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滞胀
⑴ 求问滞胀时期百姓如何应对
当世界经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时,各个国家必定大量印刷货币以支付债务和刺激本国经济,在大量货币齐齐涌出时,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必然下滑,之后就是滞胀。
在市场萧条,经济下滑,社会有限的商品存货耗尽时,通货膨胀就会结束,随即将陷入滞胀。而全球性的滞胀,将使财富非理性流动。毋庸置疑,这将使孤苦无助的普通投资者陷入严重困境。当然,这也将使各国政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经验的归纳,还是社会统计数据的事实,都可以得出结论了。全球经济将于2009年陷入严重的滞胀。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中国无法幸免于滞胀。中国的经济发展强烈依附于国际需求,终因国际需求锐减而陷入实质性衰退。同时,中国政府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
而中国的滞胀问题,会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严重性将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显而易见,中国政府不具备全球匹配通货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已经遭到系统性的破坏。在特定时期,滞胀完全有可能失去控制,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人都没有经历过滞胀。滞胀的形态一般如下:
失业迅速增加,收入急剧减少,而物价猛烈上升。
中国百姓将要真实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滞胀充满了忧虑。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的所有正确建议均未被政府充分采纳,如今已经错过了阻止滞胀发生的最后时机。现在,政府依然没有落实对抗滞胀的系统方案。
必须指出的是:现在政府提出的所谓刺激经济方案,家电下乡等举措都是割臂喂鹰的悲壮举措。一方面,这个方案将耗尽宝贵的政府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将耗尽宝贵的民间资源(民众本已无多的积蓄)。现行的经济政策将使中国陷入系统的、严重的、长期的经济危机。
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只能为普通民众,特别是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坚决持有现金。
第二、适度储备生活必需品。
第三、适度减持权益性资产。
第四、适度增加对抗通胀型投资。考虑换些黄金类的硬通货
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商家为了回笼资金,大打价格战,降价促销活动比比皆是,反复刺激你那原本就不坚定的神经,鼓动你买下一堆并无大用的废物。 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存有任何侥幸,不要听信任何花言巧语,只有守住自己的老本,要耐心地作好艰苦抗战的长期打算。
在经济危机之际,如果采用正确的经济政策,则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需要做出重大大调整。而对生产力的调整,就是设法使朝阳产业尽快崛起,让夕阳产业快速衰落;实际就是社会再分配格局重新整合,价值重心将迅速转移到朝阳产业。
之所以特别强调要“快速”,是考虑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调整时的巨大时间成本,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 我们都已经看到,去年上半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不断的倒闭,而今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已倒闭的企业基本是无力重生,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年积蓄起来的宝贵财富已经被扭曲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快速消耗殆尽, 而改革开放的30年, 牺牲了社会福利,自然资源和被重重污染的环境, 中国在做出了巨大牺牲, 换回了宝贵外汇。而如今在经济危机之际, 在国内的大量企业倒闭,大批民工无奈返回土地, 政府却要拿并不是很多的外汇去救赎这场灾难的发源地.
次级债导致的经济危机,相当于一场由美国策划并导演的财富转移盛宴, 而今盛宴已经结束, 到了买单的时候, 美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怀抱着一万多亿美元应收款的菜农:中国。现在的中国政府的行为,就是给宴会提供了食物,再借钱出去继续为食客买单的菜农。
其实,不需要华尔街复杂的数学模型推算,只需要菜市场的小常识就能得出答案:菜农不应该继续买单。现在西方精明的政治家、驻华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和满腹西学的国内学者会罗列出无数买单的理由,然后游说甚至施压, 努力使中国在已经贡献了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自然资源后继续为美国的经济过失而买单。
中国应该懂得止损,拒绝埋单,同时要加固并守住自己的菜园子,避免在风暴中受到更大的打击。
我们再说说损失这些金钱的军事概念:
建造一艘美国的最先进航母需要100亿美元左右,建立一个航母作战群,需要200亿美元左右,年运行和维护费一般在50亿美元左右。
此刻,我深切地理解了那句千年老话:肉食者鄙,不足与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 豺狼天生就是要吃肉的, 在恶狼的眼里, 善良民众永远都是它口中的佳肴, 只有猎人才是克星。东郭先生式的善良, 只能被称为愚蠢。如今现代版的东郭先生已经在拿着宝贵的外汇去拯救豺狼了。
⑵ 简述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1)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面对“滞胀”并发症,1970年,尼克松在货币政策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从一个货币主义者突然变成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大力推行刺激经济的扩张信用政策。显然,他把重点押在遏止经济衰退和失业上面,而把通货膨胀暂时搁置下来。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这些政策为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同时会导致过头的经济景气,从而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随着上述政策的实行,生产有所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第二季度至197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这个增长率太低,失业未能减少,失业率浮动于6%上下,大大超过1970年初的水平。物价继续以高于5%的比率上涨,并有加速的迹象。这已从“衰退”转为“滞胀”。美国统治集团的谋士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已变为成本推动的物价随着成本增长而上涨”。于是1971年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说明,为了对付“滞胀”,美国政府除采用货币政策外,还采用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继而从11月中旬起实行管制,要达到的标准是:平均一年的工资增长应当不超过5.5%,物价不超过2.5%。美国在和平时期实行这类管制还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还任命生产费用、工资、物价等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尼克松的“新政”结局怎样呢?梅耶教授认为:“197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些管制也曾暂时地有助于遏止通货膨胀,但却引起许多失误。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1974年4月物价管制取消后,物价急剧上升,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就陡升12%。”就货币政策而言.1970年初实行的扩张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一直持续到1972年后期。1973年初,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才略有紧缩。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苗头:12月工业生产开始下降,到197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美国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与此同时,1974年还出现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就在这段时间,美国遭到“石油冲击”。为石油产品支出较昂贵的价格,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其他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力进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国际收支上,又爆发了一次美元危机。(2)福特的微观税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对付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或曰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这种调整方法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企图遏止通货膨胀,又缓和危机与失业。此外,根据197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从此,美联储就一直公布各种货币供应量的计划数字。这些措施,实际上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上。福特政府这种微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重点,仍是把当时的通货膨胀作为头号公敌来对待。然而,它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1973年47亿美元增至1974年451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正如梅耶所说:“1974--1975年发生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5年的失业率达到8.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当年的消费物价上涨到7%。滞胀一词已成为美国大众的语言。”1974年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了,另一家大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也在危机中破产了。1975年底,福特又回过头来把经济衰退作为头号敌人来对待。他向国会提出向衰退做斗争的纲领,规定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公司利润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从450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引起生产混乱,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还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本来已恶化的国际收支状况更为恶化。在内外交窘的情况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点转到反通货膨胀方面来,除了采用紧缩信用政策外,还对物价与工资的增长实行自愿性的限制,并采取降低减税额度,削弱预算中的民用开支等措施。1978年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继而提高到10%的破记录水平。但是,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货膨胀的势头。卡特一不做,二不休,于1979年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这个时期是以1979年10月6日在一次不寻常的所谓“特别星期六夜晚”的会议上,美联储委员会做出的一项新政策为特征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已进入衰退,美联储仍采取了高度紧缩政策:把贴现率提高为两位数的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8%的法定准备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许联邦资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动,即在5%(过去限制在1.25%)的幅度内波动,即使这个5%的限额也不完全具有约束力,以便它能更好的抑制货币存量。这个时期曾被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解释为迅速转向货币主义。尽管对这一看法还存在争议,但从一些极其重要方面看,无疑是货币主义的:首先,表现为美联储此时已把指导控制通货膨胀摆在维护高就业的前面;其次,美联储比过去更加注重实现货币增长率指标,因而允许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动。沃尔克认为,美联储用来抽紧银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贴现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据这一认识,美联储银行的贴现率一提再提,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竟高达20%。利率的提高虽然限制了投机,但也影响了工商业正常的资金周转,抑制了投资,终于引发了1979年4月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七次经济危机。人们认为这次危机是美联储推行过度紧缩政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沃尔克衰退”。据报道,当人们向沃尔克提问货币和财政紧缩是否会导致衰退时,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这次经济危机还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1979年美国工业生产从3月的最高点下降,陷入经济衰退,一年时间中虽然逐渐回升,但1980年再度下降,最后于1980年8月走出危机。一般说来,一次经济危机过去后,工业生产必然回升,而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刚开始出现上升迹象,又突然下降,过一段时间后再上升,形成一次两度下降的危机(DoubleDipRecession),即两个谷底的危机。严峻的紧缩政策并未当即把通货膨胀压下去。金融市场并不相信美联储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从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3个月之内,消费价格指数以年率17%的速度上升。信贷市场山于担心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利率会直线上升而近于瘫痪。市场参与者将怎样决定新发行证券的利率呢?他们无法决定。其结果是,大部分的长期证券市场和抵押市场一度停止营业,甚至短期证券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也无法正常运行。一些主要银行在出售大额存单上也遇到困难。当时通货膨胀率按年度计算,1979年为13.2%,1980年为18%。卡特政府终于在“滞胀”的阴云中下台了。(4)20世纪80年代里根的宽财政紧货币政策。里根上台,他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依然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滞胀”。他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井辅之以1980年底减税、削弱政府开支的一套财政政箫,名之为供给学派经济学。里根宣称其“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是一个与传统的凯思斯学派理论彻底决裂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有三点比较新鲜:一是由不断增加税收与扩大政府支出转变为同时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二是由长期赤字预算转到逐步要求财政预算平衡;三是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且实行严峻的紧缩信用政策。在里根上台两年后的1982年11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率也同时下降到3.4%,1983年GNP的实际增长率稳定在3%上下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也稳定在3%~4%的幅度,失业率8年来呈逐步缓降的趋势,参见下表。因此,可以说,美国于1982年末突破“滞胀”并发症之后,经济呈稳定的中低速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与同期的英国、日本、德国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隐伏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美国存在财政与贸易两大赤字的隐忧却同日本、德国的情况不同。
⑶ 如何 解决 中国的滞胀
收入分配公平一点,住房、医疗、教育多投入一点。
⑷ 宏观经济中,如何治理萧条滞胀
首先解释一下: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所谓"滞涨",是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扩张的财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对付"滞涨"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涨"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你想要大篇幅那种么?
⑸ 西方国家如何解决经济滞胀问题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
首先滞胀产生的原因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
里根总统认为,国回家对经济过度干答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出路只有一条:减少政府干预,重倡经济自由。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总统改弦易辙,高举自由经济大旗,使出了"三减一稳"四路拳法: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稳定货币供应量。
⑹ 宏观经济政策 治理 滞涨 用什么政策组合似乎很矛盾啊,选择该政策市为什么呢
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根据其两者的松紧程度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前松后紧 前紧后松 前松后松 前紧后紧 不同的时期要不同的政策,从经济周期的结构方面可以看,在复苏阶段,可以采用宽松的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税收政策,而在高涨阶段可以采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而在危机阶段中就要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税收政策,而在萧条阶段则可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税收政策,不过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情况进行组合,关于你说的那种滞涨的政策,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你说的应该是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过渡期,因为市场的变化很大,所以此时要弄清楚情况,具体要看流通中的货币是有那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其自身调节的因素的内因和外因,弄清楚之后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现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则是强调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宏观调控的政策不仅仅是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结合,还有一部分经济性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是通过扩大货币的发行以及降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来进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延长了经济周期中危机的时间 从而使得市场去消化,根本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的,我也对宏观政策有兴趣,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 可以问我
⑺ 滞胀时期百姓如何应对
当世界经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时,各个国家必定大量印刷货币以支付债务和刺激本国经济,在大量货币齐齐涌出时,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必然下滑,之后就是滞胀。
在市场萧条,经济下滑,社会有限的商品存货耗尽时,通货膨胀就会结束,随即将陷入滞胀。而全球性的滞胀,将使财富非理性流动。毋庸置疑,这将使孤苦无助的普通投资者陷入严重困境。当然,这也将使各国政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经验的归纳,还是社会统计数据的事实,都可以得出结论了。全球经济将于2009年陷入严重的滞胀。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中国无法幸免于滞胀。中国的经济发展强烈依附于国际需求,终因国际需求锐减而陷入实质性衰退。同时,中国政府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
而中国的滞胀问题,会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严重性将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显而易见,中国政府不具备全球匹配通货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已经遭到系统性的破坏。在特定时期,滞胀完全有可能失去控制,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人都没有经历过滞胀。滞胀的形态一般如下:
"失业迅速增加,收入急剧减少,而物价猛烈上升"。
中国百姓将要真实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滞胀充满了忧虑。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的所有正确建议均未被政府充分采纳,如今已经错过了阻止滞胀发生的最后时机。现在,政府依然没有落实对抗滞胀的系统方案。
必须指出的是:现在政府提出的所谓刺激经济方案,家电下乡等举措都是割臂喂鹰的悲壮举措。一方面,这个方案将耗尽宝贵的政府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将耗尽宝贵的民间资源(民众本已无多的积蓄)。现行的经济政策将使中国陷入系统的、严重的、长期的经济危机。
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只能为普通民众,特别是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坚决持有现金。
第二、适度储备生活必需品。
第三、适度减持权益性资产。
第四、适度增加对抗通胀型投资。考虑换些黄金类的硬通货
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商家为了回笼资金,大打价格战,降价促销活动比比皆是,反复刺激你那原本就不坚定的神经,鼓动你买下一堆并无大用的废物。 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存有任何侥幸,不要听信任何花言巧语,只有守住自己的老本,要耐心地作好艰苦抗战的长期打算。
在经济危机之际,如果采用正确的经济政策,则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需要做出重大大调整。而对生产力的调整,就是设法使朝阳产业尽快崛起,让夕阳产业快速衰落;实际就是社会再分配格局重新整合,价值重心将迅速转移到朝阳产业。
之所以特别强调要“快速”,是考虑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调整时的巨大时间成本,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 我们都已经看到,去年上半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不断的倒闭,而今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已倒闭的企业基本是无力重生,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年积蓄起来的宝贵财富已经被扭曲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快速消耗殆尽, 而改革开放的30年, 牺牲了社会福利,自然资源和被重重污染的环境, 中国在做出了巨大牺牲, 换回了宝贵外汇。而如今在经济危机之际, 在国内的大量企业倒闭,大批民工无奈返回土地, 政府却要拿并不是很多的外汇去救赎这场灾难的发源地.
次级债导致的经济危机,相当于一场由美国策划并导演的财富转移盛宴, 而今盛宴已经结束, 到了买单的时候, 美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怀抱着一万多亿美元应收款的菜农:中国。现在的中国政府的行为,就是给宴会提供了食物,再借钱出去继续为食客买单的菜农。
其实,不需要华尔街复杂的数学模型推算,只需要菜市场的小常识就能得出答案:菜农不应该继续买单。现在西方精明的政治家、驻华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和满腹西学的国内学者会罗列出无数买单的理由,然后游说甚至施压, 努力使中国在已经贡献了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自然资源后继续为美国的经济过失而买单。
中国应该懂得止损,拒绝埋单,同时要加固并守住自己的菜园子,避免在风暴中受到更大的打击。
我们再说说损失这些金钱的军事概念:
建造一艘美国的最先进航母需要100亿美元左右,建立一个航母作战群,需要200亿美元左右,年运行和维护费一般在50亿美元左右。
此刻,我深切地理解了那句千年老话:肉食者鄙,不足与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 豺狼天生就是要吃肉的, 在恶狼的眼里, 善良民众永远都是它口中的佳肴, 只有猎人才是克星。东郭先生式的善良, 只能被称为"愚蠢"。如今现代版的东郭先生已经在拿着宝贵的外汇去拯救豺狼了。
⑻ 如何治理滞胀
1.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政策扶持,给以护航,吸引大量资金投资2.减税,精简政府支出,建立穷政府。3加强民生,稳稳消费。技术层面解决不了滞涨
⑼ 滞胀时期百姓如何应对
当世界经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时,各个国家必定大量印刷货币以支付债务和刺激本国经济,在大量货币齐齐涌出时,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必然下滑,之后就是滞胀。 在市场萧条,经济下滑,社会有限的商品存货耗尽时,通货膨胀就会结束,随即将陷入滞胀。而全球性的滞胀,将使财富非理性流动。毋庸置疑,这将使孤苦无助的普通投资者陷入严重困境。当然,这也将使各国政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经验的归纳,还是社会统计数据的事实,都可以得出结论了。全球经济将于2009年陷入严重的滞胀。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中国无法幸免于滞胀。中国的经济发展强烈依附于国际需求,终因国际需求锐减而陷入实质性衰退。同时,中国政府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 而中国的滞胀问题,会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严重性将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显而易见,中国政府不具备全球匹配通货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已经遭到系统性的破坏。在特定时期,滞胀完全有可能失去控制,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人都没有经历过滞胀。滞胀的形态一般如下: "失业迅速增加,收入急剧减少,而物价猛烈上升"。 中国百姓将要真实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滞胀充满了忧虑。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的所有正确建议均未被政府充分采纳,如今已经错过了阻止滞胀发生的最后时机。现在,政府依然没有落实对抗滞胀的系统方案。 必须指出的是:现在政府提出的所谓刺激经济方案,家电下乡等举措都是割臂喂鹰的悲壮举措。一方面,这个方案将耗尽宝贵的政府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将耗尽宝贵的民间资源(民众本已无多的积蓄)。现行的经济政策将使中国陷入系统的、严重的、长期的经济危机。 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只能为普通民众,特别是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坚决持有现金。 第二、适度储备生活必需品。 第三、适度减持权益性资产。 第四、适度增加对抗通胀型投资。考虑换些黄金类的硬通货 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商家为了回笼资金,大打价格战,降价促销活动比比皆是,反复刺激你那原本就不坚定的神经,鼓动你买下一堆并无大用的废物。 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存有任何侥幸,不要听信任何花言巧语,只有守住自己的老本,要耐心地作好艰苦抗战的长期打算。 在经济危机之际,如果采用正确的经济政策,则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需要做出重大大调整。而对生产力的调整,就是设法使朝阳产业尽快崛起,让夕阳产业快速衰落;实际就是社会再分配格局重新整合,价值重心将迅速转移到朝阳产业。 之所以特别强调要“快速”,是考虑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调整时的巨大时间成本,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 我们都已经看到,去年上半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不断的倒闭,而今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已倒闭的企业基本是无力重生,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年积蓄起来的宝贵财富已经被扭曲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快速消耗殆尽, 而改革开放的30年, 牺牲了社会福利,自然资源和被重重污染的环境, 中国在做出了巨大牺牲, 换回了宝贵外汇。而如今在经济危机之际, 在国内的大量企业倒闭,大批民工无奈返回土地, 政府却要拿并不是很多的外汇去救赎这场灾难的发源地. 次级债导致的经济危机,相当于一场由美国策划并导演的财富转移盛宴, 而今盛宴已经结束, 到了买单的时候, 美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怀抱着一万多亿美元应收款的菜农:中国。现在的中国政府的行为,就是给宴会提供了食物,再借钱出去继续为食客买单的菜农。 其实,不需要华尔街复杂的数学模型推算,只需要菜市场的小常识就能得出答案:菜农不应该继续买单。现在西方精明的政治家、驻华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和满腹西学的国内学者会罗列出无数买单的理由,然后游说甚至施压, 努力使中国在已经贡献了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自然资源后继续为美国的经济过失而买单。 中国应该懂得止损,拒绝埋单,同时要加固并守住自己的菜园子,避免在风暴中受到更大的打击。 我们再说说损失这些金钱的军事概念: 建造一艘美国的最先进航母需要100亿美元左右,建立一个航母作战群,需要200亿美元左右,年运行和维护费一般在50亿美元左右。 此刻,我深切地理解了那句千年老话:肉食者鄙,不足与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 豺狼天生就是要吃肉的, 在恶狼的眼里, 善良民众永远都是它口中的佳肴, 只有猎人才是克星。东郭先生式的善良, 只能被称为"愚蠢"。如今现代版的东郭先生已经在拿着宝贵的外汇去拯救豺狼了。
⑽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涨”问题
(1)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是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 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