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渭南渭河治理

渭南渭河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1-24 12:31:08

Ⅰ 陕西渭河治理近况

前几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干活路过渭南渭河,我发现渭河水好像变清了一些,地震后为了检查渭河大桥的安全情况,我还下到渭河河床上去过,发现河水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异味了,考虑到当时刚刚下过雨,我不认为渭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因为渭河上的一条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并没有像报纸上说的那样得到彻底封堵和改道

几年没有去过杨凌了,对那里的情况也只能依靠报纸电视和网络去了解,都说是改善了,但实际上是不是那样,真的说不好。

老百姓对环境问题什么时候有决定权了,渭河才能得到彻底的治理,才能重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属单位干活,平时比较关心环境,

Ⅱ 渭南市城市段渭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办公室在哪

渭南市东风街中段15号

Ⅲ 老师今天讲陕西省怕渭河水倒流冲了渭河平原,所以对于渭南的投资小于宝鸡,是怎样嘛

渭河流域概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杨凌区),至潼关港口入黄河,共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26 个县(市、区),干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 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2.2km,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依秦岭,北至黄龙山,流域面积6.76 万km2。渭河流域地处陕西中部,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杨凌、铜川、渭南等6个市(区),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 年区内总人口2340万人,集中了陕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业,81%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污水排放现状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 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1。表1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2.面源污染区域面源污染主要与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出分析。(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年产沙量5529 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km2。(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 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4)与大气污染和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 年渭河流域7 个市县SO2 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1995 年关中地区降水pH 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采集酸雨总量占采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5)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开垦,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坡地开垦增加,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陡坡地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导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渭河流域水质现状1.河流水质现状(1)断面选择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 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 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起、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km。(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个指标。(3)评价结果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km。全年平均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1.2%。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km,全年平均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km。全年平均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2.功能区达标评价渭河流域:2007 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22 段,评价河长1288.6 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见表2。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 段,河长527.6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 段,河长761.0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污染原因分析1.河道生态水量不足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 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 亿m3/a 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 亿~25 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较低。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注: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从表3 看出:1995 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减少,且有增加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据资料分析,渭河流域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入水体造成污染。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71 亿t,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资源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失去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4.水土流失问题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 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对策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与下游断面河流径流量之比不断上升,致使渭河径流量锐减,环境容量丧失,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河流径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质,减轻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2.加强面源污染控制(1) 推广、采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 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科学定量施肥。(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3.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1)通过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2)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方可允许排放。4.实施生物生态治理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排放。6.总量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

Ⅳ 渭河对宝鸡的影响

最佳答案渭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一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曾经以水草丰美而著称并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如今已被严重污染,多数流域几乎丧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条“废河”。据省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已经超过6亿吨,其中COD(即化学耗氧量,可以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万吨,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渭河将成为陕西关中最大的“纳污水道”和黄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干流在陕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我省境内渭河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生产总值。 历史上传说的“泾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泾河浊,两河汇流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场景长达数里。如今两条河流都被污染,实际上清浊早已不分明了。由于渭河污染非常严重,成了实际上的“黑河”,渭河入黄河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据渭河边的群众讲,上世纪70至80年代,渭河水还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当地百姓还直接从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边有不少人以打鱼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时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滩,浓烈的恶臭味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说:渭河水越来越臭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统计显示,入渭废水排放总量为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从工业行业统计看,造纸业为第一污染大户。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纸企业104家。造纸业所创造的产值约关中整个工业产值的6%左右,所产生的利润也微不足道,污染负荷却占了工业污染的60%以上。此外,还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类企业200余家。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省92.2%的工业废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1.3万吨,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5.7万吨。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而且给我省尤其是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生态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水质黑臭,污染浓度高,百姓不敢用作农业灌溉,两岸群众的饮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Ⅳ 渭河受到的污染有哪些

渭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一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曾经以水草丰美而著称并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如今已被严重污染,多数流域几乎丧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条“废河”。据省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已经超过6亿吨,其中COD(即化学耗氧量,可以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万吨,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渭河将成为陕西关中最大的“纳污水道”和黄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干流在陕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我省境内渭河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生产总值。
历史上传说的“泾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泾河浊,两河汇流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场景长达数里。如今两条河流都被污染,实际上清浊早已不分明了。由于渭河污染非常严重,成了实际上的“黑河”,渭河入黄河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据渭河边的群众讲,上世纪70至80年代,渭河水还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当地百姓还直接从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边有不少人以打鱼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时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滩,浓烈的恶臭味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说:渭河水越来越臭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统计显示,入渭废水排放总量为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从工业行业统计看,造纸业为第一污染大户。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纸企业104家。造纸业所创造的产值约关中整个工业产值的6%左右,所产生的利润也微不足道,污染负荷却占了工业污染的60%以上。此外,还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类企业200余家。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省92.2%的工业废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1.3万吨,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5.7万吨。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而且给我省尤其是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生态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水质黑臭,污染浓度高,百姓不敢用作农业灌溉,两岸群众的饮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此外,由于污染水体的下渗和固体废物淋滤入渗、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原因,渭河流域一些重要城镇和工业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
去年,省人大专门组织了一次执法检查后得出结论,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接纳了这样的渭河水,黄河污染无疑又雪上加霜。
据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调查及沿线村民们反映,造纸企业是渭河污染的重要来源。关中地区造纸企业最多的时候有近千家,后来经过政府多次整顿,剩下了140余家。虽然环保部门三番五次检查,不少造纸企业也被迫关停或整治,添置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渭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省环保局曾做过监测抽查,渭河从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宝鸡市林家村断面进入陕西境内的干流水质比较好,基本可以维持Ⅱ、Ⅲ三类水质标准。可是,由这一断面向下,污染逐步加重,其中宝鸡市岐山、扶风、凤翔等县境内的企业,特别是造纸企业向渭河干流以及其支流小韦河偷排污水现象严重。沿着黑臭的渭河向下游走,行进两百公里左右,就到了渭河的入黄口。由于来水量少和泥沙淤积严重,渭河入黄口距离河岸很远,但“黑黄分明”的景象仍可以看得很清楚。根据设在潼关的自动水质监测站提供的资料,现阶段渭河入黄断面COD含量为101mg/l,远高于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的渭河入黄断面水质应达到的Ⅳ类水要求(Ⅳ类水标准为30mg/l)。
长期以来,我省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渭河上游用于农业灌溉及水利发电的截流,导致河道基流减少,渭河生态用水和水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生态功能的逐步减退,水资源的短缺又成为渭河流域城镇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这都严重地影响了我省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渭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二
渭河污染触目惊心,那么谁是渭河污染之源?8月下旬,记者随省环保局工作人员一起沿渭河实地查看。
在渭河上游杨陵和武功县交界处的小韦河桥边,我们看到了渭河污染的一个典型画面:浓浓的呈黑褐色的污水从上游缓缓流淌下来,并散发出浓烈刺鼻的臭碱味道,臭水翻滚着溅起恶心的白沫,顺着弯曲的河道汇入渭河一级支流漆水河,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使河水拐弯曲行。
我们和附近北下阳村正在放羊的70多岁的张大爷聊起来。他从小在河边长大,见证了小韦河的变化。他说,从前的小韦河水清见底,河水灌溉庄稼就甭说了,还有鱼虾有螃蟹,孩子们可以在河里游泳嬉戏捉鱼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游的凤翔、岐山、扶风等县建了许多造纸厂及化工厂,小韦河的水就被污染了。老百姓早已不敢用河水浇地,村里吃水要打深井,河里的臭气散发着的浓烈臭味让人们窒息,几百米外的村里都能闻到。
自今年3月以来,省环保局对此处小韦河的水质多次采样监测,主要污染物COD在800—1000mg/L之间,污染浓度为渭河地表水Ⅳ类标准(COD30mg/L)的30倍左右。这样的水质就是有毒的水,不说鱼虾活不成,地浇不成,人下去非蜕去一层皮不可。
在渭河沿途我们看到,大量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渭河干支流不同程度遭受了污染。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当地群众历数河水污染后造成的危害。皂河是西安市辖区内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渭河支流。在草滩镇,我们还没走到皂河边,刺鼻的臭味已经使人难以忍受。我们捂着鼻子走近太平河入皂河口,看到黑褐色的污水泻入皂河,溅起的白沫有的厚达10厘米。据随同的省环保局的同志介绍,从太平河的水质现状看,有大量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造纸废水和硫酸厂废水排入。省环境监测站今年4月对太平河入皂河口的水质监测表明,主要污染物COD浓度竟高达5240mg/L,是渭河地表水质标准的170多倍。枯水期内,皂河入渭的水量占到了渭河西安干流段水量的一半左右,成为目前对渭河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支流。皂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城市排污渠。
草滩农场职工雷家民说,过去草滩是一个种植粮食蔬菜的沃土,皂河水不但是浇地的水源,所产的鱼虾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自从皂河被污染后,不但鱼虾死光了,粮菜也难种了。现在的皂河水用来浇地会把庄稼烧死,只能用打的深井水浇,一亩地光电费就得一百多元。目前的种粮收成大大减少,只够卖个土地承包费。他痛心地说:一到冬天,皂河散发的那种让人恶心想呕吐的臭味随着风向远处扩散。渭河污染还直接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近十年来附近村民喉癌、胃癌等发病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与皂河、渭河水的严重污染有关系。
据了解,渭河较大的支流、水渠有20余条,一半以上受到污染,污染较重的超过三分之一,除小韦河、太平河、皂河外,污染严重的支流还有西安、咸阳界内的新河以及渭南的沋河等,还有少量直接排入渭河的城市排污渠。由于西安城市大,人口多,工业企业多,所以排污量大,是沿渭河的城市中对渭河污染最为严重的。
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也是导致渭河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左右。关中更少,仅为全国的17%左右。渭河流域水资源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左右时,才能基本满足关中的社会用水和渭河生态用水需要,而实际缺水量约30亿立方米。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引水工程1635处,其中在渭河干流上较大的引水工程有宝鸡峡水库、总干渠、高干渠、渭惠渠等。枯水期内渭河上游来水在宝鸡峡水库被全部引入总干渠,发电后的渠水虽然在眉县魏家堡返回渭河,但魏家堡提水站又将渭河干流水全部引入高干渠和渭惠渠。高干渠和渭惠渠流经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用来灌溉和发电,在咸阳的秦都区境内基本断流。由此可见,枯水期内渭河干流魏家堡以下段基本无上游来水,主要是沿途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只有极少量南山支流汇入。由于缺少生态水的稀释,只剩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渭河干流水基本是黑色的。渭河是“关中下水道”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水土流失也加重了渭河污染。渭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达4.6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等支流和汛期的6—9月份,渭河丰水期是泥沙伴流。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又使下游水流平缓,从而使得渭河的自净能力特别差,污染指数不断升高。
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渭河造成了污染,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更使渭河污染雪上加霜;地表水源的严重缺乏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渭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

Ⅵ 渭河的开发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前已论述的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
成国渠,修建于公元233年,从眉县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东流,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70万亩田地。该渠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长近150公里,同时自兴平开渠东行,至泾渭交汇处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国渠向东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成国渠筑堰,建六斗门。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汇集了苇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2万余顷土地,其效益可与泾白渠相当,称为渭白渠。唐以后成国渠始终延续,其利不断。
漕渠,公元前129年开挖,是关中古代的人工运河。汉武帝时,为把黄河下游出产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筑。渠道从长安城西南昆明池起,东北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直通黄河,长150余公里,沿途接纳浐、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运便利,成为当时重要的运输线,而且可灌溉漕渠两岸1万多顷农田。
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县引渭河水向东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狭长地带的60万亩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9万亩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县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县8万亩农田;
沣惠渠,1941~1947年修,引沣河水,灌溉沣、渭三角地带4万亩农田;
涝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户县境入沣河两岸2万亩农田。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关中地区设施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08个,有效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88个,其中1万~10万亩的灌区有78个;10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有羊毛湾水库灌区、沣惠渠灌区、梅惠渠灌区、石川河灌区及黑惠渠等五个灌区。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泾惠灌区、宝鸡峡灌区、洛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等五大灌区,它们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东连成一片。泾惠渠、洛惠渠前已论述,其余三大灌区介绍如下:
宝鸡峡灌区,分塬上灌区和塬下灌区两部分。塬下灌于区即原渭惠渠灌区,于1935年开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仅灌农田27万亩。建国后整修扩展,灌溉面积为57万亩。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到53万亩。塬上灌区于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复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与塬下两灌区于1975年4月合并,统称宝鸡峡引渭灌区。
塬上引水枢纽工程,在宝鸡市西11公里处,即从林家村渭河峡谷口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总干渠长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黄土塬坡蜿蜒东行至眉县上塬,此段长98公里,称为塬边渠道。渠道从常兴上塬后,跨越水、信仪沟、漆水河、大北沟、南沟至乾县坛子坊,分东西两干渠,东干渠长26.3公里,西干渠长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万亩面积。
塬下引水枢纽工程,从眉县魏家堡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17公里,到扶风的孝母村,分南北两干渠,南干渠长67公里,至咸阳市西郊入渭河,北干渠长105.4公里,至泾阳狼沟入泾河,可挖制109万亩面积。
宝鸡峡引渭工程,是关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阳市、宝鸡市和金台、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秦都、乾县、礼泉、泾阳、高陵等十三个县区的300万亩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万亩,抽水灌溉86万亩(包括群众抽灌26万亩,水库周围抽灌10万亩)。全灌区有总干渠二条,干渠4条,支渠和支分渠68条,斗渠1643条,有渠库结合工程——水库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有陂塘756座,总蓄水能力3032万立方米;机电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渭北旱原成为陕西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区,是1960~1970年分两期建成的一个大型电力抽水灌区。1984年1月,把原来的东方红灌区改为此名称。渠首在临潼县油槐乡西楼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区共有28处抽水站,分八级抽水,平均净扬程35.2米,最高累计净扬程86米。干渠5条,支渠31条。灌溉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县的126.08万亩田地。排水干沟4条,支沟38条,控制面积79.8万亩。
冯家山水库灌区,于1970年7月开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在千河下游宝鸡县桥镇冯家村下,筑坎拦河蓄水,坎高73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设计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为4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39.1公里。北干渠长50.8公里,南干渠全长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衬砌。东灌区共有支渠29条,斗渠28条,西灌渠长2.25公里。渠库结合工程6座,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等7县136万亩土地。灌区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灌区,东灌区有121万亩土地,西灌区仅有15万亩土地。自流灌溉面积65.33万亩,约占灌渠面积的一半。 (一)历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于唐代咸阳柳堤。据《重修咸阳县志·古迹》载:唐时咸阳筑堤防渭水溃决,植柳逾万,故名柳堤。清代华县、宝鸡等地筑堤防水。《续修陕西通志稿》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华州牧席绍葆劝民于沿河低洼处筑堤捍水,居然无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涨,水从无堤段漫出,州牧闻讯后亲赴华县侯坊、吴家桥和大荔胡村等处,与各村耆老共谋接筑渭堤,数千人费工一月,增新补旧,接筑赤水以东、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余里,民乐安堵,齐颂席功。
清宣统年间,宝鸡县曾请准拨款在阳平镇修筑河堤。民国24年(1935)陕西省水利局会同宝鸡县在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坝体以直径约0.2米、长约6米的木桩排成两行,插于河内,排距2米,桩跨0.7米,排桩之间纵横平铺梢料,上压石子。5坝成后,河泓流势已见南迁,北岸各坝间河床逐渐淤高,使阳平镇得到保护。民国25年(1936)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
(二)当代堤防
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交通等部门和沿河各专区、市、县(区)领导组成的渭河治理领导小组,1972年在领导小组下专设治渭办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兴平、咸阳、西安、高陵等县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机构15个,管理人员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简称“54型”洪水)以后,开始对渭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并采取统一目标,分段设防,县(市)包干,逐步实施,集中会战与经常维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强,并初步建成了防洪抢险通讯预警系统。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陕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滩地为目的的防洪工程规划,由国家投资,组织沿河社队开展重点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护岸、坝垛、丁坝等重点工程44处,总长50公里。由于工程标准和质量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冲毁。
1965年,省治渭领导小组制定《渭河中游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提出以防御5年~10年一遇洪水为主,远期稳定中水河床,以防御“54型”洪水为目标,布设生产堤和防护堤两道防线。生产堤以防御3年~5年一遇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床宽500米~1500米,堤外布设固滩生物带,以保护、改良滩地;防护堤以防御“54型”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宽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处,总长190公里,初步稳定了中游河道,改变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电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稳定河槽,缩窄河宽,实现河道渠槽化为目标,归并生产堤和防护堤,重新划定洪水防护线。防御标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过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阳铁路桥分别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坝一黑河口一咸阳铁路桥划分3段,各段堤距分别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县种马场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处因有夹心滩或支流汇入放宽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护岸、短坝、轻型工程等38处,长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护岸工程180公里,连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计达到256公里,约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护岸坝垛3013座,护岸林带220公里。计完成工程投资2760万元,土方21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0万立方米。从1987年起,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以建立河堤化为目标,对渭河中下游段连年进行集中治理会战。经过6年艰苦奋战,累计投资6856万元,共移动土方1866万立方米,石方123.4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坝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坝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内坡作了砌石处理,新修防汛路8条,改善防汛路50条,在三门峡库区修建避水楼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宝鸡市,东至咸阳市,南岸河堤基本贯通联成一体,北岸河堤伸至兴平田阜,中游段堤防总长约300公里,防洪标准已由过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阳铁桥至潼关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过去一直是地下河,华县站平槽过水能力约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畅通。新中国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华县水文站和树园修建共计3公里护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设防。
1958年,陕西省入民委员会为减少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搬迁,降低淹没损失,决定按渭河两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门峡水库坝前340米水位修筑防护堤。防护堤由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设计,陕西省水利厅、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沿渭各县分期组织实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临潼三王至高陵吴村杨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杨寨20公里堤防,总长180公里,堤顶宽6米,临、背边坡分别为1∶2.5和1∶2,初步形成库区渭河堤防,可防御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渭河下游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至1964年黄河淤积,潼关卡口抬高4.6米,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口上移5公里,渭河变成地上悬河,导致12条南山支流入渭不畅,洪涝灾害频生。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陕、晋、豫、鲁4省治黄会议,提出“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治理原则。1965年、1969年,国家对三门峡水库枢纽进行了两次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但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仍在发展,至1991年已达51.41亿吨,其中渭河下游15亿吨。
1967年8月、9月,黄河龙门至潼关间丰水丰沙,形成对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闾仓西至西杨8.8公里河道全部淤积,水流分股,农田受淹面积达70多万亩,威胁1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年12月,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电厅组织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质部地质5大队、渭南地区水电局和陕西农建师等单位进行勘测规划后,提出了开挖深1.5米、宽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复西杨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工程于1968年4月开工,由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大荔、潼关6县和省农建师组织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归流河道工程,总计投资30万元,开挖土方16万立方米。
渭河仁义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湾平面呈环形,曲线总长12公里,直线距离仅2.5公里,弯曲系数4.8,严重淤积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设计裁弯工程,引河长3.05公里,底宽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农建师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断面引河,经4次洪水扩冲,于1975年形成宽380米的新河道。工程总用工12万个,机械台班5000个,开挖土方48万立方米。裁弯后河道缩短9公里,泄洪畅通,扩大耕地6000亩。
1969年三门峡水库枢纽完成一期改建以后,临潼、渭南等地群众按“54型”洪水标准于耿镇桥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产堤130公里,其中桥以上长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护耕地19.9万亩。同年,陕西农建师和驻军在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义村至果园、南岸方山村至潼关龚庄渡口分别修建20多公里生产堤,保护耕地30万亩。1972年,在耿镇桥至咸阳铁路桥间又按防御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产堤30公里,生产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近10万名移民返库安家落户,库区防洪形势更为严峻,成为陕西心腹之患。1986年国家拨专款1.2亿元安置返库移民,至1994年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设施村台67个,加固朝邑围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规划》,1991年由水利部、黄委会审查通过并报国家计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围堤工程55公里,之后,又对柳叶河、罗敷河、长涧河等南山支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和拓宽疏浚。
二、支流
陕境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5条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沣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涝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浐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泾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与石头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护45.86万亩耕地、79.96万人口和36座城镇。
灞河平原段河流弯曲摆动,洪水灾害频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绪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红岩子至杨家村马家堰堤防,长3219米,堤顶宽1.53米,可保护农田2212亩。民国时期专门成立灞河堤防协会负责工程维修。民国6年(1917),修建了沙河沧堤8公里。民国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复冲决,至16年(1927)筑堰堵复决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国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湾河堤决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抢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坝3座长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湾决口,省水利局征集民工,开挖引河修筑阻水坝埝300余米,大堤护岸300米,以月堤连接上下堤防,长约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国27年(1938)8月,灞河读书村附近陇海铁路桥下右岸堤防决口,省水利局派员抢修,开挖引河1100米,修筑导水坝200米,筑坝护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国28年(1939),省水利局拟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两种规划,陕西省政府批准甲种计划,并于民国28年、29年先后拨款2.47万元和5万元,对河堤作了一次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灞河堤防建设仍以中下游为重点。1949年秋,安家村、将军庙、安邸村等河堤多处决口,灞河夺浐、浐河复决。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拨小麦3000石(1石折合300斤),修丁坝15座、土堤4公里和护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御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改建与加高培厚,累计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坝107座,护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石方0.9万立方米。至1973年累计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石方20万立方米,改造滩地1.58万亩。1975年1月省水电局拟定了灞河中下游河道全面治理规划,计划对蓝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设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顶宽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桥区与未央区负责建设,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队联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坝,改造滩地700多亩。后张家斜、张家湾、拾旗寨等村又联合修堤7公里,改造滩地1100余亩。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镇、普化、李后、马楼、玉山等乡村,采取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等形式,对17处河道进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立方米,共用工70多万个,投资3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万元),修筑堤防15公里,保护村镇10多个,改造滩地3000多亩,保护耕地7000多亩。1977年10月,蓝田县成立灞河治理临时指挥部,组织沿河的九间房、玉山、马楼、普化、大寨、城关、三里镇、泄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日上劳3万多人开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浆砌石堤15公里,丁坝350座,植树40万株,总计投资100多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6万元)。但由于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1980年大寨乡清河改道工程即被冲毁,河水复归故道,淹没农田100多亩。

Ⅶ 渭南市渭河为什么还让采沙

我认为地下水就是通过河沙传过来的,把沙取完了就怕地下水没有办法补充了。

Ⅷ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吗

渭河,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市 潼关县汇入黄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 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沿岸(渭南段)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Ⅸ 渭河受到了哪些污染

渭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一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曾经以水草丰美而著称并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如今已被严重污染,多数流域几乎丧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条“废河”。据省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已经超过6亿吨,其中COD(即化学耗氧量,可以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万吨,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渭河将成为陕西关中最大的“纳污水道”和黄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干流在陕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我省境内渭河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生产总值。
历史上传说的“泾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泾河浊,两河汇流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场景长达数里。如今两条河流都被污染,实际上清浊早已不分明了。由于渭河污染非常严重,成了实际上的“黑河”,渭河入黄河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据渭河边的群众讲,上世纪70至80年代,渭河水还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当地百姓还直接从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边有不少人以打鱼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时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滩,浓烈的恶臭味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说:渭河水越来越臭了!吨。从工业行业统计看,造纸业为第一污染大户。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纸企业104家。造纸业所创造的产值约关中整个工业产值的6%左右,所产生的利润也微不足道,污染负荷却占了工业污染的60%以上。此外,还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类企业200余家。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省92.2%的工业废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1.3万吨,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5.7万吨。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而且给我省尤其是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生态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水质黑臭,污染浓度高,百姓不敢用作农业灌溉,两岸群众的饮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此外,由于污染水体的下渗和固体废物淋滤入渗、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原因,渭河流域一些重要城镇和工业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
去年,省人大专门组织了一次执法检查后得出结论,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接纳了这样的渭河水,黄河污染无疑又雪上加霜。
据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调查及沿线村民们反映,造纸企业是渭河污染的重要来源。关中地区造纸企业最多的时候有近千家,后来经过政府多次整顿,剩下了140余家。虽然环保部门三番五次检查,不少造纸企业也被迫关停或整治,添置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渭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省环保局曾做过监测抽查,渭河从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宝鸡市林家村断面进入陕西境内的干流水质比较好,基本可以维持Ⅱ、Ⅲ三类水质标准。可是,由这一断面向下,污染逐步加重,其中宝鸡市岐山、扶风、凤翔等县境内的企业,特别是造纸企业向渭河干流以及其支流小韦河偷排污水现象严重。沿着黑臭的渭河向下游走,行进两百公里左右,就到了渭河的入黄口。由于来水量少和泥沙淤积严重,渭河入黄口距离河岸很远,但“黑黄分明”的景象仍可以看得很清楚。根据设在潼关的自动水质监测站提供的资料,现阶段渭河入黄断面COD含量为101mg/l,远高于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的渭河入黄断面水质应达到的Ⅳ类水要求(Ⅳ类水标准为30mg/l)。

据有关资料介绍,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统计显示,入渭废水排放总量为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2.8亿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二
渭河污染触目惊心,那么谁是渭河污染之源?8月下旬,记者随省环保局工作人员一起沿渭河实地查看。
在渭河上游杨陵和武功县交界处的小韦河桥边,我们看到了渭河污染的一个典型画面:浓浓的呈黑褐色的污水从上游缓缓流淌下来,并散发出浓烈刺鼻的臭碱味道,臭水翻滚着溅起恶心的白沫,顺着弯曲的河道汇入渭河一级支流漆水河,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使河水拐弯曲行。
我们和附近北下阳村正在放羊的70多岁的张大爷聊起来。他从小在河边长大,见证了小韦河的变化。他说,从前的小韦河水清见底,河水灌溉庄稼就甭说了,还有鱼虾有螃蟹,孩子们可以在河里游泳嬉戏捉鱼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游的凤翔、岐山、扶风等县建了许多造纸厂及化工厂,小韦河的水就被污染了。老百姓早已不敢用河水浇地,村里吃水要打深井,河里的臭气散发着的浓烈臭味让人们窒息,几百米外的村里都能闻到。
自今年3月以来,省环保局对此处小韦河的水质多次采样监测,主要污染物COD在800—1000mg/L之间,污染浓度为渭河地表水Ⅳ类标准(COD30mg/L)的30倍左右。这样的水质就是有毒的水,不说鱼虾活不成,地浇不成,人下去非蜕去一层皮不可。
在渭河沿途我们看到,大量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渭河干支流不同程度遭受了污染。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当地群众历数河水污染后造成的危害。皂河是西安市辖区内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渭河支流。在草滩镇,我们还没走到皂河边,刺鼻的臭味已经使人难以忍受。我们捂着鼻子走近太平河入皂河口,看到黑褐色的污水泻入皂河,溅起的白沫有的厚达10厘米。据随同的省环保局的同志介绍,从太平河的水质现状看,有大量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造纸废水和硫酸厂废水排入。省环境监测站今年4月对太平河入皂河口的水质监测表明,主要污染物COD浓度竟高达5240mg/L,是渭河地表水质标准的170多倍。枯水期内,皂河入渭的水量占到了渭河西安干流段水量的一半左右,成为目前对渭河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支流。皂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城市排污渠。
草滩农场职工雷家民说,过去草滩是一个种植粮食蔬菜的沃土,皂河水不但是浇地的水源,所产的鱼虾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自从皂河被污染后,不但鱼虾死光了,粮菜也难种了。现在的皂河水用来浇地会把庄稼烧死,只能用打的深井水浇,一亩地光电费就得一百多元。目前的种粮收成大大减少,只够卖个土地承包费。他痛心地说:一到冬天,皂河散发的那种让人恶心想呕吐的臭味随着风向远处扩散。渭河污染还直接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近十年来附近村民喉癌、胃癌等发病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与皂河、渭河水的严重污染有关系。
据了解,渭河较大的支流、水渠有20余条,一半以上受到污染,污染较重的超过三分之一,除小韦河、太平河、皂河外,污染严重的支流还有西安、咸阳界内的新河以及渭南的沋河等,还有少量直接排入渭河的城市排污渠。由于西安城市大,人口多,工业企业多,所以排污量大,是沿渭河的城市中对渭河污染最为严重的。
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也是导致渭河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左右。关中更少,仅为全国的17%左右。渭河流域水资源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左右时,才能基本满足关中的社会用水和渭河生态用水需要,而实际缺水量约30亿立方米。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引水工程1635处,其中在渭河干流上较大的引水工程有宝鸡峡水库、总干渠、高干渠、渭惠渠等。枯水期内渭河上游来水在宝鸡峡水库被全部引入总干渠,发电后的渠水虽然在眉县魏家堡返回渭河,但魏家堡提水站又将渭河干流水全部引入高干渠和渭惠渠。高干渠和渭惠渠流经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用来灌溉和发电,在咸阳的秦都区境内基本断流。由此可见,枯水期内渭河干流魏家堡以下段基本无上游来水,主要是沿途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只有极少量南山支流汇入。由于缺少生态水的稀释,只剩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渭河干流水基本是黑色的。渭河是“关中下水道”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水土流失也加重了渭河污染。渭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达4.6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等支流和汛期的6—9月份,渭河丰水期是泥沙伴流。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又使下游水流平缓,从而使得渭河的自净能力特别差,污染指数不断升高。
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渭河造成了污染,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更使渭河污染雪上加霜;地表水源的严重缺乏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渭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回答时间:2006-5-7 02:47

向TA求助 回答者: xztlsy | 五级

擅长领域: 理工学科 社会民生 九江市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7-7-10 泾河 渭河的污染源是什么? 18 2011-3-7 关于渭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10-16 建都在渭河两岸的王朝有哪些? 2010-12-23 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都涵盖哪些县市 2006-8-22 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渭河流域所指哪些省或市? 181 更多关于渭河受到了哪些污染的问题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