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历年蝗虫治理

历年蝗虫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1-26 07:30:31

⑴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总结: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⑵ 蝗虫发育的什么时期进行防治最好

蝗虫孵化两个星期左右是灭蝗的最佳时期,这时蝗虫不会飞,鸡鸭吃起来正当时回,所以防治虫害发生采用生物防答治最好,既能减少药害维护生态平衡,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部分收益。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2)历年蝗虫治理扩展阅读

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

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⑶ 蝗科的防治方法及典型事例

虫情调查和预测: 搞好三查,明确蝗情。三查 :查残、查孵化和查蝻。查残:指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以便了解防治效果和确定下代防治任务。调查次数:夏蝗查2次,一次在防治后,一次产卵盛期;秋蝗调查3次,分别在防治后、产卵盛期和产卵末期。
取样数量:滨湖和沿海蝗区,每50~100亩取1点,内涝蝗区每10~20亩取1点,每点取样11平方米,目测飞蝗数量,计算出每11平方米平均头数。地面喷雾机械
查孵化:掌握蝗蝻孵化出土期,预测防治适期。不同代区从常年越冬卵孵化盛期前半个月开始,对历年查治的重点区域,每10~15天查1次,共查2次,每次挖卵块5块以上,将卵粒充分混匀,从中取50粒,切查各卵粒的发育期,按发育级别算出百分率,估测孵化期。
查蝻:了解蝗情,确定防治面积和时期。取样方法同查残。
防治方法: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患的方针
改:改造治理飞蝗的发生基地,从根本上控制蝗害
治:在加强蝗情侦察的基础上,及时用药防治,迅速压低种群数量,减少为害。
改:
1 兴修水利:治本,切断水涝、旱灾和蝗害的关系。
东亚飞蝗在山东微山湖蝗区发生
2 植树造林:开展绿化,减少飞蝗产卵的适生场所。
3 垦荒种植:推广旱改水,增加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面积,或开挖鱼塘,种植牧草等,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境。
4 扩建盐田:沿海蝗区,在荒滩上兴建盐田或发展水产养殖业。
治:
5 药剂治蝗:
防治指标:每11平方米5头防治适期:蝗蝻三龄盛期
使用药械:地面喷雾用弥雾机、喷粉机使用农药有:乐果,马拉硫磷,敌敌畏乳油等,每亩40-100毫升;飞机防治用超低量喷雾,使用农药为马拉硫磷油剂,每亩100毫升。
药剂治蝗 1、除卵:在竹蝗产卵期作出标志,并绘出标记图,然后在小满节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达到除卵和保护天敌的目的。又可于林间栽植泡桐树繁殖红头芜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于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敌百虫粉或2.5%甲基1605粉,每亩1.5-2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于蝗卵地释放白僵菌,使跳蝻刚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当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虫出现则只有采用烟剂熏杀。 烟剂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烟剂,每亩用量0.5-0.75kg。放烟时风速要在1.5m/S以下。放烟时间以清晨东方快要发白至日出前一段时间最为适宜。21时左右亦可放烟,但因山路崎岖,行动不便,故非不得已时,一般多不采用。无风阴天,整日可以放烟。对于下木丛生的竹林,为便于放烟,应事先砍好放烟道。放烟道设立位置,依产卵地地形而异,以能使烟雾弥漫全产卵地直到竹林顶端而不致很快流失为宜。放烟道宽度以能容一人手执烟筒自由行走为度。放烟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一端留节,另一端竹筒旁装一柄,柄与筒身指近筒口的一边)所成角度要稍大于900,如此放烟时烟雾才不致扑向放烟人身边。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烟剂即可;无竹筒地区,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铁筒、木盒、纸盒须用防燃物处理)均可。放烟方法以移动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复杂也可采用移动法结合固定法,或仅采用固定法亦无不可。采用移动法时放烟人移动方向必须与风向垂直;采用固定放烟时,烟筒必须放在上风处。烟雾流动因地形及风速大小而有一定的规律。无风时在山脊放烟,烟雾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风时(指在1.5m/S以内)烟雾随风流动,最后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烟烟雾可直冲至山顶。为了掌握好风速、风向,以便把烟放好,放烟前可先点燃一小撮烟剂以确定烟雾去向,如烟雾笔直上升,表示无风;如稍向一边慢慢地斜行表示风速在1.5m/S以内;如烟雾很快地流走,表示风速已超过1.5m/S,此时一般已不宜放烟。
3、用混有农药的尿液装入竹槽,放到林间,诱杀成虫。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a)供试药剂 25%灭幼脲Ⅲ胶悬剂、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内含14.5% 灭幼脲Ⅲ号、1.5%多来宝)均系广东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产;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系广州农药厂生产;20%优乐得可湿性粉剂(日本产)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剂由氰胺(中国)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宝乳剂为市售农药。
(b)供试跳蝻 1~5龄的黄脊竹蝗跳蝻,均系从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内群体饲养1~2天,再分装到各笼中供试验用。跳蝻分1~2、3、4~5龄3个龄组进行试验。
(c)养虫套笼 室内或林间药效试验选用100目绿色铁纱网做成直径20cm、 长45cm的圆筒形虫笼,两头各缝接长20cm纱布供捆扎或套三角瓶。
(d)养虫材料 室内药效试验选用叶子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于三角瓶中水培,竹节没入水中,药后3天起,每3天更换不带药的竹叶饲养。
(e)药剂试验方法 药效试验使用指压式小型喷雾器,喷至竹叶湿而不滴水为度;粉剂(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释)喷撒用4层纱布包扎后,轻轻地抖落于竹叶上,见粉均匀分布为度。林间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采用日本产久保田多用植保机。室内药效试验各设5个浓度处理,25%灭幼脲Ⅲ号粉剂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药效试验每种药剂各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防治试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用药量为300ml/hm2,兑水25kg喷雾,25%灭幼脲Ⅲ号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的用药量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喷撒。喷药前在林间挂套笼以便检查效果。
各种试验均设空白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即3个笼),1~2、3、4~5龄3个龄组跳蝻每笼分别装40、30、20头。
(f) 效果检查:室内药效试验每天检查一次,并记录死虫数, 直至最高浓度处理跳蝻死亡率达95%以上或对照处理死亡率达20%时结束试验;林间药效试验每两天检查1次。套笼试验用校正死亡率表达防治效果。
(g) 灭幼脲Ⅲ号防治竹蝗持续效应观测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a) 室内药物筛选试验。1995~1997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灭幼脲Ⅲ号3种剂型对1-2龄跳蝻进行室内药效试验,
从表中可知: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致死作用明显。除虫死净、优乐得和几种药剂低浓度处理外,大部分为药后5~7天,跳蝻开始进入死亡高峰期;药后10天,死亡率达70%以上;药后15天,死亡率达90%以上。
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1~2 龄跳蝻的室内药效试验致死效果。通过两者校正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P=<0.05)。250mg/kg胶悬剂与0.5%粉剂比较,500mg/kg胶悬剂与1.0%粉剂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药后15天,除个别浓度处理特殊外,4 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大部分达85%以上,充分体现了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速度,增效粉剂的LC50、LC90均大于胶悬剂,药效似乎比胶悬剂差,但增效粉剂的药效是药后5天的,仅反映速效成分的药效,主要成分灭幼脲Ⅲ号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灭幼脲两种剂型使90%跳蝻致死的时间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时间以增效粉剂为快,且较胶悬剂快1倍,体现了增效粉剂的速效性,这与表4的分析结果一致。
对跳蝻中毒症状在室内进行了连续观察,各种药剂处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行动缓慢、取食量减少、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脱肛、不能正常蜕皮、胫节反卷、最终死亡等症状,虫死净的中毒症状较特殊,药后7~20天,跳蝻取食量极小(拒食),虫体不长大,死亡率低,但最终难以完成生活史,优乐得也有类似的症状表现。
由于室内药效试验,仅供跳蝻取食3天带药竹叶(以后换新竹叶不喷药),肯定少于林间的摄药量, 加上跳蝻中毒后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林间跳蝻死亡率必然高于室内。
(b)不同龄期跳蝻的室内药效测定。不同龄期跳蝻、不同浓度处理试验。随着跳蝻龄期的增加,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灭幼脲各浓度处理4~5龄跳蝻的致死作用明显低于1~3龄跳蝻。对不同龄期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虫龄的增大,LC50、LC90相应大幅度增加;同一龄组,使用浓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1~2龄跳蝻五个浓度处理LT50为4~5天,LT90为10~ 28天;当P=<0.05时,使用1000~125mg/kg浓度,药后7、18天内,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50%、90%,这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3龄、4~5龄跳蝻的LT50、LT90明显大于1~2龄跳蝻,致死时间长得多。东亚飞蝗
(c)林间药效试验。1995~1996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进行林间药效测定,各种药剂在林间测定的结果与室内相似。室内和林间药效试验,灭幼脲Ⅲ号浓度125与250mg/kg胶悬剂;浓度0.5%与1.0%粉剂进行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灭幼脲Ⅲ号各种浓度处理,药后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综合因子分析。从上述试验结果看,灭幼脲Ⅲ号的3种剂型和卡死克、抑太宝对1~2龄跳蝻都有较强的致死作用;虫死净、优乐得虽然药效试验期内死亡率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长发育,最终也能导致个体死亡及种群数量减少。但由于死亡速度慢及不明显,生产单位较难接受;同时考虑到推广应用的成本,灭幼脲Ⅲ号的价格显然较其它药剂低,适宜于大面积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粘附力强,消解速度慢(据报导,在林间树叶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为48天,药后60天的消解总量仅62%), 非常适合于跳蝻孵化历期长,跳蝻活动期雨水多的竹产区使用。灭幼脲Ⅲ号粉剂使用方便,增效粉剂还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虽然粉剂粘着力较差,但掌握好喷药天气便可克服这一缺点。
(e) 灭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间持续效应观测。对竹蝗产卵地及防治区竹蝗虫源地和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使多年来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趋势得到控制。
⑶、应用灭幼脲防治黄脊竹蝗的技术要点
林地牧草蝗
摸准虫情、搞好测报
虫情调查主要抓住两个时期:一是在竹蝗产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调查竹蝗产卵地,可根据竹蝗喜欢在为害区的边缘,土壤疏松、地被物较少的向阳山坡产卵等习性,通过查看林地上虫尸或挖找蝗卵等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有虫面积及次年重点发生区。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调查,初孵跳蝻在杂草或竹叶面上取食活动,容易被发现。可准确掌握跳蝻的孵化时间、发生地点及虫口密度。虫情调查要花费较大的人力,通常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时间,可根据1至3月份气温、降雨情况与孵化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还可利用蝗卵胚胎发育历期进行预测。

⑷ 中国蝗虫历史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我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在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活动,学术界更掀起了对中国灾害学、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少文章与论著。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约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论著有30余部。纵观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

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写成于1928年,1938年以英文发表、李凤荪《捕蝗古法》(《昆虫与植病》1933年第1卷)、马骏超《江苏省清代旱蝗灾关系之推论》(《昆虫与植病》1936年第18期)。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了蝗灾的统计,如被视为中国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就对包括蝗灾在内的我国历代自然灾害次数与频率作了统计。陈高佣编写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1939年),辑录出257年次的蝗灾记录。其中邓氏所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引用。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

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其大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我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

⑸ 怎么治理蝗虫

蝗虫农业防治:(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生物防治:(1)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2)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⑹ 如何治理蝗灾

1、环境保护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

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2、药剂防治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

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

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3、天敌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6)历年蝗虫治理扩展阅读:

灾害物种: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

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⑺ 中国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治蝗都有哪些绝招

新疆发生蝗灾时,我国曾特意用飞机从浙江运了一大堆鸭子到新疆,专门派鸭子去吃蝗虫,一只鸭子一天能吃掉一百多个蝗虫,灭蝗能力强,又不会破坏环境。

⑻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⑼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蝗虫灾害是在大概1952年左右被控制住了,蝗虫灾害是十分厉害的,特别是在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了蝗虫灾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就会有好多人饿死,蝗虫灾害一直持续到1952年马士俊博士从海外归来,当时国家给马士俊一个人物就是消灭蝗虫灾害。

后来他们又发现这些沼泽地下居然是黑土地,黑土地的营养成分是很高的,是很肥沃的土地,于是国家就决定大垦荒,把蝗虫的老巢开垦了,这样既能利用这片沃土,也能消灭蝗虫,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行之有效,自从那以后我国就基本上没有蝗虫灾害了。

⑽ 中国治理蝗虫第一人叫什么

中国历史治蝗虫第一人应该是唐代的姚崇!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