也由溯源淤积变为沿程淤积;该时段河道淤积严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1987年以后进入该河段的年平均水沙量锐减,其水沙量较1950~1987年的平均值分别减少89.2亿m3和3.65亿t,来沙系数增大0.002,加剧河道淤积;二是1986年10月以后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龙、刘两库联合运用,改变了进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来水的年内分配过程,汛期来水量显著减少,非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年平均淤积量明显增加。
洪水泥沙直接影响河床的冲淤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1919年至2000年,黄河龙门站年平均含沙量为29.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为47.2 kg/m3,最大含沙量达933kg/m3(1966年)。黄河潼关站年平均含沙量为31.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为48.5 kg/m3,最大含沙量达911kg/m3(1977年)。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淤积主要集中于平水丰沙、含沙量相对较高的年份,主要发生在几次沙量较大的洪水。如1988年和1994年,年平均水沙量及含沙量分别为253.4亿m3、9.678亿t、38.2kg/m3和241.6亿m3、8.570亿t、35.5kg/m3,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1.724亿m3和1.075亿m3(见表5),这两年淤积量占1987年~2002年总淤积量的44.9%。如果洪水的含沙量不是很大,则洪水漫滩时,滩地淤积,主槽发生冲刷;如果洪水的含沙量很大(“揭河底”的情况例外),则主槽和滩地均发生淤积,大水过后,水流归槽,主槽淤积。滩地和主槽的这种相互调整和转化,形成了该河段滩、槽同步抬高的趋势。1968年~1982年,本河段滩地淤积量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72.8%,主槽淤积量占27.2%。1986年以后,由于进入该河段漫滩洪水的机遇明显减少,本河段滩地淤积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59.5%,主槽淤积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40.5%。使主槽萎缩,漫滩流量减少。如1992年桃汛期间,龙门2140m3/s的洪水,滩地就已过水,水面最宽处可达5km左右。
该河段的冲淤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河床调整存在一个往复性演变过程。在一定的河床边界条件下,经过高含沙洪水产生“揭河底”冲刷,主槽强烈冲刷,滩地大量淤积,淤滩刷槽,滩槽高差增大,形成高滩深槽,河道在平面上大幅度摆动,河势趋于归顺,一般洪水漫滩机会减少,削峰滞洪能力减小。自1950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共发生了9次“揭河底,冲刷深度一般为2—4m,最深达9m(1970年8月)。尔后,在一般水沙条件下,河床又回淤抬高,短则当年就回淤,长则需2—3年,河槽变宽浅,河势游荡摆动,河槽平滩流量和输沙能力降低,洪峰漫滩机会增大,削峰滞洪率增大,当河床调整达到临界状态时,在适宜的来水来沙情况下,再次发生“揭河底”冲刷现象。这一周期性循环和河道往复性演变,孕育了该河段由淤积—强烈冲刷—淤积的周期性变化,但河床总的趋势是淤积抬高的。这是该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的基本规律。
3.2.2泥沙对防洪和防凌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使河道淤积持续发展,河床不断抬高,主河道萎缩、河道过洪能力锐减,平滩流量不断降低,洪水漫滩机率增加,洪水削峰率增大,洪水演进传播时间加长,临背差加大,使河道工程防御标准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小水大险。1987年以前,该河段河槽过洪能力约为5000m3/s,1997年后降为3000m3/s左右,并导致同流量洪水位不断抬升,洪涝灾害加重,防洪任务更为艰巨。如1994年8月黄河龙门站10900m3/s的洪水与1988年龙门站10200m3/s的洪水相近,但右岸新兴、华原、牛毛湾工程的相应洪水位却分别抬高0.47m、0.43m、0.59m,左岸大石嘴、庙前、城西工程的相应洪水位分别抬高2.10m、0.54m和0.21m。同时,近年来,因河道淤积严重,还不断发生小水大险。如2001年9月3日~24日,黄河龙门站流量仅为368~1130m3/s,黄河主流在合阳榆林护村工程与榆林下延工程之间形成斜河,不断坐湾淘刷,使其间长500米的滩岸接连溃退270多米,榆林下延工程上坝路坍塌长160余米,损失严重。
近年来,该河段的严重淤积导致河道排凌能力明显下降,凌灾损失加重。1996年1月,即发生了自1930年以来的严重封河。由于河道淤积严重,水流散乱,出现冰塞壅水,1月20日2时30分,潼关站水位达329.90m(为1973年以来该站非汛期水位最高值),河道流量之小(潼关封河流量仅180m3/s)、水位之高、冰情之重三者同时出现是历史所罕见的。这次凌汛造成右岸受灾面积达17万多亩,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又如2000年凌汛,由于泥沙淤积,排凌不畅,造成冰塞壅水,2月8日,龙门站日平均流量仅442m3/s,小石嘴水位高达380.15m,超过坝顶0.20m,其水位相当于龙门站16000m3/s洪水位,工程屡屡出险,损失严重。
3.2.3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势及支流入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主槽的严重淤积和不断萎缩,使河床更为宽浅散乱,沙洲密布,叉流纵生,串沟交织,主流摆动频繁,往往形成横河、斜河,危害严重。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变化,导致河床不断发生冲淤变化,从而使河床比降和断面形态都随之进行调整,当冲刷时,由于横向环流的作用,促使泥沙横向运动,原有河漫滩遭到旁蚀、坍塌,使河曲发展,平面呈现弯曲性河道。当淤积时,往往旧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迁徙。特别是大水大沙时,具有很强的造床能力,裁弯、抹尖作用强,将使河势发生大幅度的摆动,如1933、1940、1953、1959、1964、1966、1967及1977年等,若遇高含沙洪水产生“揭河底”冲刷,河势将产生较大变化,往往塑造新的河槽,在“揭河底”冲刷前,由于河床淤积较高,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河势摆动较频繁。在产生“揭河底”冲刷摆动后,形成一定的滩槽高差,尔后如遇一般水沙年份,河势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摆动。
随着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道的大量淤积,支流入黄基面相对抬升,洪水顶托倒灌严重。如1964年8月13日,黄河发生17300 m3/s 的洪水,倒灌汾河7.5公里,使汾河口淤高2.06 m ,沿岸17个村庄被迫迁移。1996年8月10日,黄河与汾河洪水发生遭遇,受黄河洪水顶托的影响,汾河洪水入黄不畅,洪水漫滩,淹没滩地14万亩,经济损失高达5亿多元。渭、洛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在其来沙量大的年份,常在入黄口处形成较大的河漫滩,将黄河逼向左岸。当黄渭河同时出现洪水,而黄河洪水较大时,则黄河洪水顶托渭河洪水,从而在渭河口造成泥沙淤积,有时还形成拦门沙坎,如1967年8月,潼关连续出现5000m3/s以上洪峰达5次之多,而8月份渭河华县站洪峰流量很小,月平均流量仅177m3/s,而月平均含沙量高达538kg/m3,同时又遇上北洛河小水大沙,8月份北洛河朝邑站曾出现8次沙峰过程,其含沙量为600~950kg/m3,月输沙量为0.46亿t,从而造成渭河仓西至西阳河道8.8km淤塞。拦门沙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黄渭洛河的水沙遭遇情况,拦门沙的消长变化随着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三门峡建库后,渭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几率增多,几乎黄河每次洪水时,当渭河无洪水的情况下均发生黄河洪水倒灌渭河,比较严重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1979年、1981年等年份。
3.2.4泥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黄河小北干流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使工程临背差随之加大,现多在1.50m以上,最大达3.35m,右岸的朝邑滩、新民滩临背差已在2米以上,华原段达3米左右,造成滩区地下水位上升,沼泽盐碱化日趋严重。华原至朝邑20万亩可耕滩地,已沼泽、盐碱化10.9万亩,其中明水面积近万亩,左岸的尊村滩、西范滩、连伯滩临背差1~2 m,沼泽面积近十万亩;有的变成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有的仅能生长单一的碱蓬草,大片滩地荒芜。植被较差, 湿地减少,鸟类栖息环境较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物的单一,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导致气候变化异常,飞沙扬尘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更趋恶化。
3.2.5泥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泥沙淤积不断加剧,水流在松散淤积物上蜿蜒行进,河床冲淤变化剧烈,使河势游荡多变,冲滩塌岸严重,危及高岸沿河村庄及返库移民安全。右岸的韩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带近几年塌滩较为严重,每村的塌岸长度约2000m,塌宽在1000~1500m。大荔县黄河朝邑滩雨林乡五个自然村的返库移民,均居住在黄河滩岸边,近年来耕地不断塌入河中。并造成机电灌站脱流、坍塌,多处机电灌站引水无保证,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如左岸的夹马口、小樊、尊村,右岸的港口等大型机电灌站已脱流多年。据不完全统计,两岸近十年塌滩塌岸总长度为52.76km,塌宽一般为100~1000m,塌毁耕地面积为9.11万亩。由于塌滩塌岸的发生,造成人员搬迁,如右岸的韩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带近年已有20余户100余人再次搬迁。耕地的不断塌入,致使部分地方人多地少情况加剧,有些乡村人均耕地仅0.5亩。塌滩塌岸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并且已危及到铁路、渡口等国家重要设施的安全。
3.2. 6泥沙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潼关高程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影响,水沙条件对潼关高程的调整起主要作用,输沙水量对潼关高程的下降或稳定更为重要。潼关高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非汛期抬高、汛期降低。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的变化是水沙条件改变引起河床调整的结果,连续的枯水年或丰水年可使潼关高程稳定的抬升或下降。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用后,水库运用引起潼关高程调整的幅度已大为减少,特别是1974至1985年期间,潼关高程虽有升降,但变化幅度不大。1986年后,水库来水来沙不断减少,潼关高程又开始新的调整,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与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与洪水水沙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桃汛对潼关河床有明显的冲刷作用(见表8),以渭河为主的洪水一般对潼关河床产生冲刷,尤其是高含沙洪水冲刷幅度更大。以龙门为主的洪水使潼关河床冲淤次数相近,高含沙洪水淤积较多。1987年以后,洪水水量减少三分之二,含沙量增加,潼关高程下降值减少近50%。
4、泥沙防治对策
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症结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因此,关键在于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协调水沙关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流域一体化综合管理,制定实施《流域管理法》,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采取“保、节、拦、排、调、放、挖”等综合措施,统筹协调黄河水沙 。强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大力实行开源节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尽快实施引水济渭工程,建立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引洪放淤,相机进行调水调沙,充分利用水库死库容拦沙,合理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尽快降低潼关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黄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持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1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从源头上根治泥沙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而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面积就达52.5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6.49%,其中水蚀面积34.7万km2,风蚀面积11.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6.05万km2。特别是面积为64万km2的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尤为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7.6%,特别是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面积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7%,但年输沙量却占全河的63%,粗沙量占全河粗沙总量的73%。是黄河泥沙和高含沙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加大该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对于减轻黄河中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改善当地和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状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改善流域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都有着特别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真搞好黄河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严格审批黄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全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发,构建完善坡面综合治理、沟道拦沙、综合防治示范等水土保持工程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科研监测和技术推广体系、预防监督保护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坚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并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利用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有效手段,建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封坡禁牧,对严重流失区实行农林牧并举,工程与林草协调,治坡与治沟并举,促进陡坡退耕,大力造林种草,高塬沟壑区实行保塬固沟,丘陵沟壑区应在坡耕地修梯田,荒坡种林草,沟底修谷坊、淤地坝,丘陵区应修坝和梯田、引洪漫地。对于局部流失区应以林牧为主,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风沙区与干旱草原区风蚀严重,要实行防风固沙。采取户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的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建立中央、地方、群众、社会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实行谁受益,谁投入,谁破坏,谁治理,责、权、利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化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构建良好的黄河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强调水调沙
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逐年减少,水沙条件趋于不利,大流量出现机遇显著减少,小流量出现机遇明显增加,使河道淤积加剧,河势游荡摆动频繁,各种灾害不时发生。因此,要统筹协调、科学配置黄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资源,认真搞好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 并结合“拦、排、放、挖”等措施,建立完善以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干支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和调水调沙的长效机制。尽快兴建大柳树、古贤、碛口、东庄等水库,加快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建设,强化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调水调沙,通过联合调度,有效控制黄河大洪水、合理利用黄河中常洪水,相机塑造黄河人工洪水,改善水沙条件,减少河道淤积,防止河道萎缩,提高河道输沙排洪能力,实现拦洪、减灾、减淤、洪水资源化、防断流的多赢。
4.3以放淤为重点,加速河道综合治理
黄河小北干流全长132.5 km,而右岸现有河道工程总长仅63.917 km,由于工程布设长度不足,未形成整体防御能力,尚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势,主流游荡摆动不定,塌滩塌岸时有发生,洪水泥沙等灾害仍很严重。因而,要明确治理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统一治理,标本兼治,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并举的原则。认真搞好综合治理规划,加快河道治理步伐,进一步控导理顺河势,维持中水基本流路,冲滩刷槽,塑造相对稳定的微湾式窄深河槽,改善河道形态,减少各种灾害损失。
黄河小北干流两岸滩区宽阔,滩地面积为682平方公里。滩区多为沙荒盐碱地,是天然的沉滞沙场所,可以堆放泥沙100亿吨,具有引洪放淤的良好条件,开展小北干流放淤,对改良滩地,发展生产、降低潼关高程、减少河道淤积、延长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北干流放淤要在搞好试验和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可先进行无坝放淤,而后在黄河北干流建设以放淤为主要目的的水利枢纽,通过水库的水沙调控进一步扩大放淤区域和提高放淤效率。放淤主要利用弯道水力学、缓流分选泥沙水力学等原理,通过设置引洪放淤闸、弯道溢流堰、淤区格堤、退水闸等工程,以洪量、历时、含沙量、泥沙级配、洪峰流量等作为主要调度指标,靠水流自然力量,人为控制泥沙的颗粒级配,对泥沙进行分选,达到“淤粗排细”的目的。2004年7月,已在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实施了放淤试验,共淤积粗泥沙473.8万吨,基本掌握了粗泥沙的运动规律,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目标,应进一步搞好放淤试验,抓紧编制报批放淤规划,使其尽快付诸大规模的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拖淤清淤等机械设备,结合放淤,大力开展河道拖淤清淤,淤填低洼滩地,减少河道淤积。
4.4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节约保护水资源
黄河的主要症结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要从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节约水资源,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大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的节约保护意识,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以及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和配制资源的作用,要不断完善节水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实施《节约用水条例》或《节约用水法》,研究推广应用节水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坚持依法统一管理,实行科学节水,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充分发挥价格对用水行为的调节作用,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5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
潼关高程的升降直接关系到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冲淤。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为此,应合理运用三门峡水库,使汛期坝前水位一般下降到305m以下,非汛期坝前水位控制在315m以下。同时,加强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洛河的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二华夹槽”地带的引洪放淤和河道清淤,并将渭河口入黄下移至潼关港口附近,理顺河势,增大河道动力比降,减少汇流区的泥沙淤积,进而改善潼关高程。在此基础上,尽快实施建设黄河干流古贤、碛口水库和泾河东庄水库、南水北调和渭河引江济渭等工程,对水沙实施调节,增加水量,改变水沙搭配,还可对降低潼关高程具有重要作用。如东庄水库建成后,可将拦蓄的小水大沙过程按日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泄放,一次调水调沙过程将使临潼~华县河段最大冲刷0.5亿t泥沙,使潼关高程降低0.25~0.75m,若按1 500m3/s泄放,效果更佳。
2004年8月22日7时10分,黄河潼关水文站流量1900m3/s,含沙量410kg/m3,测验河段局部发生“揭河底”现象。当时潼关水文站职工正在测验断面抢测沙峰,忽然发现断面上涟子水处出现大浪,接着出现3处厚约0.3m、宽约6m、高约1m的泥墙露出水面并翻入水中,前后相继持续10分钟左右。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可研究利用群库联合科学调度,在潼关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冲刷,以有效降低潼关高程,
参考文献
1、景可 李凤新 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
2、黄河小北干流山西河务局 山西黄河小北干流志
3、禹雪中 钟德钰 李锦秀 廖文根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研究进展及分析
4、蒋建军 东庄水库调水调沙对渭河下游和潼关高程冲淤作用的研究

⑷ 你知道钱塘江的资料吗

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钱塘江,英文作Ch'ien-t'ang Chiang或Qiantang River,自源头始,全称浙江,又名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浙江省最大河流,杭州著名旅游景点(特别注 钱塘江(Ch'ien-t'angRiver)
意:今人误以为钱塘江即浙江,其实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称钱塘江)。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上游常山港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尖,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 海。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金华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阳江等。干流各段随地异名.干流自衢江区以上称常山港,衢江区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区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曹娥江旧时也是钱塘江支流,后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脱离钱塘江而独流入海。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米。钱塘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4亿m3,含沙量甚少,平均每平方米为5‰。在新安江和富春江上已建成大型水库和水电站。杭州至桐庐间可通航150吨级轮船。 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该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 钱塘江
宽9.1米,高71米。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总投资160万美元(当年价格)。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它与六和塔一起组成杭州地标性景点之一。
水系组成
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等。 乌溪江
乌溪江
源出福建省浦城县东部山区。东流经浙江省龙泉县西北部,于衢县樟潭镇入衢江。径流全长150km,流域面积2590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76亿m3。自然落差802m。水能理沦蕴藏量18.38万kW。河道发育,主要支流有周公源、湖山源等。
新安江
源出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西南流经歙县、休宁二县,在黄山市临溪镇汇合率水之后始名新安江。曲折东南流折向东流。经安徽省南部边界.浙江省淳安等县境,穿行新安江水库,经建德市城西南,在梅城镇东汇合兰江水系后,东流称富春江。干流全长261km,流域面积11772km2。安徽省境多年平均流量166m3/s。总自然落差1240m。水能理论蕴藏量55.2万kW。主要支流有寿昌江、东源江、丰乐河、武强溪、昌溪、休宁河等。新安江属山溪性常年河,含沙量少,清澈见底。新安江水电站未建前,河床比降大,沿江多峡谷险滩。电站建成后,紫金滩以下形成一个面积为580km2的新安江水库(又称千岛湖)。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后,富春江水库回水已达洋溪。梅城水位稳定在22-23,5m之间。紫金滩以下的急流已消失,50t货轮和200客位客轮自梅城可达白沙。洪水受新安江水电站调蓄控制,最大流量为13200m3/s。 钱塘江的大桥
浦阳江
源出自浦江县大园湾,流经渚暨市城绍兴市北,在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附近注入钱塘江。全长50km。流域面积3431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6亿m3。上游河宽22—75m,下游河宽80~120m。主要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枫桥江等。上游建有安华、青山、石壁等中小水库1037座。总库容3.1亿m3;中游建有高湖分洪闸;下游截弯取直,开挖新河,灌溉面积23万亩。
婺江
又名金华江,又溪。上源由东阳江、武义江流至金华市汇合而成。干流沿金华市与武义县边界(界河)东北流、至兰溪市西北郊人兰江。于流全长33kin。河源起全长179km,流域面积6551km2,多年平均流量153.4m3/s。年径流量53亿m 婺江
3。 自然落差458m,水能理论蕴藏量2.37万kW。可能开发装机容量3.75万kW。
分水江
正源为天目溪,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附近山区,东流穿经天目山峡谷入浙江省临安县境。主河道折向南流称旦溪。南汇颊口溪,过昌化镇称天日溪。至桐庐县境始名分水江。南流汇入富春江,全长174km,其中安徽省境长11.6km,总流域面积3430km3。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亿m3。自然落差1142m。水能理论蕴藏量)0.07万kW。流域已建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75万kW。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等。
曹娥江
源出磐安县东部天台山脉大盘山东南麓,经新昌县西北至嵊县,接纳左右岸支流又经上虞县至绍兴市东入杭州湾。全长192km,流域面积5922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3亿m3。自然落差515m。水能理论蕴藏量19.6万kW。流域多山,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新昌江、长乐江、小舜江、黄泽江等。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钱塘江流域邻近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温度17C,天 钱塘江
气干燥;夏季多东南风,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润;春秋两季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春季及初夏多锋面雨,夏秋之际多台风,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主要山脉走向基本正交,山脉起着阻滞北方寒流和台风的作用。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其中4—6月多雨,占50%,易发洪、涝灾害;7~9月占20%,旱灾频繁。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如富春江芦茨埠站(控制面积31700km2)实测丰枯年径流之比为5:1。
编辑本段治理开发
钱塘江海塘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据推测,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沿用至今。钱塘江河口整治始于1X世纪。1747年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间开挖中小门,试图以此为中泓,稳定河势于两山之间,但不久复淤。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治理钱塘江水旱灾害,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先后修筑江堤319KM,海塘403KM,建成库容大于1000万m3的大中型水库42座,总库容285亿立方米。建成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镇、黄坛口、枫树岭、青山殿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小型水电站1000多座,总装机130多万千瓦时。现有水利设施在—般干旱年份可灌溉农田41万平方千米。修筑的江堤海塘已能抵御10一20年一遇洪水位和10级台风暴潮。在河口区通过修建/顷堤,抛筑丁坝群结合围垦稳定河势。30多年来共计围涂100万亩。盐官以上河宽已固定在1~2.5km之间,河势已趋稳定,闸口至仓前段河底刷深1—1.5m,可候潮行驶100—200t级船舶。此外,在杭州建成了可通300t级船舶的三堡船闸,沟通了钱塘江与京杭运河的航运。旅游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开辟了新安江一富春江风景游览区。 钱塘江
根据钱塘江自然条件、水能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干支流的开发均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效益。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力389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262.84万kW(包括安徽境内47.74万kW)。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200.14万kW,年发电量60.38亿kW·h。已建成的水电站(其中安徽境内1座),装机容量146.51引万kW,年发电量43.38亿kW·h,其中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湖南镇、峡口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0.1 7万kW,年发电量35.56亿kW·h,均占82%、 未开发的水电站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区的支流上,这些水电站库容小,能量指标低,装机容量均小于5万kW 今后钱塘江的开发,干流应建航运为主结合发电的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在一级支流上选择一批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开发条件优越的水力枢纽;研究已建水电站如新安江等的扩建、安装抽水蓄能机组的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以充分发挥已建水电站的作用。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线。钱塘江发源于浙江省西部开化县境内的莲花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极佳,统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称钱塘江,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 钱塘江
点,故称之江。现丰钱塘江或之江称全江。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河床纵剖面有庞大的沙坎隆起,从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仓前附近达到顶点,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闻堰。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潮”。钱塘江干支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两岸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迹。在这辽阔的钱江流域,特产富饶,人杰地灵,风土民情,丰富有趣,被称为“黄金旅游带”。
编辑本段钱塘江大潮
钱江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钱塘江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他只要轻轻呼一口气,就把一群人全部吹倒、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扁担的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钱塘江风光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真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好像闷雷滚动。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编辑本段特色
交叉潮
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 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 钱塘江
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 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 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 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 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 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
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编辑本段观潮指南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 钱塘潮
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为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进展神速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在北岸观潮者看来,是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潮扑向南岸被荡回来,调头向北涌去,恰与姗姗来迟的东潮撞个满怀。霎时间,一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满江耸起千座雪峰,着实令人怵目惊心! 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头潮"。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窜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惊逃失态。 此外,海宁观潮还有日夜之分。白天观潮,视野广阔,一览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当空时观赏夜潮,却也别有其妙。近年来,钱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时有发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
编辑本段钱塘潮历史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钱塘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编辑本段解惑钱塘潮
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 这是许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问题。对此,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事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 钱塘潮
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当然,传说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 回答是否定的。海宁大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问及,钱塘秋潮会不会产生变化? 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左近始成观潮胜地。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近年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 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十几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钱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得近处,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实上,钱塘秋潮江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十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造成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的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肖山县围垦十七工段。

⑸ 黄河泥沙减少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河水沙运动基本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治黄方略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治黄技术不断进步。由建国初期的“宽河固堤”到50、60年代的“除害兴利,蓄水拦沙”,70年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直至《黄河重大问题与对策》中提出的“防洪:‘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以节流为主。水土保持:防治结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治黄方略的发展和完善为黄河治理开发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治黄技术进步推动了黄河治理开发的快速发展。
人民治初期,黄河水文基本站点稀少,基础资料缺乏,黄河科研也有待广泛深入开展。依据当时形势,确定了“宽河固堤”的治黄指导方针,改变了黄河过去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1952年开始,治黄工作由下游修防逐步向治本过渡,治黄方针演变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主要是采取干支流修水库和拦河坝,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的措施,“节节蓄水,分段拦泥”,以此为方针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于1955年7月由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时期的治黄科研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
50年代初期,500多位科技人员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十几个月的考察,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提出的关于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的划分,为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6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对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中的泥沙粒径分析认识到,主槽表层淤积物中80%为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进而,对粗泥沙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找到了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分布在晋陕蒙接壤的约10万km2黄土丘陵沟壑区,从而明确了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区,提出了把集中治理中游粗沙来源区作为治黄战略的建议,指出要控制下游河道淤积恶化,应首先治理粗沙来源区。这是对黄河泥沙规律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指导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黄河流域多沙粗沙问题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防治方法、工程布局和工程重点等一系列重大的宏观战略问题。在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方面,采用大流域、小流域和单项措施相结合,通过对不同侵蚀降雨小区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水土流失因子的观测,提出了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水土流失方程,初步分析了不同地貌和侵蚀类型的径流泥沙来源及数量。通过小区测验和人工降雨试验取得了不同地类、坡度、坡长和水保措施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定量关系式和流域产沙模型,基本摸清了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径流泥沙来源以及各种水保措施所产生的蓄水保土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治黄方略的演变提供了基本资料和理论依据。
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运用后,库区迅速淤积,对水库淤积特性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建库拦沙问题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围绕三门峡枢纽的运用、改建,进行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研究,提出了三门峡水库滞洪排沙运用后下游河床演变趋势及近期整治意见。通过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的实践,对多沙河流水库如何保持有效库容、水库翘尾巴淤积规律、泄流规模选择、水库运用方式等认识在理论上有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多沙河流水库泥沙科学及水沙调节理论,为后来兴建水库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提高了人们对多沙河流修坝拦沙作用的认识,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表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的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多来、多淤、多排”的输沙规律,促使了治黄方略由“蓄水拦沙”向“上拦下排”的转变。
“八五”以来,进一步完善了降雨产流产沙计算方法,分析了多沙粗沙区70年代以来的水沙变化及其原因,预测了变化趋势;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六沟道小流域坝系多年运用情况的系统研究,明确提出了沟道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标准和定量方法等,初步研究制定了小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拦减粗泥沙对黄河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界定了黄河粗泥沙的范围,并对多沙粗沙区进行了亚区划分。这些成果为确定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治理模式、编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高含沙洪水水流特性、洪水演进特性、泥沙输移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高含沙水流远距离输送问题,发现了窄深河槽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由此提出了利用下游河道将高含沙水流输送入海的设想。在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适用于一般挟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的挟沙力公式、动床阻力公式、流速分布公式和悬移质含沙量分布公式,河流综合稳定性指标。通过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纵横剖面的变化过程,阐明了黄河下游水沙减少引起下游河道不同河段横剖面的变化规律,对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具有指导意义。这些成果为“下排”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开展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措施研究,开辟了“调”与“排”相结合的处理泥沙新思路,分析了“放”淤对减少艾山以下河道淤积的作用。对于下游泥沙处理利用研究,提出了以“挖河”作为减缓艾山以下河道淤积的一种新途径;提出了从渠首引水放淤至田间的成套泥沙处理措施;在不打乱引黄灌区现有布局、充分利用现有涵闸引水引沙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利用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的思路和总体布局,初步分析研究了淤筑相对地下河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结合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工程既加固了堤防,又在“放”字上提出了新思路。
通过研究河口段河道发育演变规律以及在海洋动力综合因素作用下河口泥沙的运移方向、河口延伸和蚀退条件,黄河口拦门沙的演变机理,阐明了拦门沙发生的部位、形成的过程、演变的特性及其对河口河段演变的影响,为黄河口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对黄河流域暴雨特性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通过黄河洪水特性的分析,为下游防洪标准的确定及防洪调度奠定了基础。依据实测洪水、历史洪水,经过暴雨移置可能性分析、历史洪水过程分析等综合性研究计算,确认了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的标准和可能性,促使了“分滞”方略的形成。其中总结提出的“可能最大暴雨和洪水计算原理和方法”研究成果被联合国世界水文气象组织(WMO)水文学委员会推荐用来“修改和更新PMP/PMF最佳实践手册”,并纳入我国“防洪标准”。
在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研究方面,系统整理分析了大量的航片、卫片及主流线套绘资料,进行了河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河型稳定性指标、河型转化及“横河”、“斜河”的发生机理,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经验,提出了河道整治的原则,论证了微弯型整治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深入研究了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对本河段及下游河段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源,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系这一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治黄50多年来,通过开展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初步掌握了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流域性的连续枯水时段长等重要规律,提出了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解决了大量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科学管理、调度和分配黄河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2000年水平黄河水资源利用预测方案被国务院批准作为“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目前,正在有关省区和部门贯彻执行,并作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基本依据。

⑹ 渭河的开发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前已论述的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
成国渠,修建于公元233年,从眉县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东流,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70万亩田地。该渠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长近150公里,同时自兴平开渠东行,至泾渭交汇处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国渠向东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成国渠筑堰,建六斗门。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汇集了苇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2万余顷土地,其效益可与泾白渠相当,称为渭白渠。唐以后成国渠始终延续,其利不断。
漕渠,公元前129年开挖,是关中古代的人工运河。汉武帝时,为把黄河下游出产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筑。渠道从长安城西南昆明池起,东北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直通黄河,长150余公里,沿途接纳浐、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运便利,成为当时重要的运输线,而且可灌溉漕渠两岸1万多顷农田。
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县引渭河水向东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狭长地带的60万亩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9万亩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县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县8万亩农田;
沣惠渠,1941~1947年修,引沣河水,灌溉沣、渭三角地带4万亩农田;
涝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户县境入沣河两岸2万亩农田。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关中地区设施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08个,有效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88个,其中1万~10万亩的灌区有78个;10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有羊毛湾水库灌区、沣惠渠灌区、梅惠渠灌区、石川河灌区及黑惠渠等五个灌区。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泾惠灌区、宝鸡峡灌区、洛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等五大灌区,它们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东连成一片。泾惠渠、洛惠渠前已论述,其余三大灌区介绍如下:
宝鸡峡灌区,分塬上灌区和塬下灌区两部分。塬下灌于区即原渭惠渠灌区,于1935年开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仅灌农田27万亩。建国后整修扩展,灌溉面积为57万亩。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到53万亩。塬上灌区于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复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与塬下两灌区于1975年4月合并,统称宝鸡峡引渭灌区。
塬上引水枢纽工程,在宝鸡市西11公里处,即从林家村渭河峡谷口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总干渠长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黄土塬坡蜿蜒东行至眉县上塬,此段长98公里,称为塬边渠道。渠道从常兴上塬后,跨越水、信仪沟、漆水河、大北沟、南沟至乾县坛子坊,分东西两干渠,东干渠长26.3公里,西干渠长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万亩面积。
塬下引水枢纽工程,从眉县魏家堡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17公里,到扶风的孝母村,分南北两干渠,南干渠长67公里,至咸阳市西郊入渭河,北干渠长105.4公里,至泾阳狼沟入泾河,可挖制109万亩面积。
宝鸡峡引渭工程,是关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阳市、宝鸡市和金台、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秦都、乾县、礼泉、泾阳、高陵等十三个县区的300万亩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万亩,抽水灌溉86万亩(包括群众抽灌26万亩,水库周围抽灌10万亩)。全灌区有总干渠二条,干渠4条,支渠和支分渠68条,斗渠1643条,有渠库结合工程——水库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有陂塘756座,总蓄水能力3032万立方米;机电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渭北旱原成为陕西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区,是1960~1970年分两期建成的一个大型电力抽水灌区。1984年1月,把原来的东方红灌区改为此名称。渠首在临潼县油槐乡西楼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区共有28处抽水站,分八级抽水,平均净扬程35.2米,最高累计净扬程86米。干渠5条,支渠31条。灌溉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县的126.08万亩田地。排水干沟4条,支沟38条,控制面积79.8万亩。
冯家山水库灌区,于1970年7月开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在千河下游宝鸡县桥镇冯家村下,筑坎拦河蓄水,坎高73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设计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为4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39.1公里。北干渠长50.8公里,南干渠全长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衬砌。东灌区共有支渠29条,斗渠28条,西灌渠长2.25公里。渠库结合工程6座,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等7县136万亩土地。灌区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灌区,东灌区有121万亩土地,西灌区仅有15万亩土地。自流灌溉面积65.33万亩,约占灌渠面积的一半。 (一)历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于唐代咸阳柳堤。据《重修咸阳县志·古迹》载:唐时咸阳筑堤防渭水溃决,植柳逾万,故名柳堤。清代华县、宝鸡等地筑堤防水。《续修陕西通志稿》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华州牧席绍葆劝民于沿河低洼处筑堤捍水,居然无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涨,水从无堤段漫出,州牧闻讯后亲赴华县侯坊、吴家桥和大荔胡村等处,与各村耆老共谋接筑渭堤,数千人费工一月,增新补旧,接筑赤水以东、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余里,民乐安堵,齐颂席功。
清宣统年间,宝鸡县曾请准拨款在阳平镇修筑河堤。民国24年(1935)陕西省水利局会同宝鸡县在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坝体以直径约0.2米、长约6米的木桩排成两行,插于河内,排距2米,桩跨0.7米,排桩之间纵横平铺梢料,上压石子。5坝成后,河泓流势已见南迁,北岸各坝间河床逐渐淤高,使阳平镇得到保护。民国25年(1936)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
(二)当代堤防
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交通等部门和沿河各专区、市、县(区)领导组成的渭河治理领导小组,1972年在领导小组下专设治渭办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兴平、咸阳、西安、高陵等县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机构15个,管理人员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简称“54型”洪水)以后,开始对渭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并采取统一目标,分段设防,县(市)包干,逐步实施,集中会战与经常维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强,并初步建成了防洪抢险通讯预警系统。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陕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滩地为目的的防洪工程规划,由国家投资,组织沿河社队开展重点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护岸、坝垛、丁坝等重点工程44处,总长50公里。由于工程标准和质量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冲毁。
1965年,省治渭领导小组制定《渭河中游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提出以防御5年~10年一遇洪水为主,远期稳定中水河床,以防御“54型”洪水为目标,布设生产堤和防护堤两道防线。生产堤以防御3年~5年一遇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床宽500米~1500米,堤外布设固滩生物带,以保护、改良滩地;防护堤以防御“54型”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宽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处,总长190公里,初步稳定了中游河道,改变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电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稳定河槽,缩窄河宽,实现河道渠槽化为目标,归并生产堤和防护堤,重新划定洪水防护线。防御标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过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阳铁路桥分别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坝一黑河口一咸阳铁路桥划分3段,各段堤距分别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县种马场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处因有夹心滩或支流汇入放宽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护岸、短坝、轻型工程等38处,长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护岸工程180公里,连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计达到256公里,约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护岸坝垛3013座,护岸林带220公里。计完成工程投资2760万元,土方21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0万立方米。从1987年起,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以建立河堤化为目标,对渭河中下游段连年进行集中治理会战。经过6年艰苦奋战,累计投资6856万元,共移动土方1866万立方米,石方123.4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坝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坝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内坡作了砌石处理,新修防汛路8条,改善防汛路50条,在三门峡库区修建避水楼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宝鸡市,东至咸阳市,南岸河堤基本贯通联成一体,北岸河堤伸至兴平田阜,中游段堤防总长约300公里,防洪标准已由过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阳铁桥至潼关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过去一直是地下河,华县站平槽过水能力约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畅通。新中国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华县水文站和树园修建共计3公里护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设防。
1958年,陕西省入民委员会为减少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搬迁,降低淹没损失,决定按渭河两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门峡水库坝前340米水位修筑防护堤。防护堤由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设计,陕西省水利厅、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沿渭各县分期组织实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临潼三王至高陵吴村杨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杨寨20公里堤防,总长180公里,堤顶宽6米,临、背边坡分别为1∶2.5和1∶2,初步形成库区渭河堤防,可防御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渭河下游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至1964年黄河淤积,潼关卡口抬高4.6米,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口上移5公里,渭河变成地上悬河,导致12条南山支流入渭不畅,洪涝灾害频生。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陕、晋、豫、鲁4省治黄会议,提出“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治理原则。1965年、1969年,国家对三门峡水库枢纽进行了两次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但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仍在发展,至1991年已达51.41亿吨,其中渭河下游15亿吨。
1967年8月、9月,黄河龙门至潼关间丰水丰沙,形成对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闾仓西至西杨8.8公里河道全部淤积,水流分股,农田受淹面积达70多万亩,威胁1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年12月,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电厅组织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质部地质5大队、渭南地区水电局和陕西农建师等单位进行勘测规划后,提出了开挖深1.5米、宽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复西杨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工程于1968年4月开工,由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大荔、潼关6县和省农建师组织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归流河道工程,总计投资30万元,开挖土方16万立方米。
渭河仁义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湾平面呈环形,曲线总长12公里,直线距离仅2.5公里,弯曲系数4.8,严重淤积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设计裁弯工程,引河长3.05公里,底宽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农建师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断面引河,经4次洪水扩冲,于1975年形成宽380米的新河道。工程总用工12万个,机械台班5000个,开挖土方48万立方米。裁弯后河道缩短9公里,泄洪畅通,扩大耕地6000亩。
1969年三门峡水库枢纽完成一期改建以后,临潼、渭南等地群众按“54型”洪水标准于耿镇桥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产堤130公里,其中桥以上长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护耕地19.9万亩。同年,陕西农建师和驻军在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义村至果园、南岸方山村至潼关龚庄渡口分别修建20多公里生产堤,保护耕地30万亩。1972年,在耿镇桥至咸阳铁路桥间又按防御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产堤30公里,生产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近10万名移民返库安家落户,库区防洪形势更为严峻,成为陕西心腹之患。1986年国家拨专款1.2亿元安置返库移民,至1994年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设施村台67个,加固朝邑围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规划》,1991年由水利部、黄委会审查通过并报国家计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围堤工程55公里,之后,又对柳叶河、罗敷河、长涧河等南山支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和拓宽疏浚。
二、支流
陕境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5条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沣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涝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浐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泾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与石头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护45.86万亩耕地、79.96万人口和36座城镇。
灞河平原段河流弯曲摆动,洪水灾害频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绪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红岩子至杨家村马家堰堤防,长3219米,堤顶宽1.53米,可保护农田2212亩。民国时期专门成立灞河堤防协会负责工程维修。民国6年(1917),修建了沙河沧堤8公里。民国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复冲决,至16年(1927)筑堰堵复决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国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湾河堤决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抢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坝3座长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湾决口,省水利局征集民工,开挖引河修筑阻水坝埝300余米,大堤护岸300米,以月堤连接上下堤防,长约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国27年(1938)8月,灞河读书村附近陇海铁路桥下右岸堤防决口,省水利局派员抢修,开挖引河1100米,修筑导水坝200米,筑坝护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国28年(1939),省水利局拟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两种规划,陕西省政府批准甲种计划,并于民国28年、29年先后拨款2.47万元和5万元,对河堤作了一次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灞河堤防建设仍以中下游为重点。1949年秋,安家村、将军庙、安邸村等河堤多处决口,灞河夺浐、浐河复决。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拨小麦3000石(1石折合300斤),修丁坝15座、土堤4公里和护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御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改建与加高培厚,累计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坝107座,护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石方0.9万立方米。至1973年累计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石方20万立方米,改造滩地1.58万亩。1975年1月省水电局拟定了灞河中下游河道全面治理规划,计划对蓝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设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顶宽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桥区与未央区负责建设,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队联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坝,改造滩地700多亩。后张家斜、张家湾、拾旗寨等村又联合修堤7公里,改造滩地1100余亩。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镇、普化、李后、马楼、玉山等乡村,采取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等形式,对17处河道进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立方米,共用工70多万个,投资3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万元),修筑堤防15公里,保护村镇10多个,改造滩地3000多亩,保护耕地7000多亩。1977年10月,蓝田县成立灞河治理临时指挥部,组织沿河的九间房、玉山、马楼、普化、大寨、城关、三里镇、泄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日上劳3万多人开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浆砌石堤15公里,丁坝350座,植树40万株,总计投资100多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6万元)。但由于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1980年大寨乡清河改道工程即被冲毁,河水复归故道,淹没农田100多亩。

⑺ 南水北调工程、京杭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关系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其中东线就是借助京杭大运河现有河道和已有的湖泊调水,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附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东线工程规划简介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总调水规模148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
东线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其中新增供水量39亿立方米(向山东年供水16.8亿立方米);同时加强污水治理,完成江苏、山东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于2006~2007年实现东平湖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目标。

中线工程规划简介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总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分两期实施。
中线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一次加高,随着水库蓄水位逐渐抬高,分期分批安置移民;兴建从陶岔渠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公里总干渠和154公里天津干渠;在汉江中下游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4项治理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需加强丹江口水库周边及其上游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证水库水质安全。

西线工程规划简介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规划总调水规模170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的缺水问题。随着调水量的不同,受水区范围也有所不同。结合黄河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除供水黄河流域外,还可以向黄河流域邻近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第一期工程:达贾线从大渡河支流阿柯河、麻尔曲、杜柯河和雅砻江支流泥曲、达曲5条河流联合调水到黄河贾曲,多年平均可调水40亿立方米。
进水口水位为3620米,出水口水位为3442米。由五座大坝、七条隧洞和一条渠道串联而成。最大坝高123米,最长洞段73公里,最大洞径9.6米。输水线路总长260公里,其中隧洞长244公里,渡槽0.12公里,明渠16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经过5-10年的建设,将使北方受水地区增加1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这项工程的效益主要体现在:
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一直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乃至国际有关人士对这项工程也非常关注。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建设者,要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
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要继续发扬科学民主,按科学办事,按规律办事,按规程办事。继续倾听和吸收各方面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工程实施方案,采用先进合理的科学技术,严格管理,使这项工程经得住历史、科学和群众的考验。
所有的工程建设者,都要对每一项设计、每一项建设高度负责,慎之又慎,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把这项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造福子孙的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东、中、西三条线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证,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遏止并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三条线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经研究后认为:采取必要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不影响工程决策。

(一)东线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
由于长江径流量大, 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经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长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于5500立方米每秒时;长江口拦门沙位置将上移3公里。若东线工程抽江规模达1000立方米每秒时,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长江口地区的海水上溯,规划提出当长江大通站出现小于9000立方米每秒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或暂停调引江水。三峡工程建成后,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约2000立方米每秒,可进一步减轻枯水期调水对长江口海水上溯的影响。
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
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
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

(二)中线工程
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移民环境问题
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采取综合补偿措施后,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响。
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采取建设梯级枢纽后可以消除。
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引水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对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采取引江济汉(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补水,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影响(图12)。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立方米。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立方米。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

(三)西线工程
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立方米,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亿立方米,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
(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
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320亿立方米,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立方米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是主要的。对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虽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更多请看:http://www.nsbd.gov.cn/zx/gczs/20040509/)

京杭大运河:http://ke..com/view/17593.htm
元朝大运河:http://ke..com/view/931009.htm

⑻ 龙江的河道整治

1952年整治雷岭河,修筑从惠政桥到安澜桥的堤围6.2公里,同年修筑狮石湖防潮闸坝;1953年修筑东陇防潮堤围,全长14.9公里,初步保障了东陇洋、京陇洋、华陇洋的安全生产。1954年开始,农民对兴修水利以抗拒水旱潮灾有了迫切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加强了水利建设,全面规划,分期进行。首先动工兴建鸡心屿水库与关门水库,以提高华陇洋和京陇洋苦旱地区的抗旱能力。1955年与陆丰县合作,在鳌江览表村河段,建筑鳌江防潮排涝闸坝。惠来在鳌江左岸,自下涂楼村至览表村,修筑防洪堤19.25公里。初步抗拒洪涝,改善了灌溉。1957年冬,全县集中1万多劳力,修筑龙江中下游干堤25公里,以后逐年加固延长,并堵塞了两条支流,使龙江堤围防洪标准逐渐提高。1959年全民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在全县掀起群众性兴建农田水利建设高潮。9月,动工修筑石榴潭水库,1959年竣工后,并在象湖村附近建造反虹管穿过龙江,将水引至龙江右岸。这不仅缓和了龙江右岸大片农田的旱患,而且也减轻了总铺洋的洪涝灾害。
龙江是县内最大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普宁县,流经陆丰县进入惠来,在县内流域面积554.5平方公里,干流总长88公里。新中国建立初期,干流两岸堤围分散、低矮、残缺,暴潮时,潮水长驱直入,为害农田;暴雨时,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受洪潮摧毁堤围尚未修复。1957年冬,开始全面修复龙江干流堤围,至1958年2月,修筑了下游干堤25公里。右岸起自后山乡的塘田村,至南海乡的洋下村;左岸自邦山村至钓石村。堤顶宽2~3米,内外边坡为1:2和1:2.5,堤顶高程18.2~22.5米(惠水),沿堤岸有大小建筑物69宗,国家投资120万元,使龙江堤围提高到抵御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由于龙江中、下游属平原型河道,河槽渲泄量有限,加上原有工程标准低,筑堤土料多为河细沙质,强度差,堤身单薄,致堤基渗漏,滑坡严重,堤围险段多。原按20年一遇设计标准,洪峰流量为3210秒立方米修堤,而实际达到安全泄量只有2300秒立方米,仅接近10年一遇标准。加上上游陆丰县的龙潭、巷口等大中型水库的泄洪,严重威协着龙江堤防安全。1986年7月13日7号台风期间,隆江桥头水位达21.34米(警戒水位19米)洪峰流量2946秒立方米,中游兵营、鲁阳等堤段决口47处,长1852米,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1986年冬开始,根据16处主要险段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段加固筑修,使堤围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二三年的冬春水利维修加固,已解除了龙江堤防的部分险段,但限于人力、物力、财力,还有不少险段未能及时消除。 龙江在县境内集雨面积746.9平方公里,上流进入县境内至神泉港41.3公里。自葵潭镇长埔村至隆江镇邦山桥闸,上河段有高埔、崩坎两大支流和17条小支流,从左右两岸汇入主流。邦山桥闸下至神泉港有较大支流头寮水、罗溪水、南沟水、溪西排涝河自左右岸汇入主流,形成县中部平原,耕地面积11.9万亩。经过1957年大规模修筑中下游干堤,并堵塞葛内溪、双溪嘴两条支流,此后洪水归主河道人海,潮水也不能直入农田,洪潮灾害逐步减少。由于上游各支流均发源高山峻岭,植被情况不良,河床比降大,每当山洪暴发,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主河道,淤积极为严重。20多年来上中游各支流兴建水库,控制削弱部分洪峰,但枯水期主流流量减少,又使中下游淤积激增。最大断面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722公斤,河床逐渐淤高。下游靠近出海口的钓石村至金东洲,河床淤高达1.5米,影响排洪能力,使中游水位持续时间大大延长,造成中下游两岸内涝严重。特别是每年冬末春初流量减少,海潮带来的泥沙,漂积神泉港口,面向东南拦门沙绵延达2公里,航道闭塞。多年来各涝区虽采取蓄、堵、截、围、排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江淤积日见严重,各排涝河道的顶托时间也大大加长。
1977年5月27日~6月3日,连续暴雨,3天的降雨量为643.2毫米,龙江最大的流量每秒1410立方米。仅相当20年一遇,而钓石村段洪水位达16.39米,持续达一星期,中下游(包括雷岭河系)内涝受灾面积达6万亩,遭灾3.5万亩。因此整治龙江下游河道已成当务之急。经过多次勘查、研究,作出干流独流人海,实行洪涝分家的规划。即放弃钓石至金东洲一段河道,将龙江尾水直接导入南海。同年9月将规划上报汕头地区,经地区批准,工程于同年10月26日动工,年底完成了主槽“龙沟”开挖工程,并修筑进口段1.5公里堤防。新河下段有3.5公里是微沙土层段,先开冲水龙沟,底宽20米,边坡1:3,龙沟底高程13米。龙沟开挖后,即筑沙堤假堵邦庄~赤岑老河口,利用邦山桥闸调节的迳流冲刷龙沟。自1978年3~6月,共冲刷6次,主槽沟的宽度从20米冲至100米,冲刷深度平均0.5米。冲走的土方为94.3万立方米。1979年9月25日,新河道通过洪水流量每秒2543立方米,新河道下段3.5公里,龙沟宽发展到300米,深度平均2米,最深4米,洪水带走的泥沙约554万立方米。
从龙江流量和水位的观察,由于洪涝分家,洪水过程短,排洪快,使农田受浸的面积减少,受浸的时间不超过两天,特别是总铺洋和东陇洋基本不受浸。溪西围虽受浸,但受浸的时间大大缩短,不超过两昼夜。由此可见龙江下游整治工程,对防洪、排涝已初见成效。由于资金不足,新河上段干砌护堤仅有1公里,海堤石篱化和洋下分洪闸,仍未完成。 龙江干流改道由赤岑人海后,经由神泉港人海的河流只有龙江支流罗溪水和雷岭河水系,每年流量从19亿立方米,下降到4亿立方米。神泉港的口门淤积和位移加速发展,至1983年旧航道口门被拦门沙阻塞后,转向西南方向发展成狭长的出海通道,宽仅七八十米,水深1米左右,低潮时水深只有0.5米左右。神泉港口的淤塞,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而且因排洪不畅,内涝经常发生。遇暴雨或大雨时,排洪速度比过去推迟20多个小时。
1982年,省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组织省内38个单位10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用2年时间,专门对神泉港淤塞原因进行考查、论证,并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主编了《惠来县神泉港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案》,工程规划分四期实施,总投资3873.47万元。
1985年3月第一期工程动工,至1986年3月新航道竣工通航。实际施工期10个月,挖通新航道一条,长1220米,面宽130米,底宽60米,设计低潮水深3.22米,高潮水深4.55米。并封填了老口门340米,筑防波拦沙堤240米,航道护岸石堤南北合共2412米,防洪防潮堤围880米。一期工程共投资727.2万元。
1987年2月第二期工程动工,至1988年4月竣工。计延伸航道北护岸挡土墙砌体552米,疏浚航道出口段的淤沙10万立方米,筑拦沙防波堤380米(连一期工程共长620米),以及其他附属加固工程。经决算,工程造价共413.72万元。

⑼ 关于黄河,母亲河的一些资料,我要的不是诗!

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479.html?wtp=tt

⑽ 请问谁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1的水质目标啊毕业论文需要用到,谢谢啦

一、总论
(一)编制原则
1.突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将紧紧把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动因进行重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负面效应得到重视并提出防范措施。
2.源于流域规划,高于流域规划
由工程引发的跨流域流量、流态、流质变化,以及由输水主干渠及其联接的调蓄湖库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变化,都是工程活动造成的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针对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因此,工程生态环境规划既源于流域规划,又高于流域规划。
3.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
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统一规划,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与原有的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任务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
4.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
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
5.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并重
规划将分区域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生态保护要求,以完整地体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理念。
6.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要力求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与调控措施的效果进行方案评估,制定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工程立项到实施、运营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环境背景
1.地下水超采、污染及湿地退化是黄淮海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985年以来,黄淮海流域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140亿元左右,影响城市包括太原、石家庄和天津等城市;最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深、浅层地下水位分别下降了90m和50m。
受沧州深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影响,东部咸水西侵,与1984年比较,目前咸水区面积向西扩展了686km2,深层淡水矿化度升高了0.768g/L。
20世纪50年代海河流域有万亩以上的洼淀190多个,洼淀面积超过10000km2。现今,除白洋淀和部分洼淀修建成水库外,大部分的洼淀都已消失或退化。即使加上30多座大型水库和100多座中型水库,湿地面积也仅有2000多km2。
2.黄淮海流域缺水形势严峻
中国工程院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的研究结论:海河、淮河、黄河流域片现状缺水50亿~140亿m3(平水年和枯水年),2010年达100亿~225亿m3,2030年及以后达160亿~305亿m3。
实施节水规划后,到2010年受水区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在节水后仍比现状增加54亿m3,至2030年将继续增加115亿m3。若考虑现状地下水超采量和未处理污水利用量,以及农业灌溉存在的严重资源性缺水状况,在没有新的水源工程或仅有少量新水源工程条件下,2010年和2030年,受水区的缺水量将分别达到120亿m3和180亿m3左右。
3.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50%水质断面超Ⅴ类,中线输水区与受水区的引水河道也约有半数超Ⅴ类。主要受水区几乎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污水灌溉进一步引起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海河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万km河长中,已有约4000km河道长年干涸;北京市市区年排放废污水6.3亿t,经北运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入海,其中38%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
(三)规划总体设计
1.总体目标
规划将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战略层: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工程实施是否存在制约立项的环境因素;二是确认工程实施前后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为工程可行性报告、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工程设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与措施奠定基础。
流域层:主要任务是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安全,明确四大流域应重点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协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四大流域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尤其是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及工程、管理措施间的关系。
区域层:分别针对工程实施对调水区、输水区、受水区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规划需达到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尤其要重点关注那些关键性或敏感性的生态功能区。
2.规划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论证工程是否存在不可解决的环境制约因素。
四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主,并与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协调。
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关注水文情势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在建立生态用水新秩序。
输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保障输水生态安全作为规划任务。
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分区特征,分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分别评价并给出结论。
(一)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西线调水区
坝下局部河段流量减少、水位有所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
由于调水区水库处于低污染区,因调水引起的水质变化较小。
对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物种群及局部气候变化基本无影响;因建库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风险不大。另外,对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坝址区鼠害隐患,应注意进一步调查并积累背景资料。
由于调水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其未来工农业用水基本无影响;库区淹没及移民影响相对较小,且较易采取措施补偿。
2.中线调水区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m3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在不考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情况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100天,结果可能会造成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对防洪有一定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水位下降0.29~0.51m,沿江两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对中下游航运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采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予以缓解。
丹江口库区水质变化不大,而汉江中下游河道的纳污能力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加上引江济汉等工程,其影响将得到减缓。
水库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季度变化以及现存量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丹江口水库库容大,且坝体设有深孔,泥沙淤积不致影响水库寿命。
通过模型模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影响,在调水量为130亿m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华”出现的概率约增加10%~20%,当调水量为95亿m3时,“水华”出现的概率没有增加。
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库区及总干渠将有永久占地和移民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因此,移民问题将是中线调水区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决。
3.东线调水区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m3,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总体对长江口入海水量影响不大,对引水断面以下的水位、水质、河道淤积、长江航运等以及河口地区赤潮发生率、河口拦门沙位置变化等也影响甚微。
可能对长江口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东线工程调水。但即使当2030年东线抽江规模达到800m3/s时,调水量也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但为了减轻在特殊枯水期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应在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
(二)输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
应注意预防和控制工程建设产生的大气、水体、噪声污染以及占地、人群健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解决,早日启动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缓解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有重要作用。
2.运营期
主要关注由渗水、阻水、蓄水引起的局部地段地下水位抬升、局部地段土壤次生盐渍化、沿线蓄水区水生环境,以及洪水期泄洪等环境效应,应立专项进行科学研究和观测,验证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三)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调水的主要受益地区,调水工程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改善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上游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以及缓解黄河上、下游争水的矛盾,还可减少拦蓄受水区当地地表径流,使河流保持一定的入海流量,有利于减轻黄河、海河等河道的泥沙淤积,部分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另外,调水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争水的局面,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为保障北调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对工程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局部地段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水污染控制问题等,可就有关科研结论和规划予以跟踪调查和验证。
(四)总体评价结论
为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及其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抓紧落实。
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必要对策,工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避免或缓解,不存在工程立项的制约性生态环境问题。
三、四大流域治污工程规划
(一)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九个水质问题
长江干流水源地持续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提条件。
黄河干流作为西线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必须达到Ⅲ类标准。
东线输水干线区能否形成清水廊道,确保东线调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是淮河、海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有效保护及恢复北京市饮用水源。
保障东线受水区天津、济南用水安全。
有效治理河南污水,是山东滨州沿海地区能否免受污染威胁的关键。
保证淮河干流及入洪泽湖支流水质是淮河流域治污的重点。
削减石家庄等城市群排污量避免北排河污水对渤海的污染。
东、中线农业面源污染是威胁调水水质的重要因素,应成为黄淮海流域污染控制的重点。
(二)解决九个水质问题的措施
1.划分九个治污区
针对长江、黄河、淮河干流及淮河入洪泽湖支流水质问题,划分汉江保护区、长江干流治污区、黄河干流治污区、淮河干流及入洪泽湖支流治污区;
针对东线工程能否形成清水廊道问题及天津、济南用水安全,划分为东线清水廊道区和天津、山东受水区;
针对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分为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针对河南污水治理问题,通过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划分东线河南水质改善区;
针对河北石家庄等城市群排污量削减问题,划分为河北城市群治污区。
2.实施六项规划
通过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解决长江干流水源地水质问题;通过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解决黄河干流水质问题;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解决东线清水廊道、东线天津和济南用水安全问题;通过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解决河南污水治理和石家庄等城市群排污量削减问题;通过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解决淮干及入洪泽湖支流水质问题;通过首都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现北京市饮用水源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落实2010年前污染治理具体措施,确保工程输水用水安全
投资166.4亿元,实施5大类治污项目,COD排放总量控制在1.5万t/a,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36万t/a,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区47个控制断面水质可得到改善;
投资35.6亿元,完成3大类治污项目,COD排放总量控制在11.6万t/a,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7万t/a,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天津用水区的用水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投资48亿元,完成4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5万t/a、氨氮排放量0.6万t/a,汉江治污区27个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改善;
投资134亿元,完成4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35.5万t/a、氨氮排放量3.4万t/a,长江干流区的102个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改善;
投资67亿元,完成2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5.4万t/a、氨氮排放量0.7万t/a,黄河干流区18个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改善;
投资40.1亿元,完成6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5.1万t/a、氨氮排放量0.6万t/a,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9个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改善;
投资42.8亿元,完成4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4.4万t/a、氨氮排放量0.5万t/a,河南水质改善区出省断面COD浓度控制在70mg/L,其他指标不低于农灌标准;
投资54亿元,完成3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13万t/a、氨氮排放量1.4万t/a,河北城市群治污区的24个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改善;
投资21.5亿元,完成2大类治污项目,削减COD排放量2.6万t/a、氨氮排放量0.1万t/a,淮河干流及入洪泽湖支流治污区的2个断面水质可以得到改善。
规划工程投资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四大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首都21世纪(2001~2005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等具体落实。
四、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区范围
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湖北省十堰市,陕南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和河南省南阳市等5个地市,汉江中下游的襄樊、孝感、荆门、荆州、武汉等地市,总面积约16万km2。
2.规划目标
生态目标:改善汉江流域及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减少丹江口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提高汉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条件,促进江汉平原经济发展。
水质目标:到2010年,汉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Ⅱ类,支流水质不低于Ⅳ类,保证汉江流域2200万人的饮用水源安全,保证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
3.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上游规划措施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通过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县建设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保障丹江口库区水体水质安全。
丹江口库区施工期要尽量避免工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对施工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强保护施工区人群健康;运营期主要采取加强入库干、支流的水土保持,库周增加林草覆盖率,控制渔业生产,保护周边地区的珍稀植物,库周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
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制定合理移民安置与环境保护规划,减少迁建区环境压力。
4.汉江中下游规划措施
针对汉江中下游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规划提出建立汉江平原生态农业示范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渠;建立污染防治区,控制城市与工业污染;建设引江济汉工程,维持汉江生态用水需求;兴建兴隆水利枢纽,保障农业灌溉系统不受调水影响;改(扩)建部分闸站及局部航道整治,进一步满足灌溉需求和改善汉江航运条件。
(二)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区范围
长江下游干流南京—上海段和太湖流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上海等市。
2.规划目标
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保证调水要求;长江干流控制岸边污染带,保障岸边取水水质;长江沿岸的岸边污染得到改善,各个支流水质达到江苏省水域功能区划要求。
3.规划措施
东线调水区主要关注长江口地区,通过划分生态功能区,分区分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长江口地区生态安全及长江干流水质安全,其中重点是上海水源区对于盐水入侵的预防,当大通流量小于警戒水量时,应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
(1)太湖特殊生态功能区
实施自望虞河调水引江济太工程、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河道与梅梁湖、五里湖生态清淤工程等,保障生态安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城镇垃圾处置工程及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工程,改善水质。
(2)河口生态良好区
包括宁镇扬-宜溧山丘陵区和太湖平原、江北平原生态农业区。
低山丘陵区有计划进行封山育林,防风固沙,保持植被;加强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防治,加强区域内已建和新建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物种保护基地和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
平原区以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3)干流污染控制区
沿江饮用水源地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加强污染物岸边排放总量控制,沿江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针对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削减结构性工业污染。
(4)上海饮用水源保护区
当大通流量小于警戒流量时,应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
枯水期则减少江水抽引量,采取避让措施。
在大通以下沿线各取水口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沿江各地区抽江与引江的水量及下泄流量。
保护现有水源,开发规划新水源,充分利用各种水源。
在长江遇枯水年或特枯水年,利用三峡调蓄能力,维持一定下泄水量。
鉴于长江口北支河段是一个由于泥沙淤积将自然消亡的河口,对北支进行封堵整治的措施可以作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一步论证。
五、输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1.发挥在线水库的调蓄功能
受水区向城市供水的大、中型水库及洼淀共有19座,这19座水库总调蓄库容为67.5亿m3,占中线二期工程输水量的50%,其中黄河以南13.3亿m3,黄河以北54.2亿m3。充分利用这些水库的调蓄库容,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北调水与当地水资源的丰枯互补。
2.设置节制闸实现干渠分段控制,减少输水风险
为实现输水干渠的系统控制及对渠道水位、流量的控制,在中线输水干线中共设40余座节制闸,将总干渠分为40余段,相当于40余座水库串联,以应对分水口取水流量的突然变化,使输水响应更快。确保突发性污染、溃堤等灾害事故发生时,仅产生局部影响,不涉及干渠整体的安全,确保渠道的安全运营。
在调水量小或无调水时,需密切监测调水线路水质,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富营养化现象,应改变水库的调蓄方式,开闸放水,提高流速。
(二)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主要措施:通过截污导流工程,实现对输水干渠污水的零排入,保障东线输水工程水质安全
1.主要截污导流工程
包括清河县截污导流工程、沧州市截污导流工程、沧县截污导流工程、青县截污导流工程、泊头市截污导流工程、临清市会通河排涝涵闸工程等共计33项。
2.截污导流工程与防洪排涝系统的协调
通过修建节制闸等设施,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措施,或选择其他河道作为新的泄洪渠道,保证排涝与调水两方面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划分保护区,建设生态监测系统
划定新的河、渠、湖、库一体化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功能区,建立生态监测站,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影响因素实施监测。
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按功能区对输水区水质、土壤及地下水进行重点维护,并分别建立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地表水水质、土壤、湿地及生物种群的生态监测站,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实施监测。
六、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重点关注东、中线受水区。东、中线受水区在加大治污工作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用水秩序。
(一)受水区规划目标
受水区城市应贯彻“节水是前提,治污是关键,生态是目标,机制是保障”的实施总纲,建立用水新秩序,实施全流域、全社会、全方面的节约用水制度,改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率,减少污废水的排放,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湿地系统得到逐步恢复,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建立受水区用水新秩序框架
1.实现三项生态保护目标
增加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总量,改善北方地区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现状;通过建立水陆一体化的生态防护系统,控制南水北调各调蓄湖库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重点控制主要城市市区地下水开采,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并使地下水逐渐得到补充。
2.规划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建设须量水而行,强化水管理;实施北调水与地方水资源的联合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工农业节水及城市再生水回用措施,尽量减少受水区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超采、超用;建立地下水开采分区控制制度,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实行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水陆一体化的生态防护系统,控制面源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湖库周围50~100m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于各入湖河口建设湿地处理系统;二是河湖周边地区建立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以有机肥代替化肥,实现以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三是湖库周围地区全面实施禁磷措施。
七、结论与建议
1.南水北调工程不存在工程立项的制约性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调水区、输水区及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本规划认为,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必要对策,工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避免或缓解,不存在工程立项的制约性生态环境问题。
2.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宜早启动
本规划重点关注工程在区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对中、小尺度,尤其是工程施工对局部地段及其周围环境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没有给予明确回答和提出具体工程及管理措施,这些工作有待于南水北调各项具体的工程方案落实后,进一步展开全面深入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解决。
3.解决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是抓好设计
重点关注以下工程的设计:
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即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部分闸站改扩建工程、局部航道整治工程;长江口地区水污染与盐水入侵防治工程;输水线路区安全保障工程;受水区防洪与截流工程。
必须对这些工程的影响程度与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并在工程设计中提出相应的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措施,将可能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4.环境管理措施应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任务
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除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外,更要注重各项环境管理措施的落实。
5.重视科学研究与监测
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调水工程,连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输水总干渠,不仅使四大流域的流量、流态(流速、水位、停留时间)、流质(泥沙、盐度、营养物、污染物)发生变化,还会因此对各大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但对这些影响的评价尚需要从条件演化、数据观测、规律总结等方面深入研究和积累信息,才能给予明确结论。
6.建议
(1)以“节水是前提、治污是关键、生态是目标、机制是保障”作为实施生态规划的总纲;
(2)为四大流域治污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资金,监督检查项目完成情况;
(3)对跨流域调水和人工渠道连接四大流域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列专项课题,进行系统观测和研究。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