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分别针对
①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② 下列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各种策略中,不正确的是( )。 A 进行长期投资 B 签订长期购货合
下列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各种策略中,不正确的是()。
A.进行长期投资B.签订长期购专货合同
C.取得长期借款属D.签订长期销货合同
正确答案:D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当财务措施予以防范。在通货膨胀初期,货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这时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实现资本保值,所以选项A正确;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所以选项B正确;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所以选项C正确;调整财务政策,防止和减少企业资本流失等,而签订长期销货合同,会降低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现金流入,增加了企业资本的流失,所以选项D不正确。
③ 针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如何对付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不同的通货膨胀成因,经济学家认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如: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等
一、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和治理
70年代,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采取简单的增发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发达国家进入了滞胀时期,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
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放弃了战后以来实行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严格的货币政策,通过短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政策使通货膨胀持续回落,但同时也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于是,一些国家又采取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留下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高居不下的问题。
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美国在技术创新和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实现了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发展。西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失业率大大降低,通胀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日本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
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态势和治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它们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发展中国家的高速经济发展必须求助于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但是,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在超过经济发展能力时又必然带来高度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再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治理。反反复复,几多波折。并且,通过出口、外债、汇率制度等环节的传导,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往往严重受到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中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中国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地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膨胀。但经济基础的薄弱和资金的短缺成为高速发展的瓶颈。于是增加货币投放量和信贷资金的结果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实物的流通量,发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不同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是:
1、由价格改革而引发的成本推动式通胀。2、引起货币超量发行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不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体制上的原因。3、不完善的经济法规和秩序使各种商品在流通中发生转手加价的问题。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治理的主要方法:
80年代治理通胀方法以行政性手段为主。效果:通货膨胀被控制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下降。93年通胀后,政府采取了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未放弃运用行政手段,但重点操作落在间接的宏观调控上。效果:终于使经济成功地软着陆,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同时也保持了经济的适当发展。
几条经验:
1、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之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微观主体对政策信号越来越敏感。
3、准确把握形势,审慎灵活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