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河治理
A. 河南濮阳在北宋时期很重要吗为什么澶渊之盟在此地签订
在宋朝历史上,北宋和契丹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决定了宋辽两国之后百年的和平共处。这么重要的盟约,为什么要在如今河南濮阳这个地方签呢?
濮阳周边环绕的水系及濒临黄河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该地成了一处水陆发达的重要交通战略枢纽。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赵、魏两国迁都之后,濮阳成了卫国连接大梁与邯郸的必经之路。到了秦汉时期,濮阳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地处于司隶、冀州、兖州的交界地带,成了控扼三地的交通咽喉。汉朝时期黄河曾从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汉武帝曾派十数万人堵口救灾却未能成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最终堵住瓠子决口。一代帝王亲自带人救灾,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兖州。曹操之父曹嵩在探亲途中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闿所杀,曹操发兵徐州,但后院起火,陈宫与和兖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人物——陈留太守张邈一起暗中联络吕布,在兖州发动叛乱。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百日,差点被擒,不过最终还是拿下了濮阳,因为这里对他太重要了。
唐朝时在濮阳置澶州,澶渊县也因避李渊之讳而改名澶水县。到了宋朝,在此置澶州澶渊郡镇宁军节度,俗称澶渊,就是宋辽签订盟约的地方。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之时,北方的防御屏障——幽云十六州早已落入契丹辽国之手,辽军骑兵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可以纵横驰骋,这让宋朝的皇帝非常被动,虽然多次努力,但始终未能收复。
宋真宗时,辽国出了一个厉害的萧太后,南下吞并中原的野心毕露。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灭宋。宋真宗想南逃,在宰相寇准力劝下才放弃逃跑打算,御驾亲征,至澶州督战。澶州(濮阳)是北宋都城开封的北面门户,也是最后的依仗,一旦澶州失守,开封危矣。宋军坚守澶州城(濮阳),并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大挫辽军。而宋军因宋真宗的到来,士气大盛,双方在澶州城僵持不下。最终,宋辽双方同意议和,在这场战争中澶州城对宋辽双方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在澶州城订立和约也就顺理成章,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在百年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澶州城(濮阳)对北宋的存续起到了关键作用。宋徽宗时期,还一度将濮阳划入京畿路,成为京师北辅,可见北宋对濮阳的重视。
B. 金堤河的河流治理
金堤河中下游于1951年辟为黄河下游北金堤滞洪区,并建有石头庄溢洪堰等工程。为有利于防汛,1964年将范县、寿张县,由山东划归河南管辖。1977年废溢洪堰,兴建渠村分洪闸,用以防御黄河特大洪水。滞洪区面积为2316平方公里,约占流域面积的46%,人口125万,耕地242万亩。
本流域地处黄泛平原,长期以来水系紊乱,排水不畅,随着黄河河道逐渐淤高,金堤河入黄日益困难。流域内洪、涝、旱、碱、沙等灾害频繁。1965年以来,疏浚了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修建了张庄入黄闸,排水系统基本形成,洪涝灾害有所减轻。
1999年国家对金堤河河道进行了第一期初步治理,上游排涝、防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对北金堤的建设,1950年至1985年先后三次对北金堤进行加高培厚,完成土方1482.52万立方米。1951年到1985年,完成锥探灌浆299.2368万眼。1971年到1984年,对堤防进行淤背固堤长3000米,放淤有效土方66.94万立方米。险工坝头草埽或土坝都改建成了石坝。有两处涵闸进行了改建。2006年水管体质改革后,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增加也为提升工程强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