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体
⑴ 哪个国家在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可能下意识会以为是美国,可惜答案是中国,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搞破坏,中国搞建设治理。
⑵ 中国为何主张和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联合国是世界各国的大家庭,中国这样的主张能依靠联合国更快更方便地推进世界多极化,消除美国搞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带给世界的不良影响,也尽量避免了美国和西方说中国要取代美国领导世界的争议。
⑶ 中国倡议的全球治理体系以什么为目标
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专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属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坚定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3)全球治理体扩展阅读:
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旨在解决治理成果失效、治理手段失灵、治理方向偏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自身的全球治理理念,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探索与实践。
在中国所构想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没有任何一国可以主导或掌控全球治理话语权,任何规则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由所有治理参与方共同协商和建设,而治理的成果则由所有参与者公正地共享。
⑷ 哪项是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新调整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民主、透明是基本遵循。主权内平等原则是当代国容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容无序运行。只有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全球互联网的共享共治才有前提。只有构建良好秩序,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全球互联网才能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重要的价值理念。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不应成为“扳倒”他国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因而,维护和平安全,应当也必须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要求。“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各国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⑸ 十八大以来倡导构建 什么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您好!十八大以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望采纳,谢谢!)
⑹ 标题 4、全球治理体系从何而来,会向何处而去
这种的话,一般来说建议你还是让他们的这个污水治理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⑺ 二战后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及原因
二战后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是形成了两局格局,原因是力量变化。
⑻ 中国倡议的全球治理体系以什么为目标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卡尔松和兰法尔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
中文名
全球治理
外文名
Global governance
时间
1990年
提出人
勃兰特
提出地
德国
快速
导航
概念内涵
基本模式
实践意义
制约因素
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
有学者把上述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
概念内涵
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1]
基本模式
在各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主权国家在彼此关注的领域,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通过协商、谈判而相互合作,共同处理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国际协议或规制。二是有限领域治理模式。即以国际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国际组织针对特定的领域(如经济、环境等领域)开展活动,使相关成员国之间实现对话与合作,谋求实现共同利益。三是网络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