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智库
Ⅰ 金砖五国是哪五国啊
金砖五国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BRICs概念,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成缩写词。因“BRICs”拼写和发音同英文单词“砖”(bricks)相近,中国媒体和学者将其译为金砖国家。2011年,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英文名称定为BRICS。
2006年,金砖国家外长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2009年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2011年11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法国戛纳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举行首次非正式会晤。
(1)地方治理智库扩展阅读
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杰出代表,金砖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容低估。五国的人口总量约占全球的44%,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3%。中国和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由此可见,金砖国家理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砖国家既有能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发挥这一作用的强烈愿望。历次金砖国家峰会发表的宣言都或多或少地提到,它们要大力推动全球治理。
政治共识是国与国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政治共识的缺失,必然会使合作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金砖国家集团如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多的成效,必须进一步加强团结,最大限度地强化政治共识。
Ⅱ 如何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让社区与社会组织更好地完成从“谈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如何让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无缝对接,为居民联动服务?日前,思明区启动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工作坊,不仅请来了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知识、服务经历和管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智囊团”,还发动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献计献策,共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
“智囊团”成员之一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有着丰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服务经历和管理经验的罗观翠教授,从事社工工作超过40年。在工作坊期间,“智囊团”实地走访了思明区社区,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与工作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展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激活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是思明区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推动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横向到边”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共同缔造。
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同时,思明区通过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落实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措施,有效地调动了辖区内众多社会组织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
据悉,思明区已经启动十大优秀社会团体、十大优秀民非单位、十大优秀公益项目、十大优秀公益人物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正在积极打造一个“便民服务综合体”平台,建设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深化社区减负放权。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原则,思明区选取了莲前街道、鹭江街道、厦港街道、嘉莲街道四个硬件条件相对成熟、社区服务品牌较有特色的街道作为试点,建设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
此外,在服务基础好、品牌特点突出的试点社区、重点社区等,围绕社区分类发展目标及深化减负放权工作要求,探索购买特色社会组织专项服务项目。比如,前埔北社区购买霞辉社工机构的“邻里乐龄”项目,深田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幸福夕阳”项目。
Ⅲ 新时代有哪些新技术加强治理能力
一、准确把握中国智库发展的趋势定位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官方智库的职能不断转型拓展,已从传统的政策咨询研究这项单一职能,逐步向政策研究、政策解读、政策评估,以及智库间国际对话与合作等四大职能进行转变。高校、企业、媒体及民间智库快速发展,各类小微智库不断涌现,依托新媒体和新技术平台发挥出各自的政策舆论影响力。整体上,国内智库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专业化与大众化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存,面向决策、链接媒体、对接国际的发展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第一批试点的国家高端智库,一直在进行改革与探索,也在不断思考我们的发展定位。首先,我们始终强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我们最根本的使命是促进国家决策的科学化,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这是我们的根本方向。其次,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科研布局。在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重大问题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当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切实可行、真正管用的对策建议。第三,始终立足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决策机制的特点,坚持智库发展的中国道路,不偏离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实际;积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高端智库,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能够让更多的国家共同分享。
二、切实加强中国智库的机构和能力建设
第一,要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高端智库需要有一批专业水准高、影响力大的领军人才,这些人在保障研究质量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官方智库的人才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一是进人环节讲级别、讲资历,致使不少体制外优秀专家难以引进;二是薪酬待遇按照国家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三是现行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往往让想留的人留不住,想辞的人辞不了。人才管理体制,理应成为智库建设的发动机,而不是制约因素。
第二,要加强智库专业化能力建设。核心是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确保客观理性。这涉及我们的研究选题制度、课题组织管理制度、调研制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评审把关制度。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引导智库坚守专业主义精神,引导研究人员加强对经济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发现新问题,找准真问题,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成果质量是智库声誉的根本,也是智库的生命线,需要用好的制度来加以保障。
第三,要加强智库的传播能力建设。智库既具有生产知识和决策咨询的功能,也具有传播知识和启迪民智的功能。当前,一方面,我们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传统理论体系面临革新,新的理论体系有待建立。智库有责任成为这个时代公共政策思想的引领者和文化软实力的创造者。另一方面,新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要真正取得实效,需要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形成共识,因此,智库传播知识、解读政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巨大成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智库有责任顺应时代要求,把中国的政策思想讲好,传播好。
三、创造适宜中国智库发展的外部环境
智库不同于一般的政府部门或工商企业,它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决策者强烈的战略谋划意识和对决策科学化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营造好智库发展中一些特殊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首先,要创造利于智库发展的相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在研究领域,从思想观念、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等方面,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软科学”、“重硬件投入,轻智力投入”等问题。鼓励智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讲真话,鼓励不同政策观点的交锋和辩论。其次,要努力创造利于智库发展的信息数据条件。目前信息数据不完整、不一致是制约智库研究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健全统计制度,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全面、充分地披露政务信息,打通部门、行业各自经济社会运行数据的信息孤岛,切实改善智库的研究基础条件。第三,要为智库发展创造更好的需求环境。逐步从制度上保障重大决策的事前咨询和事中事后评估,建立政府决策与智库咨询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联系,切实发挥好智库在决策咨询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