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综合整治图
① 长江沿岸水域图
读图可知,(1)长江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从图上看出,回A处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答电站三峡,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防洪;(2)由长江干流、水电站、入海口等判定,长江沿江地带的四大城市是:①重庆,②武汉,③南京,④上海(3)长江是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 综合性工业地带;(4)长江沿江地带主要的环境问题有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故答案为:(1)A;防洪;(2)重庆;武汉;南京;上海;(3)综合性;(4)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土流失等.
② 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③ 什么是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长江经济来带整体开发不但重视自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利用上、中、下游流域的区位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的重点发展经济。
具体来说,上游利用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发展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的开发,及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
中游利用劳动力、天然水道等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水产和旅游业等;
下游则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航运、金融等服务业。
④ 综合治理长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长江江源区和青海以及上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优先地位;中下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是防灾减灾的优先区域;入海口及沿海是污染的高风险区。
⑤ 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情况是怎样的
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利用上、中、下游流域的区位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的重点发展经济。
具体来说,上游利用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发展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的开发,及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
中游利用劳动力、天然水道等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水产和旅游业等;
下游则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航运、金融等服务业。上游地区:开发任务:水能资源开发。从气候、地势、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气候:巫峡以上的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势: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水系:长江上游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支流,水系庞大。
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间193千米的河段。是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三峡险滩相间,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长江三峡地区和横断山区水能资源都丰富,为什么目前把长江水能资源开发的最大工程放在长江三峡而不在人口相对稀少的横断山区建设?
自然因素:两区域水能资源都很丰富且都处于山区,河谷狭窄,具备筑坝条件。但横断山区地质构造更加复杂,地壳活动更为频繁,而山峡地区地质相对稳定。三峡地区的筑坝条件要优于横断山区。
社会经济因素:(1)水电站建设的条件不同:三峡地区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对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和华中两大区域,西部和中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处于我国大陆腹心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及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而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经济落后的西南地区,建坝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差(2)电力市场不同:三峡地区建水电站电力市场广阔,辐射远。而横断山区地处偏僻落后的西南地区,电力市场狭小。(3)水电站的综合效益不同:横断山区建水电站的效益单一。而三峡地区建水电站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⑥ 求一份尽量完整、清晰地长江水系图!
长江流域水系图
⑦ 黄河流域图和长江流域图各一张,清楚一点的
黄河流域图如下所示:
注: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于上海市崇明岛附近汇入东海。
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7)长江综合整治图扩展阅读
长江全长习惯性地称为6397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
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流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均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长江入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⑧ 从整体性的角度解析长江综合整治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运用地图分析地 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内理环境的地域分容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 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⑨ 长江综合治理的有关资料
长江沿岸城市每天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随意倾倒的垃圾,正严重污染着我们的母亲河,再不彻底治理,长江将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董事长李宗琦代表对记者说。他准备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加快长江综合治理的议案。 李宗琦是在长江上工作、生活了多年的老船员。“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与长江的这份感情也日益深厚。看着长江水一天天变得浑浊起来,心里真是着急。”李宗琦去年曾就这个问题在人代会的小组会上提出过建议。今年来北京开会前,他和航运集团的一些同志又就如何保护、治理长江的问题做了深入调研。到北京后,他反复修改了议案,并联系了湖北、重庆的代表复议签名。 李宗琦说,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长江流域土地被侵蚀面积仅八十年代就有56万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22.4亿吨,相当于一年冲走30厘米厚的耕地55.3万公顷。逐渐淤积的泥沙使长江水位不断抬高,而可运输水位却越来越低。1998年,长江断航43天,断航河段长达807公里。如今,泥沙淤积已使长江武汉、荆州段成为地上“悬河”。 曾对美国密西西比河进行过考察的李宗琦认为,密西西比河的长度与长江相差不多,但综合治理程度要比长江好,沿岸各项开发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甚至连黑天鹅、野鸭的繁育栖息地都提前作了规划。与之相比,长江至今还没有一个综合治理、长期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长江水资源管理体制也存在着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等问题,导致“九龙治水,群龙无首”,治河投资分散,综合效益差,甚至出现“兴一利废一利”、“兴一利造一弊”的现象。 李宗琦代表说,事实证明,仅对长江采取一些分散的保护措施,进行单项局部治理是难以奏效的。国家应加大力度,强化管理,制定长远规划,消除长江水污染,建立和完善长江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使长江在中华民族的经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