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州治理
A. 秦朝共计设置多少州、郡、县
秦朝的行政区划为抄郡县制,没有州。据《史记》记载,秦朝立国之初有三十六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八郡,此外还有四十郡、四十一郡、五十四郡的说法。由于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严重破坏,导致详细资料的不足。县的数量由于同样的原因无法知晓。以一个郡有十多个县计,县总数有六百到八百之间吧。
B. 秦朝地方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共设三十六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由于唯一记载秦朝的正史《史记》没有地理志书,所以秦朝的行政区划并无单一可靠的来源,除最著名的由《史记》记载的三十六郡外,还有四十郡[1]、四十八郡之类说法。甚至三十六郡的具体所指、郡治、范围也是历来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一级行政区
序号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1 内史直管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
2 陇西郡 狄道 今甘肃临洮县南
3 北地郡 义渠 今甘肃宁县西北
4 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 巴郡 江州 今重庆市
6 汉中郡 南郑 今陕西南郑东
7 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8 洞庭郡(前身为黔中郡) 临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 南阳郡 宛县 今河南南阳市
10 苍梧郡(前身为长沙郡) 湘县 今湖南长沙市
11 淮阳郡(西汉误作楚郡) 陈县 今河南淮阳
12 九江郡 寿春 今安徽寿县
13 四川郡(西汉误作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宿县西北
14 薛郡 鲁县 今山东曲阜
15 东海郡 郯县 今山东郯城西南
16 会稽郡 吴县 今江苏苏州
17 邯郸郡 邯郸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18 钜鹿郡 钜鹿 今河北平乡
19 太原郡 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 上党郡 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
21 雁门郡 善无 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
22 代郡 代县 今河北尉县西南
23 云中郡 云中 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24 河东郡 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
25 东郡 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26 砀郡 砀县 今安徽砀山县南
27 上郡 肤施 今陕西榆林东南
28 叁川郡 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29 颍川郡 阳翟 今河南禹州
30 临菑郡 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东
31 琅琊郡 东武 今山东诸城
32 渔阳郡 渔阳 今北京密云西南
33 上谷郡 沮阳 今河北怀来东南
34 右北平 无终 今河北蓟县
35 广阳郡 蓟县 今北京市
36 潦西郡 阳乐 今辽宁锦州市西
37 潦东郡 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
38 九原郡 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南
39 南海郡 番禺 今广东广州
40 桂林郡 桂林 今广西贵港境内
41 闽中郡 闽中 今福建福州
42 象郡 临尘 今广西崇左县境内
C. 秦朝中央官僚系统包括谁给我讲讲···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度,它们是: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继续实行地方的郡县制体制。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制度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一、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汉时的三公,主持国政,号称万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枢职官。实际上它们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1.三公
丞相 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6)秦及西汉前期都有左、右丞相(秦汉皆以右为上)。秦二世时又增设中丞相,以赵高充任。因赵高是宦官,所以“中”是指内廷。对于特别受到尊宠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秦始皇时的吕不韦、汉高祖时的萧何都曾为相国。汉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武帝时,丞相府又设司直,掌察举违法之官。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诸郎等,平时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形成所谓“内朝官”。汉武帝利用他们与丞相为首的朝廷行政官员们即所谓“外朝官”相抗衡;同时又常常通过少府所属的尚书署草拟诏令,转达奏章,以便于亲自裁决政事,以致丞相之权日渐削弱。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权势反在丞相之上。西汉末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其权力、位次都在大司马之下,并且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
刘邦在夺取天下的战争中也常以相国、左右丞相的虚衔授给一些武将,因此史书中也常在虚衔前加“假”字。
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和帝时,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仪同”之号,意思是虽无三公的名号,但在待遇上与三公一样。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嗣位,于是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为辅弼,主持朝政。这样,太傅更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或与三公合称四府。东汉皇帝为集权于己,也常通过尚书台发号施令,于是三公的权位进一步削弱,只能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年撤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尉是秦官,但在其它文献中尚未能得到证实。秦有国尉,为领兵作战的武将,但地位并不很高。汉代的太尉或许是由国尉演变而来的。
西汉前期,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刘邦死后,太尉一官时设时缺。武帝初年撤去此官。后来设置大司马,并冠于“某将军”之前,成为全国最高级的军事统帅。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职掌远不限于武事,权位逐渐越居丞相之上了。东汉初又取消大司马,恢复了太尉的名号。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作为丞相之副,其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奏章,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据《汉书·高帝纪》记载,西汉皇帝的诏令由御史大夫向相国(丞相)颁布,相国(丞相)再向诸侯王颁布;同时由御史中丞向各郡守颁布。汉代丞相一职出缺时,则按例常以御史大夫递补。刘邦也曾以御史大夫虚衔授予统兵将领。汉武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亲自裁决政事,逐渐将御史大夫所担负的机要秘书工作交给尚书署办理,于是御史大夫的职权日见缩小。西汉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则称司空。
秦汉时,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统领侍御史若干人,具体负责对朝廷百官的监察以及掌管国家收藏在兰台的图书档案;同时统管地方的监察长官刺史。
秦朝时,在地方各郡派有监御史,督察地方官员。
西汉初,曾废除御史监郡的制度。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作为监察区。每州下辖若干郡,长官为刺史。州刺史根据朝廷规定的六条标准督察地方官吏。武帝晚年,又设置司隶校尉,负责察举京城三辅、“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及弘农等郡官民违法行*之事,成为监察系统的重要官员。西汉御史监察系统的官署叫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寺,东汉改称御史台或兰台寺,所以古人也把监察官员称作“台官”。
2.九卿
九卿是指中央朝廷的九个重要官员和官署,它们是:
奉常 汉代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为其下属。
郎中令 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从扈卫人员,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掌议论。
汉武帝时,郎中令改称光禄勋,职掌不变。又设期门郎、羽林郎,为皇帝微行出猎时的武装侍从。
卫尉 掌管各宫门的守卫,属官有仆射、公车司马令等。汉代,卫尉统领的军队称南军。
太仆 掌管皇帝的舆马,及军事用马的牧养。
廷尉 掌管刑罚讼狱,是全国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
典客 掌管接待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事宜。汉武帝时,改称大鸿胪,掌管诸侯王、列侯及内附部族朝觐郊迎之事。
宗正 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务。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 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及仓廪,另有“大内”一官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少府 掌管全国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其属下,因此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武帝以后,其职权日益缩小,但是其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则权势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脱离少府,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指分科办事)。
实际上,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例如:
中尉 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平时巡逻街市,皇帝出巡则为前导。
将作少府 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
典属国 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汉成帝时,典属国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 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3.加官
秦时有侍中、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官,多由宦官充任,以侍奉皇帝。汉朝沿袭秦制,有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号,朝廷官员如具有这些官号,便可随时出入禁中,以备顾问应对。这些官号被称为加官。其中给事中可审核尚书奏事,诸吏可纠察弹劾内廷诸官,散骑随从皇帝乘舆之后,可随时提出建议。
二、秦汉的地方官制
秦汉地方实行郡、县制。至东汉末年,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1.京师
秦朝的京师行政由内史掌管。内史位秩与列卿等同,也参议朝政。西汉武帝以后,京师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部分,分别由三官治理,称为三辅。三辅长官位同列卿,可参议朝政。
东汉迁都洛阳,京师行政改由河南尹治理。
2.州
东汉末年,作为监察区划的州的长官刺史,逐渐具有了行政、军事大权,于是州便成为郡上一级的行政区划了,刺史也就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了。
3.郡、王国
郡是低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其长官秦时称守或郡守,汉景帝以后改称太守。下有郡丞,为其佐助。又有郡尉,掌管一郡的军事甲卒,汉景帝以后改称都尉。
汉代与郡同级的还有诸侯王国。刘邦称帝后,翦除异姓诸王,除长沙国外,只封刘氏子弟为王,所封之地称国。汉初的诸王国割据一方,有自己的军队,所置官署与中央朝廷一样。当时朝廷只向王国委派太傅(辅导诸王)和丞相(统率王国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员,都由诸王自己任命。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对中央朝廷威胁越来越大,并最终酿成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的叛乱。为了限制和打击地方王国的势力,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建议,命令诸侯王不得过问王国的行政事务,撤消诸王对官吏的任免权,并且改丞相为相,掌管王国民政,直接向朝廷负责。此外,还裁撤了一批官吏。汉武帝进一步实行“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7)从此“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8)了。东汉王国制度同西汉。
4.县、侯国
秦汉时,郡下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设县长,均由朝廷任命。县的令、长之下设有县丞,为其佐助之官;又设县尉,掌管一县的甲兵军事。据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看,秦朝每县不只一个尉,多者可有四尉。史书中有时称县的丞、尉为县长吏;对县的低级官吏如斗食、佐史等称为县少吏。县官署中也是分曹治事,例如被称为主吏的功曹,便是主管县少吏的选用和考绩。此外还有主管文书的令史,主管监狱的狱掾等官吏。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之下还有乡、亭、里,“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汉代统治者强调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因此十分重视三老制度,东汉时甚至在郡和王国都设置三老。亭的设置同邮驿制度有关。
列侯的食邑称侯国。汉代以县令、长为侯国的相,主管侯国行政,他们不向列侯称臣,只供给地租。
三、官秩和爵位
1.官秩
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中对此虽做了一些介绍,但实际上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根据史籍记载,两汉时期的官秩大体有如下一些级别: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东汉无)、八百石、比八百石(西汉成帝时将这两级废去)、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东汉增)、百石、斗食、佐史。
据聂崇岐《汉代官俸质疑》推断,西汉官秩约有二十级,东汉约有十六级。西汉的俸禄,有时是钱谷均发,但后期似乎全部折钱;东汉则大致是钱谷兼发。
2.爵位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度,它们是: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爵本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体现不同政治地位的等级称号,由于秦在与山东六国争雄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就把爵的使用扩大到平民范围中来,这就使爵的社会作用大为增强,因此秦人的官职和爵位往往混同使用。
秦朝不封王,汉初则封有一批同姓王和异姓王,后来刘邦定下只封同姓子弟为王的誓约,所以汉朝的最高爵位实际是王。此外,汉朝还袭用秦二十等爵制,只是因避讳汉武帝之名,把彻侯改为通侯。秦汉时又把第八级爵以下称为民爵,以上为官爵,普通吏民获爵不得超出第八级公乘爵。在秦汉确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军功爵制难以推行,于是爵位的使用又逐渐恢复到统治阶级内部了。
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为了奖励军功和缓解财政拮据,曾另设十一等级的武功爵,允许富人用钱买爵,但不久就停止了。
东汉后期增设了县侯、乡侯、亭侯等爵。这些侯虽然以某县、某乡、某亭的地名相称,但实际上只是虚名,并不在该地食邑。
3.服饰
汉代区分官员等级的服饰主要是冠和绶。
汉代文官戴进贤冠,冠上有突起的梁,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这是以冠上梁数区分官职高低。
在秦汉,绶是区分官职高低的最明显的标志。先秦时,绶是贵族、官员佩带玉饰时系玉的彩色丝带,又称为组。秦汉官员用绶系官印,佩带在身上。后来为了表现位秩高低和权力大小,官员们可以不带官印,但必须佩带印绶,使人一目了然。《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了自天子至百石之官所佩绶的颜色和长度。秦汉的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分别用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所以人们常以“金紫”或“银青”作为高级官员的代称;并且以“解绶”、“解组”表示辞官。
秦汉时职官的服装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色尚黑,于是官服也用黑色。汉承秦制,官服也用黑色。
同战国时代的各国官制相比,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自己的统治,中央集权的确立也有助于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但是秦汉的职官制度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作为朝廷高级官员的九卿中,既有负责军国大政的职官,也有只管内廷事务的职官,二者混杂在一起,对于有效地处理国家大政是不利的;此外虽然各级官府的主要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但其僚属却可由这些长官自行辟除,这就容易在官员中结成党派,从事分裂活动。选官方面的任子制度也会助长封建特权的滋长和官吏素质的下降。这一切表明,中国的封建职官制度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
大都督
都护
卫将军
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中郎将
军师将军
先锋将军
偏将军
奋威校尉
折冲校尉
祭酒
旗门
骁骑
小校
参考资料:http://www.dhxf.net/bbs/dispbbs.asp?boardid=63&id=1124
D. 秦朝置行政为九州三十六郡,各州下辖哪些郡
首先,秦朝初期设天下行政区为三十六郡,下设县,这是当时朝廷规定的行政区划,而九州是大禹时期划定的,在秦朝已经不作为官方的行政区划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划分的越来越详细,划分的州数也越来越多。所以史记上说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而不是秦始皇分了九个州,然后州下面又划分了三十六个郡。这是你所提的问题本身的错误所在。
如果以大禹划分的九州在当时的地理情况大约是这样的:冀州,为现在的河北、辽宁、内蒙一带,在战国为燕赵之地;兖州,为现在的山东西部、北部一带,在战国为齐国之地;青州,为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在战国为齐国、鲁国之地;徐州、扬州、荆州为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战国为楚国之地;豫州,为现在的河南一带,在战国为魏国、韩国之地;梁州,现在的四川、云贵一带,在战国时期属巴蜀古国;雍州,现在的陕西、甘肃及以西的地区,战国时期为戎狄所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在这些地区设立郡县,三十六郡只是秦始皇最开始所设的数量,后期超过四十八个。
秦始皇所划诸郡与九州的大致关系如下:
冀州有燕赵之地,郡数最多:有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兖州有齐国北部之地,主要的郡有:齐郡,济北郡;
青州兼有齐鲁之地,主要的郡有:琅琊郡,胶东郡、薛郡(鲁国故地);
徐州有部分楚国之地,主要的郡为东海郡、泗水郡;
扬州是楚国最东边的土地,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主要的郡有会稽郡、九江郡、衡山郡
荆州是楚国的核心地带,主要的郡有南郡
豫州是当时的中原地带,战国时期有魏国、韩国和楚国的一部分,主要的郡有:南阳郡、陈郡、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梁州有黔中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现在的大西南
雍州有九原郡,当时是匈奴所在。
当时的梁州、雍州还是莽荒之地,故行政机构很少,有凑数的嫌疑。
E. 秦朝置行政为九州三十六郡,那么各州下辖哪些郡呢
上郡:郡治肤施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南)。
巴郡:郡治江州县(一说初置阆中县)后移治江州县,今重庆市
汉中郡:郡治初设南郑(今陕西汉中),西汉初迁至西城(陕西安康市汉江北岸中渡台)。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改迁南郑(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附近)
蜀郡:成都为蜀郡治所。
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地郡: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
南郡:郡治古城在今湘西沅陵县
黔中郡: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
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上党郡:治今长子县西南
三川郡: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一说治荥阳(今荥阳市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西南汾水东岸)
东郡:治濮阳
云中郡:统阴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怀仁、左云、右玉以北、绥远绥远首各县、蒙古鄂尔多斯左乙、喀尔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
雁门郡: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
颍川郡: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
邯郸郡:即今邯郸市西南8里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
广阳郡: 治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广安门一带。
上谷郡:治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怀来县大古城北7里
渔阳郡:治渔阳县,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
右北平郡:今北京市津海道东北部及今河北省地,治平刚,即今河北省平泉县,
辽西郡:治所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
砀郡:治砀县,在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山城集
陈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
泗水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区),辖区相当于今淮河以北的皖东北、苏西北、山东西南地区
薛郡:今滕州
九江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
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阳市),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朝鲜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区。
代郡:治所在代县(故治在今河北省蔚县西南)。
会稽郡:郡治吴县(今苏州),
闽中郡:治侯官,今闽侯县。设在现在的福州市。
长沙郡:治所湘县即大致为今长沙市辖区。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
临淄郡:治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北临淄镇)领临淄、东安平(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皇城营村南)、狄其县(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西北)、千乘(治山东高青县高城镇北)4 县。其辖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
齐郡(即琅琊郡):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好运~
F. 秦朝到清朝的所有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是郡县制,汉朝是军国并行制,晋朝是封国制和州郡制并行,隋朝是州县制,唐朝是道州制和藩镇制,宋朝是路为一级行政区,元设行省直接受中央统辖,明清基本继承元的行政区划
G. 汉朝和秦朝分别用什么政治制度治理国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
汉朝: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 。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H.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的“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的措施
秦朝在中央设计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I. 秦朝什么政治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急急急!别乱说
太监。(复¯﹃¯)
好吧,制不乱说,
宦官。(¯﹃¯)
好吧,真不乱说,
帝制。(¯﹃¯)
好吧,知道你内心不想要这个答案,
御史监察制。(从秦的御史大夫,到清的监察御史)
以上。
J. 从秦朝和唐朝的治理措施,我们可以学到
我个人觉抄得,从秦朝的制度看出袭来,中国的最早制度框架,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秦朝带给我们的财富,例如,1.法律:秦朝开创了以法治天下的先河,而不是以仁义治天下,但是秦朝法律过于严格,刑法过于苛刻,这不是可取的;2.开创郡县制度,现在日本依然继承这一制度,比如日本的神奈川县。这一制度完全抛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这个功绩不可估量;4.统一文字,其实中国的文字正确的称呼应该为秦字,但是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而汉朝继承大统400余年,所以现在的中国文字叫汉子,但是真正统一文字的是秦朝。5.秦始皇的工作态度,其实秦皇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秦皇每天都要批阅数量庞大的奏章,不批完不睡觉,而且当时是书简,可以想象一下,秦皇每天都要批阅上千斤的奏章,体力上都非常劳累。目前我觉得这些就足以让我们去学习了。
唐朝的治理,我觉得大部分都是隋朝帮他订好的了,他只要继承就可以了,包括隋文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也就是后来我们常听到的户部,工部等。文帝还开创了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打破了人才垄断的局面,直到清朝灭亡,延续了近20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