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B. 灞河的开发治理
辋灞渠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渠道。从蓝田蓝关镇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动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扩大断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长驼峰坝,灌溉面积2.0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65万亩,灌溉面积中抽水灌溉3400亩,水田1700亩,渠井双灌1.3万亩。主要工程:干渠1条,18.6公里长,衬砌5公里;斗渠40条,36公里长;建筑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处,抽水站6座,灌区打井106眼。工程总投资5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8.9万元。灌溉蓝关、三里镇、洩湖、华胥、冯家村、孟村等6个乡镇的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万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积1.7~3.5万亩(次),渠道利用系数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亩每昼夜,亩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区粮食平均亩产从80年代始过500公斤,1990年达675公斤。1959年开征水费,1984年调整水费,年征收水费1.2~2.4万元。年管理经费支出0.9~1.7万元,经费基本自给。
1959年成立辋灞渠灌溉管理委员会,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并建有灌溉管理,计划用水、灌溉试验、财务包干等制度。灌区田间工程较全,冬、春、夏灌溉顺利。曾受到地、市、县水电部门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跃进渠
位于蓝田县横岭的厚镇乡清峪河右,由槐树沟口无坝引水。1958年8月动工修建,以玉山、厚镇乡农民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庙、华胥、洩湖、三里镇、普化、城关等8个乡农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干渠竣工,1961年3月试水,因木质倒虹缝隙漏水过多,压力不足,试水失败。同年7月开通官道支渠,当年灌秋田1800亩,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亩。干渠长12.5公里,建筑物34座,其中官道木质倒虹800米长。南峪干渠、北峪干渠引水量均为1立方米每秒,下游干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设跃进渠管理处,内有干部1人,乡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难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间渠道工程无人管理,损毁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跃进渠,修复加固渠道建筑物12座,改建官道木质倒虹为钢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试水成功,并由2名干部、20名农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阴雨连绵,环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坏,不能通水灌溉。
蓝桥渠
位于蓝田县南大寨乡。民国24年(1935)县长郝兆先组织修建。1956年重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从冯林寨村东引蓝桥河水西流,灌冯林寨、蒋寨、洛寨、新寨、张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5630亩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万个工日,动用土石1.86万立方米,修建建筑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积降至800亩。同年冬季,灌区农民施工160天,修建长33米,高1.35米底栏栅坝1座,暗洞80米,4孔节制闸1座,桨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个工日,渠灌面积恢复到5600亩。1987年以后,渠道未设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工程老化、淤积、损坏严重。
普惠渠
位于蓝田县东马楼、普化乡,从窑沟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铁瓦沟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动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长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5500亩。工程投工5.2万个工日,动用土石1.78万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碜成石拱渡槽、清凉寺排洪桥及进水闸各1座,投资4000元,投工4636个工日,补助粮食305公斤。渠灌秋树庙、石头滩、景靳村、石韦和清凉寺5个行政村耕地,乡管工程,管理站设于石头滩村,兼管人员5人。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长临”合作渠。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灞桥镇西渠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4万立方米/秒。灌区包括县(区)7乡,耕地面积4.97万亩。其中:灞桥区1乡0.99万亩;长安县3乡2.91万亩(1958年10月划归灞桥区);临潼县3乡1.07万亩。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2.57公里,渠底宽2米,渠深1.80米,边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条长16.7公里,渠底宽1米,渠深1.56米,边坡比1:1,比降1/2000,输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类配套建筑物57座。工程设计考虑到灞河流量不足,确定运用方案以冬、春灌为主,争取引洪灌溉秋田,设施面积4.47万亩。
1957年9月16日,陕西省水利局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西长临合作渠工程委员会”。主任由灞桥区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长安县、临潼县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施工。建设资金采取民办国助方式解决,凡灌区乡村按受益面积每亩负担2.29元。总投资14.90万元,其中国家9.70万元,乡村自筹5.20万元。
灌区由3县(区)抽调专人组成管理机构,负责灌溉管理和工程维护。1959年,实灌面积3.30万亩,引水量约300万立方米。1965年后,由于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响,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积逐年下降,临潼县3乡停灌,渠道失修报废。1973年3月,郊区革委会决定,由灞桥人民公社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桥镇耕地0.05万亩。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无法引水而废弃。
团结渠
团结渠位于灞河右岸灞桥区洪庆镇。1957年8月,由原豁口乡组织2800名民工修建,投资0.16万元,同年12月建成并引水冬灌。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的惠东村,设计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干渠1条长3公里,支渠8条长5公里,灌溉惠东、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33万亩,渠井双灌0.17万亩。经过长期运行,渠道淤积失修,1978年,实灌面积下降到0.16万亩。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将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并对灌区重新进行规划,干支渠长11.2公里,设施面积1.80万亩。1991年,对渠首1公里干渠进行浆砌石防渗。1993年,有效灌溉面积0.30万亩,年引水量约100万立方米。
立新渠
立新渠位于灞河左岸灞桥区霸陵乡。1972年12月开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于马渡王村,设计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区包括霸陵乡13村36个村民小组。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11.5公里,已衬砌8.5公里,支渠5条长13.5公里,分渠51条长25.5公里。设施面积0.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30万亩。
污水过灞工程
污水过灞工程位于灞河右岸灞桥区新筑乡。国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沣惠渠),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中自流6万亩,提灌5万亩。1975年3月,由郊区革委会组织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区渠系工程。渠首位于灞河左岸未央区潭家乡下水腰村,沣惠渠胜利一支渠末端,通过渡槽引入右岸。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灌区包括灞桥、新筑、水流、新合4乡(镇)、24村、254个村民小组,有6.34万人,耕地11.39万亩。建成干渠3条长26.41公里,衬砌12.5公里;支渠8条长32.4公里,各类建筑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长500米,宽3.5米,为箱形双悬臂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槽上设便桥,荷载3吨;双曲拱斜拱渡桥2座,净跨度6米,桥面荷载3吨,渡槽侧墙采用无筋肋板结构,支承部分采用空腹双曲拱结构;新合输水隧洞,长360米,高2米,宽1.2米,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侧墙用水泥块砌筑。国家投资137万元。污水过灞自流灌区,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进行冬春施肥灌溉,设施面积6.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7万亩。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积1.68万亩,最大引水量352万立方米(1980年)。1983年后,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桥区人民政府决定废弃,管理机构撤并,渠道工程报废。 灞河治理
灞河流经蓝田县13个乡(镇),6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小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断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数河段达700米。
1961年11月,县水利站规划设计,华胥公社惠家斜大队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滩地700多亩。接着张家斜、惠家斜、张河湾、拾旗寨4个大队联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内拾河滩地1100多亩。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铺,三里镇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马湾,李后公社罗李村,马楼公社马楼、安沟,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阎河等大队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点防洪堤17处,群众自蜣石灰2000多吨,挖基础8.8万立方米,砌石5.7万立方米,堆砂堤31万立方米,投资3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4万元,群众自筹5.2万元),投工70多万个工日,修建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14.5公里,拾河滩地2730亩,保护耕地6700多亩。“文革”期间,治河无人问津,群众自发进行补修。1977年10月下旬,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治理灞河总指挥部,下设东川、城关、西川三个战区,组织沿河玉山、九间房、马楼、普化、李后、大寨、城关、三里镇、洩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社员开展治理“百里灞河”大会战。先后有51个大队,244个生产队的3万多名男女社员,在41.6公里长的灞河两岸开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个多月,投工382.82万个工日,投资1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万元),移动土石593.12万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坝345个,加厚土层改造低产田6536亩,新拾河滩地1856亩,修建田间道路35公里,植树41.55万株。这次治理灞河指导施工中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一些河段违背自然规律,缩窄了河道行洪断面,一些新修工程质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冲毁,损失很大。
辋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辋川河上游东、西采峪遭受洪水灾害后,沿河葛牌街、铁索桥、白家村、草坪、阴坡等村采取随弯就势,垒石砌堰,修拾河滩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资9400元,用工1.2万个工日,修建浆砌石河堤450米,保护了街镇安全,拾河滩地150亩。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营上、大寨、榆林等大队对河口以下河道进行治理。工程分为两期进行,投工10.2万个工日,投资3.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万元),移动土石6.94万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滩地3100多亩,保护堤内耕地5800亩。70年代后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厂、龙王庙、狮子沟、红门寺、玉川、两河桥、董家崖和官上、阎家村动工治河修堤,拾河滩地。

C. 渭河的开发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前已论述的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
成国渠,修建于公元233年,从眉县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东流,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70万亩田地。该渠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长近150公里,同时自兴平开渠东行,至泾渭交汇处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国渠向东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成国渠筑堰,建六斗门。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汇集了苇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2万余顷土地,其效益可与泾白渠相当,称为渭白渠。唐以后成国渠始终延续,其利不断。
漕渠,公元前129年开挖,是关中古代的人工运河。汉武帝时,为把黄河下游出产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筑。渠道从长安城西南昆明池起,东北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直通黄河,长150余公里,沿途接纳浐、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运便利,成为当时重要的运输线,而且可灌溉漕渠两岸1万多顷农田。
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县引渭河水向东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狭长地带的60万亩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9万亩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县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县8万亩农田;
沣惠渠,1941~1947年修,引沣河水,灌溉沣、渭三角地带4万亩农田;
涝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户县境入沣河两岸2万亩农田。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关中地区设施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08个,有效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88个,其中1万~10万亩的灌区有78个;10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有羊毛湾水库灌区、沣惠渠灌区、梅惠渠灌区、石川河灌区及黑惠渠等五个灌区。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泾惠灌区、宝鸡峡灌区、洛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等五大灌区,它们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东连成一片。泾惠渠、洛惠渠前已论述,其余三大灌区介绍如下:
宝鸡峡灌区,分塬上灌区和塬下灌区两部分。塬下灌于区即原渭惠渠灌区,于1935年开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仅灌农田27万亩。建国后整修扩展,灌溉面积为57万亩。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到53万亩。塬上灌区于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复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与塬下两灌区于1975年4月合并,统称宝鸡峡引渭灌区。
塬上引水枢纽工程,在宝鸡市西11公里处,即从林家村渭河峡谷口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总干渠长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黄土塬坡蜿蜒东行至眉县上塬,此段长98公里,称为塬边渠道。渠道从常兴上塬后,跨越水、信仪沟、漆水河、大北沟、南沟至乾县坛子坊,分东西两干渠,东干渠长26.3公里,西干渠长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万亩面积。
塬下引水枢纽工程,从眉县魏家堡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17公里,到扶风的孝母村,分南北两干渠,南干渠长67公里,至咸阳市西郊入渭河,北干渠长105.4公里,至泾阳狼沟入泾河,可挖制109万亩面积。
宝鸡峡引渭工程,是关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阳市、宝鸡市和金台、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秦都、乾县、礼泉、泾阳、高陵等十三个县区的300万亩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万亩,抽水灌溉86万亩(包括群众抽灌26万亩,水库周围抽灌10万亩)。全灌区有总干渠二条,干渠4条,支渠和支分渠68条,斗渠1643条,有渠库结合工程——水库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有陂塘756座,总蓄水能力3032万立方米;机电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渭北旱原成为陕西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区,是1960~1970年分两期建成的一个大型电力抽水灌区。1984年1月,把原来的东方红灌区改为此名称。渠首在临潼县油槐乡西楼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区共有28处抽水站,分八级抽水,平均净扬程35.2米,最高累计净扬程86米。干渠5条,支渠31条。灌溉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县的126.08万亩田地。排水干沟4条,支沟38条,控制面积79.8万亩。
冯家山水库灌区,于1970年7月开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在千河下游宝鸡县桥镇冯家村下,筑坎拦河蓄水,坎高73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设计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为4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39.1公里。北干渠长50.8公里,南干渠全长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衬砌。东灌区共有支渠29条,斗渠28条,西灌渠长2.25公里。渠库结合工程6座,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等7县136万亩土地。灌区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灌区,东灌区有121万亩土地,西灌区仅有15万亩土地。自流灌溉面积65.33万亩,约占灌渠面积的一半。 (一)历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于唐代咸阳柳堤。据《重修咸阳县志·古迹》载:唐时咸阳筑堤防渭水溃决,植柳逾万,故名柳堤。清代华县、宝鸡等地筑堤防水。《续修陕西通志稿》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华州牧席绍葆劝民于沿河低洼处筑堤捍水,居然无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涨,水从无堤段漫出,州牧闻讯后亲赴华县侯坊、吴家桥和大荔胡村等处,与各村耆老共谋接筑渭堤,数千人费工一月,增新补旧,接筑赤水以东、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余里,民乐安堵,齐颂席功。
清宣统年间,宝鸡县曾请准拨款在阳平镇修筑河堤。民国24年(1935)陕西省水利局会同宝鸡县在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坝体以直径约0.2米、长约6米的木桩排成两行,插于河内,排距2米,桩跨0.7米,排桩之间纵横平铺梢料,上压石子。5坝成后,河泓流势已见南迁,北岸各坝间河床逐渐淤高,使阳平镇得到保护。民国25年(1936)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
(二)当代堤防
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交通等部门和沿河各专区、市、县(区)领导组成的渭河治理领导小组,1972年在领导小组下专设治渭办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兴平、咸阳、西安、高陵等县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机构15个,管理人员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简称“54型”洪水)以后,开始对渭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并采取统一目标,分段设防,县(市)包干,逐步实施,集中会战与经常维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强,并初步建成了防洪抢险通讯预警系统。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陕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滩地为目的的防洪工程规划,由国家投资,组织沿河社队开展重点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护岸、坝垛、丁坝等重点工程44处,总长50公里。由于工程标准和质量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冲毁。
1965年,省治渭领导小组制定《渭河中游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提出以防御5年~10年一遇洪水为主,远期稳定中水河床,以防御“54型”洪水为目标,布设生产堤和防护堤两道防线。生产堤以防御3年~5年一遇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床宽500米~1500米,堤外布设固滩生物带,以保护、改良滩地;防护堤以防御“54型”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宽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处,总长190公里,初步稳定了中游河道,改变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电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稳定河槽,缩窄河宽,实现河道渠槽化为目标,归并生产堤和防护堤,重新划定洪水防护线。防御标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过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阳铁路桥分别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坝一黑河口一咸阳铁路桥划分3段,各段堤距分别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县种马场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处因有夹心滩或支流汇入放宽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护岸、短坝、轻型工程等38处,长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护岸工程180公里,连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计达到256公里,约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护岸坝垛3013座,护岸林带220公里。计完成工程投资2760万元,土方21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0万立方米。从1987年起,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以建立河堤化为目标,对渭河中下游段连年进行集中治理会战。经过6年艰苦奋战,累计投资6856万元,共移动土方1866万立方米,石方123.4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坝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坝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内坡作了砌石处理,新修防汛路8条,改善防汛路50条,在三门峡库区修建避水楼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宝鸡市,东至咸阳市,南岸河堤基本贯通联成一体,北岸河堤伸至兴平田阜,中游段堤防总长约300公里,防洪标准已由过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阳铁桥至潼关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过去一直是地下河,华县站平槽过水能力约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畅通。新中国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华县水文站和树园修建共计3公里护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设防。
1958年,陕西省入民委员会为减少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搬迁,降低淹没损失,决定按渭河两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门峡水库坝前340米水位修筑防护堤。防护堤由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设计,陕西省水利厅、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沿渭各县分期组织实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临潼三王至高陵吴村杨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杨寨20公里堤防,总长180公里,堤顶宽6米,临、背边坡分别为1∶2.5和1∶2,初步形成库区渭河堤防,可防御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渭河下游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至1964年黄河淤积,潼关卡口抬高4.6米,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口上移5公里,渭河变成地上悬河,导致12条南山支流入渭不畅,洪涝灾害频生。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陕、晋、豫、鲁4省治黄会议,提出“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治理原则。1965年、1969年,国家对三门峡水库枢纽进行了两次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但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仍在发展,至1991年已达51.41亿吨,其中渭河下游15亿吨。
1967年8月、9月,黄河龙门至潼关间丰水丰沙,形成对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闾仓西至西杨8.8公里河道全部淤积,水流分股,农田受淹面积达70多万亩,威胁1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年12月,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电厅组织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质部地质5大队、渭南地区水电局和陕西农建师等单位进行勘测规划后,提出了开挖深1.5米、宽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复西杨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工程于1968年4月开工,由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大荔、潼关6县和省农建师组织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归流河道工程,总计投资30万元,开挖土方16万立方米。
渭河仁义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湾平面呈环形,曲线总长12公里,直线距离仅2.5公里,弯曲系数4.8,严重淤积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设计裁弯工程,引河长3.05公里,底宽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农建师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断面引河,经4次洪水扩冲,于1975年形成宽380米的新河道。工程总用工12万个,机械台班5000个,开挖土方48万立方米。裁弯后河道缩短9公里,泄洪畅通,扩大耕地6000亩。
1969年三门峡水库枢纽完成一期改建以后,临潼、渭南等地群众按“54型”洪水标准于耿镇桥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产堤130公里,其中桥以上长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护耕地19.9万亩。同年,陕西农建师和驻军在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义村至果园、南岸方山村至潼关龚庄渡口分别修建20多公里生产堤,保护耕地30万亩。1972年,在耿镇桥至咸阳铁路桥间又按防御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产堤30公里,生产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近10万名移民返库安家落户,库区防洪形势更为严峻,成为陕西心腹之患。1986年国家拨专款1.2亿元安置返库移民,至1994年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设施村台67个,加固朝邑围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规划》,1991年由水利部、黄委会审查通过并报国家计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围堤工程55公里,之后,又对柳叶河、罗敷河、长涧河等南山支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和拓宽疏浚。
二、支流
陕境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5条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沣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涝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浐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泾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与石头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护45.86万亩耕地、79.96万人口和36座城镇。
灞河平原段河流弯曲摆动,洪水灾害频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绪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红岩子至杨家村马家堰堤防,长3219米,堤顶宽1.53米,可保护农田2212亩。民国时期专门成立灞河堤防协会负责工程维修。民国6年(1917),修建了沙河沧堤8公里。民国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复冲决,至16年(1927)筑堰堵复决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国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湾河堤决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抢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坝3座长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湾决口,省水利局征集民工,开挖引河修筑阻水坝埝300余米,大堤护岸300米,以月堤连接上下堤防,长约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国27年(1938)8月,灞河读书村附近陇海铁路桥下右岸堤防决口,省水利局派员抢修,开挖引河1100米,修筑导水坝200米,筑坝护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国28年(1939),省水利局拟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两种规划,陕西省政府批准甲种计划,并于民国28年、29年先后拨款2.47万元和5万元,对河堤作了一次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灞河堤防建设仍以中下游为重点。1949年秋,安家村、将军庙、安邸村等河堤多处决口,灞河夺浐、浐河复决。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拨小麦3000石(1石折合300斤),修丁坝15座、土堤4公里和护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御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改建与加高培厚,累计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坝107座,护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石方0.9万立方米。至1973年累计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石方20万立方米,改造滩地1.58万亩。1975年1月省水电局拟定了灞河中下游河道全面治理规划,计划对蓝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设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顶宽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桥区与未央区负责建设,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队联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坝,改造滩地700多亩。后张家斜、张家湾、拾旗寨等村又联合修堤7公里,改造滩地1100余亩。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镇、普化、李后、马楼、玉山等乡村,采取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等形式,对17处河道进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立方米,共用工70多万个,投资3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万元),修筑堤防15公里,保护村镇10多个,改造滩地3000多亩,保护耕地7000多亩。1977年10月,蓝田县成立灞河治理临时指挥部,组织沿河的九间房、玉山、马楼、普化、大寨、城关、三里镇、泄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日上劳3万多人开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浆砌石堤15公里,丁坝350座,植树40万株,总计投资100多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6万元)。但由于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1980年大寨乡清河改道工程即被冲毁,河水复归故道,淹没农田100多亩。

D. 马草河的开发治理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分上、中、下三段。
1、上段河道:
起点为京津铁路涵洞,沿平行于规划河道中线左侧约5米的中线向东延伸至现状万寿路西侧向北,与现状马草河顺接,长约3公里。属新开河,河道断面为梯形,上开口12-13米,底宽3米,深2米。
2、中段河道:
自现状万寿路桥顺原河道至京开公路桥,长约5.2公里。工程内容主要是清整河坡,疏挖河道。
3、下段河道:
穿过京开路向北至玉泉营向东至右安门路,河道中线离开现状河道南移改线,于马家堡西路南侧回归原河道后入凉水河。全长4.7公里。新建5座跨河桥及2座壅水闸。
河道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采用复式断面,下部为宽18米的矩形河道,上接2米宽步道,之后采用缓坡与地面相接,河道上开口从28米至31米不等。
为尽早解决玉泉营环岛积水的问题,马草河治理工程项目办公室决定先行启动下段河道工程。 1、解决马草河沿线开发区及重点建设区的雨水排除问题如:丰台高科技园区等,解决南四环及玉泉营立交桥周围的积水问题。
2、源头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引入可使河水还清,在改善地表水环境的同时一改善了地下水环境,
3、两岸绿化隔离带、滨河路及截污治污完成后,河道的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马草河将永远告别脏、乱、臭,还之以水清、岸绿、流畅。

E. 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措施有关歌曲
在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一种很有效的办法;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措施:
1、沟道治理:打坝淤地------固沟;可以拦泥蓄水,淤地造田,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2、坡面的治理:缓坡——修水平筑梯田;可以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但不同坡度,方法也不同;通常是缓坡——修水平梯田;陡坡—植树种草。
3、塬面治理:保塬——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见彩图)。在中国,进行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面积一般规定在30km2以下,最大不超过50k㎡。
F.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中,以下做法属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是
答案D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三项属于工程措施,深耕改土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G. 钱塘江的治理开发
钱塘江流域从事水运生产的就业人员有10多万人。2002年流径钱塘江水域的水运量为4214.1万吨,占杭州水运量的70.7%,大多属于区域内流转,其中由京杭运河通过三堡船闸流入量为407.4万吨,由钱塘江水域流径京杭运河的水运量为324.2万吨,出入萧绍内河的量为379.8万吨,出海运量为2.34万吨,截止2002年底,常年在钱塘江水域航行的船舶已达3928艘,计44.5万载重吨。 钱塘江流域部分航段基本情况表航段名称 起 屹
地 点 里程
(公里) 面宽(米) 水深
(米) 等级
(吨) 水文特点 出海 杭州湾(澉浦、西山连线)~海宁新仓 47.5 20000 5 5000吨海轮强涌潮,目前只允许海船通航。 航道 海宁新仓~萧山赭山 39.5 1500~3000 1.5~3.0 乘潮通1000吨级海轮 钱塘江 萧山赭山~六堡外海码头(七堡) 18.3 1500~3000 1.5~3.0 乘潮通1000吨级海轮 强潮涌,候潮通航。 航段 六堡外海码头~东江嘴 30 1000~1500 3.0~5.0 500 较强涌潮,常年通航。 富春江航段 东江嘴~ 57.5 500~1500 3.0~5.0 500 感潮河段,通航条件好 桐庐 桐庐~富春江大坝下 15 因电站建设时弃渣不当,是“卡脖子”航段,现已按300吨级基本完成整治。 富春江大坝 建有100吨级船闸,可兼顾通行300吨级船舶,一天仅开两闸。 富春江大坝~建德梅城 33 300~500 7.0~ 500 库区航道,通航条件好. 9 兰江 梅城~兰溪城关(金华) 49 300~500 1.7~ 300~ 常年通航300吨级 4 500 衢江 兰溪城关~衢州 长约82公里,时有断航,计划投资1500万元进行疏浚,确保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 在历史上,钱塘江在注入杭州湾时,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从春秋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江水一直靠着南岸出海。因此为抵御潮水冲击,修筑海塘向来是宁绍平原沿岸地区的重点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开始发生变化。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宁盐官一带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袭,纵深达30余里。此后,虽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经不再稳定,经常出现忽南忽北的变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开始稳定地偏向北岸。这样,修整海塘便成了杭嘉湖平原沿岸地区的当务之急了。据历史记载,在明朝的276年中,仅海盐、平湖就修筑了21次海塘。钱塘江出口稳定在北岸后,南岸故道就逐渐淤积,岸线也随之外涨,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旧余姚县以北一段。北宋以前,这段海岸大致在临山、周巷、浒山、观海卫、澥浦一线,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修筑的古大塘,其位置就在这一线。从明朝开始,大古塘以外岸线不断向北涨。为了开垦利用新增加的海涂沙地,人们一再向北增筑海塘,至清末已筑到七塘,此后有进一步修筑,慈溪、余姚一带的三北平原(余北、慈北、镇北)由此形成。
钱塘江海塘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据推测,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沿用至今。钱塘江河口整治始于18世纪。1747年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间开挖中小门,试图以此为中泓,稳定河势于两山之间,但不久复淤。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治理钱塘江水旱灾害,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先后修筑江堤319公里,海塘403公里,建成库容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42座,总库容285亿立方米。建成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镇、黄坛口、枫树岭、青山殿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小型水电站1000多座,总装机130多万千瓦时。现有水利设施在—般干旱年份可灌溉农田41万平方公里。修筑的江堤海塘已能抵御10-20年一遇洪水位和10级台风暴潮。在河口区通过修建/顷堤,抛筑丁坝群结合围垦稳定河势。30多年来共计围涂100万亩。盐官以上河宽已固定在1~2.5公里之间,河势已趋稳定,闸口至仓前段河底刷深1-1.5米,可候潮行驶100—200t级船舶。此外,在杭州建成了可通300t级船舶的三堡船闸,沟通了钱塘江与京杭运河的航运。旅游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开辟了新安江一富春江风景游览区。 根据钱塘江自然条件、水能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干支流的开发均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效益。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力38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62.84万千瓦(包括安徽境内47.74万千瓦)。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200.14万千瓦,年发电量60.38亿千瓦·时。已建成的水电站(其中安徽境内1座),装机容量146.51引万千瓦,年发电量43.38亿千瓦·时,其中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湖南镇、峡口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0.17万千瓦,年发电量35.56亿千瓦时,均占82%。
未开发的水电站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区的支流上,这些水电站库容小,能量指标低,装机容量均小于5万千瓦 今后钱塘江的开发,干流应建航运为主结合发电的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在一级支流上选择一批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开发条件优越的水力枢纽;研究已建水电站如新安江等的扩建、安装抽水蓄能机组的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以充分发挥已建水电站的作用。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该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总投资160万美元(当年价格)。钱塘江大桥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钱塘江桥梁名单
钱江一桥(钱塘江大桥,一条铁路线)
钱江二桥(彭埠大桥,两条铁路线)
钱江三桥(西兴大桥)
钱江四桥(复兴大桥)
钱江五桥(袁浦大桥)
钱江六桥(下沙大桥)
钱江七桥(之江大桥)
钱江八桥(九堡大桥)
钱江九桥(江东大桥)
钱江铁路新桥(四条铁路线) 庆春路过江隧道:北接杭州庆春东路,南连萧山市心北路,东距钱江二桥2.6千米,西距钱江三桥2.5千米。2006年6月28日开工,2010年12月28日通车。全长4180米,其中主线长3765米,双向双管四车道,通行限高4.5米,设计时速60千米/小时。
钱江隧道:南连杭州萧山、北接嘉兴海宁的特大越江公路隧道。2008年12月18日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全长4450米,双管六车道。 钱塘江干支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两岸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迹。辽阔的钱江流域被称为“黄金旅游带”。
“三江两岸”的三江指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杭州“三江两岸”的主干流总长约231公里,沿线上游起于淳安千岛湖,下游止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分布着孙权故里、桐君山、严东关、七里泷、东南湖等景区景点,龙门古镇、黄公望隐居地、芹川古村落、芦茨、桃花源等历史遗存和小镇。还有12座新城、28个城市综合体、8个工业园区、18个现代农业园区。

H. 一般的企业的治理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全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亲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
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王军恒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规模和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编辑本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的内涵
无论何种管理学派,它都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本管理的方式
主客体目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 | | 激励 | | 权变领导 | | 管理即培训(管理过程中进行员工的职能培训) | | 塑造有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有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 | | 企业文化对职员的整合 | | 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益组合 | | 企业人完成社会角色
人本管理中的个人和组织
分析并创造企业人的心智模式、创造能力、行为模式和自我管理,发挥其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人本管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塑造环境,从而主导个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智模式是个人在相关的外部事物变化时,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作出第一反应,或采取积极步骤进一步攫取外部信息,把握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以主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思维定势决定的思想、心理、行为的转换方式。 创造能力的训练,实质上是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对职能的开发。行为模式是行为动因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自我管理则是企业人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企业人通过自我管理,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人本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本管理对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组织体系营运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聪明才智,以保障组织整体的高效能。通过果断、足够、合理的授权,使组织趋于扁平化,达到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有助于获得组织的理想的权力结构。组织修炼的重要一环是优化组织政策的设计与营运,这是组织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往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锤炼工作团队、确立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与适宜以及沟通与交互作用的营运机制来实现组织发展的。
人本管理的环境
人本管理的实施是在一个现实的企业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氛围的塑造、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修正,是我们研究人本管理环境的目的和实施人本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预期成效,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的一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别于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用“软”的,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企业和企业人。文化氛围的塑造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 Z文化之所以帮助日本企业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着充分理解并运用了企业文化这个“软性的”威力巨大的管理手段。中国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应在考虑、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规范、整合、导向和辐射等作用。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认为,重视人本主义和人际关系沟通的领导方式,可以在中等有利的工作环境下取得很好的绩效。豪斯则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是扫除部属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以帮助部属实现目标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人本管理的原则
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为了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 坚持企业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的原则 从管理的内容看,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对企业及团队重大决策的参与,以及根据企业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 从管理的关系来看,企业人在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企业人分为管理主体人和管理客体人,但是,这种不同的角色都以对方的活动作为自己活动的存在前提。 从人本管理的本质来看,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制度。 第二、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将侧重于使企业成员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即保障员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第三、坚持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的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企业人心智模式的原则。设立这一原则是基于“管理即培训”的基本理念,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培训不仅是着眼于员工对高岗位的适应性,而且更着眼于员工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第四、人本管理组织的设计与构造应遵循统一有效、幅度合理、职权和知识相对应、直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适宜、组织和地位弹性的原则。 第五、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原则。设定这一原则是基于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额外工作而是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一切工作,使企业组织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取得预期发展绩效的考虑。
I. 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
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治理怎样进行?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能够进行这一实践,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看,我们虽然在探索历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说明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能适应国情和现实发展要求。
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着重在“协”字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必须注重协商、协调、协作、协同,并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国家治理要现代化,首先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当前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路线图充分显示我党的国家治理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路线图有一个清晰主线,一方面,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与实践需要相衔接,充分显示出国家治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六个领域的能力。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政治体制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在文化体制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在社会体制方面,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五是在生态文明体制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在党的建设制度方面,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J. 雅砻江的治理开发
根据雅砻江流域自身特点,综合考虑流域内经济社会各方面对流域开发、治理与保护的要求,确定雅砻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为:以水力发电为主,兼顾灌溉与供水(含跨流域调水)、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
雅砻江水能资源独具特点和优势,根据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快建设雅砻江干流水电能源基地,将水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按照国家发改委“合理安排雅砻江开发次序,优先开发调节性能好的水电站,尽快提高雅砻江流域梯级电站的调节能力”的要求,抓紧完成下游河段锦屏一级、锦屏二级、桐子林、官地等梯级电站建设,加快中游河段两河口、牙根、愣古、孟底沟、杨房沟、卡拉乡等梯级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积极开展上游河段的规划工作。充分利用淹没损失少的特点,在地形地质条件合适的河段修建控制性枢纽,以充分调节径流,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承担南水北调西线工程56.5亿m的调水任务,配合金沙江承担川江及长江中下游防洪。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在耕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发展大中型灌区。加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强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完善水质监测网络,维持良好水环境。 雅砻江为全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840万kW,占长江流域总量的13.8%,技术可开发量达3466万kW。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控制枢纽位置,交通及施工等条件,在历次查勘、复勘以及中下游水电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干流拟定23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28446.2MW,从上至下依次为仰日、达尼坎多、温波寺、仁青岭、热巴、阿达、格尼、通哈、英达、新龙、共科、龚坝沟、两河口(2014年10月核准正式开工建设)、牙根、愣古、孟底沟、杨房沟(2021年11月)、卡拉乡、锦屏一级(2013年8月投产)、锦屏二级(2012年12月投产)、官地(2012年3月投产)、二滩(2000年投产)、桐子林(2015年10月投产)。水电站建设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方案,预留足够的防洪库容,采取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并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移民安置问题。
果多水电站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柴维乡境内,为扎曲水电规划的第二个梯级,距昌都市公路里程约59公里。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装机容量160MW(4×40MW),年发电量8.319亿kw.h,水库正常蓄水位3418.00m,相应库容7959万立方米,死水位3413m,调节库容1746万立方米,具周调节能力。工程等别为三等工程,工程规模为中型。枢纽建筑物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身泄洪冲沙系统、左岸坝身引水系统、坝后地面厂房等组成。其中,重力坝坝顶全长235.50m,坝顶高程3421.00m,最大坝高83.00m;3个坝身溢流表孔布置在河床中部,表孔每孔净宽9m,溢流前沿总宽41.0m,堰顶高程3402.00m;泄洪冲沙孔布置在溢流表孔左侧,孔口尺寸为4.5m×5.5m(宽×高),进口底板高程3372.00m;排沙管布置于左岸坝段,管道进口底板高程3383.00m,孔口尺寸2.0m×2.0m(宽×高);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河床左岸引水发电坝段,采用1机1管的供水方式,进水口底板高程3398.00m,单条引水管路长110.785m,钢管内径4.80m,总引用流量365立方米/秒。
果多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2年11月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审查。2012年12月,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以藏发改能源〔2012〕1117号文核准建设本电站。
工程于2012年底实现大江截流,2013年10月大坝碾压混凝土开始浇筑,2015年6月上旬基坑进水,计划2015年11月下闸蓄水、2015年12月首台机组发电。 规划以大桥、晃桥等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并辅以众多小型、微型工程建设,并对供水水源和灌区进行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到2020年流域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0%,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至411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1万亩、林果地灌溉面积35万亩、草场灌溉面积104万亩、鱼塘补水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到2030年流域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0%,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至432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9万亩、林果地灌溉面积42万亩、草场灌溉面积120万亩、鱼塘补水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根据流域具体情况,重点建设10个万亩以上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83.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5万亩。各灌区规划情况见表11-2-2。
表11-2-2 雅砻江流域主要灌区规划表 灌区名称 现状灌溉面积
(万亩) 规划灌溉面积
(万亩) 新增灌溉面积
(万亩) 大桥水库一期灌区 29.2 50.8 21.6 大桥水库二期灌区 0 36.7 36.7 安宁河沿河灌区 35.7 43.3 7.6 打火沟引水工程灌区 7.6 24.7 17.1 力曲河引水工程灌区 1.2 7.9 6.7 米市水库灌区 0 5 5 星秀坪水库灌区 2.3 6.4 4.1 莫都、旦都、格撒引水工程灌区 0 2.1 2.1 虾拉沱引水工程灌区 0 2.2 2.2 晃桥灌区 0.6 4.0 3.4 合计 76.6 183.1 106.5 按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西线引水规划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雅砻江调水量为56.5亿m,其中从干流热巴水库调水42.0亿m,支流达曲阿安水库调水7.0亿m;泥曲仁达水库调水7.5亿m。各水源点调水量占其所在断面年径流量的比例均在70%左右,可能对其当地生态与生产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应对调水规模进行进一步深入论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补偿措施。 雅砻江干流沿河耕地和城镇分布高程较高,基本无防洪任务。雅砻江流域面积约占金沙江的26%,是金沙江洪水主要来源之一,结合干流梯级开发,修建具有拦洪作用的控制性水库,承担川江及中下游防洪是雅砻江的重要任务。雅砻江干流拟定的23个梯级中,两河口、锦屏一级、二滩3级调节库容达145.55亿m,具备兴利结合防洪开发条件,经研究金沙江干流梯级和雅砻江梯级防洪和兴利蓄水关系,3梯级共设置防洪库容40亿m,其中两河口设置20亿m,锦屏一级设置11亿m,二滩设置9亿m。在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洪水时,水库由长江防总统一调度。
主要支流安宁河、鲜水河有防洪要求。安宁河的防洪可通过大桥水库的调蓄,配合堤防、河道整治等措施,使西昌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沿岸冕宁、德昌、米易等重要集镇以及河谷大坝成片耕地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鲜水河的部分河段的防洪通过兴建堤防和护岸工程予以解决。 雅砻江流域,尤其是干流下游及支流安宁河沿岸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需要加强污水达标排放的监控与管理,在干流及主要支流断面应布置水质监控。经测算,雅砻江干流COD限制排污总量为3146t/a,NH3-N限制排污总量为521 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