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荒漠化治理
Ⅰ 库布其沙漠为何被称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样本”
“从记事起,村里村外全是沙,房前屋后全是沙,晚上睡觉还得顶门。”80岁的高林树一直生活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北缘――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
作为官井村治沙第一人,高林树通过多年的坚持,种活了近千亩树苗,通过林下种草养羊,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这事发生在1986年。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查理・坎贝尔认为,世界上中国人口最多,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库布其的经验弥足珍贵。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得到成功复制,同时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中国各大沙区也成功落地。
Ⅱ 中国助力全球各国应对荒漠化具有哪些经验呢
荒漠化被称抄为“地球的癌症”,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南非常驻联合国代表杰里·马蒂也指出,菌草项目是“革命性”技术,对帮助南非防治荒漠化、提供生物燃料、提高民众收入和健康卫生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Ⅲ 中国如何助力全球各国应对荒漠化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防止荒漠化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祉,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享经验。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
荒漠化对所有国家形成威胁,但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全球范围内有20亿公顷土地已经退化,导致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还在以每年1200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中指出,如果考虑到人口压力以及生态系统的需求,情况会更加严峻。
在蒙加看来,本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举行显示了中国以及中国政府的领导力,同时这种领导力还体现在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治沙行动上。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并积极共享科技治沙成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一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开出了“中国药方”。例如,库布齐沙漠生态经济模式已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今年5月,中国环保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为饱受荒漠化困扰的相关国家提供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经验,并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饱受荒漠化困扰的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绿色环保措施,并提供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经验,更多关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索尔海姆说。
蒙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向许多国家,带来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利益。到2030年这些国家会有更多人口以及更庞大的中产阶级,但也会带来更多对土地空间、食物、农业、能源、水资源的需求,许多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例子向中国学习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我相信,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195个缔约方将认真研究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是如何在国家以及全球层面帮助国际社会应对荒漠化问题的”。
Ⅳ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
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
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
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
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
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1.9 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
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
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
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1.2万亩。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Ⅳ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Ⅵ 荒漠化的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专,促进当地属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Ⅶ 防治荒漠化要采取哪些措施
为了防治荒漠化现象,目前人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加强草场回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答地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保持水的区域平衡。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生产力衰退,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三是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
四是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
Ⅷ 中国助力全球各国应对荒漠化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
同样走出国门的还有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菌草技术。这是一项利用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开展生态治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菌物肥料饲料和生物质能源等的综合技术。近年来,菌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等。
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Ⅸ 世界沙漠化
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也包括一部分亚湿润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砂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一不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全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以达3800万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继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这是么危险的信号!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85年的130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沙化土地,每年还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工业交通建设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引起沙漠化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说明问题,臣我困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过度采伐占32·4%·过度放占29·4%,土地过分使用占23·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6%,沙丘移动占5·5%,城市、工矿建设占0.8%。由这些统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绝大部分(占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态饲养着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 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人民生活普遍过得很困苦。 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会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的扩大中…
沙地植被破坏严重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极其简单,一句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也就是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越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草场退化沙化越严重的原因。这让城里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但具体原因确实很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
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漠化发展。
3.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土地沙化(开一亩沙化三亩)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里(缺乏有效管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1、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2、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沙漠化发展。以额济纳和民勤绿洲最为典型。
6.利益驱动(1、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2、乱搂:发菜→破坏沙地植被→沙漠化发展。)
Ⅹ 世界各国都是采用什么方法防治荒漠化的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
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
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3.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