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治理台湾
❶ 国民党是如何溃退台湾的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仍不甘心失败。一方面妄图凭借残余的军事力量与其他地方势力,在长江南岸、边远省份继续抵抗;一面又设法玩弄“和平”阴谋,争取喘息时间,以求得逞。
1948年10月,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11月9日,蒋介石致函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美国“给予增加军事援助,并发表关于美国政策之坚定的声明”,并派宋美龄赴美活动,但遭到冷遇,一无所获。此时,司徒雷登在中国公开进行倒蒋活动,桂系军阀也乘机逼宫。在这种内外夹攻形势下,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声称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的条件下,愿意与共产党“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
蒋介石于1月21日发表文告,声称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与共产党周旋,自己则溜回老家奉化溪口,在幕后策划反革命部署。计划三至六个月时间,在江南重新组编训练200万军队,以图东山再起。
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后,继续进行“和平攻势”。1月24日,命令行政院实行“七大和平措施”:将各地“剿总”改为军政长官公署;取消全国戒严令;裁撤戡乱建国总队;释放政治犯;启封被封的报纸杂志;废止特种刑事条例,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停止特务活动等。1月27日,李宗仁致电毛泽东,表示愿意“进行和谈”,并两次派代表前往北平与石家庄同中共领导人磋商。
李宗仁及其桂系“主和”,其意在逼蒋下台,使人民解放军停止军事进攻,以便划江而治,由桂系掌握半壁江山,与共产党平分秋色。但蒋介石在“引退”前,已采取措施控制实权,“引退”后仍坐镇溪口,牢牢握住党、政、军、特各要害部门,使李宗仁陷入既不能战,又不能和的困境。
3月8日,李宗仁迫使亲蒋的孙科下台,由何应钦接替行政院长职位。24日,行政院指定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章士钊、李蒸为和谈代表(后加派刘斐为代表),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组成南京政府的和谈代表团。李宗仁、何应钦就和谈问题,拟定了“和谈腹案”,国防部也拟定了“对国共停战协定最低限度之要求”,作为和谈的基础。其要旨在于“划江而治”,实现体面的和平。
4月1日,国共和谈在北平举行。双方代表经过11天交换意见后,于4月12日举行了第一次正式谈判。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南京代表团提出40多条修改意见。15日举行第二次谈判,中共和谈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8条24款作为定稿,其中接受了南京代表团修改意见的大半,特别是对战犯问题、国民党军政人员处理问题作了较大的有原则的让步。规定以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
对于这个协定,南京代表团表示愿意接受,并派黄绍和屈武携协定飞回南京,劝告李宗仁签字。李宗仁不敢做主,立即派人送至溪口请示蒋介石。在蒋的掣肘下,李宗仁于20日夜致电张治中,要他们向中共提出“临时停战协定”,并拒绝在和谈协定上签字。这样,国民党政府的“和平”阴谋宣布破产。
国民党在发动“和平”攻势的同时,调集了115个师,加紧布置长江防线,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区南进。1月25日,蒋介石在溪口密策,决定把江防划为两个战区,从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以西,由白崇禧指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15个军20万人防守;湖口至上海的长江防线及浙赣地区,由汤恩伯指挥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所属25个军45万人防守。此外,还以第二海军舰队和280架飞机分属白、汤,配合江防。
人民解放军第二、三两大野战军七个兵团分为西、中、东三个作战集团,齐集长江北岸,四野一个兵团与地方部队10万人在武汉、宜昌、沙市等地展开正面攻击,牵制白崇禧,掩护渡江部队。4月21日晨,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中路大军首先突破了安庆、芜湖间的防线,24小时内即强渡长江30万人。当日下午,两路大军突破贵池、湖口间防线。与此同时,东路大军也在镇江至江阴间发动了渡江攻势。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南京城内一片混乱,总统府与行政院逃往广州。22日夜,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艇25艘在南京东北江面起义。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宣告覆灭。
江防失陷后,国民党军向杭州、浙赣线与上海等地败退,解放军乘胜追歼。5月初,三野主力连克无锡、苏州、杭州,歼敌14万余人。二野主力向浙赣线推进,歼敌10万。5月12日,三野主力发起淞沪战役,歼灭守敌汤恩伯部15万人。27日,上海解放。当日成立了上海军管会与上海市政府,由陈毅兼任主任、市长。5月14日,四野第十二兵团和江汉、鄂豫军区地方部队在武汉以东的团风至武穴间突破防线,渡过长江,白崇禧部队败退湖南。16日,解放武汉,22日,解放南昌。
渡江作战,先后解放城市120余座及苏、浙、皖、闽、赣、鄂等省的大部地区或部分地区,歼敌40万,为解放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华北解放军先后肃清了太原、大同、安阳、新乡等敌人据点,解放了华北全境。5月20日,西北解放军攻克西安。
渡江战役后,各路大军向西北、西南、华南进军。
在西北地区的第一野战军(包括改归一野建制的原华北十八、十九兵团)与西北军区部队,在彭德怀、贺龙领导下,以“牵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方针,打破了胡(宗南)马(马步芳、马鸿逵)联合。6月再克宝鸡,8月发动秦岭战役,打开南进大门。此后,贺龙率部入川,彭德怀率主力西进。8月26日解放兰州,9月5日解放西宁,23日解放银川,全歼二马部队。9月19日,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五万人通电起义。25至26日,新疆省警备司令陶峙岳、省主席鲍尔汉也先后通电,率部10万人起义。10月20日,一野王震兵团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至此,西北全境解放。
在华东地区,第三野战军于8月17日攻克福州。10月17日攻克厦门,除台湾与沿海岛屿外,华东全境解放。
华南地区,集结着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根据毛泽东制定的大迂回、大穿插、断其后路、包围聚歼的作战方针,从7月份起,第四野战军发起进攻。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和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宣布起义,长沙和平解放。9月发起衡宝战役,白部败退广西。解放军自赣粤边南下,10月14日解放广州。11月初,四野主力及二野四兵团分三路进攻广西。22日攻克桂林,12月4日攻克南宁。至此,除海南岛外,华南全境解放。
在西南地区,敌军防守的主力是胡宗南部与川康地方残军。从11月1日起,第四、二、一野战军联合发动了围歼战。15日攻克贵阳,兵临川东南,11月30日解放重庆。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分别在昆明、彭县通电起义,云南、西康和平解放。27日攻克成都。至此,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国民党残余政权退踞台湾。
❷ 国民党如何撤退台湾
蒋介石离开大陆去台湾时分别从大连、旅顺、塘沽等港口撤往台湾的,1949年前后,从大陆用各种方式前往台湾的人数达到二百万,其中军人约有六十万。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过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此时蒋介石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退身之所。
当时蒋介石和张其昀都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中国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过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此时蒋介石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退身之所。
当时蒋介石和张其昀都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中国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2)国民党治理台湾扩展阅读:
大陈岛撤退是国民党最后的一次大撤退。
大陈列岛是浙江台州湾外的一群岛屿,主岛为上、下大陈岛,北有渔山岛、头门岛、一江山,南有竹屿、批山、南麂等岛,土地贫瘠,居民以打渔为生。1955年1月,解放军一举攻克大陈岛北方的屏障一江山岛,盘踞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决定撤出群岛上所有军民。
当时,大陈岛到处传唱着《台湾好》这样一首歌,直到2月1日,岛上贴出通告,居民才知道要撤去的地方是台湾。一些年事高的人不愿意离开故土,当时不愿离开大陈岛的老人有3位,其中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蒋经国还专门去劝说,
但老人最后还是坚持留在了岛上。共有300多人因为发牢骚或者唱共产党的歌,被国民党视作“思想有问题的人”,被丢弃在了上、下大陈岛之间的小岛上。
米面丢进海里、带不走的武器扔到海里,刚修好的水库炸掉,岛上布满地雷和铁丝网,国民党把这样的一个大陈岛留给了解放军。
❸ 国民党最后为什么跑台湾了
首先是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优势的共产党军队的乘胜追击。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
即:1、台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粮食等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
2、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
3、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将万无一失。
再个,台湾长期与大陆阻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肃,干扰更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状态,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农村都已开发,当局极易消除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
因此,国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迁台,再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必将建成稳固和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这一番主张已然是国民党唯一的选择。
(3)国民党治理台湾扩展阅读
国民党政府在解放战争后期曾考察比对过这3个方案,最终选择了台湾。西南方案有两点主要劣势:第一是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兵力远非抗战时日军规模能够相比,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能够利用地域纵深和西南地形特点与对方形成僵持。
很大程度上是日军兵力不足导致,而解放战争时期却不行。川滇虽远,但始终属于大陆,解放军陆军占据压倒优势。西南方向的国民党军满打满算90万人,无法长期抵御500万解放军部队,顽固打下去迟早要被歼灭。
第二点,西南不比北方和东部国土,当地的国民党军部队多为“杂牌”,如川军、滇军等,这些部队与中央系积怨已久,卢汉、刘文辉、邓锡侯等西南军阀大佬一直对蒋政府恨之入骨。
国军想要据守西南,恐怕只是痴人说梦,老蒋要面对的不光是解放军,恐怕还有内部的地方派系。事实上的西南战役进程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退守西南方案首先宣告破产。
再看海南岛。海南虽然面积、地理因素与台湾相仿,但是真实条件却远远不如台湾。一方面,海南岛距离大陆太近,海峡平均宽度不到30千米,不足以形成安全距离。想靠琼州海峡阻挡解放军,这点优势实在过于单薄,解放军就算没有海军也能靠木船登岛。
此时国民党军只剩60万部队,台湾和海南必须集中一点防御,分兵只能使防守难度加大。选一个的话选哪里呢?
自然是放弃海南而守台湾,因为台湾海峡宽度超过130千米,没有一定的海空军力量无法保障陆军登岛,至少能拖延时间赢得喘息机会。这也是海南岛的薛岳集团1950年遭到四野进攻后,没有顽固死战,而是很快将其有生力量撤往台湾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有预案的。
❹ 求国民党去台初期对台湾的统治措施
http://iask.sina.com.cn/b/5201291.html
❺ 台湾现在还有国民党吗
有,但国民党力量在不久前变得小于民进党了。不过国民党还是全台第二大党,还是有很大权力的。
❻ 现今台湾的局势,以前不是国民党统治台湾吗,为什么现在是两党互争
我觉得这跟蒋介石的军队本事就分很多派系有关。
❼ 国民党为什么在台湾没落了
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郑剑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专文《对国民党衰败原因的再思考及建言》写道,“败选8个月后的国民党,依然没有脱离困境,依然在仿徨,依然在内耗,依然在令人唏嘘。国民党的窘迫,不是‘轮流坐庄’的政治政党体制下支持率下滑、政党轮替下台的正常状态,而是思想影响、组织战力、内部文化、选民认可度的全面衰退。不能高估马英九本人执政失败对国民党的影响,马英九的失败不仅是其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国民党的失败、台湾社会的失败。真诚地希望这是暂时的。”
文章分析了国民党衰败的六个原因:
第一,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政治立场与方向是立党之本。特别是党处于困难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克服艰难险阻、脱离险境、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首要条件。中外政党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民党遇到困难时左摇右摆、不知所措,更有甚者,该党即便在占有优势时,如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大比分胜选,竟还寄希望于通过政治上的妥协退让来扩大选民基础,结果事与愿违。
实际上,自1988年李登辉执政以来,国民党一直处于做“中国国民党”还是“台湾国民党”的摇摆之中。“本土派”希望向“台湾化”转型,成为“台湾国民党”;传统派主张坚持和回归孙中山先生创党思想原点,坚持中国国民党固有立场。正是因为这种摇摆性、妥协性、软弱性,使得国民党最终逐步远离创党理想,始终不能站在时代的道义制高点上,一步步走下坡路,以致发展到当下不但一时被岛内社会主流所不容,也被蓝营部分选民所厌弃的地步。其中后者,是洪秀柱敢于较真,柯文哲、宋楚瑜势力能够在国民党阵营中拿到选票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二,与岛内社会意识形态现实有所脱节
社会大变动时代,一度在岛内长期执政的国民党,既不敢大胆引领社会转型方向,又不能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时俱进,一方面导致台湾社会转型误入歧途,另方面导致自身落在社会变迁的后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基本向着“民主自由”、“去中国化”、“偏左路线”、“资讯社会”的方向转型,前两者由政党和政治力量主动推动,后两者是社会矛盾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李登辉、陈水扁20年思想改造,马英九8年政治绥靖,目前岛内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转型的方向已基本确定、过程完成大半。今后如无外部大环境变化,期望其主动回归“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传统认知,已比较艰难。
其原因,首先是受西方“民主自由”政治理念毒害深重。缘于国民党长期反共教育的“反共”、“恐共”心态,逐步异化为“反中”、“恐中”思维,多数岛内民众不瞭解大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反感共产主义政治主张,惧怕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一国两制”,抵触两岸关系更深入发展。而国民党一味把发展两岸关系与岛内经济议题挂钩,没有抓住发达经济体民众求“公平正义”的思想脉搏,造成与民众所思所想有所脱节,民意把该党与“亲共”、“联共制台”连在一起,形成了国民党“权贵集团发两岸财”的刻板社会印象。
其次是以“告别中国”为基本特征的“台湾主体意识”大体确立。统一日趋被民意定位为“极端”倾向思想,“台独”成为梦想;梦想不是人们所不希望的,而是梦寐以求但难以兑现的。而举“中华民国”之旗行维持“实质独立”之实,则日趋成为蓝绿选民共识。国民党既不明确坚守国家统一立场,又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绿营政治主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妥协退让,把统“独”这一岛内最大政治议题的发言权拱手相让,造成极大被动。
再次是“拥抱日本、依靠美国、亲近西方、利用大陆”为指向的社会情感日益强化,以致走到违背民族大义和人类普世价值程度。媚日言论得到同情,反日主张被视为异端。不坚持原则的国民党难辞其咎,但又不敢直接面对这个现实,仍然步步退让,逐渐被民意逼到墙角。
最后是网路科技、大数据、“创意哲学”盛行,岛内选举文化出现质的变化。能够敏感地抓住资讯社会的特点,善于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和话语体系、组织运作方式的民进党、柯文哲等,更善于有效激发选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热情,获得其认同与支持。靠组织战、基层绑桩等传统方法手段生存发展的国民党面临危机。
第三,没有强有力、善团结的领导核心
国民党的衰败,马英九难辞其咎。从历史看,国民党从大陆时代起,迭遭败绩,第一败在政治理念不合时宜,第二败在领导核心缺陷致命,第三败在利益格局固化难破,第四败在组织文化腐朽落后。马英九执政8年,这四个因素都严重存在,他本人希望通过党务改革解决问题,但由于其对岛内社会发展阶段的认知天真幼稚,没有看到统一与反统一、“台独”与“反台独”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不可妥协性。推行超前的全盘西化、党组织“选举机器化”改革,企图用常态社会、“美式民主”的办法,解决转型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南辕北辙,使得国民党更加涣散化、功利化、腐朽化;山头问题、路线问题、士气问题、政治方向问题等不但一个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在马英九当局内部,由于马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分赃哲学”体会不深、对台湾社会人情世故认识有误、执政团队组织建设手段幼稚,使得大量公务人员无所适从、消极怠工,还有的想看马英九及其身边人士出洋相,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现象普遍,造成马当局施政能力不高、执行力尤其低下。
总的看,马英九的政治理念过于西化,在国民党内和台湾社会水土不服。另方面,本来众望所归的某党主席,个人算计一时超越党派利益,在2016年大选问题上没有及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利益负责任的态度,威信大降;重要的是造成2016年“总统”候选人洪秀柱社会影响力有限、党内四面掣肘,一直面对内部“换柱”的挑战,内外两线作战,无法成为领导核心。后强行操作“换柱”,幕后运作色彩浓厚,个人利益算计过多,政治诚信受到质疑,即便如愿以偿,但这种做派对国民党的团结和领导层威信形成长期伤害至今。
第四,组织文化保守落后
国民党的问题,实质是“党建”出了问题。国民党的内部组织文化,形成于建党早期,至今没有脱胎换骨。其基本特点是服从领袖、论资排辈、密室操作、山头林立、政商密切、党政关系一体、政策循规蹈矩。国民党作为岛内社会的右翼政党,在经济状况差的今天,本来更适合其稳定政权。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遍规律。但是,历任领导人都没有能力打破国民党既有利益格局,反而使之越加牢固;政商背景复杂、政治格调不高的人士,则难以服众。在内部固有利益格局牢不可破、外部政商关系错综复杂的格局中,党内新生力量缺乏上升空间,新鲜血液不足以补充旧的肌体,组织文化成为国民党的致命弱点。
目前,在国民党内,高层位置大多被李登辉时代培养的60岁左右的人士把持,国民党没有充分利用8年执政的有利条件,培养起强大接班人团队,反而把最适合培养人才的许多重要机会给了领导人个人欣赏但不为国民党内多数、台湾社会主流所容的人士,甚至还给了绿色背景人士。国民党中上层青黄不接,新秀凤毛麟角,四、五十岁中生代仍在挣扎求出头。而势单力薄、社会影响有限的洪秀柱“弄假成真”,一度意外成为国民党2016年大选候选人,即是国民党不善培养新血的结果。
第五,社会新兴政治力量挖角蚕食
由于选民逐渐厌恶蓝绿恶斗的政治格局,中间选民逐步增多,以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社会运动”为标志,岛内新兴政治势力逐步兴起。目前这种势力虽一时尚不会摆脱蓝绿斗争的基本框架,选举关键时刻可能各自归队两大阵营。但从大趋势看,只要国民党、民进党不改变既有尖锐对立思维和政治运作模式、“为反对而反对”仍然盛行,该势力壮大将有必然性。目前柯文哲为代表的所谓“白色力量”、宋楚瑜参选所激发的反国民党势力,是新兴势力兴起的重要表现。但该势力现有选票多来自蓝营和中间选民,即国民党的传统地盘,对国民党相对不利。
第六,大陆因素被岛内社会有所消化
岛内民众对大陆因素的认知主要有二: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二是台湾安全稳定最大威胁。他们普遍对民族大义、统一的必然性缺乏认识;对民进党上台会“地动山摇”缺乏应有警觉;对于来自大陆的利多缺乏感恩,反而认为“理所当然”。特别是对民进党和蔡英文两岸政策主张的欺骗性认识不清,多认为蔡英文不会强力挑战大陆,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不会生变。因此,国民党的大陆政策王牌,效应有所降低。
但也要看到,岛内多数民众对国民党大陆政策优于民进党、不愿看到两岸关系生变、希望来自大陆的利多持续维持下去的基本共识未变,大陆因素仍是国民党和“反独”势力生存发展的有力因素。一旦岛内民众认识到民进党上台导致两岸关系“地动山摇”,国民党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这一点,短期内不会改变。
结论:国民党的出路在于在“反独促统”上发挥更大作用
从历史看,国民党是有能力完成阶段性历史任务的政党,在重要关头只要大势所趋、有关方面引导配合得当,可以在推进历史进步上做出一定贡献。如在大陆时期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逃台以来遏制“台独”、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但另一方面,国民党在阶级、利益、组织、思想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只要不做根本性改革,不会成为持久地代表进步势力与方向的政党,越是作为靠利益而非理念集合、依权益而非理想维系的政党,在进步的道路上能够前进的程度越是有限。近代中国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局中,国民党的表现都表明其不是彻底的革命政党。在当前形势下,国民党如果不改变自身的劣根性,尤其是以对“台独”的妥协退让求活路,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两岸关系的分裂状况、岛内民众国家民族观念的混乱,与国民党长期实行的“反共拒统”政策和教育息息相关,国民党在岛内的困境也是国民党自己造成的。2000年,台湾选民因为国民党腐败,从组织上厌恶国民党。2016年选举失败,则意味着岛内选民从思想路线上与国民党暂时拉开距离。但是,国民党的衰
❽ 1949年国民党没去台湾之前台湾属于哪个国家占领
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就已经光复了,到1949年都在中华民国统治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清朝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本来为中国领土的台湾被中国清政府割让与日本,从此进入台湾日据时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同年8月29日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从1945年到1949年,台湾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
(8)国民党治理台湾扩展阅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两国大战,西班牙人被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直到被郑成功收复。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终于在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❾ 为什么国民党当年把大陆统治得一团糟,到台湾后却使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
这个问题要是分析仔细的的话,不是几句就可以说明白的,它包括来自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多重因素。那就拣主要的几条说:第一,社会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对民营经济随意打压,使得众多民营经济没有发展空间和动力,这个可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比较。就是说这个时候,国民党还没有彻底营造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发展经济不是说几年就可以搞定的,中国这么大的摊子,国情极为复杂,乱了那么多年,被列强鲸吞活剥,伤痕累累,极度衰弱,医治社会的创伤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人才,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这些在当时是不可能立即能实现的,经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三,内有共产党意识之争,外有鬼子安全之患,没有好的建设环境,国民党也不可能集中精力搞建设。第四,领导人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蒋不是一个搞经济建设的人,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统帅,不善于用人,这两条决定他不可能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多大成绩,这是大陆的事。到了台湾,当时他带去了大量黄金,又有美国的从制度到物质的支援,台湾不过是3万平方公里的小岛,比大陆的大块头治理起来要容易得多,而且关键是到了台湾后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整风,甚至学习共产党的一些做法,是的他的党焕发了新活力,人心得以聚拢,有了凝聚力。大概就是这种吧,至于说,这事和共产党的宣传有关,我看不是那么回事,毕竟民国时候中国确实不如共产党治下好,连火柴都不能自产,更不要说其他高级的工业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