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治理
❶ 运用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知识,说明公民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应该怎么做这类题该怎么去作答
①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多种方式为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出谋划策。(2分)②正确行版使民主监督的权利权,监督政府落实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举报。(2分)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参加社区环保行动,共建祥和社区。(2分)④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义务,践行低碳生活方式。(2分)
❷ 如何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我国对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了我们党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放在总目标的高度,是对其他各领域改革的高度提炼,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是对传统理论的超越和发展。从新公共管理角度看,服务型政府的理想模式是公共治理模式,公共性是治理的灵魂和宗旨,其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共同治理,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持续互动过程。
1、从治理能力角度看,强调将市场的激励管理机制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强调效率、市场化、竞争性和灵活性。
2、从治理主体角度看,强调“三部门”合作治理。政府和市场均存在失灵现象,传统的“二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管理需求。治理主体应具有多元化,政府作为第一部门、市场作为第二部门、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共同构成治理的主体。
3、从职责权限角度看,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公权力机构;市场是提供私人物品的私权力组织;社会组织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三者彼此分离又相互依赖。
总之,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它不同于行政和管理,它掌舵而不划桨。治理与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1、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等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权力机构,也可以是市场和社会组织。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
2、权力来源不同,管理的权力来自统治阶级及国家法律授权;治理的权力来自公众认可及社会契约,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公民直接行使权力,达到自治的效果。
3、适用范围不同,管理是一个制度性概念,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只适用于政府权力所及领域;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适用于全社会。
4、手段机制不同,管理以政府命令、控制和规制为主,强调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治理强调对话、协商、长期合作,强调权力的自上而下或平行运行。
5、价值取向不同,管理强调的是行政观、制度观和责任观;治理强调民主观、社会观和法治观。
6、达成效果不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管理多头痛医头、就事论事,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治理更注重事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有机结合,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就具体内容,包括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安排,如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就构成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及治理效果三个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它为行政体制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愿景,是实现以发展为诉求的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家机制、市场机制、公民社会机制的互相支撑与平衡;
2、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宪法与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社会契约和价值认同成为公共治理的社会土壤;
3、民主与效率的相互补充与协调,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主体地位,且有利于提高行政与经济效益。
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关键要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使社会主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社会、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善治”效果。那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当前不论是权力机关干部还是广大群众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很多过时的、不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思想。例如,官本位思想十分盛行,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主人,将行政权力看作是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利益的私人物品,将权力的运用看作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命令和管理,习惯以管理者身份干预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法律与规则意识,习惯以自由裁量权对权力的运用进行界定,习惯于“家长式”管理模式,认为政府或公权部门是唯一的管理者,将公民、市场及社会组织看作被管理者。同时,从公民角度而言,官本位思想同样存在,遇事找政府成为既定的思维模式,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参与政治生活、争取自身利益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公民社会的发育仍处在萌芽状态。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刻不容缓。就政府而言,必须树立公共权力观,充分认识到权力的委托属性,人民群众是权力的委托者、监督者、制约者,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执行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必须树立法治权力观,用法律规范、治理和控制国家的权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从人民群众角度而言,必须树立主体意识观,认识到自己是权力的委托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一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内部权限分工合理、职责范围有限、高效运转、与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政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与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到经济建设型政府再到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经济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然而,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依然采取稳定压倒一切、发展压倒一切的管理导向。随着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复杂化,国家决策范围不断扩大,政府已经无力包揽一切社会事务,政府失灵现象在众多领域开始显现。
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效的政府必然是职责有限的政府。将市场与社会纳入国家治理的主体范畴,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各归其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的分工体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体组织化发展,分散国家治理资源,在多元、集体、互动的治理模式中,解决庞杂、专业的社会问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提供坚实基础。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各个治理领域的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四、在具体治理方式的创新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思路:
1、契约化与合作方式,转命令为协商,转独占为合作,为权力寻求新的合法性途径。
2、市场化与竞争方式,转官办为民营,转垄断为竞争,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法治化与服务方式,转人治为法治,转管理为服务,让权力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下运行,汲取现代治理的思想精髓。
4、注重信息与科技手段的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武装国家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成本。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放权于社会、让权于市场,既是政府转型的现实任务,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个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的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的国家。
❸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
小题1:B 小题2:D ❹ 一个企业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三块:股权结构、企业权利和什么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块组成。 ❺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不管分成多少个层面,它的基本价值取向,那就是权力属于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契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现代国家治理是在基本权力安排既定的前提下,解决好怎样使权力运行更加合法、顺畅、高效并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理应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契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与根本途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内涵。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发展的正向合力;离不开具有共同价值取向与奋斗目标的公民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治理理念、价值目标、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才能真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❻ 如何加强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职权 须创新思维。 地方公共性问题产生和演变的方式显现出新特征,曾经行之有效的做法无法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地方政府只有创新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才能有效提升应对能力。 一是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来实施,使地方治理能力创新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按科学的思路进行。在新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关于这些新问题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自身改革和创新来提升应对能力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有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参考。 (6)权力与治理扩展阅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以及国家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地方遇到并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这对承担着地方治理责任的地方政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是社会凸显并需要政府应对的问题日益复杂; 二是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 三是地方政府在改革中逐渐转变职能,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 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在辖区内包揽解决所有公共性问题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改变自身的治理方式和运行方式,并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面临的问题。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就应从“政府能力”转向“治理能力”。 ❼ 请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越轨理论解释和分析权力腐败现象,并提出控制和治理社会权力腐败的方案或思路。
一般理论认为,同性恋是典型的性越轨行为之一,并从医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对其性越轨理论进行了论证和探讨。笔者在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评述和剖析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自我发现意识的觉醒,不应该绝对地、简单地将同性恋定性为性越轨。同性恋只是人类多种性行为和性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❽ 浅谈如何治理我国的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式不断涌现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