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渠治理
㈠ 怎么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社区,城郊结合部的卫生管理
社区要主要加强环境的宣传问题~在每一区域里设一到两个保洁员~这样投资也不大~
㈡ 乌鲁木齐和平渠的历史谁主持修建的
这要追溯到1947年。原来和平渠始建于1947年,近六十年来曾四次大规模地兴修过。
解放初期,北疆乱,土地荒芜,迪化(今乌鲁木齐)地区粮食供给非常紧张。为了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急需扩大耕地,兴修水利。1946年10月,国党西北行辕主任兼新疆省府席张治中,决定在迪化城北的青格达湖(今乌鲁木齐县北青圪湖乡),开办新疆军垦处农场,指令新疆水利工程总队引用迪化南郊红雁池水库的水,计划修渠灌地。
1947年3月初至5月20日,张治中组织新疆备总司令部的迪化驻军3500多人,和雇用民工一起,兴修了从红雁池水库到青格达湖农场的水渠。军官们建议取名“张公渠”,张治中不同意。他根据当时“和平、统一”的治新纲领,亲自把该渠命名为“和平渠”。
1947年兴修的和平渠,主要工程有六项:
一是开挖总干渠。和平渠总干渠,长四十三公里,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从红雁池水库起,向西至乌鲁木齐河东岸,通过大渡槽,横跨乌鲁木齐河,再向西北通到迪化城南的仓房沟,长七公里。中段从仓房沟起,向北经迪化城西的碾子沟、头工,穿过新市区,到城北郊的黑山头为止,长十一公里。这段是利用盛世才时兴修的晋庸渠旧渠,略加整修而成。下段从黑山头起,向西北经城北郊的二工、三工、宣仁墩,穿过十多公里的戈壁滩,通到安宁渠,再向东北经七公里的新开荒地到达青格达湖军垦农场,长二十五公里。这段全是开挖新渠,工程艰巨,由陶峙岳将军派迪化驻军三个团二千多人挖成。
二是修建东西干渠和支渠。为了灌溉军垦处已开垦的荒地,陶峙岳将军增派迪化驻军两个团一千五百人,兴修了和平渠东、西干渠。西干渠从安宁渠到青格达湖东南的大庄子村,长七点五公里;东干渠从安宁渠到东面的四十户村,长三点五公里。各干渠终点,建有分水闸,由军垦处分别挖有较小的支渠,主要有东一、二支渠和西一、二、三支渠,五支渠共长五十多公里。
三是修建乌鲁木齐河大渡槽。为了把红雁池水渠放水的水,引渡到乌鲁木齐河岸的总干渠,省水利局组织军民修成了和平渠上的大渡槽。大渡槽跨越乌鲁木齐河,总长二百米。每隔五米,打有桩柱一排,共有桩柱四十排。接着,砌筑槽墩,用代水泥桨砌条石筑成,安置槽架用木材建成。
四是修建进洪闸、排沙闸和节制闸。为了充分利用乌鲁木齐河水,扩大灌溉面积,在大渡槽下的乌鲁木齐河西岸,修建了进洪闸,以把乌鲁木齐汛期的洪水引入灌渠;修建的排沙闸,以防洪水中的沙石淤塞渠道,修建了节制闸,以控制进入总干渠的洪水量。
五是修建总分水闸。为了使总干渠的水分流,分别进入青格达湖和东西干渠,在总干渠的安宁渠修建有总分水闸,有三大闸孔,每孔宽三米,闸底高度相等。
六是其它水利设施。1947年4月,在和平渠上还修建有一些配套工程,主要有桥梁九座,渡槽三十多座,涵洞一座等设施。
1947年5月20日,和平渠各项工程完工。5月25日,红雁池水库开闸放水,使新疆军垦处农场实现了当年兴办,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的计划,总共灌溉了迪化西北近十万亩的农田。
1949年10月,新疆解放后,解放军进驻新疆,军粮供给非常困难。为了保证军团粮供给,发展新疆经济,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司令员王震率领驻疆解放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搞生产需要水源。解放前修的和平渠,下段质量太差,渗漏严重,水量不能满足迪化北部农场的供水,因此,王震将军决定重修和平渠。
1950年2月至4月,王震组织迪化军民,扩建了从黑山头到安宁渠、搏格达湖的和平渠。当年王震司令员、六军的罗元发军长和张贤约政委、十七师的程悦长师长和张世功等首长,率领几千名解放军官兵,迎着风雪,开始运石修渠,轰动了整个迪化城。他们从迪化城南郊的三甬碑出发,装满片石,拖着爬犁,浩浩荡荡,沿街头而下,一直拉到迪化城北的黑山头到安宁渠的工地,全程三十公里。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他们每天拂晓出发,傍晚回营,脚磨起泡,手冻裂口,怀揣冷馍,多拉快跑,一天拉两趟,来回一百多公里,谁也不甘落后。在他们的感动下,省市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部分市民,也加入了运石队伍。
这次还修建了和平渠的配套工程,主要有大型渡槽五座,小型渡槽十八座,大车桥六座,农渠九条,大分水闸两座,进水涵洞一个。4月下旬,全渠竣工放水,渠水流量8立方米/秒,增加灌溉面积三万六千亩。这个工程当时是迪化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0年9月至11月,迪化各族民工整修了迪化市区段的和平渠。他们挖去了渠底淤泥,铲除了渠帮杂草,提高了渠水的利用率。
1951年,新疆军区号召全体指战员,“安下心,扎下根,”长期保卫边疆和建设新疆。王震将军指示“要尽快把迪化以北的荒原开发出来,建立一个如同石河子一样规模巨大的垦区”,以便保证迪化驻军的供给,保卫迪化地区的安全。于是迪化驻军领导决定扩大迪化北部地区的生态,在五农渠和蔡家湖地区建立大型军垦农场。
㈢ 请问有哪位朋友认识和平渠边上的夏雨荷,雨哥啊并且在雨哥那里买过玉镯子的我想问的是从新疆发顺丰快递
只认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㈣ 开封渠和平案件审理判决下了吗
开封渠和平案件审理判决下来了。
㈤ 乌鲁木齐和平渠断流的原因
根据气象、水文监测数据预测和大河来水现状,偏少正常年份30%,乌拉泊版水库和红雁池水权库总蓄水量比历年同期蓄水量少2400万立方米,而城市用水量增长幅度已超过历年同期15%以上。为确保城市供水正常,水业集团没有按照历年惯例通过和平渠放水。
㈥ 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对我国修建大坝有什么意义
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
埃及正采取措施把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埃及的历史其实就是引水灌溉、沙漠变绿洲的历史。到了当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埃及政府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兴建大坝,尼罗河被拦腰截断。历经10年,大坝最终建成。
◆大坝立下汗马功劳
记者有幸参观了阿斯旺大坝,从远处望去,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大河。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
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从此埃及结束了依赖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同时,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
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另有70万公顷的单季作物土地变成了双季耕种农田,农田复种指数增加。
◆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但事物总是有利有弊。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携带而下的泥沙无形中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坝在拦截河水的同时,也截住了河水携带而来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这些天然肥料而变得贫瘠,加之沿尼罗河两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抵销了因修建大坝而增加的农田。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了淤泥的堆积,自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约5毫米的速度下沉。专家估计,如果以这个速度下沉,再过几十年,埃及将损失15%的耕地,1000万人口将不得不背井离乡。
此外,由于纳赛尔湖库区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库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初衷,是基于传统的防洪促农的水利理念,这是农业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当初决策者们也许并没有想到大坝在带给埃及人民福祉的同时,还存在令后人不得不正视的弊端。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来看,阿斯旺大坝的建立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农业社会显得极为重要的灌溉工程,到了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大大增加的时代,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
◆减轻大坝的压力
近年来,埃及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把阿斯旺大坝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为此,埃及专门设立了“阿斯旺大坝副作用研究所”。此外,埃及还成立了一个由水资源部、环境事务部以及内政部组成的部长委员会。委员会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入22亿美元,对尼罗河的水质监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保护尼罗河的主河道环境。
同时,有关专家一致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的水利治理已不再适应埃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通过兴建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田园、改变人口分布过于集中的现状,才能正缓解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方面要放弃“固守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的旧思路,把目光投向尼罗河两边的东西地区,“向沙漠进军”。
目前埃及政府已在着手修建两个大型引水和调水工程:“和平渠工程”和“新河谷工程”。和平渠工程已于1979年动工,西起尼罗河三角洲的杜米亚特河,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将尼罗河水引到西奈半岛少有人烟的沙漠地带,在那里开辟新的家园。“新河谷工程”也已动工。根据规划,政府将用20年的时间,开挖850公里的水渠,将尼罗河水引入西南部沙漠腹地。
埃及有位学者曾说过:“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位伟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坝的人,要比纳赛尔更伟大。”在今天的埃及,我们可以这样说———“因势利导阿斯旺大坝、修建更美好的家园的埃及人民,与修建阿斯旺大坝的人一样伟大。”
㈦ szczc阿苏阿斯旺
古人n云c:埃及i,尼罗河的馈赠。对于i拥有悠久j历l史的文4明古国埃及x,国计5民生对尼罗河水8的依赖充分6体现了q“靠山s吃山f,靠水2吃水5”的古训。然而,随着埃及v人r口b增长3和人c民生活水7平的提高,这条贯穿埃及z全境的河流如今0超负荷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传统单纯的抗洪促农等水1利治理概念不w再适应埃及j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全面利用尼罗河资源与u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腾飞l相结合的战略成为0埃及b决策者为173世纪勾3画的崭新水8政策。 埃及a闻名世界的大c型水6利工w程当属完工a于k40世纪60年代的阿斯旺水3坝。修建大j坝的初衷基于y传统的防洪促农水3利治理理念:控制尼罗河水4流量,使其盈时不c涝、缺时不z旱,同时增加农业耕地面积,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埃及y公8共工m程和水2资源部办8公8厅r主任侯赛因·阿塔非博士q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80多年来,阿斯旺水8坝给埃及n带来了x巨2大x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l坝建成后,尼罗河谷平均每年增加50万c费丹2(6费丹0约合3.1亩)的一n年一o季小c麦田转变为1一x年两季田,显著提高了b农业产量。此外,大w坝建成50多年来,尼罗河谷和三i角洲地区z增加可耕地面积达600万y费丹0。 然而,埃及w年均1.7%至2%的人a口g增长0率弱化0了h阿斯旺水7坝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0800万s埃及m人g的生活和生产高度集中2在占全国面积4%的狭长6尼罗河谷和靠近地中8海的三l角洲地带,人o均水1资源的不e断降低严重制约了y埃及c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 “把生活和生产活动从26%中8解放出来,扩展到45%!”埃及t水2管理研究院院长3、水4利部长7技术顾问迪亚·丁t博士q向新华社记者介5绍埃及d未来水7政策规划时说。埃及h决策者逐渐认1识到必须在水7资源利用开b发方1面放弃“固守”尼罗河谷的陈旧理念,革新思维跟上z时代步伐,将水5政策的制定与s解决社会发展中0实际问题相结合,为2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7达到这一w目的,埃及h水1利部门s制定了x面向55世纪的崭新水8政策,旨在综合利用尼罗河水4资源的同时,开m发新的水8资源,变沙漠为5良田,并为7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e改善环境,从2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v的全面发展。 迪亚博士u指出,新政策将分6两部分0贯彻执行。第一h部分5旨在减轻对尼罗河谷地和尼罗河三x角洲地区l的巨0大m压力t,改造西部和东部的沙漠地带为1良田,改变埃及o人d口r地理分6布过于e集中5的现状,通过创建新居住地区q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m。 这部分1包括修建两个t大q型调水0工b程,即将尼罗河水8跨苏伊士f运河向东引4至西奈半岛的“和平渠”,以8及z将纳赛尔湖水7向西引3至埃及x西部新河谷地区z的“图什2卡世纪工j程”。这两个y巨0大t水0利工a程计4划从180世纪末8到5051年,将一m部分4居民迁至埃及e东北部的西奈半岛和西部沙漠地区l,建设新的“尼罗河谷”。迪亚博士r说,“和平渠”和“图什6卡世纪工l程”的启用将为1埃及h新增500万a费丹4的耕地。 埃及s水5政策的第二k部分1是集中3在北方8三h角洲地区i的水1利工a程,其核心6是根据该地区s相对较好的资源分1布情况、经济实力z以6及j靠近地中1海和周边地区b经济实体的地缘条件,整合尼罗河资源,开o发雨水5及n地下h水3等新的水1资源,在大z兴水2利项目的同时配以2航运、旅游、交通、服务、矿业和能源等各经济领域的建设,全面带动埃及m国民经济发展。 据迪亚博士h介1绍,该部分6的具体工u程包括兴修地中6海沿岸高速公3路相关产业的配套水7利设施等工j程,总投资额达60亿k埃镑(一e美元h约合2.85埃镑)。“6023年,84%的居住和可耕地面积就是我们的目标!”迪亚博士l兴奋地说。 这里是一p些资料,希望有用 hfs尐y悌.权y悌.权udュㄑkqt{|
㈧ 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
【有利影响】
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供应了埃及一半的电力需求,并阻止了尼罗河每年的泛滥。
水坝是一项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化解了尼罗河洪水对埃及的威胁。
工业方面,提供充足的发电量,甚至可向邻国输出电力。
农业方面,水坝有效减小旱灾造成的危害。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
埃及摆脱了其不友好的邻国苏丹有机会对其埃及命脉尼罗河水的控制。
【不利影响】
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
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
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河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
㈨ 评价河流上该不该修水库,写出利与弊.根据阿斯旺大坝
埃及的历史其实就是引水灌溉、沙漠变绿洲的历史。到了当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埃及政府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兴建大坝,尼罗河被拦腰截断。历经10年,大坝最终建成。
一、大坝立下汗马功劳
阿斯旺大坝,从远处望去,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大河。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
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从此埃及结束了依赖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同时,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另有70万公顷的单季作物土地变成了双季耕种农田,农田复种指数增加。
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但事物总是有利有弊。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携带而下的泥沙无形中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坝在拦截河水的同时,也截住了河水携带而来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这些天然肥料而变得贫瘠,加之沿尼罗河两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抵销了因修建大坝而增加的农田。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了淤泥的堆积,自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约5毫米的速度下沉。专家估计,如果以这个速度下沉,再过几十年,埃及将损失15%的耕地,1000万人口将不得不背井离乡。
此外,由于纳赛尔湖库区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库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初衷,是基于传统的防洪促农的水利理 念,这是农业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当初决策者们也许并没有想到大坝在带给埃及人民福祉的同时,还存在令后人不得不正视的弊端。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来看,阿斯旺大坝的建立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农业社会显得极为重要的灌溉工程,到了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大大增加的时代,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利有弊。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修建大坝引起的生态环境弊端也日益彰显。
1、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两岸土壤因缺少河水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抵消了因修建大坝而增加的农田。
2、三角洲因日入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盐渍化加重,海岸遭侵蚀后退;另外因没有淤泥堆积,三角洲正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下沉。如按此速度下沉,再过几十年,埃及将损失15%的耕地,1000万人口将不得不背井离乡。而三角洲地区是埃及人口及多种产业的集中地(其他地区的自然条件没有此地优越)。
3、纳赛尔库区的淤泥富含微生物,这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不仅河里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也危害到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
针对以上的弊端,埃及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尽可能把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目前埃及政府正在修建两个大型引水和调水工程
──“和平渠工程”和“新河谷工程”,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水利治理;兴建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田园,改变人口分布过于集中的现状,才能真正缓解大坝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
总体来讲,有利有利弊,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的例子是三门峡大坝,比较有意思的是,与阿斯旺大坝一样,都是苏联人设计的!很显然的,阿斯旺大坝和三门峡大坝的上游,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水土容易流失,苏联的地理环境与这二个地方不同,从而设计有点水土不服吧!
㈩ 乌鲁木齐和平渠改造十月街渠边不到15米拆迁吗
答:乌鲁木齐和平渠改造十月街渠边不到15米事实应该拆迁了。