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治理特点
『壹』 简述西周初年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 快呀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专分公属、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周王分封诸侯到地方去管理,初期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http://ke..com/view/41060.htm
『贰』 西周在慎刑方面有何具体表现
2011年11月学术交流Nov.,2011总第212期第1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2No.11
[收稿日期]
2011-07-15[作者简介]桑东辉(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传统慎刑思想探源
———以《周易》为例
桑东辉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慎刑契合国际轻刑化趋势,符合我国司法改革方向。追溯我国传统法文化源头,早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慎刑思想。《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慎刑思想,如
“明慎用刑”、“赦过宥罪”、“不留狱”、“议狱缓死”等理念,以及对童蒙之人“用说桎梏”的赦宥教化,都体现了朴素的
“慎刑”思想。《周易》的慎刑思想集中表现在:犯罪惩治方面,提出要通过行中罚,实现“刑罚清”的宗旨;
在犯罪矫正方面,提出要通过规训教化,达到“改过迁善”的目的;在犯罪预防方面,提出要通过
“明罚敕法”,收到“禁民为非”、知止不犯的效果。
[关键词]
《周易》;法文化;慎刑[中图分类号]D9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1)11-0067-04慎刑是中国古代德法兼治、为政以德的重要内容,与当前国际轻刑化趋势和我国司法改革不谋而合。追溯我国传统法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慎刑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易》文本的梳理,探究其中蕴涵的慎刑思想。
一、“刑罚清”与不中不刑的犯罪惩治观
在先秦时期,即有
“不中不井(刑)”(《牧簋》)、“用中罚”(《尚书·立政》)、“刑罚中”(《礼记·大传》)的中罚思想。有研究者认为,古代孚与罚通假,《周易》中孚卦的义理就是讲“议狱缓死”的,中孚卦实际上
说的就是“中罚”,“议狱缓死”正体现了一种中罚的精神。[1]
此外,《周易》“中罚观”还体现在
“刑罚清”上。《易·豫·彖》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意思是说“圣人”能够顺应天道,故而刑罚清明,百姓守法,社会有序。
(一)“困于石”与嘉石之制
嘉石之制是西周时期一种犯罪惩罚方式,即让罪犯戴上刑具坐在嘉石上进行思过悔改的一项带有
羞辱性质的刑罚。《易·困·六三》曰:“困于石,据于蒺藜。”说的是用蒺藜将犯罪人固定在石头上。
《易·豫·六二》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意为犯错人受到嘉石之罚,但不满一天就释放了。之所以
很快就被开释,主要是“以中正也”(《易·豫·六二·象》)。内心中正的人能够改过迁善,所以贞吉
。《周礼·地官司徒·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而罚,
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可见,“困于石”的嘉石之制实际上是带有责让性质的知耻改过刑,目的还
是以礼教来防止、禁绝犯罪发生。
(二)“入于幽谷”与圜土之制
圜土之制主要是针对犯罪较轻不够处五刑的人犯,关在监狱中服劳役。这种刑罚较嘉石之制为重,
其最高服刑期限为三年。《易·困·初六》曰:“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说的是犯罪人在受
到杖击臀部的刑罚后被关押在幽谷中,三年没有放出。《易·困·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则说的
人被困在有刺的蔓藤中,心里惶恐不安。《易·坎·上六》“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说的也
·76·
继续阅读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
收藏
转存
相关推荐文档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民族凝聚力探源——中华“大一统”、“天下”观等传统思想之现代解读
论《周易》中的阴阳思想
《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好评
04-《周易》及其哲学思想
《周易·噬嗑》卦的慎刑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国学选修课《周易》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周易》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几点思考
易经中节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
_周易_政治思想及其影响_中国文化传统寻根之二 热门
《周易》文化思想精华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课程教学一得 推荐
查看
网络文库官方
网络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免费领文库VIP
下载并登录文库大学生APP领取
加入VIP免券下载
低至0.30
『叁』 西周时期的治国模式是什么
西周时期的治国模式是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版央权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肆』 西周采用了哪些制度治理天下
西周治理国家采取了分封制。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回起源时间已经难答以考证,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分封制。西周更完备了,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伍』 夏商西周兴亡更替带来的启示,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处理民众与国家权力关系,建立完备法律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使社会制度与时俱进。
『陆』 .相较于商朝, 西周的社会治理以事鬼敬神为主,宗教气氛特别浓厚 (1分) 正确 错误
错误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柒』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请简述这一制度
分封制。
①为抄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②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③受封的诸侯有权利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影响:①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②分封制下诸侯权利相对较大,随着某些诸侯势力的壮大,又破坏了分封制度本身。
『捌』 夏商西周治理国家的手段是什么和什么
夏商西周治理国家的手段:
1、建立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礼仪教化专配合暴力镇压属,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宣扬天命神权,躬行天讨天罚;以礼作为社会等级制构建的基础,根据等级不同,遵行不同的礼;、以礼作为调控人们行为的手段,礼成为习惯法的基础;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当然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巩固王权的根本和基石。
建立井田制把人民控制在贵族手里,以大大小小的封建形式建立统治秩序。
等等
『玖』 西周时周公子怎么治理国家
西周实抄行地方诸侯分封制度。
周天袭子从实际出发,实行这样的制度。
1,在周天子之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经实行分封诸侯制度,并且西周灭商,会盟时有号称八百诸侯参与,这些商时期便存在的诸侯,在西周立国后,实力仍旧强大,为了避免这些诸侯威胁中央政权,西周也必须继续实行分封制。
2,周天子立国后,地方诸侯反叛时有发生,这时候为了加强周的统治,天子必须分封自己的兄弟和亲戚到地方去建立诸侯国,从而掌握地方诸侯势力,从侧面保障了周王朝的统治,加强了统治基础。
3,夏商周三代都是奴隶制度社会,不存在人民是统治基础,谁掌握诸侯国,谁就能掌握中央政权,周继承商的制度并发扬光大,严格限定了诸侯国的定义,即掌握一定军队和国土,按时向周天子进贡,通过中央政权征召军队与外作战和诸侯上供制度不断消弱诸侯国的势力。
所以周王朝从传统继承夏商的制度和现实诸侯威胁等实际情况出发,和自身的局限性,实行分封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大环境的。
『拾』 西周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为此制度相伴的另一稳定社会秩序的
是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