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中的
1.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首先在来源上领导核心产生于人民大众,其次领导核心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支持,再次领导核心所作出的一切贡献最终由全体人民共享。
因此,中国的改革得以启动和顺利推进也得益于一个具有强大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引领国家前进的领导核心、担当历史重任的杰出人物和亿万人民大众共同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建党9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其他政治群体难以替代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从小岗村起步,这是18户农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上的成功改革均有规律可循,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勤劳踏实的劳动人民群体必不可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从主体的角度考虑,需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要牢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深化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国家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在坚持这一前提之下,努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性改革,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政治稳定既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价值之一。对任何一个转型国家而言,必须牢固坚持的头等重要的原则便是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主体传承的有序、规范和稳定,唯此才能够稳步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转型社会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的复杂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尤需警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3、国际经验与本国实践的关系
对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自觉吸纳和本国治理体系的自我革新是有效避免改革危机和治理困境的现实路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回顾历史,与世界各族人民和平交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展望未来,坚持把有益的国际经验“请进来”,让本民族的先进成果“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
中华文明既具有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共性,也自带着根深蒂固的文化DNA。在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封闭或孤立的,但我们在对待具体的改革措施时,必须考虑到本国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生活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全球视野内,不少后发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产生了持续的政治动荡,乃至陷入转型危机难以自拔,其根源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方式上过于激进,没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二是在内容上简单移植西方模式,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下一步更加深入、更具实质性的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
(1)国家治理中的扩展阅读: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学界对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有多个定义,主要是从结构、制度、体制、手段和方式、因素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就结构而言,是国家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就制度而言,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就体制而言,是指政府管理体制;
就手段方式而言,是对公权力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基本要素框架,包括:一是治理主体与客体(对象),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治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二是价值观,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人文环境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用于指导国家治理各种事务的思想理论;三是组织结构,即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各种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五是方式和手段,即治理各种事务的行为方式,采取的具体措施。
2、我国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部署了“五加一”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通过这些要素的实现,最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角度划分主要包括:一是从治理主体来看,分为政府治理、法人治理、公民自治,其中政府治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法人治理包括公司法人治理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其中公司法人治理是整个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司法人治理水平低,政府治理的成本就高;
公民自治,在我国主要是基层群众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等。二是从治理领域来看,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三是从治理层级来看,包括中央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德治具有悠久的传统,儒家特别重视德治,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 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面是什么
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面在于,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民风民俗等。
3.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3)国家治理中的扩展阅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当前,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放眼未来,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4. 怎么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种强有力的、负责任的和受纪律约束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这么四条:第一,国家治理的民主化。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 主权在民) ,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者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国家政权管理者责任的制度化手段。第二,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无论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合法理性地进行; 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和约束。规则和程序之治代替人治。第三,国家治理的文明化。国家治理中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换服从; 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 “更多地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 更少的他治,更多的自治。第四,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各类治理主体( 上述11 类机构和个人行动者) 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行政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和进行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形塑各类治理主体互动行为的规则和程序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政治与行政、政治与法律、政治与经济、咨询参谋与政治决断、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分离和各类治理主体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同时政党、政府、法律、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各类治理主体之间对话协商沟通合作的互动网络高度发达,决策咨询系统高度发达。
5. 国家治理体系的名词解释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版这一保证人民权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6. 国家治理的方式有哪些内容
1、引领国家治理方向,需要科学的政治理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厚植国家治理优势,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3、凝聚国家治理力量,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制定执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政方针、部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研究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措施,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保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6)国家治理中的扩展阅读:
人民拥护是国家治理的雄厚根基。站稳人民立场,务必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务必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广参与者。
接受人民监督,务必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国家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评判者。
7.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7)国家治理中的扩展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
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习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 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家庭单位,大到国家乃至全球都是如此!“律版”字本身就有约束的含义,权法律约束着每个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上至宪法下至各种条文历律规章制度都是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安宁、百姓安居。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恐怕不是一个“乱”字那么简单吧
9.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技官职
戴吾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在众多的职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与科技有关的职务。从当政者的主观愿望说,职官系统的建立,更多是为了王权集中和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并非明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与科技相关的官职设立,对古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