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
A. 怎样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
(1)巴颜喀拉山 渤海 (2)宁夏平原 (3)黄土高原 疏松 植被 水土流失 最大 华北平原 地上版河 (4)在权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2)宁夏平原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称为塞上江南。 (3)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 (4)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措施是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B. 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
一、 保证堤防不决口,是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
确保黄河大堤不决口,主要是解决防伏秋大汛期的漫决、冲决和溃决问题。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漫决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但仍有四项任务必须完成:(一)尽快将340公里满足不了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的设防流量要求的堤段加高到设计标准高度。(二)为确保山东黄河大堤不漫决,将东平湖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按照国务院2000年5月份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滞洪淤沙的特点,编制东平湖滞洪区运用的补偿办法报告。(三)做好洪水的预报和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四座水库的联合调度。(四)积极支持沁河河口村水库上马。
防止冲决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防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黄河是游荡性河道,主槽不稳定,主流摆动频繁,横河、斜河的存在对大堤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要加大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力度;进行滩区治理消灭串沟和顺堤行河,防止出现引流直冲大堤的态势;破除生产堤,严禁修复生产堤;同时加强滩区安全建设。
对于防止溃决,要尽快加固抗渗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398公里堤段;继续淤背固堤,使黄河下游形成相对地下河;继续进行压力灌浆,消除堤防隐患;在特殊堤段,实施堤身或堤基的垂直防渗。
二、确保河道不断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提出的新要求。
这是治理黄河必须考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行政手段上,要将用水情况与取水许可证发放联系起来,将用水与批准水资源工程联系起来,制定相应配套的制裁措施。
在经济手段上,合理的水价是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去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新的黄河水价标准,河南、山东水价应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开展黄河水权水市场、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在工程手段上,要积极开展黄河下游修建水库、有效调节黄河河口的流量的研究工作,以大幅度提高确保河道不断流的安全系数。可以考虑发挥东平湖在这方面的作用,并对东平湖防洪、滞洪、蓄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在科技手段上,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径流演进和调度系统。国际上有非常先进、完善的河流径流调度的GIS和MIS管理系统,我们必须跟上国际发展水平。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已经启动,要尽快把它开发出来。
在法律手段上,要努力将解决黄河不断流的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使黄河用水依法办事。目前正在拟议的《黄河法》、《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应包括规范超用水量的法律条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黄河节水潜力用尽,还要靠外流域的调水来解决黄河不断流的问题。
三、 保证污染不超标,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
1997年黄河污染的河段占测验河段的比例在七大流域中排第二位。上个世纪80年代,黄河接纳流域污水20多亿吨,90年代42亿吨,到2010年预计要增加到65亿吨。如何保证黄河污染不超标,流域机构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流域机构有职责和能力根据黄河来水量提出每个省允许的最大排污总量。第二,在省界断面进行排污量的实际监测,对超标行为通过媒体予以曝光,通过社会舆论加强监督。第三,加强法律手段,在《黄河法》、《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里纳入有关防治水资源污染的内容。
四、 确保河床不抬高,是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
水少沙多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的主要原因。要确保河床不抬高,第一要搞好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特别要加强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治理,要集中资金、技术、人力,重点搞好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即坝系建设。第二要搞好中游水沙调控体系的建设,发挥骨干水库的调节作用。第三要将河口的治理纳入河床不抬高的治理体系中,实行人工控制,并争取形成溯源冲刷的局面。第四要调水冲沙或增水调沙。从长远看,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必然要考虑为黄河冲沙的问题。黄委从现在就要考虑增水冲沙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当然,对于黄河改道与否的问题要首先论证清楚,这是开展水土保持、中游水库调控体系建设、河口治理、调水冲沙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前提。
C. 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对黄河综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西北、华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命之源.黄河流域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口号,将黄河的治理转向多目标治理.笔者根据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教训,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
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过去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对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通常把由坡面径流集中冲蚀土壤和母岩并切入地面形成较大沟壑的侵蚀形态称为沟道侵蚀.沟道下切是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的诱因.沟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沟坡度变陡、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加剧,因此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侵蚀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同时,进入黄河的泥沙携带的营养物质使得河湖水质富营养化.
控制侵蚀的根本是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头上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进行联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设淤地坝群,拦截黄河上游侵蚀产生的泥沙,使其淤积在沟道内,抬升沟道河床,降低坡度,从而达到稳定沟道的目的.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在拦沙和控制沟道侵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沟道内或沟道两侧的坡面上种植能够有效控制侵蚀的植被,以保护河道和边坡,防止冲刷和侵蚀.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盖率恢复到70%就可以使沟道侵蚀产沙减少75%以上.生物工程控制侵蚀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物种.若物种选择得当,不仅可以控制侵蚀,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1986年,钱正英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学建议,使沙棘灌木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颓子科,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植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有极强的萌生能力,可以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种群扩散,并依靠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提高基株适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种植沙棘可以有效拦沙蓄水,促进当地其他物种的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二、增阻降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
稳定的河势对河流健康至关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决于河床的阻力结构.弯曲的河道、河道内的大卵石以及滩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结构的一部分.这些阻力结构能够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冲刷和稳定河势.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坏了河床的阻力结构,引起了很多问题.从河流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河道裁弯取直、滩地清障减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于河流健康的.当然,降低流速会导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减速宜从上而下进行.从河流整体看,增阻降速从根本上减小了泥沙侵蚀和运动的动力,河床演变速率减小,河势逐渐稳定.
弯曲是河流的本性,将蜿蜒的河流改成顺直违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弯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冲刷和河岸侵蚀,导致河道不稳,并破坏了水生栖息地,影响了水生物的生存.滩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长洪水推进时间.许多学者研究了滩地植被影响河流水力特征和地貌特征的机理.滩地植被可以通过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来保持河道地形的稳定,并通过其根系增加河岸稳定,加速滩地和岸边淤积.河道渠化工程对河流地貌和生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变了河流原来的属性.光滑河岸相对于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导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胁河岸和大堤安全.人们已经认识到光滑河岸不利于防洪安全,一些地方为控制近岸流速,将大石块镶嵌在光滑护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仅有利于稳定河势,对河流生态也十分有利.通过对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河流中水流流速小于2米每秒时,最利于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数水生动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适合度指数SI为栖息地的物理化学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程度.SI=1和SI=0分别代表最好与最差的生存条件.通过对36种鱼类的研究表明,对于成鱼,约55%的鱼类在静水中最适宜生存,97%的鱼类在流速大于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适宜生存.多数鱼类产卵需要较高的流速,幼鱼需要较低的流速.但是当流速大于3米每秒时,无论是成鱼还是幼鱼,所有鱼类的适合度指数降到零,而产卵孵化和鱼苗的适合度指数则降到1以下.
三、建设通河湖泊湿地是改善黄河生态的链条
河流是生命的载体,为各种水生生命提供栖息地.当前黄河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60%以上的黄河水不能饮用,黄河的生态也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黄河的河床底质都是细沙,黄河中水生物种和生物量都远比长江少得多.笔者曾带领研究小组到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进行实地生态考察,在黄河河床和河滩湿地中采集底栖动物样品,通过分析发现,只有极少底栖动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湿地生存的物种较多.
通河湖泊湿地对河流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统中,通河湖泊与河流干、支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河道与通河湖泊作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发挥各自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在河里产卵,在湖里长大.通河湖泊的河湖关系形式有利于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生存与发展.河道的流水环境具有较高的溶解氧,但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贫乏;通河湖泊则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水体食物网的各个环节.反过来,湖泊生态也依赖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连通对于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离的湖泊生物多样性降低.以长江为例,近50年来,长江许多通江湖泊逐渐变小变隔离.隔离的湖泊中底栖动物由46种减少到30种,鱼类由80种减少到50种.生态管理的一个原则是维持较高的河湖连通度.在黄河建设通河湖泊可以显著改善生态,例如小北干流、河南段的二级悬河的河滩、东平湖和北展、南展滞洪区等都可以建设通河生态湖泊.
改善生态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积.增加水面面积可以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从这方面来看,建设水库和大坝是对生态有利的.虽然水库和大坝建设造成了栖息地的隔离,对一些洄游鱼类造成威胁,但增加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和休憩、产卵的场所,并且能够吸收河流中的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区的拒马河是一条水生植被发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体都是携带大量有机物质的生活污水,这些有机物质不断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经过一段距离的净化后,河水又变得十分清澈.在黄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条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通河湿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适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烛和芦苇)、浮水植物(如莲、芡和浮萍)等,以构建黄河生命必需的底栖动物群落,创建并维持黄河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体生态修复应当考虑整个生物链的修复.如当水体沉水植被修复后,还应同时考虑沉水植被的维护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虫、螺类和贝类等,继而放养鱼虾等.
四、控制点源污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重点
近年来,黄河缺水严重、污染加剧.据2001年监测统计资料显示,黄河中下游水体中磷的超标率达90%以上,氨氮超标率在50%以上.目前黄河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点源污染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控制,而面源污染却收集难、处理难.面源污染主要是营养物质,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或降解;而点源污染包含许多有毒物质,往往杀死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净化能力.许多实例说明,工业污水排放杀死较高级的生物后,一些细菌和藻类才能够大量繁殖,造成河水发臭.因此,控制点源污染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点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就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D.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E. 读图回答:(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2)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专,水流缓慢,属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2)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所以治理黄河要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河时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故答案为: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2)一方面要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F.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这样可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2-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可以蓄水保土,实现多种经营;
3-农技措施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可以蓄土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G. 黄河综合治理措施
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
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一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缓解三门峡拦蓄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
H. 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 其中上游、中游的治理方法是
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 其中上游营造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中游的治理方法是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是调水冲沙、加高加固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