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佛山汾江河水整治后

佛山汾江河水整治后

发布时间: 2021-01-06 18:03:23

❶ 汾江河的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节,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边裸露着发黑的乱石,江面上虽然偶尔还有装载着沙、煤的轮船过往,但景况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冲,南北水上运输的枢纽。但在历史上,由于佛山居广州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因为这样的优势,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明末,佛山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史载,道光年间,佛山市场上的南北商品,仅种类数即达二百种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有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了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个会馆。靠着汾江河,佛山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冶铁、纺织、制陶三大行业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业则至少在一百个以上,汾江河同样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冶铁业为例,近年来发现的现存的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绝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广西的苍梧县、贺县、钟山县、富村县等等,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年间的《修灵应祠记》描述,当时汾江河“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楫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繁忙景象可见一斑。

❷ 汾江河的历史



佛山明清时期为“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粤剧、武术等民间文化名扬中外,均与汾江河有关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澜不惊,静静地蜿蜒穿城而过。

对于这一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的佛山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年轻一代往往只将其看作一条臭水沟,“老佛山”则清楚地记得,汾江河曾经是多么的温婉秀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祖庙、500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给佛山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清漾的河水。

实际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庙与南风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在佛山历史上作出那样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节,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边裸露着发黑的乱石,江面上虽然偶尔还有装载着沙、煤的轮船过往,但景况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冲,南北水上运输的枢纽。

但在历史上,由于佛山居广州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因为这样的优势,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明末,佛山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史载,道光年间,佛山市场上的南北商品,仅种类数即达二百种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有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了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个会馆。靠着汾江河,佛山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冶铁、纺织、制陶三大行业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业则至少在一百个以上,汾江河同样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冶铁业为例,近年来发现的现存的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绝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广西的苍梧县、贺县、钟山县、富村县等等,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年间的《修灵应祠记》描述,当时汾江河“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楫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繁忙景象可见一斑。

佛山的“文化之流”

随着本地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的民间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逐渐繁盛起来。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一文一武,一为粤剧,一为武术,两者的兴盛同样与汾江河有关。

粤剧老艺人陈非侬在《粤剧源流和历史》中说:“粤剧萌芽和成长的地方是佛山,三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组成,和由这些组织联合组成的第一个粤剧伶人团体——琼花会馆。”

据专家考证,琼花会馆正位于汾江河一带的大基尾河边。这里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道,不到几百米,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粤剧伶人当时被称为“红船子弟”,“终岁居舸中,以赴各乡之招,不得休息”。

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红船子弟从汾江河出发,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逃亡来粤,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并以京戏昆授诸红船子弟。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这被普遍看作是粤剧南派武术的起源。

咸丰年间,佛山爆发震惊中外的红巾军起义,其领导者为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和粤剧名伶李文茂,义军中的主力,正是终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数千名身负武功的红船子弟。

佛山习武之风虽然自明初开始已经较为盛行,但日后佛山不少武术名家,均与张五有一定的渊源。晚清时期,咏春拳王梁赞就是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南少林拳术。梁赞再传弟子叶问,就是巨星李小龙的师傅。

母亲河的伟大牺牲

清末民初以后,国内逐渐构建起日益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内河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与西、北江航运连接的广三铁路开通,佛山火车站建立,汾江河的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辉煌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

从小在汾江河边长大的李贤说,解放初期,虽然还经常有广西云南等地过来的船只,取道汾江,前往广州,逆流时,船夫还要下水沿岸拉纤。但当时佛山市民去广州,一般都是选择到火车站坐火车了。在他印象中,其后汾江河上虽然两次重新开通过往广州的客舟,但最终都因为客源不足而亏损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记忆中与汾江河有关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戏、抓鱼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已经不再是汾江河辉煌时代的映像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一度停滞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佛山一马当先,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大批工业企业趁势兴起。汾江河虽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产品的运输通道,还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多。

此后,汾江河开始了一段长达30年之久的备受凌辱的历史。“母亲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绝地注入它的体内的各种“毒水”,变黑、变臭。这也可以说是“母亲河”的一次伟大而又无奈的牺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佛山的商业中心从这里转移到了升平路,又转移到了祖庙路,新的商业中心又已经崛起,人们欢呼,佛山已经从汾江河时代逐步过渡到了东平河时代。

但这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佛山的历史、经济、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新闻链接

汾江河边的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时期都曾经评选过八景,流传得最为广泛,且史书上有记载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别为东林拥翠、庆真楼观、塔坡牧唱、冈心烟市、南浦客舟、孤村铸炼、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庆真楼观、冈心烟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点,皆位于汾江河畔或其支流边上。

【庆真楼观】仍在祖庙内,保存完好,位于当时的汾江河支流洛水岸边(现祖庙路)。现存的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楼高二层,当时人们登楼倚栏远眺,佛山镇全貌,尽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冈心烟市】在三穴冈上,遗址在现福贤路尾纪纲街口。明代三穴岗脚在汾江河主流河边,当时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头之处,内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岗上于五更前设夜市,摆卖日用品和粮食,由于火光冲天,远近可见,人们称之为冈心烟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乡,大桥头前,遗址在现岭南大道一带。当时这一带为洛水(佛山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可赛龙船,夏季,各界士女也会到此游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画舫在此论文作诗,当时舟船来往如过江之鲫,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舟。现大部分河涌已被覆盖,化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济观音庙前,当时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济桥附近,通济桥的长大石拱桥,每逢太阳西斜,日光照着桥影于河中,如天垂长虹,彩色荡漾于水面,故名。桥的遗址现在普澜公路口处,现已重建。

【汾江古渡】在现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码头地方。明清时代,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购货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来彼往,乘客小艇,络绎不绝,挤拥热闹,遂成一景。

汾江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

汾江河水道沿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历史文化街区1处,文物古迹6处,历史遗址6处,生态风貌村两个。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公园对岸沿线一带,包括汾宁路、升平路等;文物古迹有中山公园、中山桥、精神粮食社旧址、华英中学旧址、王借岗古火山遗址、罗村赛边李公祠等等;历史遗迹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码头、粤剧表演场、升平路长兴街、桃李园、燕子滩堤岸等等,生态风貌村则有朗沙和叠北。

【进入论坛】【大 中 小】【发表评论】
随时随地畅享新闻资讯

订制《佛山手机报》:移动用户发短信A到1065857215

联通用户发短信A到1065587755

参与新闻报料拿取大奖

电话报料:83808380 在线发贴报料 进入论坛参与讨论

相关新闻汾江河整治观察 河水本闻不到臭味 2010-04-29 “绿色汾江”宣传活动揭幕 2010-04-18 汾江河 母亲河治理,我们齐监督 2010-04-14 [佛山] 诉说汾江情 汾江整治征文大赛启动 2010-04-11 小记者采访汾江整治现场频发问 2010-04-10 痛兮!汾江河从清变浊 2010-04-08 1984年航拍汾江河 2010-04-08 83岁的冼伯:年轻时特别喜欢在汾江河游泳 2010-04-08 查看所有评论 视觉焦点 查处赌博窝点 佛山5... 佛山警方掀打黑风暴 南海警方打掉一个制... 工人头像“盖”楼面 点击排行1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今夜举行 五大亮点 2[国内] 今年重点深化户籍及收入分配等改革 3[国内] 国家赔偿法修改 监所被虐受伤要赔 4[国内] 多地提高安保 北京学校配警用钢叉 5[国内] 河南尉氏警方否认抓精神病抵杀人犯 6[国内] 广西13例手足口病例死亡 防控漏洞多 7[国内] 农行105亿元违规经营 部分流入股市 8[国内]《开心农场》非法 版署要求关闭 9[国内] 国家赔偿法获通过 明确“精神损害抚慰金” 10[国内] 广东一镇委书记连续工作五天五夜猝死 健康新闻阳痿老公背后的大秘密
省妇联爱心行动,五一看病九折优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私隐保护 | 广告服务 | 广告代理
粤ICP备09078501号 广佛都市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❸ 汾江河水污染原因

以环境问题调查小组为例,该小组拟“东鄱乡和张槎乡水污染对汾江河水道污染”为题,展开调查活动。一开始他们的调查活动掌握到,汾江河道的水污染是由于各乡村河涌周边地段的小企业、小食店、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理而直接排放到河涌内,污染河涌水,继而又污染到汾江水河,他们的结论是居民生活用水、小企业和小食店的水污染,是造成汾江河污染的原因。这一结论,虽然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汾江河水道被污染的情况,但却忽视了该地段中各纺织印染厂、各化工企业等污染大户对汾江河水道的污染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对小组的同学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尽可能地了解这些工厂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料的处理情况。从而得到全面的汾江河水被污染的情况。东鄱的同学把调查对象集中在该地段的污染大户南方印染厂上。张槎的同学把精力放在调查张槎上朗印染厂上。他们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同学们为了拿到企业废水的具体数据,利用工厂里的亲友熟人,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看到在布艺印染车间布艺印染过程中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废水五颜六色,整个车间漂浮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据工厂师傅介绍,在五颜六色的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质,主要以磷、镁等到多种印染材料为主,这样的工业废水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其有机的成份就会对河水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机物会使河水变质、鱼虾绝迹、生物灭绝,长期下去,水体就会变黑、变臭,成为一条涌动的死水。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写到:汾江河禅城区段沙口水闸附近,江水清漾,但沿着江水而下的时候,水质就逐渐变坏,特别是到佛山大桥冯了性药厂附近,江水变得又黑又臭。在这一段河道中对汾江河污染的沿岸企业除了有3家煤场、4家煤渣厂、13家沙场外,还有较大型的企业张槎印染厂,佛山南方印染厂、鲸鱼化工厂等十几家企业。虽然环保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对它们实行监督,但仍不能杜绝某些企业偷排偷放工业废水的现象。这些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水涌,又流入汾江河中,它们才是造成汾江河水道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该地段已建成有东鄱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该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只达到每日10吨,远远不能完全处理附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废水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直接排放到汾江河中,形成了今天的现状。据东鄱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介绍,东鄱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由于征地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迟迟未能上马,要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仍需时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低,也是造成汾江河污染的原因之一。今年是佛山市政府对汾江水道“三年治理目标”的最后一年,要在年底实现“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标,任务非常的艰巨。可喜的是我们了解到包括南方印染厂和张槎上朗印染厂在内的大部分沿岸企业在年底前,要完成搬迁或关闭工作,煤厂、沙厂将被完全清理。东鄱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进度也将要加快。只有这样从源头上去堵截治理污染,才是治理汾江河水道的治本之道。我们可以预见佛山汾江河水道的美好前景。

❹ 汾江河是什么时候开始整治的求大神帮助

▲1995年,汾江河佛山大桥附近。被污染的汾江河水令人触目惊心。(图片由佛山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如果试图用相片的形式来再现昔日汾江河的容貌,那么老一辈佛山人肯定愿意选择一张颇具怀旧气息的黑白照:尽管年代久远、色彩单调,但河水绝对清澈。而在20年前、10年前,或者5年前,这张相片虽然换作彩照,但绝非艳丽动人,因为河水呈现出的是或黑或黄,或者别的什么——被污染后的颜色。 佛山人惊讶于“母亲河”在短短数年间由清到浊的转变,继而心痛、伤感甚至愤慨,各种滋味涌上心头。面对记者,他们乐意反复回忆汾江河里鱼游浅底、两岸飞花的美好景致,同时也用最沉痛的语调“哀悼”着如今美景不再的汾江河。 “母亲河污染,就算经济再发达,再有钱,我们也愧对子孙后代!”站在汾江河边,58岁的老人黄辉发激动地挥着手臂说。 上世纪50年代: 河水清澈可饮用 黄辉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老佛山人,退休前是市运输公司的一名员工。1949年,他诞生于原佛山市大基尾的汾江河畔。“我从小喝着汾江河水长大。”他说,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沿岸的居民都靠河水洗衣做饭。在他的记忆里,每到傍晚炊烟袅袅时分,家庭妇女们就提着水桶、菜篮蹲在河边,边淘米洗菜,边唠叨家常。 “那时候,河水真是又清又甜。”黄辉发说,调皮的小孩子玩得累了,甚至直接将头扎进河中,畅饮甘甜的河水,因此经常招来父母的责骂。 那时,河中的鱼虾成群结队,“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在河边钓鱼钓虾。”黄辉发说,挖几条蚯蚓作饵,钩在用铁丝做的鱼钩上,用鱼线系在竹竿的一头,鱼竿一挥,鱼线甩出一条抛物线,应声落入河中。钓上来的鱼,可作出一顿丰盛的晚餐,“鱼肉鲜美滑嫩。” 与此美景对应的是,当时,正处于解放初期百业待兴之时,现代工业尚未出现。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 沿岸开始出现工厂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开始,汾江河沿岸开始有零星的企业出现。据老一辈佛山人回忆,1958年,佛山酒厂选址于文沙南五巷,背靠汾江河畔。其后几年间,华侨造纸厂以及一家漂染厂也在汾江河边建厂。 黄辉发的姐姐当时就在佛山酒厂工作,因此他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从60年代中期起,汾江河开始起了些许变化。“这几家企业将废水直接排放进河中,虽然排放量不是很大,但对河水已有影响。”据他说,下游的一些居民感觉水质有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甜美,为了安全考虑,黄辉发一家不再饮用汾江河水,转而选择了井水。 但对于其他一些市民来说,此时的汾江河仍然值得亲近。日前,57岁的原市乐器厂的退休职工周兆鹏站在禅城区南堤路边,汾江河对于他来说,拥有述不尽的美好回忆。 在他的记忆里,30多年前,此路段的汾江河的水面远没有现在这么宽阔,“起码要窄10米以上吧,”他说,岸边是低矮的民房和商铺,他就住在附近,在河边长大。 每年夏天的傍晚,爱好运动的周兆鹏与朋友去中山公园附近的球场(现市体校内)踢完足球后,骑着自行车来到河边,纵身跃入河中,用清冽的河水冲洗一身的汗水和疲劳。 中山桥甚至成了一些市民“炫耀”勇气的地方。“站在桥上,‘扑通’往下跳,水花溅起几尺高。”周兆鹏笑呵呵地说。 当年,汾江河还是一条繁忙的航道。“中山桥附近就有一个码头,佛山许多手工业产品就从这里运往外地。”周兆鹏说,每天,往来的船只川流不息,成为佛山与外界联系的一条枢纽。 文革期间,周兆鹏的弟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和100多名青年一起,在这个码头登上了前往番禺的渡轮。此刻,在周兆鹏的记忆里,汾江河又抹上了一层载不动的离别之情。望着渐行渐远的轮船,他的父母都哭了。 上世纪80年代初: 河水水质首次变坏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全国大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率先挥动起经济改革的大旗,佛山自然也不例外。汾江河两岸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城市,这些企业多为漂染、皮革、造纸、电镀、陶瓷等“污染大户”,排污口纷纷设置在汾江河沿岸。 由于企业主环保意识淡薄,这些企业产生的废水大多未经处理,如条条乌龙般直接排放到了汾江河中,汾江河开始发生令人心痛的“病变”。 禅城鲤鱼沙的村民王初才的家就面对着汾江河,河水从村庄里潺潺而过。每天早晨起床后,当他打开家门,清晨的微风拂过河面,带来丝丝清新的气息,但从1980年之后,这种感觉渐渐消逝。 “1980年起,河水慢慢变黑变臭了。” 王初才说,河里的鱼虾也开始绝迹。 罪魁祸首自然是那些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王初才家附近就有几家工厂,每天他都看见,直径几十厘米的排污口对着汾江河,源源不断地排放出或黑或红的废水。 汾江河的污染引起了当时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市汾江办有关人士介绍,为缓解汾江河的污染,市政府投资260万元兴建沙口引水工程,兴建了沙口水闸,疏浚河道。1983年4月沙口引水闸建成,该工程被佛山市列为1982年十大新闻之一。自此,汾江河水质开始好转,鱼虾又回到江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 河水水质继续恶化 但是,好景不长。“1985年之后,水污染开始‘反弹’。”王初才说。1989年,市政府成立汾江河综合治理小组,拨款1500万元开始综合整治。 汾江河最深重的“苦难史”从90年代开始。此时,我市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汾江河沿岸的污染企业越建越多,同时,沿岸的人口也急剧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肆无忌惮地排进汾江河。 某造纸厂的退休职工全叔告诉记者,当年,该造纸厂每天向汾江河排放的污水竟达6000吨之多!据当时媒体报道,汾江COD(化学需氧量)的环境容量平均每日为6.9吨,但实际排入汾江的COD总量约为21吨,超过其环境容量的两倍。 由于就住在河边,王初才一家深受其苦。就算是气候炎热的大夏天,他也不敢开门开窗。“气味实在是太难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初才仍心有余悸。他说,黝黑的河水仿佛稠得流不动,气味刺鼻,鱼虾彻底绝迹。“大家根本不敢靠近它,路过的时候都纷纷掩着鼻子,要不然就要被熏倒!” “河里的蚊虫都要比别的地方的更‘毒’。”村民邓先民说,“咬一口肿好大一个包,又痒又痛!” 而由于无法忍受河水难闻的气味和恶劣的环境,原来住在汾江河畔的黄辉发一家干脆搬离了大基尾,在普君西路购置了一套新房。而对于那些条件不够好的村民来说,他们只得在恶劣的环境里继续忍受。 2001年至今: 汾江水质逐渐好转 汾江河水质的再度恶化,引起了广大市民的不满,市委市政府对此亦高度重视。2001年5月,市环保局制定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综合整治实施计划》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计划》提出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使佛山水道实现“河水清、交通畅、无洪涝、两岸美”。该计划预算总投资达47.6亿元。 2004年6月召开的佛山水道综合整治现场会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了佛山水道“截污、治污、搬污、释污、清污”的整治思路。 经过几年的综合整治,汾江河如今已大有改观,黑臭现象基本已经消除,而两岸的景观也越来越美。2月17日,禅城区河滨路,十几张牌桌沿着汾江河畔一字排开,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在此悠闲地喝茶、打麻将,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那时候,这河水多臭多脏啊!躲都躲不及呢!”正在观看朋友打牌的王伯说,“现在好多了,起码不臭了嘛!” 据市汾江办有关人士介绍,下一步佛山水道整治的预期目标将是,主要水质指标常年达到Ⅴ类水标准,彻底消除水质黑臭现象,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水生生物逐渐呈现多样化。 而广大市民对这条河的企盼则更显急迫。“希望鱼游浅底、碧波荡漾的美景早日回到我们身边。”王伯说 http://www.citygf.com/hdzt/1290/08/201004/t20100408_273317.html

❺ 佛山汾江河以前是什么样的

以前比较干净,有人游泳钓鱼。基本上水都是很清的,比喻为佛山的母亲河。
现在变得很脏,基本上见不到有人在上面游泳,水里也没什么鱼。
不过佛山正在整治,希望以后会好点吧。

❻ 佛山汾江河

河水变黑的原因

生活污水与—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容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等进入水体后,使水体中的物质组成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物质平衡状态。在有氧即溶解氧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排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而被分离与分解,使水体基本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称之为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如果排入到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含量较高,大量

❼ 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汾江河作文

一、治理概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期,汾江河首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治理汾江河领导小组,制定出“动员各方,综合治理,分期实施,减少污染”的方针,并决定采取“兴建水闸,疏浚河道,沿江重点污染源治理及河边增设自来水供应点给水上居民”等措施,从此揭开了整治汾江河污染的序幕。1982年4月26日,新落成的沙口引水闸,引入东平河水,对汾江进行稀释冲污,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的质量。加上疏浚河道,清除沉积的淤泥,使水流顺畅,以此同时,对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制定废水处理方案,限期治理。通过这些措施,汾江水渐渐地变清了,1983年,汾江河重新出现了鱼虾,一些离开汾江的渔民又回来捕鱼。然而,“好水”不长。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而水闸引入的清水量远远赶不上污染物的增长,特别是枯季所引清水,杯水车薪。从1980年到1988年,市区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日用水量从1700多万吨增加到7900多万吨,其中工业用水占70%。但工业污水处理率不到10%,生活污水基本没处理,直接排入汾江河。汾江又开始发黑发臭,渔民不得不再次伤心地离开。1987年,省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整治汾江河的方案,并拨款1500万元,提出用3年的时间将汾江水质改善到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拉开了汾江整治的序幕。该次整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污染企业筹集资金,建污水处理工程,在21个重点整改项目中,投资4100多万元,建成19污染处理设施,每天污水处理能力新增4万吨。在重点整改的同时,共用258天时间,疏浚了近10公里长的河道,清挖淤泥7.52万立方米,增加汾江的水流量。1992年汾江河水中的溶解氧由1989年的每升2.72毫克上长到4.13毫克,全河段综合污染指数由0.64下降到0.53,降幅达18.2%。1993年省人大代表来佛山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经过第二期的整治,汾江水环境有所改善。但九十年代以来,佛山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和数量迅速壮大,城市人口剧增,汾江河的纳污量大大增加。鱼虾绝迹,河水再次发黑发臭,彻底整治汾江的呼声越来越高。1995年,市政府为此成立了汾江综合整治委员会,并首次制定颁发了《汾江河管理办法》,掀起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整治行动。该次整治,提出了“截污工程—将直排入汾江的工业、生活污废水全部截住,引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自96年至2000年底的5年时间里,佛山市共投入4.3亿元,南海市共投入6.1亿元,整治汾江,并成立水上清洁队,建成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万吨的净水厂,日处理粪便600吨的粪便处理厂,对沿江所有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但从我分中心多次监测的主要指标来看,氨氮19.9mg/L,超地表水SL63-94三级水标准18.9倍,高锰酸盐指数22.5mg/L,超地面水Ⅲ类水2.8倍,水质超Ⅴ类水,溶解氧为0,由此可以看出,汾江水质不尽人意。汾江河,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还是污染。这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持久战,到二十一世纪尚无结束之意。治理为何如此艰辛,如此反复,甚至有恶性循环的趋势,每治理一次,又增加一次污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历史的因素,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并存。二、历史原因汾江河沿岸,人口聚居的密度大,上沙和文沙、是渔民生活和水产品交易集散地,而中山桥、人了桥附近,则是船运码头和货运码头所在地,火车,汽车站设在傍边。纺织印染和陶瓷企业,是佛山的传统工业项目,自明未清初,已成为佛山工业主柱,但他们却是用水大户,污染大户。三、客观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成倍增长,汾江沿岸的企业中,纺织印染,制革、铝型材、造纸、食品陶瓷等严重污染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在新兴的铝型材工业中,曾留传:全国铝材在广东,广东铝材在南海的说法。可想而知,南涨的铝型材规模和数量之大。二十年来,佛山由不足20万人口,猛增至近50万人口,且基本上是外来人,并相当部分在沿江两岸的企业生产和生活,客观地造成了汾江河的污染。另外,纵观现阶段佛山、南海的企业,均处在扩规模,拼产量的扩产时期,科技含量低。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曾出现。也许,这是社会发展,工业成熟的某一特定阶段。四、主观原因决策层没有从污染的严重性,污染的危害性去考虑,欠缺前瞻性,重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走的弯路,先污染,后治理。为追求产值的最大化,偏面强调经济指标的百分率,对污染大户下不了决心,对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对产品的升级换代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盲目扩充原有的行业。管理者存在监督不力,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企业则认为排污费已缴交或罚款,超标排污就理所当然。群众的意识薄弱,错误地认为,治理是政府的行为,没有自觉地充当母亲河的保护者,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造污者,近期,水上清洁队每天在河上打捞15吨多的水上垃圾即可证明。五、污染根治以上的情况,证明汾江河的治理,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水环境保护更是淡何容易。要使汾江河达到“河水清,交通畅,无洪涝,两岸美”的要求,佛山市政府痛下决心,用六年时间花40亿,这痛下决心,40亿,多么深刻的教训,多么沉重的代价啊?从治理到治理,忽视了从根本上整治,忽视了水环境保护,即使新一轮的治理,实施七大工程,从总体上讲,依然是过去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未端治理。例如铺设截污管道,扩建污水处理厂,引水冲污等,都欠缺从根源上去整治的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加大污染,另一方面,再扩建污水处理厂,如此这般,污水处理量始终跟不上污染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年排入汾江的污水量从80年代初的1900万吨,到1999年排入汾江的污水量增加到15122.4万吨,污水总量上升了近8倍,而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年污水处理能力为4680万吨,相差甚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治理汾江河,是汾江河水环境保护的内涵之一。要彻底治理汾江河,则要与汾江河的水环境保护相结合,要走出为治理而治理的怪圈,走出单纯治理的死胡同。使经济建设,人口增长,治理等与水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由汾江河的治理到汾江河的水环境保护,是一次飞跃,是一次质的转变。这样,才能使汾江,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的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希望万人畅游汾江的情景再次出现。开展汾江河的水环境保护,这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有彻实可行的措施治理外,更应从源头上着手,调整市区特别是沿江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对污染整治无望的企业,隐痛割爱,实行关停并转,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污染少产业,结合佛山的实际,从客观上定好位,作好规划,从微观上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等等。目前,受机构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多次的汾江河治理基本上由环保局监督和实施,出现了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不正常现象,造成治理不到位,监督不到底,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按省政府三定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利,有义务对流入汾江河的排污口进行监测,核实排污量,确定汾江河的纳污量,从发展的角度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水环境分中心要彻底履行好水资源管理专业队伍的职责,当好保护水资源的哨兵,要主动出击,主动服务,主动介入。使环保部门从各污染源着手控制,水行政主管部门从入河排污口的未端控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使治理逐步走向水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ε(T—T)3 !求采纳!

❽ 汾江河的简介

在佛山,汾江河过去是佛山的交通枢纽,她缓缓从佛山当时的中心地带穿过,她也自然成了佛山人心中的母亲河。夏天孩子们在河中消曙唏戏,岸上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传奇古镇演义的是佛山版的“清明上河图”。
改革开放给佛山带来了经济腾飞,同时使人们淡薄了对母亲河的保护,让她成为了一个没有生命的臭水河,流淌的是“浆油”一般的黑水。

现在河里散发的臭味没有了,再看看河水,也与从前大不一样了。现在怎么变成了淡黄色?有点象农村泥塘里的水了。佛山市政府大力整治汾江河,要将沿河两岸的一些污染源迁走,如:煤场、工厂,以及使用重油发电的电厂,在两岸建造居住小区,并修建可以健身、娱乐的河岸公园、步行街,用隔音板将周边铁路封闭起来等措施。

现在的河水离清澈见底还有很大距离,但毕竟政府己重视起来,真抓实干的务实态度己有了成效。
干净优美的汾江河不久将成为现实,那时,可以漫步河边,欣赏河岸美景,享受静静流淌的河水演奏的小夜曲。河水穿过一座座桥洞,抚摸着大地胸怀。
佛山明清时期为“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粤剧、武术等民间文化名扬中外,均与汾江河有关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澜不惊,静静地蜿蜒穿城而过。

对于这一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的佛山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年轻一代往往只将其看作一条臭水沟,“老佛山”则清楚地记得,汾江河曾经是多么的温婉秀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祖庙、500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给佛山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清漾的河水。

实际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庙与南风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在佛山历史上作出那样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节,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边裸露着发黑的乱石,江面上虽然偶尔还有装载着沙、煤的轮船过往,但景况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冲,南北水上运输的枢纽。

但在历史上,由于佛山居广州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因为这样的优势,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明末,佛山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史载,道光年间,佛山市场上的南北商品,仅种类数即达二百种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有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了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个会馆。靠着汾江河,佛山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冶铁、纺织、制陶三大行业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业则至少在一百个以上,汾江河同样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冶铁业为例,近年来发现的现存的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绝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广西的苍梧县、贺县、钟山县、富村县等等,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年间的《修灵应祠记》描述,当时汾江河“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楫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繁忙景象可见一斑。

佛山的“文化之流”

随着本地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的民间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逐渐繁盛起来。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一文一武,一为粤剧,一为武术,两者的兴盛同样与汾江河有关。

粤剧老艺人陈非侬在《粤剧源流和历史》中说:“粤剧萌芽和成长的地方是佛山,三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组成,和由这些组织联合组成的第一个粤剧伶人团体——琼花会馆。”

据专家考证,琼花会馆正位于汾江河一带的大基尾河边。这里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道,不到几百米,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粤剧伶人当时被称为“红船子弟”,“终岁居舸中,以赴各乡之招,不得休息”。

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红船子弟从汾江河出发,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逃亡来粤,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并以京戏昆授诸红船子弟。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这被普遍看作是粤剧南派武术的起源。

咸丰年间,佛山爆发震惊中外的红巾军起义,其领导者为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和粤剧名伶李文茂,义军中的主力,正是终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数千名身负武功的红船子弟。

佛山习武之风虽然自明初开始已经较为盛行,但日后佛山不少武术名家,均与张五有一定的渊源。晚清时期,咏春拳王梁赞就是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南少林拳术。梁赞再传弟子叶问,就是巨星李小龙的师傅。

母亲河的伟大牺牲

清末民初以后,国内逐渐构建起日益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内河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与西、北江航运连接的广三铁路开通,佛山火车站建立,汾江河的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辉煌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

从小在汾江河边长大的李贤说,解放初期,虽然还经常有广西云南等地过来的船只,取道汾江,前往广州,逆流时,船夫还要下水沿岸拉纤。但当时佛山市民去广州,一般都是选择到火车站坐火车了。在他印象中,其后汾江河上虽然两次重新开通过往广州的客舟,但最终都因为客源不足而亏损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记忆中与汾江河有关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戏、抓鱼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已经不再是汾江河辉煌时代的映像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一度停滞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佛山一马当先,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大批工业企业趁势兴起。汾江河虽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产品的运输通道,还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多。

此后,汾江河开始了一段长达30年之久的备受凌辱的历史。“母亲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绝地注入它的体内的各种“毒水”,变黑、变臭。这也可以说是“母亲河”的一次伟大而又无奈的牺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佛山的商业中心从这里转移到了升平路,又转移到了祖庙路,新的商业中心又已经崛起,人们欢呼,佛山已经从汾江河时代逐步过渡到了东平河时代。

但这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佛山的历史、经济、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新闻链接

汾江河边的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时期都曾经评选过八景,流传得最为广泛,且史书上有记载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别为东林拥翠、庆真楼观、塔坡牧唱、冈心烟市、南浦客舟、孤村铸炼、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庆真楼观、冈心烟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点,皆位于汾江河畔或其支流边上。

【庆真楼观】仍在祖庙内,保存完好,位于当时的汾江河支流洛水岸边(现祖庙路)。现存的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楼高二层,当时人们登楼倚栏远眺,佛山镇全貌,尽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冈心烟市】在三穴冈上,遗址在现福贤路尾纪纲街口。明代三穴岗脚在汾江河主流河边,当时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头之处,内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岗上于五更前设夜市,摆卖日用品和粮食,由于火光冲天,远近可见,人们称之为冈心烟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乡,大桥头前,遗址在现岭南大道一带。当时这一带为洛水(佛山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可赛龙船,夏季,各界士女也会到此游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画舫在此论文作诗,当时舟船来往如过江之鲫,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舟。现大部分河涌已被覆盖,化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济观音庙前,当时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济桥附近,通济桥的长大石拱桥,每逢太阳西斜,日光照着桥影于河中,如天垂长虹,彩色荡漾于水面,故名。桥的遗址现在普澜公路口处,现已重建。

【汾江古渡】在现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码头地方。明清时代,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购货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来彼往,乘客小艇,络绎不绝,挤拥热闹,遂成一景。

汾江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

汾江河水道沿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历史文化街区1处,文物古迹6处,历史遗址6处,生态风貌村两个。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公园对岸沿线一带,包括汾宁路、升平路等;文物古迹有中山公园、中山桥、精神粮食社旧址、华英中学旧址、王借岗古火山遗址、罗村赛边李公祠等等;历史遗迹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码头、粤剧表演场、升平路长兴街、桃李园、燕子滩堤岸等等,生态风貌村则有朗沙和叠北。

【进入论坛】【大 中 小】【发表评论】
随时随地畅享新闻资讯

订制《佛山手机报》:移动用户发短信A到1065857215

联通用户发短信A到1065587755

参与新闻报料拿取大奖

电话报料:83808380 在线发贴报料 进入论坛参与讨论

相关新闻汾江河整治观察 河水本闻不到臭味 2010-04-29 “绿色汾江”宣传活动揭幕 2010-04-18 汾江河 母亲河治理,我们齐监督 2010-04-14 [佛山] 诉说汾江情 汾江整治征文大赛启动 2010-04-11 小记者采访汾江整治现场频发问 2010-04-10 痛兮!汾江河从清变浊 2010-04-08 1984年航拍汾江河 2010-04-08 83岁的冼伯:年轻时特别喜欢在汾江河游泳 2010-04-08 查看所有评论 视觉焦点 查处赌博窝点 佛山5... 佛山警方掀打黑风暴 南海警方打掉一个制... 工人头像“盖”楼面 点击排行1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今夜举行 五大亮点 2[国内] 今年重点深化户籍及收入分配等改革 3[国内] 国家赔偿法修改 监所被虐受伤要赔 4[国内] 多地提高安保 北京学校配警用钢叉 5[国内] 河南尉氏警方否认抓精神病抵杀人犯 6[国内] 广西13例手足口病例死亡 防控漏洞多 7[国内] 农行105亿元违规经营 部分流入股市 8[国内]《开心农场》非法 版署要求关闭 9[国内] 国家赔偿法获通过 明确“精神损害抚慰金” 10[国内] 广东一镇委书记连续工作五天五夜猝死 健康新闻阳痿老公背后的大秘密
省妇联爱心行动,五一看病九折优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私隐保护 | 广告服务 | 广告代理
粤ICP备09078501号 广佛都市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回答者: 125.45.35.* 2010-5-2 16:02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澜不惊,静静地蜿蜒穿城而过。

对于这一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的佛山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年轻一代往往只将其看作一条臭水沟,“老佛山”则清楚地记得,汾江河曾经是多么的温婉秀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祖庙、500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给佛山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清漾的河水。

实际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庙与南风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在佛山历史上作出那样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节,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边裸露着发黑的乱石,江面上虽然偶尔还有装载着沙、煤的轮船过往,但景况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冲,南北水上运输的枢纽。

但在历史上,由于佛山居广州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因为这样的优势,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明末,佛山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