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法律治理
『壹』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注意的三个重点是什么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这里有问号)”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里有问号)”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七章)(子贡问政。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就得到民信了。”子贡说:“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要先去哪一项?(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迫不得已,在这二者中再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是死,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失去民心,国家不能存在。”)粮食、军备、民信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这是治理国家必须注意的三个重点。民信,即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也就是民心。
粮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证,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灾,粮食储备充足,人民不会挨饿,社会不会动乱。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个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作为行政工作的重点,同时,必须建立国家粮库,增加粮食储备,在灾荒歉收年景保证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不是年年把几百亿吨粮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遇到天灾怎么办?(这里有问号)“足兵”即充实军备,加强国防。从西周到春秋,中国版图的四周还有一些游牧民族,如当时所称的戎、狄、夷、蛮等,在内地也还杂处一些异族部落。他们经常入境侵略或在内地骚扰。西周亡国,就是因为犬戎族入侵占领西部,逼得周王室迁都洛阳,从此周王室一蹶不振。为了抵御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和人民,不能不扩充军备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一个政府应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执政者到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由人民供养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粮,一切用度是人民纳的税。用现代话说,政府靠的是税收,人民是纳税人。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要老百姓生产劳动和交纳税赋;加强军备,老百姓既要纳税,又要当兵。没有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发展到积极对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国家灭亡。
隋王朝有洛口仓,唐王朝有琼林库,里面粮米堆积如山,金银财宝满库,战将如林,铁骑如云,然而却不免国破家亡,有粮食不能吃,财宝归别人所有,因为人心一失,一切全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从无数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粮食、军备、民信三者都重要。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个重点,先去哪个?(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军备。这里说的“不得已”,指非常时期,实在这三者不能兼顾时,不能同时作为重点。孔子说的“去兵”,是先不当重点来抓,暂缓扩充军备的意思。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军备建设必须适合国家财力,扩充军备与发展国民经济按合理的比例统筹安排。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民经济让军备竞赛拖住,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一些经济和政治措施失掉民心。有钢铁,有核武器,有宇宙飞船,其军备不谓不强,当时号称超级大国的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联盟终于还是解体了。
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再去一个,去哪一个?(这里有问号)孔子回答说“去食”。去食,当然不是大家都不吃饭,而是迫不得已时可以暂时牺牲农业生产,减少粮食储备。为了长远的利益,不能不作暂时的牺牲,只要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万众一心,就可以渡过难关,粮食会再生产,重新储备,但若亡了国,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民心最重要。
『贰』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因为,孔子认为,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是根本不行的,百姓只会为了不受法律的严回惩而守规矩.
而用礼仪答,用道德来引导百姓,让他们觉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耻辱的,他们就会自觉地不去做那些犯法的事.
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比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好.不仅可以让他们又廉耻之心,还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作用.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较混乱的时期,所以他提倡用“仁”来治国,可是,没有成功.
就在现在,用道德来治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除非等到一万年以后还差不多可以实现他的愿望.
『叁』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具备的条件有:足兵、足粮、民信之矣。粮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证,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灾,粮食储备充足,人民不会挨饿,社会不会动乱。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个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作为行政工作的重点,同时,必须建立国家粮库,增加粮食储备,在灾荒歉收年景保证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不是年年把几百亿吨粮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这里有问号)“足兵”即充实军备,加强国防。
从西周到春秋,中国版图的四周还有一些游牧民族,如当时所称的戎、狄、夷、蛮等,在内地也还杂处一些异族部落。他们经常入境侵略或在内地骚扰。
西周亡国,就是因为犬戎族入侵占领西部,逼得周王室迁都洛阳,从此周王室一蹶不振。为了抵御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和人民,不能不扩充军备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3)孔子认为法律治理扩展阅读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肆』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因为,孔子认为,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是根本不行的,百姓只会为了不受法律的回严惩而守规矩。答
而用礼仪,用道德来引导百姓,让他们觉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耻辱的,他们就会自觉地不去做那些犯法的事。
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比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好。不仅可以让他们又廉耻之心,还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作用。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较混乱的时期,所以他提倡用“仁”来治国,可是,没有成功。
就在现在,用道德来治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除非等到一万年以后还差不多可以实现他的愿望。
『伍』 荀子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跟本与孔子是否矛盾
不茅盾,治理国家,需要法治,才能保持国家的正常行,只有法治,才能更好的体现仁意治国
『陆』 《论语》中孔子、孟子、荀子对于法律的言论
需要说抄明的是《论袭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没有孟子,荀子的的相关言论。
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来约束民众。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领导一个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领导,用刑罚来管理,结果是民众不敢犯法,因为一旦犯法就会受到刑罚处罚。若是如此民众只会想办法逃避刑罚处罚,而没有羞耻之心。假如以道德来领导,以礼来教化。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民众能从内心自觉的约束自己,如果做错了,自己就会觉得惭愧,而不是等到法律制裁,才会悔恨。
孔子所主张的德治是优于法治的更高境界,如同共产主义是较社会主义的更高境界。法治更多的是治理一种行为,而德治治理的却是人们的思想。行为本身由思想而来,若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教化,那么法治也就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柒』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做的哪几个方面呢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具备的条件有:足兵、足粮、民信之矣。版粮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权有保证,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灾,粮食储备充足,人民不会挨饿,社会不会动乱。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认同孔子的看法。
(7)孔子认为法律治理扩展阅读
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策。孔子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反正自古以来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么都谈不上了。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状态,孔子思考之后的观点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实行德治,而德的表现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在周朝时已经很完善了,目前要做的就是“复礼”。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而奋斗,但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下,礼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衰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重新确立礼的深层基础的问题。
『捌』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以什么为核心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提倡“和谐”、“无讼”。他的法律思想经过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发展和改造,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本文仅就孔子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一“仁学法律思想”和“德主刑辅”思想加以简要论述。
1.仁爱一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和灵魂。了解孔子的一切思想都必须从仁开始。在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著作,也是儒家的经典一《论语》中,讲“仁”达109次之多。
“仁”是什么?《论语.颜渊》有云:“仁者爱人”。这种“爱人”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亲情,不过在此时已经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如果“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外在的礼节,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和“人”应当尊重“人”的观念的体验。《论语.里仁》中孔子也说到“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爱人”可以说是孔子对“仁”的总体概括,“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爱护人,“爱人”是仁的灵魂的内核,是仁的根本之所在。“爱人”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的重视和关心。《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而不是他的马,充分表现出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心。孔子把人的性情中的“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中,血缘之爱是无可置疑的,儿子爱他的父亲,弟弟爱他的哥哥事实人之共有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真性情与真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孝…‘弟”。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于依据,人有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此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所以孔子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始乱者,未之有也。’孔子认定这就是建立一个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他要求每一个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德圭刑辅思想一孔子法律思想的主旨
德刑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思想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初年。孔子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以德政教化为主,以政令刑罚为辅的主张。
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孔子生活的时代,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已不复存在,神权政治动摇,重民思想兴起。他总结了春秋以来统治者实行“折民惟刑”已不足以维持其统治的教训,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人民生活贫困是反抗统治的原因,一味用刑罚杀戮并不能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主刑辅思想才在孔子手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完善,“德主刑辅”的思想与西周的“明德慎罚”一脉相承,构成我国封建时代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
“德主刑辅”并非孔子的原话,而是汉代人对孔子思想的一个概括。关于德刑关系,孔子这样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有人认为这是孔子不重视法治的显明例证。其实,只要联系《论语》中另一段记载来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可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针对当时有人提出的用刑杀威吓人民来治理国家的主张的。孔子并不反对用刑,只不过“德”、“刑”相比,他更重视“德”的作用而已。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他认为德是本,刑是末,凭借德政来治理国家,就会使百姓像重型环绕北极一样归顺,而不需要刑罚去压服。所以,第二在治斟旌政方法上,他认为德在先,刑在后,基于德先刑后的认识,孔子反对不加德而用刑罚,反对不加训诫而只要归顺,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并把这种违反德先刑后的行为放在四恶之首来斥责,斥之为“暴”、“虐”。第三,从实际作用来看,孔子认为德大刑小,仅用刑罚只能暂时制止犯罪,却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能铲除犯罪根源。综上所述,孔子在德刑关系上认为:德本刑末,德先刑后,德大刑小。这分别从指导思想、治国措施、实际作用三方面总结出来的认识,归结起来就是“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不但是提高统治者思想境界的修身养性的“德”,而且更是一一种治国施政措施的“德”。就是说,对于统治阶级提出“德”的要求,既要他们正其身,又要他们施仁政。施仁政的内容也就是“德治”的内容。这从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对话中能够看出一些。可知,德治的内容部外二条,一是使百姓富庶的富民政策,二是富庶之后教之德教民政策。“富之”是治国的第一步,是条件,是基础,“教民”是治国的第二步,是手段。虽然他还有“富而无骄易”的统治阶级偏见,但能够认识到“贫而无怨难”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是孔子所谓的德治到了统治者身上也不外是要求为国不要横征暴敛。在司法实践中,孔子主张“哀矜务喜”,这种司法和刑罚原则要求把法律和情理结合起来,不仅要看犯罪行为的结果,还要看犯罪行为的主客观原因,表现了孔子要求司法中重视民命,贯彻“道德齐礼”原则的良苦用心。同时,他反对严刑酷罚,主张刑罚适中。《论语.子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中所含的“刑罚中”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定罪准确、量刑恰当、不枉不纵、不偏不袒、不轻不重,做到了公正公平。孔子的“刑罚中”思想代表了文明的方向,体现了人道的价值。若从社会控制、犯罪预防的角度来看,德礼为主,刑罚为辅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一学说中有着明显的道德至上论的倾向。在“德主刑辅”思想的指导下,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自治性,这与现代法治“法律之上”的精神相违背。
『玖』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孔子认抄为治理一个国家要具备的条件袭有: 足兵、足粮、民信之矣。
一个政府应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执政者到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由人民供养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粮,一切用度是人民纳的税。用现代话说,政府靠的是税收,人民是纳税人。
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要老百姓生产劳动和交纳税赋;加强军备,老百姓既要纳税,又要当兵。没有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发展到积极对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国家灭亡。
(9)孔子认为法律治理扩展阅读
典故: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策。孔子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反正自古以来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么都谈不上了。
『拾』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
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
简言之,就是强调一种秩序,要依照伦理纲常来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