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治理
A. 吴清华的学术论文
1、英文期刊论文
(1)Wu Qinghua, Wang Pingxin, Ding JuMin,2005,The Determinants of 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service: Evidencefrom China[C],2005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ICSSSM05),IEEE-PROCEEDINGS: 440-444,ISBN:0-78-3-8971-9(EI和ISTP同时收录)。
(2) Wu Qinghua, Wang Pingxin, Yin Junming,2006,Audit committee, Board Characteristic and FinancialReporting Quality——A Research Based on the Security Market[J],《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3:385-400
(3)Wu Qinghua,Wang Pingxin, 2006, TheEffect of audit opinions and earnings surprises on the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companies[C],2006InternationalForum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4)Tian Gaoliang,WuQinghua,Wang Fangjun,2008,Ultimate property right, exertion methods of controlright and governance demand of audit committee ——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o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2008 AAAAnnual Conference(入选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 Anaheim, CA,August, 2008。
(5)Charlie X. Cai, Michael J.Hiller, Qinghua Wu, 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Study of Voluntary Audit 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AAA AnnualMeeting(入选2009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
(6)CharlieX. Cai,Gaoliang Tian,QinghuaWu,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 Study of Voluntary Audit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SSRNonline (曾下载量排名全球前十)。
2、国内权威(重要)期刊论文
(7)吴清华、田高良,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管理世界,9:124-137
(8)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72-82
(9)王平心、吴清华、叶小青,2008,审计委员会治理:防范校企合作创新中逆向选择风险的作用,管理工程学报,1:134-137
(10)裘宗舜、吴清华,2003,审计抽样技术之创新——货币单位抽样,审计研究,2:3-6
(11)吴清华,2004,作业与作业链绩效:经济效益审计新思维——兼及内部审计职能的嬗变,审计研究,3:83-88(全文被收录于刑俊芳主编:《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P.521-535)
(12)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2006,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审计研究,4:72-82,19
(13)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3:53-58
(14)吴清华、王平心、丁菊敏,2005,基于作业价值分析的价值链管理:一个理论框架,管理评论,4:27-31
(15)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7:49-56
(16)吴清华、王平心,2007,公司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1:30-40
(17)吴清华,2011,引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科学发展的统领性文件——解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管理评论,录稿通知
3、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
(18)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平衡计分卡研究综述,经济管理,2:44-49
(19)吴清华、方宝璋,2002,论会计的适度稳健原则及在我国企业的实现,当代财经,2:76-78
(20)裘宗舜、吴清华,2004,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当代财经,2:51-55
(21)王平心、吴清华、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之弱化治理效应:一种理论假说及其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7-42
(22)吴清华、王平心、王颖,2006,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效率:制度成因与改革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9
(23)何燎原、吴清华,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基于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71-75
(24)吴清华、王平心,2006,基于博弈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137-140
(25)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基于竞争战略的预算差异分析:模型与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7:78-80
(26)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成本法和产出成本法用于产品组合决策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10:100-102
4、全国中文、经济或会计类核心期刊论文
(27)吴清华,2002,谨慎性原则的适度性及其量化,财会月刊,A2:52-53
(28)吴清华,2001,关于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四川会计,12:16-17
(29)吴清华,2002,WTO呼唤会计教育全球化,四川会计,10:53-54
(30)吴清华,2009,公司治理环境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
(31)吴清华、裘宗舜,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11
(32)吴清华,2013,助力小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本佳作——读裘宗舜新作《小企业财务会计》有感,会计之友,8
(33)吴清华,2013,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研究,会计之友,33
5、其他期刊论文
(34)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议,当代金融家,10
(35)吴清华,20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当代金融家,6
(36)王平心、丁菊敏、吴清华,2005,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关于公司治理的三维思索,陕西审计,4:5-6(被陕西省审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37)吴清华、丁菊敏,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陕西注册会计师,1:27-31
(38)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5,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初探,陕西注册会计师,12:25-27
(39)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6,终极产权、政府控制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一个研究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分析框架,当代审计与经济,6:4-6
(40)裘宗舜、吴清华、丁菊敏,2005,独立董事制度的治理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证据——基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考察,会计论坛,1:56-62
(41)王平心、吴清华,2004,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陕西注册会计师,10:19-22
(42)勒小汶、吴清华,2003,产出价值法:无形资产计量新视点,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7-30
(43)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6:101-106
(44)吴清华,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以集团公司为例,当代经济管理,1
(45)何燎原、吴清华,2008,房地产业模式突围,商界评论,12
(46)吴清华、郭臻,2002,股票期权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国审计报,11月11日
(47)吴清华,2003,试论如何改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中国审计报,1月29日
(48)范栋华、吴清华,2004,关于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思考,中国审计报,2月4日
(49)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探讨,金融街8号,3
(50)吴清华,2013,中国华融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金融街8号,1
6、境内外学术网站收录的论文
(51)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Availableonlineat: (中国会计学会学术研究网)
(52)吴清华、王平心,2005,会计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available onlineat:http://(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公司治理青年论坛》并交流论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53)田高良、汪方军、吴清华,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available online at: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面向大陆商学院的研究培训项目:公司治理、会计和公司财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7、入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论文
(54)王平心、吴清华,2003,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规划的整合:一个分析框架,首届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上海财经大学
(55)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会计国际化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清华大学
(56)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一个整合框架,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厦门大学
(57)吴清华、王平心,2005,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盈余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
(58)吴清华、王平心,2006,终极产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需求,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暨南大学
(59)吴清华,2007,终级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中国会计学刊(CJAR)创刊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
(60)吴清华,2007,终极控制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中国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厦门大学
(61)吴清华,2008,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运作机制研究,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会计与财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
(62)吴清华,2008,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首届中国银行业博士后论坛,做主题报告,中国工商银行
(63)吴清华,2009,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第五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应邀做小组报告,担任会议论文评论人,南开大学
(64)吴清华,2010,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
B. 简述常见的股权转让的交易背景或动机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P<>
C. 关于会计类毕业论文题目
可以,你只要有思路就行.不过最好是网上好找一些的,那样你不是省点时间嘛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浅谈公司股利政策问题
浅谈投资活动的纳税筹划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研究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浅析企业筹资方式
完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机制对策分析
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财务预测问题的浅谈
对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公允价值的思考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于预算管理
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及协调
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分析
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管理者激励制度研究
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企业价值驱动的因素分析
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上市公司筹资方式创新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选择
企业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战略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质疑与完善
财务预警的应用问题研究
评判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财务指标体系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评析
透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初探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问题研究
论审计方法的发展进程
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比较
由银广夏、蓝田股份、黎明股份财务舞弊案探讨分析性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案看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论风险导向审计
国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发展进程探讨
商业贿赂的识别与审计
从现金流量表看企业价值
如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发展进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
如何避免审计失败
论制度基础审计
论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从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看内部审计的作用
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
论关联交易及审计
论风险导向审计
浅谈目标成本管理
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浅谈每股盈余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企业融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与税收筹划的关系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目标的选择
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效应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D. mba硕士论文大纲,mba硕士论文格式67,什么是一篇mba硕士论文
以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1、绪论
1.1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
1.3本文基本框架
1.4本文的创新点
2、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概述
2.1盈余管理概述
2.1.1盈余管理的含义
2.1.2盈余管理理论渊源
2.1.3 盈余管理的特点
2.1.4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制约因素
2.1.5盈余管理的动机
2.1.5.1资本市场动机
2.1.5.2债务契约动机
2.1.5.3节税动机
2.1.5.4管理当局业绩考核动机
2.1.6盈余管理的手段
2.2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2.2.1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及功能
2.2.2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2.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
3、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
3.1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 无忧论文网 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1.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2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3.2.1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
3.2.2个人自利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3.2.3制度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可以体现出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动机对盈余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监事会的独立性与动机对盈余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经理的独立性与动机对盈余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3.2.4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4、基于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证研究(以万科为例)
4.1研究假设的提出
4.2研究方法设计
4.3研究样本数据
4.4实证结果与分析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5.1完善股权结构的建议
E. 盈余管理给财务分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剔除这种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
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中,经济体制尚不完备,法制也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当的盈余管理泛滥,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显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对此,需要对盈余管理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将其控制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都给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和企业合并范围等准则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体系的质量。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等准则却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因此,必须对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订。对于选择空间大的会计政策应规定更为详尽的限制条件,并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缩小可调控的空间。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时间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提高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从内部看,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公司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这些都助长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首先,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兼并市场的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并赋予他们一些特殊权利,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聘用与报酬、重大关联交易、吸收合并、股份回购等重大事项发表意见。独立董事除了向股东大会负责外,同时对证券监督机构负责,从而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企业应使管理人员的绩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挂钩,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比如引入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励经营者双重作用的期权、期股等新的报酬方式,使经营者通过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长期成长性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一方面完善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控制指标,实行多方位考评。目前,有关配股条件的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单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助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由于盈余管理经常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异常利润以及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上做文章,因此可将主营业务损益作为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异常利润与利润总额比率、不良资产总额与总资产比率等指标,并关注关联交易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来提高操纵难度;另一方面改变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条件。公司管理者为避免被监管部门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就会采取亏损清洗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清洗是那些已连续两年发生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因此,对于PT和ST的股票,要改变以连续3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断,如应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成长性以及亏损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四)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充当审计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的公司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受到制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此,一方面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层不介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约管理层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发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资产或利润的一定比例缴付一定的资金设专门账户,交由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独立于管理层的专门部门管理,用于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佣金;另一方面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进行监督,完善行业举报制度,对涉及执业质量问题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
(五)提高市场参与者素质,增强识破盈余管理的能力。除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外,投资者处理信息能力的瓶颈也会增进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专业判断的诱因,助长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要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投资者进行证券业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资者了解证券业知识,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投资者可以及时地发现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形成对这些公司的一种制衡,同时这些公司也会迫于一定的压力而减少采用盈余管理来掩饰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