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
美苏各自形成两大阵营。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在冷战中,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主要表现为总体“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四十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❷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心抄要素包括五个方袭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有学者把上述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
❸ 中国在全球治理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拥有摩洛哥、美国双重国籍的阿巴迪已在联合国工作50年,曾任安理会政治事务处处长、顾问,现为联合国问题专家。他说,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作用关键、贡献突出。中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把自己的行动控制在联合国宪章框架内、控制在对话和政治协商基础上,为各国作出表率。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助到你
❹ 全球治理分为哪几类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卡尔松和兰法尔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
❺ 当前世界安全形势的总体状况及原因是什么
一、政治和社会动荡向地区扩散全球安全形势明显恶化
二、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上升全球战略稳定频遭冲击
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继续肆虐大国安全关系不进反退
四、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趋稳向好但潜在热点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原因:世界跨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门槛,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更多: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和太空、海洋、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军备竞赛将更加激烈,竞争、对抗仍然是大国安全关系的主旋律;中东北非、拉美、欧洲一些国家的动乱和冲突难以停止,甚至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世界热点此伏彼起,各种因素使“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具有长期性和扩散性等新特点,全球安全失序和无序状态使安全治理更加艰难。“大乱达到大治”是国际安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世界之乱更加突显中国之治,我们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责无旁贷。
(5)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扩展阅读:
世界总体和平与稳定的大局未变,大国关系既有对抗性和摩擦性加剧的一面,也有竞争性接触、选择性合作维持的一面,大国间仍然守住了不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底线。但国际安全形势乱象丛生、危机频发,突出表现在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进一步增多,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全球安全治理举步维艰。
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有向整个地区乃至全球蔓延的危险。大国之间带有冷战色彩的较量为近30年来所罕见。一些国家出台的对抗性、进攻性更强的军事战略导致地区和全球安全合作困难重重。大动荡、大分化、大竞争、大改革成为主旋律。国际安全形势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特点
参考资料:人民网-国际安全形势:和平局面保持、乱象危机频发
❻ 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遵循()的原则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参加者、改革者、协调者和设计者。
❼ 全球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1、扩大与深化的矛盾。
全球治理的治理边疆不断扩大,治理的效率却明显滞后。按领域分,它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安全治理;按区域分包括全球层面、区域层面、次区域层面、多边与双边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各种问题的治理;按建构顺序可分成既有治理领域、新建治理领域以及未来新公域的治理。
2、共治与分治的矛盾。
“共同治理”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合作化。随着美国、欧盟逐渐摆脱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困扰,新兴大国与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较量激烈,大国矛盾上升,使“共治”前景暗淡,碎片化式的“分治”明显。
(7)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扩展阅读:
全球治理健行方略
1、坚持长期目标指导下渐进实现短期目标
全球治理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构成了全球治理目标体系。全球治理长期目标看似与短期目标割裂,实则二者统一于全球治理的价值伦理。
从层级上看,全球治理长期目标高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具有宏观指引性与不可操作性。短期目标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且依据长期目标而定,是实现长期目标的阶段性成果。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呈现都不能偏离长期目标的方向。
2、多维度破解全球治理主体间合作困境
利用正负激励和教化方式破除集体行动困境。可以通过提高未来行动对治理者的重要性来增加不合作成本,同时,制定奖惩机制对能够一直保持合作的治理者给予额外奖励,最大限度改变治理收益格局。
❽ 全球网络安全应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网络空间这么大、问题挑战这么多,应该如何应对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单纯从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发塑造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结构。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注定将由世界各国共同书写。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倡导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用“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深刻诠释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这是我国推动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探寻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不断为解决网络空间发展治理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