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流域治理
⑴ 天沙河的流域治理
天沙河干流全长46.5公里,流域面积271平方公里,沿河遍布居民生活区和工业区。据江门市专环保局副属局长齐丁民介绍,天沙河多年以来一直在进行治理,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截污工作没有做好,二是源头没有活水来。
天沙河在2004年已展开自流与动力相结合的整治工作,总投资8350万元分两期进行,已基本完成原计划。第一期工程中,天沙河上中游现有的横江、宁波、耙冲三个水闸设引水口,并新建下游江嘴水闸作为出口节制闸调节上游水位,第二期工程扩建抽水泵、引水渠、节制闸等配套工程,将天沙河市区河段的水位在枯水期维持在0.8米的景观水位。西江水引进之后,景观水位将进一步提高,枯水期也将极少会再出现。
从2007年始,蓬江区对天沙河里村桥至耙冲水闸河段进行河道疏浚。为进一步加大天沙河整治力度,有效改善天沙河水环境,2011年市、区两级政府再次投入了1.69亿元启动了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建设,通过引进西江水,提高天沙河的水位,从而达到冲污和改善水质的目的。工程已于2011年11月顺利完工。
⑵ 漯河市的沙河最终流到哪了,属于哪个流域
漯河的沙河其实就是”沙颍河“,在河南境内的称之为沙河,入海口经过一个县带有“颖”字,所以出河南后又叫“颖河”。全称应叫沙颍河!
⑶ 沙河的水系构成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沙河,为长江支流淮河支流颍河主要支流,以河床积沙多而得名。古称滍水、泜水、亦名滍川。 沙河原是古汝水支流滍水,汝水在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因其泛滥从舞阳断流,将上段及支流滍、澧等水改道入颍河,从此分为南、北两条汝河,分别流入沙河及洪河。
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伏牛山的木达岭,流经平顶山市区、叶县、舞阳县、郾城县、漯河市、西华县、商水县至周口市西汇入颍河。河长322公里,流域面积12580平方公里。
其中:
沙河干流原经宝丰县境滍阳、曹镇,区段长1公里,宽1000米,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沙河吉村渡口昔临通街大道,其“沙河晚渡”景观古为宝丰“八景”之一。1971年、1984年,随政区变动,薛庄、曹镇从境区析出,该河段亦随之划归平顶山市区。
叶县境内,沙河干流自平顶山市郊区于任店乡毛庄村东进入叶县,流经任店、城关、遵化店、龚店、邓李和洪庄杨6个乡,于洪庄杨乡张徐村东人舞阳县。叶县境内全长55.6公里,流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舞阳县境内,至章化乡河湾村入境,到岔河村与北汝河汇流。流经县境30公里,到拐子王乡小赵村出境,马湾以上流域面积9669平方公里。河床宽300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为285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6立方米/秒。 下汤水文站调查1851年洪峰流量达11100立方米/秒,白龟山水文站调查1884年洪峰流量9100立方米/秒,漯河水文站调查1931年洪峰流量3760立方米/秒。漯河以下河道安全泄量3000立方米/秒。
叶县境内,沙河水含沙量大,流速缓稳,河道曲折,河滩宽阔,河床宽在200~400米之间,河岸切割深度4~7米。县境堤防完备,两岸堤防工程长约82公里,护岸砌体工程19处,长约4公里,堤防植有防洪林带。
叶县境内,沙河最高水位高程88米,最低水位高程83米;年最大径流总量22.95亿立方米(1964年),年最小径流总量1.49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总量9.4亿立方米,7、8、9三个月径流t占年径流总t的71%;泄洪能力为30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期流量为988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最20.9立方米/秒。 沙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3条,在平顶山市区以西,均为山区,来水迅速。主要支流有:
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流经汝阳、临汝、郏县,在襄城县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6080平方公里。襄城县以上河长215公里,河床比降1/2800;其下至沙河汇口,河床比降为1/4000。北汝河河床宽浅,主流不定,两岸汇入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8条。
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村西北栗树沟,流经叶县、舞阳县,至漯河市区西入沙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78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约1/3000。上游山区植被较差,部分岩石裸露,又是伏牛山的暴雨区,孤石滩水文站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5140立方米/秒。1958年修孤石滩水库。
干江河,澧河主要支流,发源于方城县羊头山,流经叶县、舞阳,在上澧河店汇入澧河,河长987公里,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官寨水文站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9000立方米秒,1975年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是河南洪峰模数的高值区。
叶县境内,支流有三:
大麦河,在沙河南岸,流经龚店、邓李两个乡,原与石潭河同出冷清湖,今河道为1969年冬治理的河道,西-东流向,经龚店乡北中部和邓李乡中西部,在邓李乡孙寨转西南一东北流向,于泥车村西汇入沙河。河长12公里,河床宽12~16米,深2.5米左右,安全防洪流盆为18立方米/秒,常年流量0.07立方米/秒,枯水期0.03立方米/秒,结冰期约一个半月。
北大沟,在沙河南岸邓李乡境。源于邓李村东北,北流0.75公里后转向东流,经碾张、马湾等地在沙河出县境口处注入沙河,长7.5公里。
祁营沟,源于遵化店乡小王庄,东流经祁营、张寨、韩庄后,转南流经石灰厂入沙河,长7.5公里。
犨河,自平顶山市郊区曹镇乡东来,从叶县任店乡拿河村西人境,沿叶县与平顶山市郊区边界东流,于任店乡毛庄村东注人沙河,流经县境3.4公里。县境内河床宽2.5米左右,平均流量为1.2立方米/秒。犨河村河上有石桥,桥上碑文记载:春秋时期,晋文公帐下名将魏犨,曾在该河降伏过貊,故名犨河。
舞阳县境内,支流有:
灰河,古称昆水。源于鲁山县樱桃山,流经鲁山、叶县。由章化乡湾李村入境,至北舞渡注入沙河。流经县境8公里,流域面积505平方公里。.河床宽75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57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立方米/秒。
泥河,源于叶县坟台,至马村乡庞店北入境,流经县境24公里,由纸坊退水闸入沙河,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河床宽27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375立方米/秒,枯水期断流。
宝丰县境,支流有:
应河,发源于宝丰县张八桥乡阎洼村和张八桥村附近的浅山处,古称“应水”、“桥水”,俗称“马渡河”,又名“石叉河”。流经小店乡薛潭村入平顶山市郊区,绕应山而南入沙河,故名。县内流程19公里,河床宽15~20米,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为常年河,最大流量120立方米/秒。应河水色清澈,尤其小店村西河段,草树葱郁,乱石纵横,水流曲折石间。古时每逢春秋佳日,文人墨客临流酌酒,品茶赋诗,并刻诗于石壁,被誉为“雅集石”。明成化年间称“石渠仙蒲”,为宝丰古“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石壁诗刻被毁,仅留点点残迹。 贾菱湖,又名蛤蟆湖,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店街村西南,为舞阳与叶县界湖,古时大部为贾氏所有且产菱,故名。该湖长约1500米,宽约100米,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北流入沙河。除涝流量38立方米/秒。
另外,沙河干流上,1959年在鲁山县建成昭平台水库,1964年在平顶山市区建成白龟山水库。共同构成沙河水系。
⑷ 河北省境内的沙河流域位于哪个城市
正沙河流域抄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发源于都山南麓西部八道河乡骆驼岭,为青龙河一较大支流,属滦河的二级支流,位于青龙河西侧,流域面积780km~2。沙河流域地处燕山深山区,冷口以上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道弯曲,出冷口进入迁安盆地后,河道顺直,无明显河槽,两岸滩地平坦。在冷口设深山区出口代表站一处。现对其水文特性进行分析。1.气象沙河流域属东亚季风气候区,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
⑸ l从周口至项城段的沙河流域有几座桥梁可过往
我们周口到项城阶段的沙河流域,但是有三座桥梁可以过往,而且这三座桥梁对于吨位的要求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选择好路线吧
⑹ 沙河流域2016年气候
沙河市属来大陆性季风气候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平均无霜期207天,平均降水量529毫米,多集中于夏季。
河北省沙河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南与河北省永年县、武安市相连,东与南和县交界。面积999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4个镇、4个乡,截至2012年人口42万,[1] 是河北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以空港物流为主。
⑺ 豫剧简介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
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自从出现女演员后,著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解放后的著名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陈新理、马琳、柳兰芳等。
(7)沙河流域治理扩展阅读
在中国地方戏大家族中,有许多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剧种,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长的名字。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剧种大都只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流传,“变脸”虽奇但不出川,昆曲虽美但不过江,黄梅戏虽俏但只存在于一定的区域。
唯有豫剧不同,它虽是河南的地方戏剧种,但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剧在最兴盛时期,流传到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从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国”,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皆有豫剧的专业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
就是在戏曲不很景气的今天,豫剧还仍然在全国13个省市保留着167个专业剧团、1300多个业余剧团的十万从业人员。仅就这一点而言,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戏剧种都只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豫剧虽然姓“豫”,但豫剧不是河南豫剧,而是中国豫剧,是“大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深厚的文化传承上。一种曲调,一种声腔,一种语言,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基因,延续着一种文化传统。豫剧产生于河南,它的母体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豫剧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更成为一枝传承中原文化的艺术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恋家念祖的故土情结、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始终是豫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使豫剧有了一种先天的文化优势。
我们在欣赏古希腊悲剧时,总会感受到一种仰视而见的威严崇高,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为什么?就是因为古希腊悲剧的文化母体是产生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它唤醒的是一种人类的共同记忆。
同样,我们在欣赏其他地方戏时,可能只唤醒对局部文化某一个阶段的记忆,但欣赏豫剧时则不同,那种家国情怀,那种乡土气息,那种酣畅淋漓会扑面而来,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铮铮铁骨、大义担当,会立即唤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记忆。
正是承载了这种深藏于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灵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剧被赋予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气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豫剧,哪怕是不经意之间,就会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家国意识,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从而实现精神的回归。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超强的传播能力上。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离开了这种文化土壤,这个剧种就很难生存下去。如越剧也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专业剧团,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剧不同,它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落地生根,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和顽强的适应性。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小小的豫剧队到达台湾,在两岸长期隔绝的情况下,它竟然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成为台湾与京剧并列的两个公办剧团之一。豫剧之所以能够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原因在于它是与中原文化一起向外传播的。
试想,当年台湾如果没有50万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湾豫剧团。因为在两岸隔绝的状态下,听豫剧就是台湾老兵排遣乡愁的文化寄托,就是他们思乡的文化想象。
豫剧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发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没有当年数万河南戍边将士,没有当年无数河南支边知青,没有当年大批河南人向外迁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豫剧团的出现。
可以说,河南人出现在哪里就会把中原文化带到哪里,当然承载着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剧也就会被带到哪里。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品格,为豫剧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并最终成就了中国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取得的丰硕成果上。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一个剧种繁荣的标志。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有创新的活力,最关键的是看它能否不断地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豫剧恰好作出了最生动的说明。
历史上,河南曾创作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众多豫剧经典剧目,一个《朝阳沟》就传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余场,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同时,还产生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豫剧名家,他们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新中国的艺术天空。
新世纪以来,豫剧更是厚积薄发,突飞猛进,《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焦裕禄》等,接连获得“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数量雄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展示了豫剧繁荣发展的强劲活力。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新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河南戏剧的崛起,而河南戏剧的崛起主要是豫剧的崛起,形成了全国戏剧看河南、河南戏剧看豫剧的大好局面,标志着豫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敢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气与构想,因为,只有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够去了解世界,才能够去认识自己。在这一点,豫剧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与尝试。
自2008年起,豫剧《清风亭上》赴巴黎参加中国戏曲节,赴土耳其参加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
《大祭桩》赴意大利参加阿维利诺国际戏剧节,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交流演出;
《画皮》赴比利时参加第九届那慕尔国际艺术节;豫剧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荣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
河南豫剧团还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论坛”。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论坛”“欢乐春节”“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豫剧人的身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并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汇的游戏规则,采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创了中国地方戏首登百老汇舞台的先河。
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荣获第15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片奖,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在该领域里的空白。日前,该剧组又接到国外有关机构邀请,今年将第三次赴美到百老汇、好莱坞演出,并到加拿大开展文化交流。
豫剧代表着中华文化,站在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不仅提振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民族文化参与人类跨文化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豫剧之“大”体现在全国豫剧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豫剧院团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这种局面现在终于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心系全国豫剧的发展,既管好脚下又兼顾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邀请新疆石河子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派专人到河北沙河市,帮助组建沙河市豫剧团。
为加快全国豫剧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
为展示全国豫剧的艺术风采,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已于3月1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6个省市13个豫剧院团的23台优秀剧目轮番上演。
这是全国豫剧首次联合在北京展演,其时间之长、剧目之多、阵容之大,在豫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地方戏中也首开先河,标志着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党和国家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豫剧”奏起的是中国戏曲的盛世交响,展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吹响了豫剧进军全国和世界的集结号。“大豫剧”的旗帜将更多地飘扬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梦”中最动人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