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态治理
㈠ 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有哪些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内明建设应当是福容建最花力气的建设。2016年,福建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完善生态保护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植树造林100万亩。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同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稳步推进国有林场等改革发展。
㈡ 福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做出哪些贡献
日前,来福州设立福建首个绿自色生态基金,绿色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今后,基金将主要投向福建的绿色产业和绿色转型升级企业,包括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工业节能减排环保项目等。基金投资期可长达8年,将打造成集价值发现、投资、融资、退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投融资平台。”该基金主管负责人说。
市场机制“活”了起来。福建推行第三方污染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运营等模式,试点探索基于环境绩效的整体解决方案,预计今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千亿元;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推行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累计成交额突破6亿元。
㈢ 福建顺昌新生态监管机制是怎样的
福建顺昌创新生态监管机制:外包五项巡查,花钱请人“挑刺”。
自愿花钱请人来“挑刺”——有人这样打趣福建南平顺昌县正推广的生态共治巡查监管机制。
为解决基层干部“多职必疏”困境下的生态治理成效不佳问题,顺昌县大胆进行了生态巡查机制的创新: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公司,对河流、公路、森林保护、环境问题、万人保洁进行“五位一体”的巡查。
近日,顺昌县政府办副主任王善忠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打破了过去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壁垒外,还真正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整合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副处长潘慧芳认为,顺昌做法“无疑是创新生态监管机制的有益尝试,或将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环保部门收到巡查信息后,现场采样取证。
成效:人员减少8.3倍,办事效率有效提高
如今,资源整合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
澎湃新闻了解到,在精简人员方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后,全县人员投入由原来的332人(河流专管员150人、公路巡查员33人、环境网格员149人)压减到目前的40人,并集中在县、乡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办公,比原来减少了8.3倍,资金投入减少30%以上。
办事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据介绍,截至目前,共巡查发现问题991次,处理问题267次,问题处理率(含正在处理)达到43.49%。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共治巡查监管机制正式推广后,相关考核机制也已建立。
澎湃新闻了解到,考核由县生态巡查管理中心牵头,建立一月一督查、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考核机制,确保巡查区域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
从操作层面来看,考核办法要求,县、乡两级要建立信息沟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发挥县直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监督员的作用,采取抽查、明察暗访、第三方监察、社会群众监督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巡查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考核情况与奖惩机制挂钩。
此外,与引进第三方相配合,顺昌县还将水利、交通、林业、环保、共建办等5个单位担负的生态巡查监管职责有机整合,实行人员集中办公,加强工作协调,开展联合执法。
王善忠表示,这是为了确保县、乡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分解下达的巡查发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提高生态共治实效。
来源:网易新闻
㈣ 要生态更要发展清新福建是怎样养成的
曾经污水横流的溪河变清了、城市因为生态建设项目变开朗了、青山绿水的守护者有了更多实惠……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蹚出新路子、打开新空间,“清新福建”的名片越发亮丽。
加强制度保障激活生态优势
为落实生态优先,福建将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从2014年起,福建对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泉州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说,考核调向既有助于矫正“以GDP论英雄”的发展误区,也让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产业定位等更加明晰。
安溪是知名茶乡,茶产业的兴盛带来了富民效应,同时也加重了生态压力。为了守护一方水土,近年安溪着力推动“三加三减”工程。“三加”即“加高新产业”“加崩岗治理”“加河长山长”;“三减”即“减石材行业”“减茶园面积”“减污染排放”;加减法之间,安溪的产业支撑和环境治理出现历史性转变。
借“绿”可转型,借“绿”还能生“金”。近年来,福建省运用综合手段,充分挖掘和体现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价值,着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组数字见证了福建省生态产品的“变现”力度: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去年投入补偿资金达35亿元;去年12月正式开市运营的福建碳市场,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累计成交额突破6亿元。
希望各省的发展都能向福建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