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

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

发布时间: 2021-01-22 06:41:25

Ⅰ 急求西藏五大教派的寺庙特点

18座寺抄名
18个位置
最少18个主要景点袭
最少18个特点

也就是一共要提供72个答案

要求非常多,但你诚意少得可怜?

你没有财富值是你的事,不需要跟大家说

甚至连一句诚恳的谢谢都没有,网络真的方便到这程度吗?

Ⅱ 藏传佛教中四大教派法王怎么都在印度

藏传佛教形成的经过

西藏佛教史籍对佛教如何传到西藏有一个神话记载。传说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

当然天上掉宝物只是神话。藏文史籍说,这些东西是印度人带来的,当时西藏人不知其涵义,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自己回印度了。不过,佛教确实是在7世纪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干布时开始传入西藏的。为了加强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满。他们极力压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为巩固王权,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打击借本教发展异己势力的大臣。他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于公元799年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一桑耶寺,剃度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

在邀请印度高僧的同时,赤松德赞还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西藏讲经。根据其要求,公元781年唐朝开始轮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诃衍,就是汉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传教l1年,著述9部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以后,历任赞普都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翻译佛经,以王室收入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本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他们趁国王赤祖德赞酒醉时将其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朗达玛灭佛不久后,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西藏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藏传佛教“前弘期”至此结束。

公元10世纪初,藏区步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势力,他们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佛教得以在西藏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与吐蕃佛教都有很大不同,它在与本教进行的300多年斗争中,又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西藏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步入其“后弘期”。

各个教派的出现及其特点

到11世纪中叶以后,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迎、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影响较大的有5个教派。

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并认为自己弘扬的佛教,是公元8世纪吐蕃时代传下来的,因而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掸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今天,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不丹、尼泊尔、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也有其踪迹。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15世纪格鲁派兴起,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 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l247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商洽西藏的归属。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 “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萨迦派也由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明朝,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受封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 “大乘法王”。

噶举派(白教)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 (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在14、15世纪衰落,现在谈到噶举派,一般就是塔布噶举。塔布噶举实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就是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

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Ⅲ 藏传佛教中又分青教 黄教 红教等分别指的是什么

青教并非是藏传佛教,而是藏传佛教对于汉传佛教的称呼。当是由于汉地僧人穿青衣而得名。

黄教(格鲁派):藏语“格鲁”意为“好规矩”。由宗喀巴在阿底峡的噶当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而被称为新噶当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

宗派缘起

宗喀巴曾师从14世纪西藏各大教派如萨迦、噶举等,他针对藏传佛教中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 不事农作、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关于修持,他主张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强调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脱。

其《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与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在旨趣上一脉相承。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显示其权威地位。

同年建甘丹寺为驻寺,故该派亦称甘丹派。以后该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诸大寺,势力日渐扩张。1542年,该派以索南嘉措为二世达赖的转世,活佛转世制度在格鲁派中自此确立。16世纪索南嘉措受明廷册封。

红教(宁玛派):藏语“宁玛”意为“古”。由莲花生创立,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该派僧人穿红衣红帽,故俗称“红教”。

教派介绍

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雍仲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雍仲本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

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宁玛派(红教)、格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各派,复各依自续派中观见,虽不敢否定如来藏,却都以第六意识心,错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空性心;而意识为蕴处界生灭之法,是虚妄性之空相,实不可倚,同样落入常见与断见中,焉得为真实如如之「空性心」。

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

(3)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扩展阅读

宗教文化

天葬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

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

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

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本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分开的。

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灵魂已经离开了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这就是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法器

藏传佛教法器类繁多,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些法器大体可以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袈裟、项珠、哈达等属于礼敬类;钟、鼓、骨笛、海螺、六弦琴、大号等属于称赞类;塔、坛城、八宝、七政、供台、华盖等属于供养类。

念珠、木鱼、金刚杵、灌顶壶、嘎巴拉碗等属于持验类;护身佛、秘密符印等属于护魔类;刻有或者写有六字真言的玛尼轮、转经筒和幢、石等属于劝导类。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途。

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格鲁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宁玛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藏传佛教

Ⅳ 西藏五大教派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分别是指什么

西藏五大教派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

佛教四大教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宁玛派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萨迦派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谕或教传,师徒相承,口语相传,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相传该派远祖马尔巴、米拉热巴等人修法时,穿白色僧衣,故称“白教”。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众多复杂,从一开始就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布噶举,香巴噶举到十四、五世纪就消声匿迹,而达布噶举一直延传至今。

格鲁派

噶当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1045年,仲敦从阿里迎来高僧阿底峡,并拜他为师。

阿底峡死后,仲敦于一O五六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噶当派。该派的特点是强调戒律,教法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到了十五世纪,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4)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扩展阅读:

“宁玛”为古、旧之意。因出家人戴红色帽子,被称为红教。宁玛派有出家和在家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众严守出家戒律;瑜伽士属在家居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并不剃度出家,称为“密咒师”,可参加寺庙部分宗教活动。

密法,从来不是 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密法传入中原,比传入藏区早很多,唐朝时期,内地修学密法盛行,已经有部分传到了日本,现代人称之为“唐密”,而唐朝时,藏传佛教还 在萌芽中。

密法,不是藏族人创造的,是佛陀亲自传授给儿子罗睺罗(被称为“密行第一”),至今也已传承了2500多年。

网络-西藏佛教四大教派

网络-藏传佛教

Ⅳ 西藏佛教有什么派别分别是什么情况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创建于西元8世纪晚期的宁玛派(俗称“红教”)、公元11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萨迦派(俗称“花教”)、创建于11世纪的噶举派(俗称:“白教”)以及创建于11世纪的格鲁派(俗称:“黄教”)。

1、宁玛派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通称“旧译密咒派”。

2、萨迦派

萨迦派中的“萨迦” (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北宋熙宁六年(1073)昆衮却杰波(1034一1102年)在后藏萨迦县萨迦寺弘法,故名。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

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3、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谕或教传,师徒相承,口语相传,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相传该派远祖马尔巴、米拉热巴等人修法时,穿白色僧衣,故称“白教”。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众多复杂,从一开始就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布噶举,香巴噶举到十四、五世纪就消声匿迹。

4、格鲁派

噶当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

1045年,仲敦从阿里迎来高僧阿底峡,并拜他为师。阿底峡死后,仲敦于一O五六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噶当派。该派的特点是强调戒律,教法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到了十五世纪,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

(5)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扩展阅读

西藏佛教的开始: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传来中国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当时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布达拉宫,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带来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于大昭寺),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

这个时期的西藏佛教(就是汉传佛教和南亚传佛教)为后来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两大时期:前密教时期和密教时期。另一种划界: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弘扬的历史分为前弘期、后弘期。

Ⅵ 藏传佛教分为几个教派

一、宁玛派(俗称红教)

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不都集中在寺院。红教僧人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僧人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这些都作为避邪之用。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三身。

由于宁玛派属早期藏传佛教,因此,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了用人的身体的某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这种遗风对藏传佛教的其它各派都有影响。在政教合一的藏区,自五世达赖起,凡西藏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请宁玛派僧人来参加仪典,念咒作法。残酷的法器、威严的法力,慑服人心,使人灵肉震颤不已!

该派著名六大寺庙:(一)噶陀寺 (二)白玉寺 (三)佐千寺 (四)多扎寺 (五)敏珠林寺 (六)雪谦寺

二、萨迦派(俗称花教)

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款·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款·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话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位于后藏的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简直可以说是一座智慧的储存库。那里所藏一万余部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工抄写而成的。堪称佛教中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有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贝叶经”。难怪充满智慧之光的萨迦寺,有人称它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千余种典籍,对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三、噶举派(俗称白教)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

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

噶举派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亲戚们的欺侮,财产被瓜分一空,生活十分艰难。他从小开始修法,其动机十分天真,想以法术来消灭欺侮他家的“坏人”。公元1077年,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玛尔巴。玛尔巴经过对他六年八个月的观察,确信他“根器”好、可以造就成才后,于是才对他口传了全部密法。米拉日巴按照此法修炼,终于成了可以腾空飞行、降妖除怪、神通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藏族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中,在藏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

【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1147年,都松钦巴在类乌齐的噶玛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玛寺,噶玛噶举派由此得名。1187年他又在堆龙地方修建楚布寺。该派比藏传佛教后弘期其它教派更早一些,形成了以一个寺院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和经济实体,藏传佛教之“活佛转世制度”由此派开端。黑帽系是噶玛噶举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红帽系是噶玛噶举派又一活佛转世系统,该系因一世活佛札巴僧格曾得元帝赐给的一顶红色僧帽而得名。1333年建成的乃囊寺和1490年建成的羊八井寺先后作为该派的主寺。
【蔡巴噶举】创始人是向蔡巴(1123-1194),因在蔡地建立蔡巴寺而得名。后又于1187年建贡塘寺。格鲁派兴起后,蔡巴寺和贡塘寺改属格鲁派管辖。
【拔绒噶举】创始人中达波拉杰的****达玛旺秋,因传法时在桑雄和拉堆绛(今昂仁县)建立拔绒寺,该支派遂因此得名。拔绒寺住持一直由其家人世代相传,后因内部纷争而逐渐衰落下来。
【帕竹噶举】创始人是达波拉杰最著名的****帕莫竹巴·多吉波杰(1110-1170)。他曾奉达波拉杰为“根本上师”,学习密法。1158年,他在帕莫竹地方(今桑日县境内)修建了丹萨替寺并传法,得到了吐蕃贵族后裔朗氏家族的支持。14世纪中期,帕竹势力壮大,其家族成员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1364)击败萨咖地方政权,统一了卫藏地区,建立起帕竹地方政权。后于1618年为噶玛地方政府所取代。帕竹噶举派另一有座寺庙叫泽当寺,是1351年由绛曲坚赞建立的。该寺以讲习显宗经论为主,而丹萨寺则以修习密法为主。帕竹噶举派先后形成八小分支。
噶举派虽然支派很多,但他们所尊奉的教义思想基本上都是“大手印法”。“大手印法”是噶举派的特殊教法,“手”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从轮回中解脱的意思。其中心意思是讲大手印是一种本体境界,这个本体境界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无为的,故它无须修持,无须观照,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解脱成佛了。噶举派的“大手印法”又分为显教大手印和密教大手印两种。

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如下:(一)噶玛噶举 (二)采巴噶举 (三)跋绒噶举 (四)帕竹噶举

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一)直贡噶举 (二)达隆噶举 (三)竹巴噶举 (四)雅桑噶举 (五)措普噶举 (六)休色噶举 (七)耶巴噶举 (八)玛仓噶举

四、格鲁派(俗称黄教):

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该派六大寺庙为:(一)甘丹寺 (二)哲蚌寺 (三)色拉寺 (四)扎西伦布寺 (五)拉布楞寺 (六)塔尔寺 ( 嘎玛仁波切开示)

五、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十五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

喇嘛的分类
札巴:对一般出家学佛之普通僧侣称呼,也称为古修或阿科,但称为喇嘛较为礼貌。
喇嘛:“上师”之意,对所有修行金刚乘之僧侣的尊称。在青海西康宁玛巴、噶举巴,对闭关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称。
多杰诺本:阿阇黎、金刚上师之意。为听闻显密佛法多年后,进入修行院闭关修行多年,证悟通达实证实修者;并经传承最高法台(法王)认可,担任密法大型法会坛城之执法上师,故亦可称寺庙方丈。如莲花生大士为西藏第一位阿阇黎。
堪布:(一)精通经律论三藏等显密教义之教授,或可为人剃度、受沙弥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师。

(二)精通任何世间法,如画师、诗词家等皆可称为堪布(文学堪布)。
格西:即精通佛学之博士,有许多种,有精通显法之格西,称为拉仁巴格西;及精通密法之格西,称为阿仁巴格西等等。
祖古:即转世活佛。普遍称呼某位高僧乘愿再来,及菩萨降临世间之大成就者;殊胜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
赤巴:即黄金法台。一个传承法脉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嘎登法台,为宗喀巴大师之摄政者。如莫札法王,为噶陀传承之黄金法台。一般之寺庙方丈亦可称呼为法台。
法王:尊称“法王”者,情况有几种:一者,古时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诚,且护持佛法之国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赞。二者,信徒称呼对佛法弘扬有钜大贡献,而已涅盘之大师,如宗喀巴大师、龙千巴大师等。三者,1720年元世祖封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任国师后,称呼受敕之高僧为法王。但西藏目前对僧侣之尊称中并无此封号。
丹比达波:即教主,特别称呼某一传承现任的领导者,也是对传承领袖之尊称。( 嘎玛仁波切开示)

Ⅶ 历史题:讲述西藏各教派的概况

1、宁玛派
宁玛派也称“红教”,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法。在11世纪时形成宗派体系。由莲化生大士创建。它所传承的教法主要是前弘期传译的密法,故称为“旧派”。宁玛派的教法传承,主要有三种:一远者经典传承,二近者埋藏传承,三甚深净境传承。在以上诸传承教法中,宁玛派最注重的是大圆满教法
2、噶举派
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俗称“白教”,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转世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Gamb。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视实际的修行最具特色,强调刻苦的修行,造就了如米拉日巴等众多实践苦行修炼的高僧。
噶举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与显、密两种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为著名。
3、萨迦派
萨迦派(藏语:sa-skya-pa),又名“花教”,是藏传佛教当中的四大派的其中之一。萨迦的藏语是灰白色的意思,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寺墙上有红白黑三色(分别代表象征智、悲、力的三怙主——文殊、观世音和金刚手),又被称为‘花教’。
萨伽派在11世纪时由昆•贡却杰布肇始,由其子贡噶宁布弘扬广大。从贡噶宁布开始的五位教主,被称作萨迦五祖。
4、觉囊派
藏传佛教的一个分支。
觉囊,全名“觉摩囊”,位于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这个地名成了觉囊派的名称。觉囊派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5、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地教授之中,并根据此来修行。噶当派,是由阿底峡尊者入藏传法,仲敦巴•甲哇迥乃弘扬的一种藏传佛教支派。
6、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藏语:dGe-lugs-pa),俗称“黄教”,是藏传佛教中的后起之秀,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在西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继承了全部噶当派教法,所以又被称为“新噶当派”。又由于最初宗喀巴大师创建甘丹寺,历代甘丹寺主持成为格鲁教法的当然法台,故又称作“甘丹派”。
7、希解派
希解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是从印度僧人帕丹巴桑结(?—1117年)流传下来。希解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 希解的意思是能寂,也就是止息,指修行者依靠对佛经的认识和苦修,能够达到停止生死轮回,做到息灭苦恼及其根源。希解派以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一些人迹罕至之地苦修场所。
8、觉宇派
觉宇派(藏音:Gcod-yul-pa、Spyod-yul-pa,又译觉域派、觉宇巴)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觉”(藏音:gcod)是“断”、“能断”之意,指能断处人的一切苦恼以生死根源,有人对“觉”的解释持不同见解,他们认为“觉”应该是“行”(藏音:spyod-yul),指对所认识事物之分析、判断等活动。“宇”(藏音:yul)是“地方”之意,指佛教的“境”、“境界”,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对象之一。“觉宇”意为般若空性见与慈悲心。
觉宇派的教义——觉宇派主张用智慧和慈悲断除一切烦恼。
9、廓扎派
廓扎是地名,创始人廓扎巴•索南坚赞(1182年-1261年)起初从释迦室利学修菩提心法,又从金刚祥,宝铠论师等习经修法后来在仰垛建廓扎寺,因此又称廓扎巴。
10、夏鲁派
夏鲁派又名布墩派,创始人布墩•仁钦朱(1290年-1364年)原是中兴律学的嫡派,后来遍学藏派佛学成为一代教主。31岁时住中国夏鲁寺。传法盛极一时。从此流传这一教派,名夏鲁派。

Ⅷ 西藏原来的教派叫什么

西藏土生土长的宗教是苯教。佛教传入后,影响很大,但也分成了很多教派,主要有4个: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

Ⅸ 密宗五个教派的简介和区别

1、宁玛派

宁玛派为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雍仲本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雍仲本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

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

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2、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13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兖噶坚赞,于1247年率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

这种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进了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3、噶举派

噶举派派于11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

“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都没有修建寺庙,招聚僧人,所以传法事业发展不大,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招聚门徒,弘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师承玛巴译师((他修成了最为弦妙莫测的“夺舍秘法”。即是将一种身体的心识迁移到另一个身体上,或者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一种由修法者独自选择而决定的转世状态,即如我们所说的借尸还魂)。

玛巴译师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

他7岁丧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后深悔其罪,故跟玛巴学法。玛巴最初不传法而先用种种苦行折磨和考验他,后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

此后他长年在深山闭关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极为艰苦,曾有一年以荨麻为食,肢体长出了绿绿的毛,肤色也像荨麻一样,形同鬼魅。据传练成了空中飞行之术,晚年才开始收徒传法,84岁圆寂于聂拉木。

4、噶当派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

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

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5、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又意“善归”),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

宗喀巴的传承弟子中以五世达赖和班禅大师最为有名,1652年35岁的五世达赖在清顺治皇帝接连四次邀请之后,清朝官员三千众随行进京弘法,并于返藏前获顺治帝册封。

1647年班禅四世被顺治授与“金刚上师”;1713年康熙皇帝敕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格鲁派在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有三大特点:

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

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

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

(9)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扩展阅读:

藏密,全称西藏佛教密宗。在八世纪中叶,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来到西藏传播佛教时传入。其所修法门属于源自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性力派和苯教的混合物---密教。

是密教自创经典中所说的大日如来宣扬的金胎两部教法,主要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境界为教法,因其文义令人骇然,深密奥妙,秘密难晓,故称密教。

自阿底峡尊者、莲花生大师等传入后,藏密在西藏地区、蒙古地区等持续、隐秘、广泛、严格地弘传,它又分为红教、白教、花教、黑教、黄教等物种教派。

Ⅹ 西藏主要的教派有哪些

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喇嘛也是吧~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